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剛
【摘要】 作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是福建省重要的文化遺產,匯聚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在修復歷史建筑等物質遺產的同時,如何修復、保護活態(tài)傳承在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這是一個實踐性強、現實意義突出的課題。它對于探尋保護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福州城市文化名片,建構城市文化個性等各方面的原則方法具有建設性意義。
【關鍵詞】 福州三坊七巷;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福州三坊七巷自宋代沿襲定型以來,就成為一個城市聚落自然存在,作為城市中的一個聚落,它與城市的其他聚落在功能上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在這個空間里的人們,以閩劇、魚丸、肉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維系著福州特有的日常生活方式。作為福州傳統生活風貌縮影的三坊七巷,匯聚著老福州民俗風情,散落在街巷里弄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日常的方式滋養(yǎng)著福州的千年文脈。初步統計,截至2018年7月,福州市擁有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茶亭十番音樂、壽山石雕和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等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7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7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20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相當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如媽祖信俗、閩劇、十番音樂、福州伬藝、南后街花燈制作工藝、福州油紙傘制作工藝、金箔制作工藝等,均能在三坊七巷內覓得其創(chuàng)業(yè)蹤影和發(fā)展歷程。歷經滄桑的三坊七巷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1)能否應對城市化快速發(fā)展以及大眾文化興起帶來的挑戰(zhàn),保存住與傳承好三坊七巷的核心認同符號,并依托三坊七巷這個空間,在人與人、人與物的碰撞中不斷交融,衍生創(chuàng)造中,形成新的傳承機制,接續(xù)起千年不斷的文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條文提出:“‘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和振興?!盵1]378本文對于修復后的三坊七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存續(xù)現狀的角度出發(fā),對三坊七巷非遺事項進行梳理和分類,提出相應的保護方式。
一、 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保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個國際概念,在中國只有十多年的歷史。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名稱只是對原有文化事項的一個重命名而已。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包括后來申報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事項,已在三坊七巷的坊巷中活躍成百上千年不等。如創(chuàng)建于清同治年間的蔣源成石雕老鋪,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青芝田——芝田閣”壽山石章老店,還有歷史悠久的吳啟棋軟木畫店、李厚記角梳店和楊常利紙傘店、松林齋、聲文堂、二宜軒、青蓮閣等裱褙店,這些老店延續(xù)著三坊七巷的文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如青蓮閣裱褙店里,當時在業(yè)界享有盛名,舊時福州三坊七巷的名流、大戶人家,多將家藏字畫托付于其裱褙,當年黃慎、嚴復、林琴南等名流均是青蓮閣的老主顧。每一個非物質文化事項,都可能構成三坊七巷歷史的一段重要片段,而這些載體背后的故事也需要記錄保存。
歷經百年的現代化過程,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曾經融入坊巷日常生活的非遺事項逐漸飄零。有的非遺項目失傳,有的非遺項目載體無奈搬離。更為可惜的是,這些非遺的痕跡未能得到有效保存。比如被譽為“北梅南鄭”之稱、閩劇四大名旦之首的鄭奕奏,居住在黃巷小黃樓內,是三坊七巷的名人。他一生獻身于閩劇,主演過經典閩劇《貽順哥燭蒂》家喻戶曉,百演不衰。運用現代媒介保存并展示鄭奕奏的表演,不僅是閩劇發(fā)展歷程的重要資料,也是三坊七巷的重要文獻資料。對于那些已經搬離三坊七巷的非物質文化事項,應優(yōu)先考慮這些項目的回遷,適當提供展示與傳承場所,接續(xù)起文化傳承脈絡。在這些方面,三坊七巷管委會在項目入駐租金、稅收方面也做了相應的政策傾斜。當然,也不是所有項目都適合回遷,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比如創(chuàng)立于1931年的民天食品廠,仍服務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但是三坊七巷就不一定適合其作為生產場地,其產品屬性也決定了其銷售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社區(qū)。
二、應注重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功能
三坊七巷里還有部分相對影響力較大,生存狀態(tài)較好的非遺事項,如同利肉燕、永和魚丸、聚春園、“米家船”裱褙店、南后街花燈等等。創(chuàng)立于1865年,至今已有150余年歷史的“聚春園”飯店(其前身是“三友齋”),歷史上一直是達官顯貴的去處,其招牌菜“佛跳墻”的獨特制作工藝聞名遐邇。開設于清同治六年(1867)的“米家船”裱褙店,150多年來代代相承,從不停業(yè),至今仍保留其最傳統的裱褙工藝,為民服務。南后街的花燈更是家喻戶曉、馳名中外,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已有千年的歷史,據考證,至宋朝時福州城南后街燈市已達到空前的發(fā)展和繁華。古代詩人有描寫福州燈市的盛況:“春光絕勝百花芳,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處處觀祥光?!盵2]79每年元宵節(jié)都是南后街花燈展最高潮的時期,人們都喜歡上街去買一兩盞花燈掛在家中或送給親友,以增添節(jié)日氣氛。這一部分與人們日常生活結合緊密的非遺事項,也是民生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存續(xù)能力較強,傳承狀態(tài)較好。
對于這些非遺事項,應在避免保護性破壞的前提下,活化其傳承功能??梢詤^(qū)分為兩類,進行分類保護。一是至今仍活躍于市場上,產品深受人們的歡迎,適合生產性保護的非遺事項,如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福州漆箸、青紅酒、茉莉花茶等,對于這類非遺事項應幫助其走向市場,做大做強;當然走向市場的同時要注意非遺的原真性,避免非遺事項因商業(yè)利益的驅動而喪失其應有的文化內涵。
二是對不適合生產性保護的非遺事項,比如福州評話、十番音樂、閩劇等,尤其是信俗類非遺,如位于郎官巷內的天后宮,是福州城區(qū)現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天后宮;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內的閩山巷內辟有“財福神龕”,供奉“財福正神”,為里人祈求財福之地。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之一說:“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盵3]32可見當年民俗活動的豐富。對于這類非遺事項,應在展示場所等方面給予一定扶持,推動其有效傳承。
三、發(fā)動多方力量形成非遺宣傳合力
傳承是保護的靈魂,“只有通過傳承主體的口傳心授,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永不斷流。”[2]270鑒于福州三坊七巷在全國中心城區(qū)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中的“唯一性”,在修復建設初期,國家文物局單霽翔局長建議將《三坊七巷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文物保護規(guī)劃》更名為《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并在規(guī)劃中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保護內容,注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突出福州地方特色戲劇、曲藝、傳統工藝及民族活動的傳承。為更好地傳承非遺,目前三坊七巷發(fā)動多方力量開設了多樣的非遺展示場所,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是由政府主管,利用三坊七巷的老宅而開設的展示場所,比如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開設的福建非遺博覽苑、福建民俗博物館,福建省文聯開設的福建民間藝術館以及福州市鼓樓區(qū)文化館等等一系列展館,引入福州市、全省各地乃至全國的精品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展示展演。福建非遺博覽苑作為展示非遺的常設基地,調集全省優(yōu)質非遺項目進行不定期展演,年均開展十余期非遺展演活動、累計演出達1200場次、接待游客70多萬人次。這些展示基地短期內豐富了三坊七巷的非遺資源,成為三坊七巷非遺熱的一支主導力量,也是我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保護非遺工作原則的具體體現。二是依靠社會力量傳承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福州漆藝博物館、壽山石會館、漆藝研究中心等。三是商業(yè)性質的全省非遺項目,如漳州片仔癀、寧德畬族銀器、泉州德化瓷、莆田木雕、建寧蓮子、建窯建盞、武夷巖茶等。此外還有圍繞這些非遺項目IP所開展的文創(chuàng)開發(fā),如三坊七巷文創(chuàng)中心、唯美客等等。
除了三坊七巷原有的非遺事項外,還引入其他地區(qū)的非遺事項進行展覽。引入展覽的非遺事項,是明確列入了各級政府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項目,已被納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保護范圍。作為這些非遺項目載體的保護單位和傳承人,享有非遺法規(guī)定的所有權益。同時,也必須履行非遺法規(guī)定的所有義務。作為一種被引入三坊七巷展示展演的非遺項目,其意義更多在于宣傳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非遺與人們的親密接觸。因此,這種方式是對非遺傳承的有效補充,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
結 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在我國開展了十來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對于三坊七巷來說同樣如此,甚至挑戰(zhàn)大于機遇,修復后的三坊七巷面臨著現代商業(yè)的重新布局,原住人口的大量遷移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改變等諸多現實問題?!白鳛轶w現文化群體認同感和創(chuàng)造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嚴格意義上的‘原生態(tài)民俗有所不同。它的活態(tài)性質不應只是理解為舊文化的殘留,而且應當包括內在的可延續(xù)性、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生命力”[4]8,從而推動傳統文化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發(fā)展和生成。如何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淪為標本,如何讓脫離了生態(tài)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復活,如何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規(guī)律?我們還處在探索建設期,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釋:
(1)本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是指被各級政府文件公布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項目和未被列入的非遺。只要其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關于非遺的概念要求,即,“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包括以下方面: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jié)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本文中都將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福州傳統名店名品集萃[G].福州貿易局編印,1998.
[3]張作興.三坊七巷[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
[4]高小康.都市發(fā)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