葉藝賢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廈門醫(yī)院 (福建廈門 361000)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多以嗅覺功能減退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不僅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影響,還將使其對危險信號的反應能力降低。同時,嗅覺功能可反映鼻竇炎鼻息肉的嚴重程度[1-2]。目前,臨床上對于嗅覺功能測定多以主觀測試為主,其具有操作簡單、快捷等優(yōu)勢,但測試期間需患者配合良好,且無法排除主觀因素,故其無法作為嗅覺功能客觀測定指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層螺旋CT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嗅覺評估及預后判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2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齡23~69歲,平均(46.13±5.28)歲?;颊呔炇鹬橥鈺?,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均行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于全身麻醉下行鼻竇開放鼻息肉切除術,術中將鼻竇內(nèi)病變徹底清除,保留鼻腔、鼻竇正常及可逆的黏膜,同時保留中鼻甲,取出中下1/3~1/2上鼻甲;術后均行鼻腔沖洗、激素噴鼻及口服促排藥物等,干預3個月,定期隨訪。
術前及術后6個月患者行T&T嗅覺檢測、嗅覺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鼻竇CT嗅區(qū)評分及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并進行線性回顧分析,探討鼻竇CT嗅區(qū)評分及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對患者嗅覺評估及預后判斷的影響。(1)鼻竇CT嗅區(qū)評分法評估。根據(jù)鼻竇多層螺旋CT冠狀位中嗅裂區(qū)堵塞程度評分,分為嗅裂前區(qū)和嗅裂后區(qū),每個區(qū)域分值0~2分:0分,無堵塞;1分,部分堵塞;2分,完全堵塞。(2)T&T嗅覺檢測法評估。檢測嗅覺察覺閾及識別閾,T&T嗅覺計選自日本第一藥品產(chǎn)業(yè)株式會,共包含玫瑰香(苯乙醇)、燒焦味(甲基環(huán)戊烯醇酮)、汗味(異戊酸)、果味(卜十一烷酸內(nèi)酯)、臭味(糞臭素)5種氣味,將5種氣味分別裝于8個小瓶子內(nèi),濃度遞增,結(jié)果記為-2~5,其中燒焦味有7個小瓶,記為-2~4;嗅覺功能測試時經(jīng)雙側(cè)鼻腔測定,依次嗅小瓶內(nèi)氣味,并計分,計算5種嗅素平均識別閾,并判定嗅覺功能損失程度。若所有氣味均未識別,則再加1分。<1.0,正常;1.1~2.5,嗅覺輕度減退;2.6~4.0,嗅覺中度減退;4.1~5.5,嗅覺重度減退;>5.5,嗅覺完全喪失。(3)嗅覺VAS評分。患者根據(jù)自我感受評估,分值0~10分,0分為嗅覺正常,10分為嗅覺完全喪失,分值越高,嗅覺功能喪失越嚴重[3]。(4)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包括上頜竇,前、后組篩竇、蝶竇、額竇,竇口鼻道復合體,每項分值0~2分,0分為無異常,1分為部分陰影,2分為完全陰影,單側(cè)分值最高12分,雙側(cè)分值最高24分[4]。
術后,患者T&T嗅覺閾值、嗅覺VAS評分、鼻竇CT嗅區(qū)評分、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2例患者手術前后CT評分與嗅覺評分比較±s)
表1 62例患者手術前后CT評分與嗅覺評分比較±s)
時間 T&T嗅覺閾值嗅覺VAS評分(分)鼻竇CT嗅區(qū)評分(分)嗅裂前區(qū) 嗅裂后區(qū)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分)術前 4.13±0.94 7.54±1.42 1.63±0.18 1.68±0.21 17.24±2.56術后 1.57±0.72 2.36±1.08 1.02±0.13 1.15±0.16 9.17±1.42 t 17.024 22.862 21.632 15.807 21.70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1 CT檢測指標與嗅覺VAS評分相關性分析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CT檢測嗅裂前區(qū)、嗅裂后區(qū)、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與患者嗅覺VAS評分均成正相關(r>0,P<0.05)。見表2。
表2 CT檢測指標與嗅覺VAS評分相關性分析
2.2.2 CT檢測指標與T&T嗅覺閾值相關性分析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CT檢測嗅裂前區(qū)、嗅裂后區(qū)、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與患者T&T嗅覺閾值均成正相關(r>0,P<0.05)。見表3。
表3 CT檢測指標與T&T嗅覺閾值相關性分析
嗅覺功能屬于鼻腔重要功能,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常伴有嗅覺功能減退,甚至喪失,其發(fā)生與炎性堵塞、嗅區(qū)黏膜損傷等密切相關[5]。嗅區(qū)傳導性阻塞的治療多以手術為主,但對于嗅區(qū)黏膜炎癥反應引發(fā)的嗅神經(jīng)細胞損傷或退行性改變患者,則無法采取手術治療。
目前,臨床上對于嗅覺功能的判定多采用T&T嗅覺檢測法,但該方法具有一定主觀性,且無法判定患者嗅覺功能預后情況。鼻竇CT是目前臨床上評估鼻腔鼻竇疾病的重要方法,且具有客觀性,還可清晰顯示黏膜及骨質(zhì)的炎癥反應情況,且鼻竇CT Lund-Mackay已在黏膜及骨質(zhì)炎癥反應的評估中起到重要作用[6]。鼻竇CT嗅區(qū)評分法主要評估嗅裂區(qū)黏膜狀態(tài),可反映嗅裂區(qū)黏膜病變程度,包括傳導性阻塞及黏膜炎癥反應,對嗅覺功能預后的判定也起到關鍵作用[7]。嗅裂前區(qū)主要指中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區(qū)域,是鼻腔進入氣體的主要通道,其內(nèi)部無鼻竇開口,通常不會受到鼻竇疾病的影響,多受鼻腔黏膜炎癥反應影響。嗅裂后區(qū)主要指上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區(qū)域,不僅是鼻腔進入氣體的通道,還是口腔進入氣體的通道,該區(qū)域主要包括蝶竇開口引流通道,容易受到后組蝶竇及篩竇炎癥的影響[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術后患者T&T嗅覺閾值、嗅覺VAS評分、鼻竇CT嗅區(qū)評分、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均較術前低(P<0.05),表明手術可改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嗅覺功能及預后。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CT檢測嗅裂前區(qū)、嗅裂后區(qū)、鼻竇CT Lund-Mackay評分與患者嗅覺VAS評分、T&T嗅覺閾值均成正相關(r>0,P<0.05),充分證明多層螺旋CT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嗅覺評估及預后判斷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可用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嗅覺評估及預后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