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四川邊茶貿(mào)易及運輸

2019-07-26 07:58:18劉志揚
思想戰(zhàn)線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背夫雅安藏區(qū)

劉志揚

引 言

道路的修建和延伸不僅僅滿足人們對物質(zhì)運輸和經(jīng)濟的需求,也是國家權(quán)力在場的象征,同時還能反映出某一歷史時期地方社會和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內(nèi)地通向青藏高原道路的通暢,不僅有利于漢藏經(jīng)濟貿(mào)易的發(fā)展,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中央政府對藏區(qū)有效的控制。歷代中央政權(quán)對藏區(qū)、彝區(qū)和苗瑤等邊疆社會的控制方式,主要是對道路和貿(mào)易點的控制,即占據(jù)交通要道上的城鎮(zhèn)和自然形成的商貿(mào)據(jù)點,形成費孝通先生所說的“點線結(jié)合”的網(wǎng)絡。①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29頁。歷史上漢藏通道的開通,既有經(jīng)濟和貿(mào)易的目的,也有政治和軍事的作用。其中漢藏之間的茶馬貿(mào)易,是川藏間道路開通的主要目的之一。

藏茶雖名為“藏”,但藏地并不產(chǎn)茶。藏區(qū)的茶葉,主要來自祖國內(nèi)地的四川雅安、灌縣和周邊縣份,以及云南的普洱、佛海、緬寧,陜西秦嶺以南的漢中等產(chǎn)茶區(qū)。其中四川雅安、天全、名山、滎經(jīng)、邛崍、灌縣等地是藏茶最重要的產(chǎn)地。北宋時曾在四川和陜西各設二司,管轄對吐蕃的茶馬貿(mào)易。紹興南渡之后,因為陜西的失陷,秦司已經(jīng)不再發(fā)揮作用,于是將其合并于四川茶馬司,茶稅成為南宋的重要收入來源。明代,茶葉已經(jīng)在四川和陜西秦嶺以南的漢中等地大規(guī)模種植。洪武初年,陜西漢中、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xiāng)等處的茶樹共八十六萬四千余株;四川所產(chǎn)巴茶的茶樹有二百三十八萬七千株。②《續(xù)文獻通考》(一)卷二二《“征榷”》五《榷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85頁。其時,川茶產(chǎn)量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陜茶,成為銷藏邊茶的主要來源。隆慶三年(1569年),明政府擴大邊銷茶引的數(shù)量,黎、雅茶引3萬,松潘也保持在4千引,而同一年間腹茶(銷往內(nèi)地茶葉)的數(shù)量只有4千引,可見這時邊茶貿(mào)易已成為川茶的主要任務。及至清代,川茶在邊茶貿(mào)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清順治年間所定16萬6千的茶引,邊引占到了8萬引,①徐方斡:《歷代茶葉邊易史略》,《邊政公論》第3卷第11期,1944年,第25頁。而且以后還在持續(xù)增加。

唐代,藏族文獻已經(jīng)有了關(guān)于茶葉的記載。到了宋代,茶葉開始在青藏高原西部邊緣區(qū)域普及。②這一時期的藏文文獻無衛(wèi)藏地區(qū)普遍飲用茶葉的記載。明清以后,有明確的文獻記載表明,茶葉已經(jīng)成為整個藏區(qū)藏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成為連接祖國內(nèi)地與藏區(qū)的重要紐帶。宋明時期實行的是以馬換茶為主的茶馬貿(mào)易。至清統(tǒng)一全國,尤其是清廷控制了長城以北的蒙古地區(qū)后,馬匹的重要性大大減弱,于是麝香、羊毛、皮革、沙金、硼砂、藥材等土特產(chǎn)品取代了馬匹的地位,成為藏區(qū)交換內(nèi)地茶葉、布匹、絲綢、金屬用品、雜貨等的重要品種。③陳觀潯編:《西藏志》,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第211頁。由于藏人嗜茶,因此茶葉被歷朝中央政府視為“馭番”的工具,“視番情之向背,分別通禁”,④《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二八三《康熙五十八年已亥春正月癸酉條》,《清實錄》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68頁。即通過調(diào)節(jié)茶葉輸藏的數(shù)量多寡來控制“不可一日無茶”的藏地,認為茶葉對制西番控北狄的作用勝過“數(shù)萬甲兵”。⑤《續(xù)文獻通考》卷二二《征榷五·榷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88頁。這就使得茶葉不僅僅具有經(jīng)濟上的商品屬性,還被賦予了重要的政治意義。

自古以來,四川就是中國重要的產(chǎn)茶區(qū)之一。據(jù)茶葉專家研究,四川野生大茶樹系本土植物,非云南大葉茶北移次生。⑥日本學者橋本實通過對中國、緬甸、印度、日本等15個產(chǎn)茶地的實地調(diào)查,從茶樹起源的形態(tài)學分析推定,從中國東南部到印度阿薩姆地區(qū)之間的中間地帶,是世界茶葉起源地。另,英國劍橋大學的麥克法蘭認為,茶葉起源于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叢林地區(qū),也就是中國云南與緬甸相鄰地區(qū)、泰國北部和印度阿薩姆地區(qū)。參見[日]橋本実「茶樹の起源に関する形態(tài)學的研究」,『熱帯農(nóng)業(yè)』1980年24巻1號;[英]艾倫·麥克法蘭,[英]愛麗斯·麥克法蘭《綠色黃金:茶葉帝國》,扈喜林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61~64頁。四川野生大茶樹分布在兩片地區(qū),一是位于北緯27~30度,東經(jīng)103~109度的長江及其上游金沙江沿岸;另一片是歷史上重要的藏茶產(chǎn)地,即位于北緯30~31度,東經(jīng)103~104度的四川盆地西部及西北部邊緣的雅安等地。⑦鐘渭基:《四川野生大樹茶與茶樹原產(chǎn)地問題》,《四川農(nóng)業(yè)科技》1980年第2期。茶樹共同的特性為適于酸性土壤,喜濕,耐陰且喜光。四川盆地四周為崇山峻嶺所包圍,歷史上四川老茶區(qū)由于經(jīng)濟和技術(shù)的制約,主要分布在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的盆地周邊山地和丘陵地區(qū)。這里氣候溫濕,冬暖夏熱,云霧多,日照少(年日照1 000~2 000小時),少有霜期,土質(zhì)多為略帶酸性的砂質(zhì)或礫質(zhì)土(土壤pH值4.5~6之間),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⑧莊晚芳:《茶樹原產(chǎn)于我國何地》,《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

銷往藏區(qū)的藏茶(以下亦稱川邊茶),屬黑茶類品種,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名稱,如西番茶、番茶、烏茶、南路邊茶、邊銷茶、邊茶、磚茶、條茶、大茶、桌茶、方包茶、藏茶等。四川邊茶產(chǎn)區(qū)分為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兩個部分,南路邊茶集中在雅安、滎經(jīng)、天全、名山及邛崍等地,主要銷往康區(qū)和西藏,即從產(chǎn)地雅安經(jīng)由打箭爐(康定)進入康區(qū),過金沙江運至西藏。西路邊茶產(chǎn)于灌縣、大邑、什邡、安縣、平武、北川、汶川等地,⑨余建寅:《邊茶之產(chǎn)銷與改進》,《康導月刊》第5卷第4期,姚樂野主編:《〈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校勘影印全本》第13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7973頁。主要通過松潘中轉(zhuǎn)后銷往川西北、甘南、青海等藏區(qū)。圍繞茶馬貿(mào)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茶葉產(chǎn)業(yè)鏈。歷代封建中央王朝、產(chǎn)茶地和貿(mào)易點的地方政府及官員、大茶商通過壟斷茶葉貿(mào)易,收取茶葉關(guān)稅,獲取了豐厚的收益;自宋元以來,榷茶所得,成為歷代中央王朝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也成為各級與茶葉管理有關(guān)官員們牟利的重要渠道。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員、大小貴族、寺院和大商人,以及康區(qū)和安多藏區(qū)的土司、頭人,也通過壟斷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維持他們在藏區(qū)的特權(quán)和政治、經(jīng)濟地位。還有許多與之有關(guān)的機構(gòu)和家庭賴此為生。如茶農(nóng)、茶商、茶莊、鍋莊、背夫、馱腳娃、騾馬出租者、茶葉制造工人、包裝工人等。他們有的將其作為職業(yè),有的在農(nóng)閑時節(jié)通過從事相關(guān)工作補貼家用。

19世紀末,隨著印度茶葉向西藏的傾銷以及滇茶的興起,川茶銷藏數(shù)量大大減少。辛亥鼎革之后,從打箭爐(康定)通往西藏的道路阻塞,川茶銷藏數(shù)量更是一落千丈,許多依靠茶葉為生的機構(gòu)和個人、家庭都受到極大的影響。茶農(nóng)的生計遭遇到了困境,大量的背夫失去了生活補貼,經(jīng)營藏茶的茶莊和茶號倒閉,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失去了藏茶的稅收。維持了200余年的邊茶貿(mào)易萎縮凋敝。

一、邊茶的種植、加工與品級

邊茶的種植、選揀、加工都非常粗糙,較之銷往內(nèi)地的腹茶,質(zhì)地差了很多。19世紀末,美國人巴伯經(jīng)過藏茶產(chǎn)地時看到,四川農(nóng)民把茶樹種在田地邊,房屋旁,平時并不特意照料,猶如野生樹木一般。①Edward.Colborme.Baber,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western China,London,J.Murray,1882,p.193.雅安等地川茶每年采摘3次,第一次采摘在清明前,可做成一等茶;第二次采嫩葉制成中品;最后是秋后連枝帶葉一起采摘做成下品茶。邊茶質(zhì)量比較粗劣,尤其下品茶幾乎沒有葉子,“茶質(zhì)極劣,飲之刺喉”,②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西康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4頁??酀y以入口。

1942年的一份對南路邊茶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這一時期茶葉種植和管理仍舊是粗放式的:

本區(qū)茶地(南路邊茶產(chǎn)地),多不成園,樹多星散植于山坡或耕地邊緣,高約二三尺,為叢生灌木。其高者,達五六尺,干老枝疎。一般茶農(nóng),向視茶樹為野生,未嘗加意栽培……平日不事中耕除草及施肥。③鄭以明,孫翼諶:《雅灌名邛洪五縣茶葉調(diào)查報告》,《貿(mào)易月刊》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七八月號。

當時茶葉的種植并不集中,茶樹基本為野生,疏于管理。

南路邊茶采摘期在清明至立夏前,茶農(nóng)用特制的茶刀刈茶,從茶樹上割下2~8寸的嫩枝,每人每天可割茶百斤左右。④鄭以明,孫翼諶:《雅灌名邛洪五縣茶葉調(diào)查報告》,《貿(mào)易月刊》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七八月號。藏茶的生產(chǎn)和加工過程,分為種植、采摘、加工和包裝4個步驟。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為“稀疏大窩”栽培,形成“大叢茶樹”與“滿天星”種植模式,每畝約為800~1 000株。茶葉的采摘為“采割”方式。春夏秋三季的新梢,采取“手采”的方法,對“端午”和“白露”兩季的老茶,用“刀割”之法。藏茶原料多為有一定熟度的茶梢。

茶農(nóng)采摘茶葉后,要經(jīng)過初步處理才能賣給茶販茶商,初制環(huán)節(jié)有殺青(炒青)、揉捻、曬干、堆茶、蹈茶、再干燥。南路邊茶的初制,分毛莊茶和做莊茶兩種。⑤杜長煋,閔未儒主編:《四川茶葉》(修訂本),成都: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1年,第453頁。從茶樹上割下來的枝葉,殺青過后未經(jīng)蒸揉發(fā)酵等過程處理,直接干燥的產(chǎn)品稱作毛莊茶。而經(jīng)過殺青、揉捻、渥堆、干燥、揀除、蒸茶、壓制、包裝等工藝加工制作的,即為做莊茶。茶商將收上來的初制茶進行再加工,分為曬堆、揀剔、配堆、蒸茶、壓制、包裝7個步驟。其中渥堆、自然風干和干燥3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是形成南路邊茶獨特品質(zhì)的重要工藝。⑥杜 曉,陳書謙,王聰明:《雅安藏茶品質(zhì)特征及其成因》,竇存芳,陳書謙,張 勇編著:《茶馬古道與藏茶文化探源》,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8年,第198頁。茶葉加工后,便要開始包裝,工人首先用防水的大黃油紙包裹,油紙內(nèi)有藏文商標,然后裝入竹條做的篾包,并進行封口。

四川的茶葉多屬于中國大茶種,所制成的綠茶,質(zhì)量不如東南福建、安徽等地茶,但比較適應制作品質(zhì)粗劣、味道苦濃的邊銷茶。南路邊茶原料,以茶樹的粗老枝葉為主,依據(jù)茶葉的老嫩、枝葉的比例、工藝的粗精等,大致可分為毛尖茶、磚茶、金尖、金玉、金倉5個等級。屬于細茶者,有毛尖茶、磚茶、金尖茶三種,屬于粗茶者,有金玉茶、金倉茶兩種?!斑\拉薩者,為毛尖磚茶、金尖等細茶,銷于金沙江以東之西康地面者,為金玉金倉兩種粗茶,銷于各地牛廠娃者(草地牧民),則除金玉金倉兩種粗茶外,尚有天全小路之劣質(zhì)粗茶?!雹邿o名氏:《西康之茶葉調(diào)查》,《康藏前鋒》第2卷第1期,姚樂野主編:《〈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庇坝∪尽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884~885頁。民國年間,在產(chǎn)茶地,一包毛尖茶價值大洋十一元六角六分,金倉茶每包大洋兩元左右,價格相差6倍。⑧繼 珊:《西康商業(yè)中幾項主要商業(yè)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康藏前鋒》第1卷第3期,姚樂野主編:《〈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校勘影印全本》第1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83頁。清末民初之際,英國駐中國外交官謝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904年從成都前往打箭爐游歷,曾詳細記述了銷往藏區(qū)的南路邊茶的數(shù)量、品級和價值,他將雅安、滎經(jīng)、天全、名山、邛州5個南路邊茶產(chǎn)地的茶葉分為4個等級(參見表1):①Sir Alexander Hosie,Mr.Hosie’s Journey to Tibet,1904: A Report by Mr. A. Hosie,His Majesty’s Consul at Chengtu,on a Journey from Chengtu to the Eastern Frontier of Tibet,Stationery Office,2001.p.79.

表1:南路邊茶等級表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銷藏邊茶以二等、三等為最多,雅安和滎經(jīng)是主要產(chǎn)地。邛崍茶質(zhì)量最高,相較于其他茶葉種植地,邛崍平地茶葉已經(jīng)開始初步的規(guī)?;N植,“茶樹行列整齊,管理也較為規(guī)范”。②鄭以明,孫翼諶:《雅灌名邛洪五縣茶葉調(diào)查報告》,《貿(mào)易月刊》,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七八月號。邛崍一等茶的產(chǎn)量最大,占到5個縣一等茶總產(chǎn)量的40%,消費對象是藏區(qū)的官員、貴族、富商和高僧。由于質(zhì)量的差別,價格相差很大。雅安一等茶與四等茶之間的價格相差4倍,邛州的一等茶與雅安四等茶相差5倍。這與當時國內(nèi)調(diào)查者的記錄基本相同。③因時間、產(chǎn)地、供需量的不同,價格會有差異,所以不同的調(diào)查者關(guān)于的茶葉價格的記錄有所差別。

從打箭爐運到西藏后,價格更是上漲驚人。首先是因路途遙遠,導致運費昂貴;其次是因道路崎嶇艱險且天氣變化不定,茶葉損耗較大;第三是沿途匪盜不斷,茶葉運輸缺乏安全保障;第四是沿途土司頭人私設關(guān)卡,收取費用,使得運輸成本上漲。清光緒年間,駐藏幫辦大臣張蔭棠曾經(jīng)感慨茶葉輸藏前后價格的懸殊,“西藏向行爐茶,運道艱阻,爐茶市價一錢三分,至藏須購至二兩五、六錢”,④張蔭棠:《復奏西藏情形并善后事宜折》,吳豐培輯:《清季籌藏奏牘》第1輯第3冊《張蔭棠奏牘》卷5,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09年,第312頁。差價高達20余倍。清末陸興祺也曾在西藏對茶葉價格做過詳細分析。他發(fā)現(xiàn),在產(chǎn)地每斤價值僅一錢三分的茶葉,到了拉薩每斤漲至二兩五錢,價格上漲了近20倍。到后藏的日喀則、江孜時,每斤價格達到三兩七錢,比產(chǎn)地增長了近30倍。⑤陸興祺:《西藏交涉紀要》,第105頁、第106頁,《近代中國滿蒙藏中外研究文獻資料匯編》五一,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第111頁、第112頁。因此,在印茶向西藏大量傾銷之前,茶葉對于藏民來說乃是奢侈品,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

二、銷藏邊茶貿(mào)易點及運輸路線的變遷

(一)南路邊茶的“大路”與“小路”

“康藏茶葉,仰給邛雅,須逾大相、飛越兩嶺,人力背負,備極艱苦。”⑥任乃強:《西康視察報告》,《民國川邊游蹤之“西康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第65頁。從明代開始,四川藏茶產(chǎn)地通往各地藏區(qū)的川藏茶道,主要有“南路”和“西路”兩條。一路以雅安、天全、滎經(jīng)、名山、洪雅、峨嵋、清溪(漢源)所產(chǎn)之茶,經(jīng)過打箭爐(康定),銷往康區(qū)和西藏等地,稱為“南路邊茶”;另一路以灌縣、什邡、平武等地所產(chǎn)之茶,由灌縣沿岷江上行,過茂縣、松潘、若爾蓋,再經(jīng)甘南到河州,轉(zhuǎn)輸入甘南和青海藏區(qū),稱為“西路邊茶”。

南路邊茶由產(chǎn)茶區(qū)至打箭爐段又分為兩路:即“雅滎茶曰大路茶,天全茶曰小路茶也”。①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天蘆寶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第116頁。大路茶由雅安經(jīng)滎經(jīng),過大相嶺(泥巴山)至黎州(大田土司之界)、冷磧、化林坪,沿大渡河向北走,過瀘定橋后再經(jīng)瀘定到打箭爐。因為是自秦漢以來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為“大路”。這條路線較長,費時大約16~18天?!按舐贰逼閸珉U峻,如丞相嶺“路險而不良于行,曲折盤旋,直插云霄”,過黎州后的相嶺,“其地終年有積雪飛霜,下視層云,如在天際。山頂有隘,過隘下山,無留足地”。②陳觀潯編:《西藏志》,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第122~133頁。但由于這條路相對平坦好走,且到達漢源(清溪)之后,走的是自南而北的方向,受季風氣候影響,較少下雨,空氣干燥,便于行走,因此成為川康交通的主要干線。明洪武年間,在大渡河東岸的巖州(今瀘定縣安嵐鄉(xiāng))設衛(wèi),而天全是從雅州通往藏區(qū)的必經(jīng)之地,因此開通了一條從天全通往瀘定、嵐安的茶道,因這條路道路狹窄且極為險峻,俗稱“小路”,沿著這條道路運往打箭爐的茶被稱為“小路茶”。由于是捷徑,因此從雅安到康定只需要8、9天時間,比走“大路”在時間上縮短了一半。但由于這條道路危險大,負重行走特別吃力,天氣陰晴不定,因此走這條小路背茶的背夫并不多。從雅安、天全通往康定的背茶道路,形成于清康熙年間,在此之前,由于大渡河的阻隔,很難通行。

(二)瀘定橋與邊茶貿(mào)易點的西移

從宋代至清康熙年間,南路邊茶貿(mào)易點不斷變化,總體說來是一個逐漸西移的過程。這也是中央王朝的勢力逐漸往雅安以西地區(qū)推移,并對其進行直接掌控的過程。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平蜀之后,因大渡河以西難以控制,因此在地圖上以玉斧劃大渡河,稱“與夷為界,凡我疆吏,固守封圻而已。此閉之始也”,③曹學佺撰:《蜀中廣記》卷三四,張羽新,張雙志主編:《唐宋元明清藏事史料匯編》第67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第279頁。由是棄大渡河外之地。有明一代,四川藏茶產(chǎn)地的雅安、天全等地緊鄰藏地,天全縣在宋、元、明三朝屬于六番招討司正副土司管轄之地,因此茶葉貿(mào)易之地主要在黎州和碉門,藏民來此購茶后運至藏區(qū)銷售。④《天全六番宣慰使司賦役考》,《方輿匯編·職方典·天全六番部匯考》卷六四六,陳夢雷編撰:《古今圖書集成》第12冊,北京,成都: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5年,第13566頁。明末,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趁明朝勢力衰微,無暇西顧之機,由其盤踞的青海進入康區(qū),并在格魯派協(xié)助下?lián)]師入藏,控制了西藏和康區(qū)。清入關(guān)定鼎中原之后,“天全六番、烏斯藏、董卜、黎州、長河西、魚通、寧遠、泥溪、蠻口、沈村、寧戎等土司,各繳前朝赦印以降”。⑤《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六六《順治九年壬辰七月辛卯條》,《清實錄》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19頁。清因明例,依然遵循“茶不入番地”的慣例??滴跞迥辏?696年),四川巡撫于養(yǎng)志會同烏斯藏喇嘛營官等查勘打箭爐時,看到這里仍“系內(nèi)土司所轄之地,”⑥《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一七六《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九月乙丑條》,《清實錄》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98頁。清政府尚未能進行直接管轄?!拔鳡t之役”后,雅礱江以東地區(qū)被納入清政府直接管轄之下。⑦《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一九四《康熙三十八年已卯秋七月庚辰條》,《清實錄》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050頁。第二年,清廷恢復明正土司職位,使原明正土司蛇蠟喳巴之妻工喀承襲土司之職,“管轄打箭爐十三鍋莊夷民”。⑧雍正《四川通志》卷二一《西域·打箭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67頁。并將打箭爐開辟為川藏貿(mào)易點,設官征收賦稅。明正土司也成為清中央王朝的堅定擁護者,對清廷的各種命令執(zhí)行得力,被雍正帝贊為:“效力奔走,于一切差使,并無遲誤,勤勞恭順,甚屬可嘉?!雹佟妒雷谙然实蹖嶄洝肪硪欢拧队赫荒旯锍笕露∮蠗l》,《清實錄》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681頁。其在歷次穩(wěn)定康區(qū)的行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于是“土壤千里,悉入版圖。鍋莊木鴉二千余戶,接踵歸附,西爐之道遂通顧”。②《圣祖仁皇帝御制瀘定橋碑記》,《西藏研究》編輯部編:《西藏志·衛(wèi)藏通志·卷首》,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3頁。

從雅安進入康定必定要渡過大渡河(瀘水),大渡河在康熙之前并無橋梁,兩岸峭壁之間奔流湍急的河水成為通往打箭爐最大的障礙,行人過河只能依靠溜索或皮筏。于是四川巡撫泰能建議,在距離化林營80多里的安樂建橋??滴跛氖哪辏?704年),開始修建鐵索橋,第二年建成。建成后康熙皇帝非常重視,親自題寫御碑和橋名,御定橋名為瀘定橋,并派兵駐守。瀘定橋架設于瀘水(大渡河)之上,“東西長三十一丈,寬九尺,施索九條,覆木板于上?!雹邸妒プ嫒驶实塾茷o定橋碑記》,《西藏研究》編輯部編:《西藏志·衛(wèi)藏通志·卷首》,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3頁。兩岸備有小木船,無風水緩的日子也能坐船過河。1902年,英國探險家?guī)扃陱某啥纪緩綖o定橋到打箭爐時,見到連接兩岸的9條鐵索不及船纜粗,彼此間隔1.2米左右,人走在晃動的橋上站立不穩(wěn)。瀘定橋鐵索有時會發(fā)生斷裂,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件。④[英]T.T.庫珀:《拓商先鋒中國行》,魏孝稷,高照晶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年,第162頁。每天的中午到下午4點,由于峽谷間起風后風力過大,不再允許行人過橋,同時將鋪設在橋面的木板減去一半,“狀若窗櫺,以通風氣”,⑤允 禮:《西藏往返日記》,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85頁。避免因風勢過大吹走橋面的木板。

瀘定橋建成后,漢藏雜居之處由此向西推進至打箭爐。隨著雍正時期天全、瀘定等地的改土歸流,漢民不斷移入打箭爐以東地區(qū)開墾種植,這些地方逐漸成為漢人聚居地。⑥元明清三代天全為土司轄地,清雍正六年改土歸流,七年設置天全州。天全土司被遷往江西省。任乃強先生1929~1930年在瀘定縣考察時看到,這里的居民大多已是漢人,“全縣住民約萬余戶,半在河谷平原,半在低山、高山二部。半自川西北及上川南移來,半為土著。土著本屬夷族(即藏人),今則概已漢化”。⑦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西康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第64頁。在漢藏界限不斷西移的過程中,瀘定、康定等地先后成為南路邊茶貿(mào)易中心。南路邊茶的運輸分為兩個部分,而瀘定和打箭爐是最主要的邊茶轉(zhuǎn)運地和節(jié)點??滴醭郧?,川茶入藏的交易點并不在康定,而是在瀘定,冷磧⑧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冷磧鎮(zhèn)。是當時大相嶺以西最主要的集貿(mào)市場,即“西爐末開以前(康熙四十年以前),冷磧實為西繳唯一之商場”。⑨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瀘定考察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第29頁。瀘定橋建成后,冷磧迅速衰落,其茶葉交易中心地位為打箭爐(康定)所取代。

(三)打箭爐的興起及藏區(qū)的邊茶貿(mào)易

“萬里遨游,西出爐關(guān)天盡頭”。爐關(guān)指的就是打箭爐,出了打箭爐城往西翻過折多山,便進入了藏區(qū)。于是打箭爐成為了歷史上漢藏往來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節(jié)點。

元代時的打箭爐,只是一個小村莊,宋以前也是一片不毛之地,明代這里也是人煙稀少,只是藏商往來歇足住宿之地,僅有一座格魯派寺院和30余戶人家。⑩任乃強:《西康圖經(jīng)·境域篇》,南京:新亞細亞學會,1933年,第71頁。人煙稀少的原因是打箭爐“地不產(chǎn)五谷,惟青稞與牛羊而已”。?王世睿:《進藏紀程》,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62頁。因此,打箭爐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地位的形成與興盛,完全得益于漢藏貿(mào)易。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建成后,便利了大渡河兩岸交通,促進了藏漢民眾交往及物資流通,當然也擴大了清朝的統(tǒng)治范圍。接著,清政府設立打箭爐關(guān),委派監(jiān)督,引導物品交易,征收茶、雜各物稅銀。①秦和平:《述論清代甘孜藏區(qū)的設治特點及演變狀況》,《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打箭爐成為漢藏貿(mào)易的互市口岸,清廷派官兵駐扎,并于雍正七年(1729年),將雅州府同知移駐于此。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親王允禮路過打箭爐,看到打箭爐呈現(xiàn)出“茶貨所聚,市肆稠密,煙火萬家”②允 禮:《西藏往返日記》,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86頁。的繁榮景象。由于商業(yè)的興盛,“四方商賈輻輳,為川茶夷貨交易之所”。③王世睿:《進藏紀程》,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62頁。打箭爐由此成為邊茶最重要的貿(mào)易點和中轉(zhuǎn)站。

[5][7] Rex W. Tillerson, Remarks on “Defin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India for the Next Centur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October 18, 2017, 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7/10/274913.htm.

清光緒年間成書的《西藏圖考》曾比較了陜、川、滇3條入藏道路之難易:

陜、川、滇入藏之路有三:惟云南中甸之路峻險重阻,故軍行皆由四川、青海二路;而青海路亦出河源之西,未入藏前,先經(jīng)蒙古草地千五百里,又不如打箭爐內(nèi)皆腹地,外環(huán)土司,故駐藏大臣往返皆以四川為正驛,而互市與貢道亦皆在打箭爐云。④黃沛翹編:《西藏圖考》卷2《西藏源流考》,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8頁。

由此可見,在當時進藏的3條道路中,打箭爐最為便捷和安全。所以作為“西南之鎖鑰,衛(wèi)藏之喉吭”,⑤黃 材:《西輶日記》,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88頁。打箭爐成為當時貿(mào)易、進軍、儲備糧草及朝貢的重鎮(zhèn),為進藏的川藏南北二道的咽喉要沖。瀘定橋建成后,較之清朝順治年間所定的四川邊茶80 429引的額定數(shù)量,又不斷增長,其中大部分邊茶都是經(jīng)過打箭爐中轉(zhuǎn)后入藏的。⑥徐方斡:《歷代茶葉邊易史略》,《邊政公論》第3卷第11期,1944年,第25頁。

(四)關(guān)外北路與南路

從打箭爐翻越折多山后,便為“關(guān)外”藏區(qū),其人文與自然景象與打箭爐以東的關(guān)內(nèi)迥異。清統(tǒng)一全國后,為了強化對西藏和康區(qū)的政治統(tǒng)治和軍事控制,保障內(nèi)地與西藏間的交通便成為重要的舉措。清政府在川藏線、川青線、青藏線沿途及重要隘口設置塘汛和糧臺,派兵駐守。⑦鄒立波:《清代前期康區(qū)塘汛的設置及其作用與影響》,《西藏研究》2009年第3期。

從打箭爐去往西藏的驛道有兩條,即“關(guān)外南路”和“關(guān)外北路”。任乃強先生對兩條驛道的線路做過詳細的描述:“自康定逾海子山埂、格達梁子,經(jīng)泰寧城、松林口、道孚縣城,逾將軍梁子,至爐霍、甘孜,德格,再由昌都入藏,向稱關(guān)外“北路?!迸c從九龍、稻城、理塘、巴塘入藏之“南路”對稱。⑧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西康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100頁。有清一代,清朝政府采取了許多辦法保證從打箭爐到拉薩道路的暢通??滴跷迨吣辏?718年),在打箭爐至理塘段增設10驛站,每站設馬六匹;⑨《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七九《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五月甲辰條》,《清實錄》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36頁。兩年后(1720年),康熙帝從軍事上考慮,將處于川、滇、藏三處交通要道上的巴塘、理塘歸入四川管轄。⑩《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二八七《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春正月庚子條》,《清實錄》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01頁??滴趿荒辏?722年),派綠營兵和土司轄下藏兵共同駐扎在打箭爐到拉里的66個臺站。?《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九九《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九月壬辰條》,《清實錄》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92頁。至康熙后期,清政府在雅礱江以東地區(qū)設置大小土司50余個;雍正年間,又逐步在雅礱江以西地區(qū)設置土司50個。至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基本完成了在川西高原的土司設置計劃。通過在這一地區(qū)設置土司,清政府加強了對康區(qū)的控制,保障了康藏大道的暢通。?參見趙心愚《雍正時期清政府在川西高原設置土司的行動及特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從打箭爐到拉薩凡數(shù)千里,費時3個月以上,路途艱險,氣候多變。除此之外,沿途匪患猖獗,道路不靖,經(jīng)常遭遇“夾壩”?“西番以劫盜為夾壩”,參見紀 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西藏野人》,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3頁。搶劫。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薩安(三巖)賊匪屢放夾壩,竟于駐藏大臣常在住宿之地劫掠巴塘副土司特瑪騾馬”。①《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八五六《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夏四月丁巳條》,《清實錄》第1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69頁。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70多個巴塘盜賊竟然在梨樹溝搶劫了乾隆皇帝送給達賴喇嘛的價值千余兩銀子的茶包等貨物。②《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零九五《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十一月丙申條》,《清實錄》第2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684頁。據(jù)新龍縣檔案館資料記載,1946年10月16日,天興隆號商隊4人4馬護送36騾馱,行至甘孜鑼鍋子山處,被瞻化“夾壩”搶劫,4人全部被殺,價值藏洋39 690元的貨物被搶走。③羅 波:《新龍“夾壩”的歷史與文化解讀》,博士學位論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2015年,第27頁。由于匪患不斷,因此從打箭爐運往西藏的茶葉,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截一截運輸,從一個市鎮(zhèn)將貨物運到下一個市鎮(zhèn),然后賣掉。關(guān)外的許多縣鎮(zhèn)上沒有交易市場和商店,茶葉等貨物的交易都是在家庭院落中進行。④謝天沙:《康藏行》,上海:工藝出版社,1951年,第54頁。如此一來,沿途便出現(xiàn)了一些貿(mào)易點,如民國時期的甘孜是關(guān)外最大的商業(yè)中心之一,一些商人將打箭爐的茶葉運至甘孜后銷售,除了少部分供應本地市場外,大部分售予其他商販,并由他們繼續(xù)將茶包運往西藏。其他通往西藏的貿(mào)易節(jié)點,如巴塘、德格、昌都等也都與甘孜情況相同。

乾隆年間,清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臺站的管理,在康藏道上設立關(guān)卡,派兵巡邏,保護往來客商和官員。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這些措施得不到執(zhí)行,臺站和關(guān)卡也就形同虛設。辛亥革命后,由于巴塘一帶動亂不止,因此商販漸漸不來這里,而從北路入藏。北路取代南路,在民國時期成為進藏的主要通道。

除了昌都外,南路邊茶也經(jīng)過青海玉樹運往西藏,結(jié)古在民國時期,也是與昌都同樣重要前往西藏的“茶商必經(jīng)之要道?!雹荨坝駱渖虡I(yè)一斑,英日外貨半數(shù)”,馬鶴天:《甘青藏邊區(qū)考察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0頁。

(五)西路邊茶的運輸路線和貿(mào)易

西路邊茶產(chǎn)于灌縣(都江堰)、什邡、安縣、平武、大邑、綿竹等地,鮮葉原料比南路邊茶更為粗老,是采割1~2年生的成熟枝梢,直接曬干制成。毛茶預處理分切鍘、篩分、配料、蒸茶、渥堆等過程。之后的制作程序又分為稱茶、炒制、筑包三道。最后將原料茶筑壓在方形竹篾包中。西路邊茶主要以灌縣為制作中心,銷往松潘、理番、茂縣等地,或者再從松潘轉(zhuǎn)運到甘南、青海以及西康西北地區(qū)等安多藏區(qū)。

據(jù)民國年間編修的《灌縣志》記載,灌縣的邊茶在初夏采摘,“名刀子茶,邑境歲約千余包,余由邛、蒲、崇、彭等處采買,歲約二、三萬包,行銷松、理、茂、懋諸夷境”。⑥葉大鏘等修,羅駿聲纂:《灌縣志》卷四《食貨書》六,1933年鉛印本。灌縣茶葉分為細茶和粗茶兩種,細茶采摘期在2月至4月,茶農(nóng)制成后送到場鎮(zhèn)上出售,換取糧、鹽、布等日常生活品。粗茶是老枝葉,一般每二、三年刈一次,叫做“馬茶桿子”或“刀子茶”。每年收割粗茶季節(jié),設在縣城的茶號將部分訂金交給茶販子。茶販子走鄉(xiāng)串場向茶農(nóng)收購曬干的粗茶干,然后再雇人將茶桿用鍘刀鍘短、打包,運到縣城茶號,再由茶號銷往松潘等安多和嘉絨藏區(qū)。俞湘文在20世紀30年代調(diào)查甘青游牧藏區(qū)時看到,“他們(藏族牧民)只喝一種由四川運去的松潘茶……他們已飲成習慣,非別種任何超等之茶葉可以替代?!雹哂嵯嫖模骸段鞅庇文敛貐^(qū)之社會調(diào)查》,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第70頁。

“蜀茶行繳外,西道行松潘?!雹唷短烊渴顾举x役考》,《方輿匯編·職方典·天全六番部匯考》卷六四六,陳夢雷編撰:《古今圖書集成》第12冊,北京,成都: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5年,第13566頁。西路邊茶的貿(mào)易集散地為松潘,其于川西北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地位十分重要,“西北出口即西寧、蒙古,西南出口即瞻對、德格,正西出口即青海玉樹,關(guān)系重大”。⑨徐 湘:《志序》,張 典主修:《松潘縣志》,內(nèi)部編印,松 潘:松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7年,第27頁。松潘在川西邊茶貿(mào)易中的地位,相當于南路邊茶的貿(mào)易點打箭爐,是內(nèi)地通往安多藏區(qū)、青海玉樹、內(nèi)蒙等地的節(jié)點。西路邊茶從產(chǎn)茶地運往集散地松潘的運輸路線有3條:一是從灌縣溯岷江上行,經(jīng)威州(汶川)、茂縣至松潘;二是從平武鎖江出發(fā),過葉塘、小河到松潘;三是以北川、安縣為起點,經(jīng)土門到茂縣,再轉(zhuǎn)至松潘。①松潘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松潘縣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597頁。邊茶從灌縣、大邑等產(chǎn)茶地運至松潘后,從縣城東門進入,監(jiān)管茶稅的官員“抓毀印花”,再由各商自行銷售至關(guān)外的若爾蓋草原和甘南、青海、內(nèi)蒙等地。②張 典主修:《松潘縣志》卷二《茶法》,內(nèi)部編印,松 潘:松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7年,第185頁。

及至清末,兩湖地區(qū)生產(chǎn)的黑茶也開始行銷安多藏區(qū),對西路邊茶形成了沖擊。歷史上,湖北漢口一直是湖茶(湖北、湖南黑茶的總稱)的集散中心,在國內(nèi)和國際茶葉貿(mào)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長城以北的蒙古族,一直是湖茶的主要消費對象。到了17世紀,湖茶在銷往大漠南北的同時,也開始向俄羅斯的亞洲區(qū)域銷售。其路線為:從漢口溯漢江到達陜南的漢中,然后轉(zhuǎn)陸路翻過秦嶺,到達甘肅和青海,再從蒙古草原運至西伯利亞。由于運輸工具效率低下,路途遙遠,從這條路運輸茶葉數(shù)量應該不是很大。1861年漢口開埠后,運往俄國的茶葉,改從漢口沿長江到上海,再裝上輪船直接到達海參崴。③趙李橋茶廠,華中師范學院歷史系:《洞茶今昔》,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頁。1906年,平漢鐵路的通車,以及海路的開通,使得湖南、湖北茶葉得以便捷地運往北京和上海,于是湖廣磚茶攜交通便利、數(shù)量以及價格的優(yōu)勢,也開始大量行銷安多藏區(qū),用以換取皮毛等藏區(qū)特產(chǎn)。根據(jù)1935年蒙藏委員會官員馬鶴天在甘青藏三省邊區(qū)的考察,受湖茶的沖擊,其時西路邊茶對安多藏區(qū)的銷售已大大萎縮了。④馬鶴天:《甘青藏邊區(qū)考察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頁。

三、藏茶之路上的運輸者:背夫與馱腳娃

(一)從雅安到康定的茶背子

宋明兩代,西藏與內(nèi)地之間的茶馬貿(mào)易并無漢人茶葉背夫。藏茶貿(mào)易都在黎州和碉門兩司進行,賣茶和運茶的都是藏民??滴跞拍辏?700年)以前,由于大渡河的阻隔,大渡河以西地域都是藏族聚居區(qū)?!按蠖珊幼酝罗?,經(jīng)雅州諸部落,至黎州東界,流入通望(通望在今峨嵋縣南),界于黎州,為南邊要害之地?!雹蓠T惠民編:《通鑒地理注詞典》,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第19頁。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懸崖高聳,從大渡河東岸到西岸之間的貨物運輸,施以舟楫困難較大,故多利用溜索過河。但溜索運貨運人有限,且十分危險,因此邊茶交易通常在大渡河以東地區(qū)。

從雅安到打箭爐的道路盡管艱險崎嶇,但并非不能使用畜力托運。在瀘定橋修建以前,都是藏民驅(qū)趕牛騾前來雅安、漢源或沈村、冷磧⑥沈村、冷磧均為瀘定縣下轄的村鎮(zhèn)。等地運茶。建橋后之所以使用背夫運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1700年,康熙帝派兵臣服明正土司之后,將康定以西地區(qū)直接納入中央政府管理范圍。1706年4月瀘定橋的建成,使得從雅安到打箭爐的道路通達。其次,使用人力背茶,比牛騾馱茶能大大節(jié)省成本。通常來說,一匹產(chǎn)于漢源、西昌、雅安一帶的騾子,可馱重120~160斤左右的茶葉,體型碩大一些的可負重200斤。從雅安到康定,每百斤的運價為18元。騾子行走比較快,平均每天能走75里,9天便能從雅安到康定。但是,如果用人力運茶,成本就能大大減省。由于背夫工錢的多少與茶包的數(shù)量相關(guān),因此背夫們都在身體承受的極限內(nèi)盡可能地多背茶包。根據(jù)20世紀30年代任乃強先生的記述,一包茶葉重約17斤左右,一般體力者能背7~10包(120~170斤),體力強壯者能背18~20包(300~340斤)。因此,人力背負茶包的數(shù)量多于騾子。另外,人工運輸費用大大低于騾子的馱費。從雅安到康定,騾子的運費為每百斤18元,而背夫的工錢僅為每百斤6.5元左右,較之騾子的運費大大降低。因此,盡管騾隊運茶時間比背夫節(jié)省了一半,但茶商更愿意使用背夫運茶。⑦以上數(shù)據(jù)參見任乃強《民國川邊游蹤之瀘定考察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第56~59頁。

基于以上原因,瀘定橋建成后,從雅安至康定的藏茶背夫的歷史也就此開始。雅安等地南路邊茶的運輸,多由產(chǎn)茶區(qū)周邊農(nóng)民承擔,時間多在農(nóng)歷10月前后的農(nóng)閑時節(jié)。西路邊茶的運輸期,為農(nóng)歷9月至第二年的2月,其中10月是運茶最多的時節(jié)。從雅安到康定之間的道路十分艱險,很多地方的懸崖小道僅能容一人側(cè)身通過,稍不留意便會翻落谷底,性命不保。在長達250年的時間中,這段路程的茶葉運輸,完全是依靠背夫背負茶包,從川邊縣份的雅安、天全、滎經(jīng)等縣一步一步、跋山涉水走到康定。其間茶葉背夫們不但要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還要防備土匪的襲擾。背茶進藏的背夫俗稱“背子”“茶背子”“背腳子”“背夫”“腳夫”。這些背夫,有些是祖祖輩輩從事這一行業(yè)的,但大多數(shù)是農(nóng)閑時節(jié)才臨時靠背茶補貼家用的農(nóng)民。邊茶的運輸十分不易,從雅安到康定的400多里,山高路陡,要在崎嶇小道上翻越多座高山,背夫的負重都在百斤以上,日行三四十里,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但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年復一年地從事這一艱辛和危險的工作,以換取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

背負百斤重的茶葉,在平地上行走,尚且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而這些背夫要在陡峭的山路上負重行走,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背夫們把茶包直接疊放在背架上,茶包用竹簽貫穿,再用細篾編成背系,套在兩肩上。每人手里握住一根丁字形拐子,拐子尖鑲有鐵杵,叫“墩拐子”。茶包一旦上身,就不能輕易放下。背夫們只能在崎嶇的山道上用“墩拐子”支撐,雙腿岔開直立,兩肩緊勒細篾背帶,稍事休息再繼續(xù)前行。女背夫為了中途解手不卸茶包,都會準備一個專門用于接尿的工具。背夫們通常結(jié)伴而行,隊伍有時多達幾百人,絡繹不絕。

每個背夫出發(fā)時都會攜帶大約18斤左右的白面或玉米,這些糧食是維持他們路上生活的保障,因此十分珍惜。晚上睡覺時,他們都會將裝糧食的布包放在視線范圍內(nèi)的背架上,或者拴在褲帶上。①資料來源于2007年12月12日Patrick Booz對曾經(jīng)的背夫楊占云(音譯)的訪談,參見Patrick Booz,“In and out of borders: The BEIFU背夫 TEA porters encounter Tibet”,Cahiers d’Extrême-Asie,Vol.23,Des mondes en devenir:Interethnicité et production de la différence en Chine du Sud-Ouest/Worlds in the Making: Interethnicity and the Processes of Generating Differe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2014),pp.299~301.沿途村鎮(zhèn),都有供背夫們歇腳的簡陋茶店,背夫們可以將放置茶包的背架放在靠墻的長凳上稍作休息。為了節(jié)省費用,他們通常都是吃自帶的玉米粑粑、面餅等干糧,向店家買一碗茶水,就算作一頓飯。到了晚上,在客棧里他們用自帶的糧食做飯,并準備第二天的干糧。由于在背茶過程中體力消耗很大,加之飲食中肉類很少,營養(yǎng)不足,很多背夫吸食鴉片以保持精力旺盛。這些背夫大都比較瘦弱,長期背負重物使他們小腿上的靜脈曲張十分明顯。②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The Land of The Lamas: 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Mongolia and Tibet,Century Company,1891,pp.299~301.

有意思的是,途經(jīng)這條道路入藏的中國歷代官員、商旅、文人墨客,對道路上絡繹不絕的茶葉運輸很少記載,反而是作為外來者的美國外交官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1892年從玉樹到打箭爐時,對此做了非常詳細的記錄,使我們得窺當時這條道路上茶葉貿(mào)易的盛況。他在從瓦斯溝到瀘定橋的15英里路程里,見到不同年齡的481個背負茶包的背夫(其中有許多婦女,甚至還有一些7、8歲的孩子),而這一路背運其他貨物的背夫,僅有40多人,③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The Land of The Lamas: 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Mongolia and Tibet,Century Company,1891,p.301.由此可見茶葉在川藏貿(mào)易中的重要地位。

雅安地區(qū)供應藏區(qū)的邊茶引額,多為每年11萬擔,需要背夫約10萬人次,常年周而復始地行走的崎嶇山路,形成了承載著藏漢民族友情的千年茶道。1950年川藏公路修建后,行走在茶道上的背夫才逐漸消失。

西路邊茶交通也十分艱難,僅有險峻小道相通,茶包全靠人力背負。從灌縣經(jīng)威州、茂縣到松潘,全長480里,稱為“大道”;從灌縣經(jīng)臥龍翻越巴身小山、牛頭山到懋功(今小金縣)為“小路”;另外還有一條路從威州經(jīng)里番(今理縣)翻越鷓鴣山到刷經(jīng)寺(現(xiàn)紅原縣,民國為松潘縣),再進入牧區(qū)。方包茶每小方包為七十觔(斤),一般的背夫只能背一包,身體強健者可背兩包。大包一百二十二觔。①張 典主修:《松潘縣志》卷二《茶法》,內(nèi)部編印,松 潘:松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7年,第185頁。

運送西路邊茶的松灌驛道,過去是安多藏區(qū)的重要通道,騾馬運輸業(yè)主要分布于松潘、理番(今理縣)、懋功、靖化(今金川縣)及灌縣等地。長期以來,因不通公路,人背和畜馱是這一地區(qū)的主要運輸方式。松潘居民,家家戶戶都養(yǎng)有騾馬。大馬戶以馱運為專業(yè),小馬戶以運輸為副業(yè)。據(jù)同治年間《松潘紀略》載,居住在松潘的漢、回等,都能用藏語與藏民溝通,“為其便與番民稱貨交易也。有力者并販茶黃勝關(guān)外,易麝香、鹿茸、皮張諸貨以歸。歲常一次,獲重利焉”。②何遠慶纂修:《松潘紀略·民俗記》,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6頁。松潘的大商人十分富有,縣城北門外的清真北寺,即為茶商馬鑒修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捐資修建。③張 典主修:《松潘縣志》卷五《壇廟》,內(nèi)部編印,松 潘:松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7年,第521頁。在販運茶葉的商人中,歸屬漢官管轄的拈佑、熱霧、牟尼等部落④拈佑、熱霧、牟尼等部落清代晚期屬松潘鎮(zhèn)中營及同知管轄,民國初年歸漢軍統(tǒng)領第二營營長會同縣知事管理。的藏族富戶,也“常買茶用牛馬馱運口外,向生番易狐羊皮諸物回賣之”。⑤參見何遠慶纂修《松潘紀略·夷情記》,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3頁;張 典主修:《松潘縣志》卷四《土司》,松 潘:松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7年,第430頁。漢藏商人往黃勝關(guān)外草地販茶之路亦充滿風險,必須結(jié)成大隊,才能保證安全,否則便會遭到成群盜賊的搶掠。⑥何遠慶纂修:《松潘紀略·土弁章程記》,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24頁。民國時期,松、理、懋一帶,常年運輸?shù)鸟W畜有12 000多頭。⑦《四川交通史志文稿:古代陸路交通與民間運輸》,內(nèi)部編印,成都:四川省交通廳地方交通史志編纂委員會編,1984年,第118頁。

(二)馱腳娃與入藏商隊

茶葉由雅安等地運至打箭爐后,先交稅登記,然后存入茶店,再轉(zhuǎn)賣到往來于康藏之間以藏商為主的商人手中。這些藏商到打箭爐后,一般住在自己熟悉的鍋莊內(nèi),歷經(jīng)幾代不變。鍋莊主人為他們免費提供食宿、貨物儲存、馱貨騾牛的喂養(yǎng),以及貿(mào)易的中介、漢藏語言翻譯等服務,但收取貨品總成交金額的4%作為酬勞,稱之為“退頭”。從關(guān)內(nèi)運入的茶葉、布匹、大米、煙酒、雜貨,以及關(guān)外運入的皮毛、麝香、鹿茸、貝母、蟲草、硼砂等,都需經(jīng)過鍋莊代為交易。因此,鍋莊是打箭爐特有的一種集商貿(mào)經(jīng)紀、旅店和貨棧為一體的服務性行業(yè)。鍋莊興起于清康熙年間,最初為4家。到清代中期,增加到48家。

從產(chǎn)茶地運到打箭爐的茶包,還要經(jīng)過第二次包裝。二次包裝通常在藏人開設的鍋莊內(nèi)進行,即將竹篾從茶條上拆除后,把每條茶一分為二成為兩磚,12磚成為一包,再重新套上竹篾,外面包裹上牛皮。任乃強先生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茶包至康定后,番人泡牛皮使軟,扎之成包,然后運銷各地。作此工者,曰‘甲作娃’,亦賤業(yè)也。康定操此業(yè)者最多?!雹嗳文藦姡骸段骺祱D經(jīng)(民俗篇)》,《亞洲民族考古叢刊》第4輯,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27頁。包裹牛皮的作用有二,第一,從康定運往關(guān)外的主要運輸工具是牦牛、騾馬,牛馬等,如果被竹子等物扎到,容易受驚,因此包裹上牛皮方便畜力馱運。第二,從打箭爐去往西藏的路途遙遠,時間在2個月以上,一路風吹日曬雨淋,茶葉容易長霉,牛皮包裹后既能透氣,也起到很好的防風雨作用。

向關(guān)外運送茶葉的多為藏族牧民,他們被稱為馱腳娃。馱腳娃包運各商家、寺院的茶葉和其他貨物,或包攬官府烏拉。這些從小成長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馱腳娃,十分適應高原環(huán)境,路途中不帶帳篷和草料,歇息時將貨物從牲畜身上卸下后,圍成墻狀以御風寒。他們的飲食十分簡單,基本上是燒茶吃糌粑。夜間相互依靠而眠,不懼風雪。盡管有時清晨醒來須發(fā)結(jié)冰,也能若無其事繼續(xù)趕路。馱腳娃在行進途中十分隨意,并不按照日出而行,日暮而息來安排時間。他們每天只行走三四十里,遇到水草豐美之地便停下歇息,任騾馬、牦牛吃草,天黑之后再將牲畜聚集在一起過夜。第二天清晨仍舊放牲畜吃草,待其吃飽后再上路。因此一路上人畜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補充。⑨任乃強:《西康圖經(jīng)(民俗篇)》,《亞洲民族考古叢刊》第4輯,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20頁、第21頁。這種特殊的關(guān)外運輸方式,只有藏族牧民才能勝任,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其他民族則難以適應。

從打箭爐到西藏的路上,由于經(jīng)常遇到匪盜搶劫,因此需要結(jié)隊而行,通常每三四十頭騾牛組成一個馱隊。但也有規(guī)模很大,馱畜數(shù)量達200頭以上,甚至上千頭的馱隊。柔克義在離開打箭爐時,見到一個去后藏日喀則的擁有3 000頭騾牛的大商隊。據(jù)他估計,每天至少有一兩百頭滿載貨物的牦牛離開打箭爐前往西藏。①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The Land of The Lamas: 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Mongolia and Tibet,Century Company,1891,p.284.馱腳娃們攜帶槍支,并有猛犬看護,以防不測。馱隊的組成有幾種方式,一是富裕牧民利用自己的牲畜結(jié)隊;二是牧主、大商人、寺院的私人馱隊,雇用馱腳娃為客商運輸貨物,馱運收入二八分成,牧主得八,馱腳娃得二;第三種是土司、頭人自己的馱隊,也是雇用馱腳娃為其運輸。口糧、酥油、牛肉等食物由土司供給,并以一頭牛作為馱腳娃的報酬。②《四川交通史志文稿:古代陸路交通與民間運輸》,內(nèi)部編印,成都:四川省交通廳地方交通史志編纂委員會編,1984年,第145頁。

康藏道路狀況隨季節(jié)而改變,康諺有云:

正二三雪封山(此時遍地皆雪,山之凹處,雪已堆滿,如誤墜其中,鮮少活命),四五六大水流(此時春去秋來,雪漸溶化,漫流無涯,旅行者涉水而過,全靠高大之牛馬),七八九好行走(此時水已流入江河,碧草如茵,天高氣朗,無風無雪,無雨無霜),十冬臘學狗爬(秋末冬始,雪降無常,空氣凝凍,流水成冰,有命[令]人不能舉步者)。③《巡員張懋昭關(guān)于西康概況呈文》,《民國時期西藏及藏區(qū)經(jīng)濟開發(fā)建設檔案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第397頁。

故運茶馱隊在初秋開始出發(fā),一直持續(xù)到整個冬季。開春后冰雪融化,道路泥濘難行,6、7月的夏季為高原雨季,這兩個季節(jié)都不宜遠行。從打箭爐到西藏拉薩,往返時間需要1年。

結(jié) 語

“藏番蒙古不拘貴賤,飲食皆以茶為主?!雹懿恢耍骸段鞑刂尽?,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頁。綜觀中國歷史,在農(nóng)牧互補的經(jīng)濟交換中,能夠長久維系中央政府與北方游牧民族和青藏高原各民族關(guān)系的商品,非茶葉莫屬。青藏高原由于缺少蔬菜、米面,茶葉成為生活在這里的藏族人民重要的食物補充。19世紀60年代,英國探險家?guī)扃暝诳吹讲貐^(qū)藏人的生活后感嘆到:“似乎藏人的生活都圍繞著如何獲取茶葉展開?!雹軨ooper,T.T,Travels of a pioneer of commerce in pigtail and petticoats: Or,an overland journey from China towards India.London: John Murray.1871.p.225.盡管他的評價不無夸張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對茶葉的需求和喜好。正是因為茶葉在藏族各階層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歷朝封建中央王朝將其視為治藏的重要手段。從宋元至清初,漢藏之間的茶馬貿(mào)易,是雙方經(jīng)濟上相互補充和依賴的貿(mào)易形式,這種方式基于互惠互利的性質(zhì)。藏民得茶,可以養(yǎng)生;漢地得馬,可以加強軍事力量。清朝統(tǒng)一全國后,茶馬貿(mào)易轉(zhuǎn)變?yōu)闈h地茶葉與藏地皮毛、藥材等土特產(chǎn)的交換。雙方這種互為依賴所形成的友好關(guān)系維持了上千年。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英國殖民者不斷向南亞北部喜馬拉雅地區(qū)的擴張,茶葉甚至對南亞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1888年及1903年,英帝國主義通過兩次侵略西藏的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打開了西藏的大門,并將阿薩姆地區(qū)的茶葉大量傾銷西藏,由此為契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不斷向西藏滲透,造成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危機局勢。在20世紀上半葉,茶葉成為中英之間爭奪西藏控制權(quán)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之間的雅安、名山、天全、滎經(jīng)、邛崍、灌縣、崇慶、平武等縣,是供應藏區(qū)茶葉的重要產(chǎn)地。制作藏茶的原料,多為清明之后采摘的老熟茶,葉梗相雜,味道濃烈苦澀。這種為漢族所不屑的粗茶,卻極適宜打制藏族人民喜愛的酥油茶。自宋代茶馬貿(mào)易重心從西北南移到四川以來,四川邊茶的產(chǎn)量不斷增長。但是限于青藏高原路途的遙遠艱難,以及奔騰洶涌的大渡河的阻隔,川邊茶的貿(mào)易一直圉于雅、黎、碉門、巖州一帶,大都是藏民前來購買后運往藏區(qū)銷售,漢族商販極少越過大渡河。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西爐之役”后,清政府將雅礱江以東地區(qū)納入直接統(tǒng)治之下。緊接著修建了跨越大渡河的瀘定橋,打通了雅安至打箭爐的通道。自1700年清兵占領打箭爐至1950年雅安到康定的公路開通,開啟了從雅安經(jīng)打箭爐到西藏,長達250年藏茶之路的漫長歷史。

四川的邊茶貿(mào)易并不以西藏為終點,其中有一部分繼續(xù)前行,運到尼泊爾、不丹、錫金和印度西北部高原地區(qū),加入到了環(huán)喜馬拉雅貿(mào)易網(wǎng)絡之中。以至于到了清末民初,“中國茶之風行,已成事實。不僅在布丹,即全喜馬拉雅、錫金、尼泊爾、拉合爾及拉達克等地,凡有藏人蹤跡者,無不嗜好”。①Charles Bell:《西藏志》,董之學,傅勤家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286頁。

辛亥鼎革后,南路邊茶銷往西藏茶葉的道路受阻,加之受印茶傾銷西藏的影響,川茶銷藏數(shù)量大大減少。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多只能在康區(qū)和安多藏區(qū)銷售,只有少量高檔茶葉運至拉薩,專供寺院高僧和貴族、富商。其后果對依靠茶葉為生的茶農(nóng)、茶商、背夫、馱腳娃等影響巨大?!安华氀虐部刀ㄩg運茶之苦力五、六萬人陷于失業(yè),康境因茶而興之貿(mào)易十余萬馱腳,亦失生計。”②金 飛:《南路邊茶與康藏》,《康導月刊》第1卷第7期,姚樂野主編:《〈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庇坝∪尽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967頁。由此自清康熙以來興盛的藏茶之路日漸衰微。1951年,解放軍進軍西藏后,隨著川藏公路的開通,藏茶之路獲得了新生。雅安等地邊茶又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入西藏,為邊疆的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jié)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③根據(jù)中央對雅安邊茶廠“保證出口,保證外事禮茶,保證邊銷,剩余安排內(nèi)銷”的方針,雅安茶葉被賦予了“穩(wěn)定邊疆”的政治任務,優(yōu)先保證向藏區(qū)的銷售。雅安茶廠:《關(guān)于我廠內(nèi)銷茶葉中存在問題和解決意見的報告》,1961年12月20日,雅安市雨城區(qū)檔案館藏“茶類61字第31號”檔案。

猜你喜歡
背夫雅安藏區(qū)
青城老背夫
我的哥哥是背夫
清明(2021年3期)2021-05-17 03:01:07
多康藏區(qū)藏族源流考釋
西藏研究(2020年1期)2020-04-22 00:38:00
打造人民調(diào)解升級版 維護藏區(qū)和諧穩(wěn)定
青城老背夫
喀喇昆侖行路者
戶外探險(2017年1期)2017-01-23 00:15:07
藏區(qū)包蟲病防治缺長效機制
隆力奇慈善雅安行
論藏區(qū)社會控制與賠命價習慣法的治理
雅安地震房屋倒損情況遙感影像解譯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2
乌苏市| 达孜县| 宜君县| 武定县| 即墨市| 临海市| 久治县| 进贤县| 罗江县| 原平市| 奉化市| 宿州市| 东明县| 九龙坡区| 紫云| 太原市| 漠河县| 连云港市| 新蔡县| 米林县| 澄城县| 贞丰县| 册亨县| 新乡县| 遂昌县| 新泰市| 阿巴嘎旗| 平湖市| 永和县| 武汉市| 汉中市| 彭泽县| 苗栗市| 保康县| 永宁县| 旌德县| 合山市| 察隅县| 都兰县| 澄城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