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華,李勤光,趙敏,康惠玲,陳惠聰
福建醫(y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yī)院肝病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25)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 iciencyvir us,HIV)具有高度變異性和重組性,依據血清學反應和病毒核酸序列測定將其分為HIV-1和HIV-2兩大類型[1]。按照HIV-1的gag基因與env基因變異程度又可以分為A~J和O亞型。各基因亞型間存在較大的基因序列差異,在不同區(qū)域和不同感染對象中各亞型的分布也有所不同。HIV-1感染以吸毒人群為主,為了進一步了解吸毒人群HIV-1毒株血清亞型的分布情況,為制定防控方案、疫苗和診斷試劑研制提供更科學的依據,現(xiàn)以我市HIV-1感染吸毒人員20例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選取2016-2018年我市HIV感染吸毒人員20例,經免疫印跡(WB)試驗確認為HIV-1陽性,采用一對一問卷調查方式記錄并整理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與HIV感染行為情況。20例HIV-1感染吸毒人員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20例HIV-1感染吸毒人員的一般資料
1.2.1 血樣采集方式EDTA-K2抗凝采血管采集抗凝血4~5 ml,將采集血樣顛倒混勻后進行分裝,并于-80℃冰箱中保存,所有血樣經過HIV檢測并經WB試驗方法進行確認。
1.2.2 Nested-PCR檢測方法
應用套式PCR對HIV前病毒gag基因進行擴增,擴增片段長度為1 081 bp,試劑為TaKaLa PrimeSciptTMOne Step RTPCR Ver.2和Prime Ex TaqTMHot Start Version擴增引物:(MK603)CAG-AAA-AAT-TGT-GGG-TCA-CAGTCT-ATT-ATG-GGG-TAC-CT(在V3區(qū)的位置:5914-5931),(CO602)GCC-CAT-AGT-GCT-TCC-TGCTGC-TCC-CAA-GAA-CC(在V3區(qū)的位置:7410-7329),(EB2)GCC-GGA-TCC-TCA-ACT-CAA-CTG-CTG-TTA-AAT(在V3區(qū)的位置:6989-7009),(EC2)GCT-CTG-CAG-TCA-AAT-TTC-TGG-GTCCCC-TCC-TGA-GG(在V3區(qū)的位置:7314-7336)。
第1輪擴增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5℃1′,變性9 5℃1′,退火55℃1′,延伸72℃2′,循環(huán)數35,浸泡72℃7′。第2輪擴增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5℃1′,變性95℃1′,退火55℃1′,延伸72℃1.30′,循環(huán)數35,浸泡72℃7′。
擴增產物置于2%瓊脂糖凝膠上電泳20 min,電壓100 V,采用溴化乙錠染色,于紫外光下觀察。
1.2.3 多肽免疫酶法(PEIA)檢測方法
包被抗原為HIV-1亞型合成多肽抗原,即E、B′、B(mn)、C、D,包被抗原100μl/孔,4℃下放置18 h,以200μl牛奶緩沖液于37℃下封閉90 min,經3次洗滌。每孔加入血清標本于37℃下放置1 h,經3次洗滌后每孔加入酶結合物100μl于37℃下放置1 h,經3次洗染后每孔加底物100μl避光顯色5 min。每孔加2M H2SO450μl終止。于492 nm波長下檢測OD值(陽性:OD值>0.3;陰性:OD值≤0.3)。
1.2.4 sanger測序方法
不確定的亞型送檢上海博尚生物公司進行測序分析。使用美國ABI公司熒光標記末端終止循環(huán)測序試劑盒測定gag基因序列,用ABI公司的Sequencing nallysing 5.0軟件進行分析和編輯序列數據,通過美國拉莫斯國家實驗室HIV核酸序列庫的HIV-BLAST工具與國際參考毒株序列進行比較,據同源性確定HIV-1亞型。
20例HIV-1感染吸毒人員共檢測20份HIV-1血清抗體陽性標本,其中18份檢出V3區(qū)基因產物。
HIV-1血清亞型:20例HIV-1感染吸毒人員共檢測20份HIV-1血清抗體陽性標本,其中17份血清亞型陽性,C亞型9份,E亞型1份,C和E亞型均反應7份,未發(fā)現(xiàn)B'、B(mn)、D亞型。
HIV-1血清亞型:3份無法確認分型的采用sanger測序方法可以準確分型,C亞型2份,E亞型1份。
我國首次HIV分子流行病學調查提示絕大部分血液傳播途徑的感染者屬于B亞型毒株,并且這一亞型在我國流行區(qū)域十分廣泛[2]。第2次全國HI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CRF01-AE亞型仍然以性傳播人群為主,但吸毒人群感染CRF01-AE亞型的人數比例明顯增大。吸毒人群具有靜脈注射、共用針頭、高危性行為等特點。靜脈共用注射器吸毒、無保護性交是導致吸毒人群感染HIV-1的主要因素[3]。HIV-1病毒反轉錄酶缺乏校正功能易發(fā)生復制錯誤,復制過程中易產生大量點突變或點插入、點缺失,進而引發(fā)重組,形成大量亞型內重組毒株或亞型間重組毒株。HIV-1型分為M、O、N 3組,M組分為A、B、C、D、F、G、H、J、K 9個基因亞型和16個流行重組形式[4]?,F(xiàn)階段伴隨HIV-1持續(xù)快速變異與世界人流流動的日趨頻繁,未來將會出現(xiàn)更多的組、亞型、混合感染、超感染等,這些都對HIV-1的監(jiān)測和防控帶來更大的困擾。因不同HIV基因亞型與流行重組形式和傳播能力存在顯著相關性,不僅會導致不同疾病進程,而且對抗病毒方案的效果產生一定影響。
不同亞型HIV感染進展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的速率不同,調節(jié)HIV轉錄的反式激活蛋白的高水平表達可促使HIV快速繁殖[5]。O組病毒對非核酸逆轉錄酶抑制劑具有天然抗性,M組亞型對目前使用藥物具有相似敏感性,F(xiàn)亞型對非核酸逆轉錄酶抑制劑的敏感性較低,G亞型對蛋白酶抑制劑敏感性較低[6]。因病毒選擇性積累抗藥性變異會對藥物療效產生影響,故對HIV-1病毒亞型基因編碼區(qū)進行定期抗性突變檢測,能夠為藥物選擇提供一定參考。對于疫苗研發(fā)工作,基因變異是目前發(fā)展AIDS有效疫苗的主要制約因素,現(xiàn)階段絕大多數候選疫苗是基于B亞型的包膜蛋白設計的。HIV亞型之間存在交叉保護作用,其包膜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的差異,現(xiàn)有候選疫苗能否誘發(fā)抗體產生交叉中和尚無法確認[7]。了解流行HIV基因亞型,掌握流行重組形式的種類、分布與變化情況,對于研制具有地區(qū)特色的疫苗、減少疫苗株和流行株之間的差異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HIV-1病毒亞型流行較多的國家,HIV-1篩查工作尤為艱巨。常見的HIV抗體測定方法有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化學發(fā)光法、快速檢測法,此外,抗體確證試驗、免疫印跡試劑盒條帶免疫試驗、核酸定性和核酸定量試驗等也常作為補充試驗用于HIV檢測。上述HIV抗體檢測可用于臨床診斷、血液篩查和監(jiān)測等,以診斷為目的的檢測是為了確定個體HIV感染狀況,以血液篩查為目的的檢測是為了防治輸血傳播HIV,以監(jiān)測為目的的檢測是為了了解不同人群HIV感染率與變化趨勢。盡管我市AIDS疫情總體上屬于低流行,但近年來AIDS發(fā)病率增長較快,有明顯上升趨勢。因吸毒人群是感染HIV-1的主要群體,故本研究選取近3年來20例確認感染HIV-1的吸毒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分析HIV-1血清亞型。本研究中HIV-1毒株血清亞型為C、E和CE混合型,其中C亞型為優(yōu)勢亞型。除上述亞型外,可能還存在其他未能檢測出的亞型。同一研究對象可能同時感染不同亞型的病毒株或已出現(xiàn)重組毒株。故本研究20例吸毒人群HIV-1病毒血清亞型具有顯著的多樣性特點。本研究采用PEIA法測定HIV-1血清亞型,具有簡便、快捷、經濟性、實用性等優(yōu)勢。
HIV重組體毒株是多種毒株混合感染、多種毒株在機體復雜免疫環(huán)境中優(yōu)勢選擇而產生的結果,往往較為單一基因亞型毒株卻有著更強的傳播能力[8]。本研究中,20例HIV-1感染吸毒人員中C亞型為優(yōu)勢亞型。由于本研究對象HIV-1病毒血清亞型具有多樣性特點,將來可能出現(xiàn)重組型毒株,導致我市HIV流行情況更加復雜,為HIV/AIDS的防治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故結合本研究情況,在疫苗研發(fā)、診斷試劑研制、抗病毒方案制定等方面應考慮本地區(qū)的HIV-亞型種類、分布情況、變異趨勢與顯著特征,做好HIV-1毒株亞型與變異情況的監(jiān)測,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發(fā)現(xiàn)HIV-1的流行趨勢和發(fā)展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和控制。
本研究樣本量較少,HIV-1毒株血清亞型和HIV-1流行株耐藥情況分析,應進行連續(xù)性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重組型毒株和耐藥情況。因此,在今后HIV/AIDS防治工作中,需加強對HIV-1血清亞型和耐藥的監(jiān)測,加強對吸毒人群的監(jiān)測和干預力度,從而遏制吸毒人群HIV傳播蔓延的趨勢。
綜上所述,本組HIV感染吸毒人員HIV-1毒株存在多種亞型,其中以C亞型為優(yōu)勢亞型,近年來,該亞型在我國HIV-1感染者中增長迅速,并從吸毒人群逐漸向普通人群擴散。在我市HIV/AIDS防治中,應進一步加強對HIV-1毒株亞型及其變異的研究,充分掌握我市HIV-1亞型種類、特征、分布與變異趨勢,及時準確發(fā)現(xiàn)HIV-1疫情,針對不同HIV-1毒株亞型采取不同措施進行防治。同時,加強對戒毒所、娛樂場所的監(jiān)管,打擊吸毒販毒行為,對吸毒人員進行HIV篩查,加強區(qū)域檢測實驗室網絡建設,擴大檢測人數及范圍,有效控制吸毒人群AIDS的蔓延與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