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大慶師范學院 文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Hopper&Tho mpson(1980)提出及物性假說[1]251-299,認為及物性并非是二級對立概念,而是一個由強到弱的連續(xù)統(tǒng),及物性強弱的判定涉及10項及物性特征,其中涉及動詞特征4項、施事特征1項、語氣情態(tài)特征2項、受事2項以及動詞參與者數(shù)量1項,這10項特征是一個共變的系統(tǒng),也就是說一個高及物性的句子往往意味著在各項參數(shù)上也表現(xiàn)出高及物性。應蘭茴認為動詞重疊具有低及物性特征,從語篇上表達次要的背景信息[2],既然及物性是相對概念,那么將其與其他常用句式的及物性特征進行對比,也許能發(fā)現(xiàn)一些獨立觀察時無法發(fā)現(xiàn)的語言事實。本文以普通的動賓結構和動補結構作為對比項,按照三者在10條及物性特征中的總體分布對其進行及物性評分,以確定動詞重疊在及物性系統(tǒng)中的位置。
我們以總體語法分布以及較為明顯的語用分布對動詞重疊、普通的動賓結構和動補結構的10項及物特征進行比較。必須符合或具有強烈分布傾向時該項及物性特征的數(shù)值記為1,完全不符合記為0,對該特征無偏好,符合不符合均可的記為0.5。
1.動作性。動作性指該動詞表示動作還是心理或狀態(tài),Hopper所舉實例為“我擁抱sall y”和“我喜歡sall y”。前者比后者動作性更強,動補結構與動詞重疊結構的動詞都要求有動作性,狀態(tài)或者心理動詞無法進入,因而兩者記為1;普通動賓結構則不論有無動作性都可進入,動賓結構的該項得分為0.5。
2.體貌。在體貌上,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動詞重疊表達的事件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事件被感知的,如戴耀晶認為從外部觀察短時體事件具有“完整性”[3]。由此,動詞重疊記為1;動補結構也是完成體,記分為1;普通動賓結構不表示任何體貌,記分為0。
3.瞬時性。在瞬時性上,動補結構的語義直指動詞的完結點,如“打碎”指向碎的一瞬間,因而是瞬止的,而動詞重疊雖然表示時量短,動量小,但并非時間流上的一點,而是一個極小的段。對比“他伸出舌頭”和“他伸了伸舌頭”,動補結構“伸出舌頭”將關注點集中于伸出的一瞬間,因此記為1。而“他伸了伸舌頭”的動作中暗含一種往復,占據(jù)一定時間,瞬時性的值記為0.5;而普通動賓結構“他伸舌頭”則不包含任何時間因素,記為0。
4.意志性。意志性是指動作施事是否具有發(fā)出動作的意愿性,Hopper所舉實例為“我忘了你的名字”和“我記下了你的名字”。前者是非自主的,而后者是自主的,動詞重疊中的動詞必須是自主的,記為1;動補結構和普通動詞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非自主的,均記為0.5。
5.施動性。施動性是施事的語義特征,指施事者是否具有發(fā)出動作的能力。Hopper所舉實例為“這幅畫嚇到我”和“這個人嚇到我”。動詞重疊要求主語必須是人,具有強施動性,記為1;而動補結構和普通動賓結構對主語施動性無要求,記為0.5。
6.肯定性。動補結構和普通動賓結構可以進入肯定句也可以進入否定句,均記為
0.5,而動詞重疊結構只能出現(xiàn)在肯定句中,不能出現(xiàn)在否定句中,如“我沒看看這本書”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此項記為0。
7.語氣。語氣主要指現(xiàn)實性,動詞重疊既可以用于現(xiàn)實,也可以用于非現(xiàn)實,但具有強烈的非現(xiàn)實傾向,一般用于祈使、請求、某種慣常動作等。據(jù)張旺熹統(tǒng)計動詞重疊更常用于慣常性表達(占總用例56%)和未然(占總用例37%),已然事件所占比例甚少[4],因此我們將此項記為0;而動補結構和普通動賓結構是兩者都可以表達,沒有明顯的非現(xiàn)實傾向,記為0.5。
8.賓語受動性。賓語受動性指賓語是完全被影響還是只是部分受影響。動補結構的賓語一般完全受到動作的影響,如“看完這本書”,意味整本書都被看完,而重疊式“看看這本書”和普通動賓式“看這本書”并不蘊含這本書被看完;當添加體助詞“了”后,動補結構仍然表現(xiàn)出對賓語的完全影響性,普通動賓結構變?yōu)椤翱戳诉@本書”后則表現(xiàn)出賓語完全受影響的傾向,雖并非是必然解讀。但是“看了看這本書”仍然具有穩(wěn)定的不完全影響性,強烈傾向于“這本書”并未完全讀完。該項指標動補式可以記為1,動賓式記為0.5,而動詞重疊式記為0。
9.賓語個別性。個別性,指賓語的所指是語境中客觀存在的某一具體、形象、有界的實體。個體性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指人名詞比指物名詞個別性高,有指名詞比無指名詞個別度高,而有定名詞個別度更高。因此從個別性上看,定指、不定指和無指形成一個由強到弱的連續(xù)統(tǒng)。在與三者的連用表現(xiàn)上,動詞重疊式可以接受無指和定指,不能接受不定指。“我看了看這本書”和“我看了看書”都是成立的,但“我看了看一本書”則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能進入動詞重疊式的賓語位于個別性連續(xù)統(tǒng)的兩端,因此動詞重疊式此項計分為0.5;動補結構可以接受定指不定指名詞,但與無指名詞連用時不是自由結構,即動補結構對個體性名詞具有較強的偏好,此項計分為1;普通動賓結構在與無指名詞連用后也不能獨立,“我看書”和“我看了書”也都是不自由結構,因此此項也計分為1。
10.參與者。參與者是Hopper第一個列出的項,但因從總體分布上來講,動補結構、原動詞結構和動詞重疊式都可容納及物和不及物動詞,即參與者均既是2個也是1個,因此這一指標三者均記為0.5分。
這樣,我們按分布可能性對三者的總體及物性作了預估,得出下表:
8賓語受動性 1 0.5 0
9.賓語個體性 1 1 0.5 10.參與者 0.5 0.5 0.5
根據(jù)上表統(tǒng)計,動補結構總分為7.5分,普通動賓結構為4.5分,而動詞重疊式為
6.5分。如果僅從整體的得分上看,動詞重疊式的及物性介于動補結構和普通動詞結構之間,比普通動賓結構要高。但對各項分值深入分析會發(fā)現(xiàn)動詞重疊式中各項指標具有極強的不均衡性:與動作相關的1、2、3、4項,與施事相關的5項,與肯定性相關的6項,動詞重疊式都表現(xiàn)出強烈及物性;而對于語氣7項、受事相關的8項和9項,動詞重疊式表現(xiàn)出強烈的非及物性特征(動詞重疊的7.8.9項分值的和為0.5,甚至低于普通動賓結構);這與動補結構和普通動賓結構的中整體及物性特征表現(xiàn)出的和諧的均衡性形成強烈對比。施事對受事影響程度本文將其稱為動詞結構的致果性,以方便與涉及10項標準的及物性概念相區(qū)別。致果性可以從賓語和動詞兩方面得以觀察。從賓語受動性上看,賓語完全受到影響的句子比賓語部分受到影響的句子的致果性高;從動詞語義自身上看,指向受事的動補短語比普通動詞致果性高,如“打傷了小王”比“打了小王”致果性高;動作動詞比狀態(tài)動作動詞比狀態(tài)動詞的致果性高,例如同樣是動作動詞,“打”就比“看”的致果性高。因此,雖然動詞重疊式在及物性測試中數(shù)值不低,但如果僅從致果性角度來看,它的動詞對賓語的影響度較低,從賓語角度觀察,如前所述,動詞重疊式的賓語具有強烈受影響的傾向;從動詞自身語義觀察,重疊式來源于數(shù)量補語結構“V一V”,而所有的數(shù)量補語都自身不蘊含任何對于受事的結果,“看一遍這本書”與“看這本書”比較,雖然增加了數(shù)量信息,但并未增加任何對于“這本書”的狀態(tài)變化性的結果。重疊式除了自身不蘊含任何對于受事的結果,同時也排斥與指向受事的補語連用,例如:
(1)他打破了那塊玻璃?!?他打破了一遍那塊玻璃。
(2)他吃光了那碗飯→*他吃光了一個小時那碗飯。
重疊式的動詞語義體現(xiàn)出強烈的非致果性。在北大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的口語語料庫中,我們共查得100例“VV”和“V了V”。其中僅僅是“看看”“聽聽”“想想”“問問”就達67例,這些低致果性動詞的廣泛使用使動詞重疊式對賓語具有較低影響性。
盡管及物性特征在理論上是一個和諧的共變系統(tǒng),但在實際語言分析中,各項特征之間存在高低差異的情況也并不鮮見。如王惠提及一般主動句中的S2句式(如“他跑第一棒”),該句式從動作性、主語施動性上具有高及物性,但在賓語受影響以及動作的完成性和瞬時性上具有低及物性[5];羅藝雪發(fā)現(xiàn)“帶來”小句在發(fā)展過程中賓語個體性逐漸降低,而賓語的受影響性特征卻在明顯增強[6]。我們認為任何句式的及物性特征都與該小句的語義結構密切相關。動詞重疊式的及物性特征矛盾也同樣如此。動詞重疊句的語義焦點集中于動作本身,而非達到何種結果,這與漢語的“數(shù)量補語”結構整體保持一致。如“我打了一個小時鼓”焦點在于“打一個小時”,并不暗含任何“鼓”的變化。因此“數(shù)量補語”較少與其他補語共現(xiàn),尤其是不能與表示賓語結果的補語共現(xiàn),因而“我打碎了一個小時鼓”不能成立。而與一般數(shù)量補語結構相比,動詞重疊的動量更加弱化,也就是說其語義焦點更加凝結于動作自身,強調(diào)主體發(fā)出了某動作,不強調(diào)該動作達到某種結果,因此它在語用上更常用于祈使,因為要求對方做某動作比要求對方達到某些效果更為可控。
對于及物性的10項標準,Hopper&Tho mpson認為“所有的及物性特征都與有效性相關”,對其他特征的闡述均指向第二個參與者受影響的程度。例如判斷施事是否具有意愿性是因為“當A有目的性地實施動作時,對受事的影響通常更明顯”[5]?!凹拔镄浴边@一概念本身即表示施事通過動作對受事施加影響,也就是致果性其實應該是確定及物性的核心因素。因此,盡管動詞重疊在及物性10項特征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但總體上,它應該是傾向于低及物性的。
Hopper認為句子及物性特征與其在語言使用中的設景功能相聯(lián)系,具體來說,高及物性特征的句子往往在句中標示前景,而低及物事件往往用于構造背景。屈承熹認為前、背景并非是二元對立概念,而是一個梯度概念,它的決定因素包括三項,分別是事件線索、情景設置和權重的變化[7]。事件線索指前景體現(xiàn)著事情發(fā)展的主線,常使用動作動詞和完成體,按時間順序排列;背景則在主線中進行填充,為前景敘述進行鋪墊、準備、說明,無須按照事件發(fā)展順序排列,常使用狀態(tài)動詞和未完成體;情景設置指在語篇中如果不做特別標記,小句間的結合應該是背景向前景推進的過程,前面的小句總是為后面小句提供鋪墊。權重的變化指小句可以通過從屬結構(如各種關系小句結構、名詞化結構、動詞形式、連詞等)明確將本句標記背景,以突顯其他小句。動詞重疊式在使用過程中也可以獨立使用,比如僅用于獨立的祈使(如“你看看這本書”),也可以用于典型的前景小句,但動詞重疊式在前/背景的連續(xù)統(tǒng)中應該更傾向于用于背景鋪墊,這主要表現(xiàn)有:
按照判斷前/背景的第一個參數(shù)即“事件線索”,前景往往表達事情發(fā)展的主線,動詞常使用完成體,而動詞重疊更經(jīng)常用于未然性的或者習慣性的動作。前文提及張旺熹統(tǒng)計動詞重疊更常用于慣常性和未然的表達[4]。我們在CCL北京口語調(diào)查語料中隨機選擇100例動詞重疊式中,慣常性表達占12例,未然性表達占62例,例如:
(3)就像電腦給人帶來的價值一樣,它早期就是打打字、發(fā)發(fā)電子郵件和打打游戲。
(4)我想先聽聽您的觀點。
盡管可能出于語料差異,慣常性和未然性表達各自的比例存在一定出入,但二者之和與張文的統(tǒng)計是相似的,也就是說已然性表達所占比例很小。由此在“事件線索”這一判斷因素中,它更傾向于背景表達。
根據(jù)情景設置的判斷因素,在連續(xù)的話語中,前面所說的句子一般都是為后面的句子進行鋪墊準備,形成由背景到前景的逐漸推進。因此,越在話語段結尾的分句,越容易成為本段表述的前景,動詞重疊在使用過程中也可以用于結束話語段,例如:
(5)既然微軟可以做到,那我們也試試看吧。
在更多數(shù)情況下,動詞重疊式都位于句中,后續(xù)小句是對動詞重疊小句內(nèi)容進行判斷和說明,而這個說明才是整段話語表達的重心。我們在CCL北京口語語料庫中隨機查找50例“V V”重疊式中,有37例是這種用法,例如:
(6)我看了看你的題目,里面真是什么都有,有寫電腦的,還有寫你喜歡的一些作家。
(7)我這四十一年,您往前推推呢,那是,二七,對對,日本時候兒么。
(8)看山外有山,學別人幾招,再與別人過過招,自己也就長進了。
以上三例是典型的動詞重疊式用法,比如“往前推推”是手段和過程,而“二七,日本時候”是“推算”之后所得到的結果,這時“推推”在連續(xù)的話語中是為其后的信息作鋪墊,因而是背景化信息。
語料中經(jīng)常用于重疊的是“看”“聽”“說”等動詞,而其主語又多是“我”或“你”,其后一般接小句賓語,這個小句賓語才是說話人所表達的重心,動詞重疊式及其主語甚至可以刪除而不影響句子表達。這里的“你想想”“你看看”都是元話語用法。元話語是說話人為引導聽話人理解篇章的組織而使用的話語,它不承擔主要的命題意義,其重要性在于組織篇章,因此不是語篇表達重心,因而不可能成為前景信息。在CCL北京口語語料庫中的50例動詞重疊中有11例是元話語用法,這相對于普通動詞句已是較高的比例。而我們在訪談類節(jié)目語料中查找50例動詞重疊里元話語用法更是達到了36例,例如:
(9)輪兒啊嘎啦啦響,你想想這床子怎么會好哇?修理什么呢?
(10)我覺得這個文化很有價值。你看看,她不是搞錯了嘛!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動詞重疊式在語篇更常用于構建背景信息。但是動詞重疊的在前/背景信息中也跟它的及物性一樣,有一定的“矛盾”表現(xiàn),盡管它在事件線索、情景設置中傾向于背景信息,但它卻較少用于從屬小句。
(四)較少用于從屬小句
一般認為原因小句、具有伴隨特征的動詞(如英語中的ing形式作不獨立的小句)、時間小句(如“當…時候”)經(jīng)常用于設置故事進展的背景,而動詞重疊很少用于以上三種小句。例如:
(11)*因為我看了看這本書,他就想打我。
(12)*看了看這本書,他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13)?雖然我看了看這本書,但是也不明白它要表達什么。
以上幾個例句不能使用動詞重疊式,這種限制的原因在于動詞重疊的“低致果性”,由于它表達一個極小量,因此很難用于致因事件。這并不是動詞重疊與背景信息的矛盾,如果我們使用強調(diào)量小的從屬化小句,動詞重疊式是可以成立的:
(14)雖然我只是看了看這本書,但大致上已經(jīng)明白它要表達什么了。
動詞重疊式的各項及物性特征是不均衡的,在涉及動詞與主語特征時,它表現(xiàn)出高及物性;在涉及賓語及現(xiàn)實性時,它表現(xiàn)出低及物性。本文認為應該將動詞對賓語的影響性從各項及物性特征中提取出來,稱為致果性特征。致果性是“及物”概念的核心,在確定及物性時,應該考慮增加致果性相關特征的權重,使得最終及物性評判更接近于句式的真實及物性程度。在語篇表現(xiàn)上,雖然動詞重疊很少用于從屬小句,如原因小句、讓步條件小句等,但它在其他兩個參數(shù)即“事件線索”和“情景設置”中都表現(xiàn)出很強背景化傾向。綜上,盡管動詞重疊式的及物性和前/背景特征中均有一定的不均衡性,但總體上,它是傾向于低及物性和表達背景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