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寧為雞口(尸),無為牛后(從)”考辨

2019-07-09 07:57:58吳穹
語文學(xué)刊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戰(zhàn)國策蘇秦史記

○吳穹

(四川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是一句耳熟能詳?shù)闹V語,但另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應(yīng)是“寧為雞尸,無為牛從”。這種爭議由來已久,朱亦棟、郎瑛等主張“口、后”說;而顏之推、王念孫等人主張“尸、從”說。《詞源》《現(xiàn)代漢語詞典》都采取兩條皆收,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今從多個角度對這兩種觀點進(jìn)行探析。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和《戰(zhàn)國策》中。

……于是說韓宣王曰:“……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復(fù)求割地。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受后禍。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jié)禍者也,不戰(zhàn)而地已削矣。臣聞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裎髅娼槐鄱际虑?,何異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庇谑琼n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劍仰天太息曰:“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詔以趙王之教,敬奉社稷以從。”……于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1]卷69,2250-2261

(《史記·蘇秦列傳》)

“……且夫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買禍者也,不戰(zhàn)而地已削矣。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夫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表n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劍,仰天太息曰:“寡人雖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從。”[2]卷26,930-931(《戰(zhàn)國策·韓策一·蘇秦為楚合縱說韓王》)

兩段文字略有差異而大意相同,都是講蘇秦聯(lián)合六國以抗秦而游說韓王結(jié)盟。

一、“雞尸”說的依據(jù)

持“雞尸”之說的學(xué)者多釋“尸”為“主”義。

按:《戰(zhàn)國策》云:“寧為雞尸,不為牛從?!?/p>

祝迎尸。(《儀禮·士虞禮》)鄭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以主意焉?!盵7]卷42,1282

詔祝于室,坐尸于堂……詔妥尸。古者尸無事則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祝將命也。(《禮記·郊特牲》)鄭玄注:“……將祭之,祝則詔主人拜妥尸,使坐之。尸即至尊之坐,或時不自安,則以拜安之也……”[8]卷26,955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痹S由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游》)成玄英疏:“尸,主也?!?,太廟中神主也;祝者,則今太常太祝是也;執(zhí)祭板對尸而祝之,故謂之尸祝也?!盵9]27延篤注云:“尸,雞中主也;從,謂牛子也。言寧為雞中之主,不為牛之從后也。”

(《史記索隱》)[1]卷69,2253

昔蘇秦說韓羞以牛后,韓王按劍,作色而怒。雖兵折地割,猶不為悔,人之情也。(《文選·阮元瑜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李善注:延叔堅《戰(zhàn)國策》注曰:“尸,雞中之主也;從,牛子也。[3]卷69,588

蘇秦說韓王,稱:“寧為雞尸,無為牛從。”尸,主也,一群之主,所以將聚者。

(《爾雅翼·釋獸六·釋豵》)[4]258

二、“雞尸”說無法成立

由上述材料不難看出,將“尸”解釋為“主”并非空穴來風(fēng),但假設(shè)蘇秦講的是“寧為雞尸”,便將韓王比作了“雞尸”,即“雞中之主”或“雞中之王”,那么按照這種解釋,無疑是要勸說韓王成為六國聯(lián)盟的統(tǒng)領(lǐng),顯然與上下文以及史實有出入。

(一)“雞尸”缺乏文獻(xiàn)佐證

李慈銘、王利器認(rèn)為有關(guān)“雞尸”之解釋說服力不足。

……且雞尸之語,別無他證,奈何信之。(王利器引盧文弨語①)[10]545

此說不可從。尸字之義,不見所據(jù)。

(王利器引李慈銘語)[10]545

“雞尸”在佛教文獻(xiàn)中尚有用例。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我念往昔,有一馬王,名雞尸,形貌端正,身體白凈,猶如珂雪,又若白銀,如凈滿月,如君陀花,其頭紺色,走疾如風(fēng),聲如妙鼓。[11]卷42,489

此處“雞尸”是一匹馬的名字,和“寧為雞尸”中的“雞尸”完全是不同的意義。用“雞口”比喻低微而安寧之地位不僅符合蘇秦游說韓王時的語境,在詩文中也有不少用例。

甘閑在雞口,不貴封龍額。

(陸龜蒙《奉和襲美二游詩·任詩》)[12]卷618,1563

那能作牛后,更擬助洪基。

(元稹《酬翰林白學(xué)士代書一百韻》)[12]卷406,1003

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后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13]49

寧為牛后生,毋為雞口活。[14]16

通過對文獻(xiàn)的梳理,“雞尸”一詞缺乏材料佐證,不如“雞口”符合語言習(xí)慣。

(二)“口、后”比“尸、從”更諧韻

“從”何以解釋為“牛子”呢?《說文通訓(xùn)定聲》釋“從”:“又為豵。延篤《國策音義》:‘從’,牛子?!盵6]57朱駿聲以‘從’為‘豵’之假借字。

彼茁者葭,壹發(fā)五豝,于嗟乎騶虞!彼茁者蓬,壹發(fā)五豵,于嗟乎騶虞!(《詩經(jīng)·騶虞》)正義曰:“傳以《七月》云:言私其豵,獻(xiàn)豜于公?!洞笏抉R》云:‘大獸公之,小獸私之?!q言私,明其小,故彼亦云:‘一歲曰豵?!I(xiàn)豜于公,明其大……”[15]126

朱駿聲認(rèn)為“豵”是“凡獸之通名也”是有根據(jù)的。但是“從”和“豵”的假借關(guān)系能否成立呢?

“從”和“豵”在上古音中韻部相同,屬東部;聲母分別為“清”“精”,同屬齒頭音,讀音相近?!皬摹焙汀柏q”符合假借的語音條件,但現(xiàn)存文獻(xiàn)中未見用例,存疑待考。同時,贊成“雞口、牛后”說的學(xué)者,從音韻學(xué)的角度提出了強有力的反駁。

口、后韻葉,如“寧為秋霜,毋為檻羊”之類,古語自如此。[16]卷43,439

口與后葉,與《漢書》‘寧為秋霜,毋為檻羊’正同,若‘尸’‘從’,則不葉矣。[17]卷10,135

愚謂口、后音順,當(dāng)時鄙諺如此,亦非秦所故為也。[18]卷20,207

“西漢時代音系和先秦音系相差不遠(yuǎn),到東漢變化才較大?!盵19]82《戰(zhàn)國策》各篇目寫定的時間大致在戰(zhàn)國至秦漢之間,這四條觀點是否符合先秦語音的實際情況呢?今將“口”“后”“尸”“從”四字的上古、中古時期讀音制表如下。

上古聲母、韻部 《廣韻》中的反切 中古語音系統(tǒng)中的音韻地位口溪母 侯部 苦后切 溪母、后韻、開口呼、一等韻、上聲、流攝后匣母 侯部 胡口切 匣母、后韻、開口呼、一等韻、上聲、流攝尸書母 脂部 式脂切 書母、麻韻、開口呼、三等韻、平聲、止攝從從母 東部 疾容切 從母、鐘韻、合口呼、三等韻、平聲、通攝

“口”和“后”在上古語音系統(tǒng)中同屬侯部,到中古音時唯聲母不同,二字在不同時期都是押韻的。而“尸”“從”二字的上古音、中古音都不押韻。鄭慧生在《說“寧為雞尸,無為牛從”》一文中認(rèn)為“流傳在社會上的民諺(鄙語)歌謠,也不全是兩句葉韻”[20]。誠然,并非所有民諺歌謠皆為押韻,然其無法給出有力的材料來反駁“口、后”的正確性。不可否認(rèn)的事實是,在口耳相傳時,押韻的“口”“后”二字,明顯要比“尸”“從”二字更易使諺語流傳。

(三)“口”“后”字形差別較大

主張“雞尸”“牛從”的觀點認(rèn)為“口、后”與“尸、從”由于字形相近而在傳抄過程中產(chǎn)生了訛誤。

太史公記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耸莿h戰(zhàn)國策耳。案:延篤戰(zhàn)國策音義曰:‘尸,雞中之王?!瘡模W?。然則,口當(dāng)為尸,后當(dāng)為從,俗寫誤也。[10]544

《史記》作雞口、牛后,亦傳寫之誤。顏氏已辨之矣。[21]63

今本“口”字當(dāng)是“尸”字之誤,“后”字當(dāng)是“從”字之誤也。[22]76

假設(shè)如上述觀點所言,此種訛誤最有可能產(chǎn)生的原因莫過于文字字形相近而誤。蘇秦游說韓王《史記》和《戰(zhàn)國策》中均有記載。今天雖無法確知司馬遷和劉向手中關(guān)于蘇秦的文獻(xiàn)是用哪種字體寫成,但可以根據(jù)蘇秦和司馬遷、劉向的生活時代推斷出可能性較大的幾種字體。

甲骨文:不是戰(zhàn)國、西漢時期使用的文字,排除其可能性。

金文:“從西周后期到戰(zhàn)國早期,銅器銘文中可見的內(nèi)容并無很大變化,主要是器主敘述做器原由,以及祝福子孫保有器物等類的話。”[23]52蘇秦的事跡被刻到銅器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故排除掉金文的可能性。

戰(zhàn)國文字:是指戰(zhàn)國時期,除了秦國以外東方六國使用的文字。蘇秦游說各國,其事跡被記載時使用這種文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小篆、隸書:小篆和隸書分別是秦代和西漢時期的主要文字,這兩種字體有其可能性。

草書:草書在東漢比較流行,之前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23]86亦無其可能性。

所以,劉向和司馬遷看到的文獻(xiàn)使用的字體不外乎戰(zhàn)國文字、小篆、隸書這三種情況。

口尸后從戰(zhàn)國文字images/BZ_110_359_396_509_454.pngimages/BZ_110_741_391_826_459.pngimages/BZ_110_1114_377_1326_472.pngimages/BZ_110_1644_383_1844_468.png璽匯 郭店楚簡 睡虎地秦簡 包山楚簡 山東出土陶文 古陶文字征包山楚簡小篆images/BZ_110_388_574_480_652.pngimages/BZ_110_749_566_817_659.pngimages/BZ_110_1181_563_1259_662.pngimages/BZ_110_1708_565_1780_660.png隸書images/BZ_110_394_704_474_757.pngimages/BZ_110_748_699_818_762.pngimages/BZ_110_1124_693_1316_768.pngimages/BZ_110_1649_691_1839_771.png桐柏廟碑 祀三公山碑 華山廟碑 夏承碑 史晨碑 袁君碑

注:戰(zhàn)國文字征引自高明《古文字類編》中戰(zhàn)國時代的石刻、竹簡、帛書、璽印、陶器文字;所用小篆皆引自《說文》;由于能確定年代的西漢早期隸書碑刻“楊量買山記”和“魯孝王刻石”分別只有二十七字和十三字,并無“口”“尸”“后”“從”四字。本表采用的隸書字體皆來自《隸辨》中的東漢碑刻文字,亦可做參考。

在三種不同的字形中,“口”“后”的差別始終比較明顯。“后”“從”的左半部分雖同為“辵”字,但右半部分的字形差別比較大。所以“俗寫誤”的可能是比較小的。

(四)延篤著作失傳已久

在現(xiàn)存的文獻(xiàn)中,延篤是最早反對“雞口、牛后”說的人。顏之推和歷代支持“雞尸、牛從”說的學(xué)者幾乎都引用延篤在《戰(zhàn)國策音義》(又稱《國策音義》)中的觀點來作為論據(jù)。“寧為雞口(尸),無為牛后(從)”這句話也出現(xiàn)在《史記·蘇秦列傳》中,故延篤關(guān)于“雞尸、牛從”之說也有可能出現(xiàn)在其關(guān)于《史記》的著作中。正史藝文志、經(jīng)籍志中關(guān)于延篤著作的著錄情況如下。

《戰(zhàn)國策論》一卷,漢京兆尹延篤撰(《隋書·經(jīng)籍志》)

《戰(zhàn)國策論》一卷,延篤撰(《舊唐書·經(jīng)籍志》)

延篤《戰(zhàn)國策論》一卷(《新唐書·藝文志》)

后漢京兆尹《延篤集》一卷 (《隋書·經(jīng)籍志》)

《延篤集》二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

《延篤集》二卷(《新唐書·藝文志》)

《宋史·藝文志》《遂初堂書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已不見著錄。

一些文獻(xiàn)對延篤著作的流傳情況亦有提及。

(延篤)所著詩、論、銘、書、應(yīng)訊、表、教令,凡二十篇云。(《后漢書》)[24]卷64,2108

始后漢延篤,乃有《音義》一卷。又別有《音隱》五卷,不記作者何人。近代鮮有兩家之本。[1]9

諸家《音義》,延篤《音隱》,鄒誕生、柳顧言等書亦失傳。[25]卷45,398

“史記三家注”中,一共引用四條延篤的觀點,都出自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其中,有三條都是延篤對《戰(zhàn)國策》的注,然而司馬貞自己又說“近代鮮有兩家之本”。這讓司馬貞引用材料的出處變得可疑。對歷代藏書目錄和藝文志、經(jīng)籍志的梳理說明了最遲從宋代以降,延篤關(guān)于《史記》《戰(zhàn)國策》的著作就已亡佚,后人根本無從目睹。所以,宋代之后支持“雞尸、牛從”的諸家,如以王念孫為代表的清代諸儒,都是在未見延篤原著的情況下因循顏之推的觀點?,F(xiàn)存的文獻(xiàn)中也無直接材料能夠證明顏之推看到過延篤的著作。顏之推關(guān)于“雞尸、牛從”的觀點是否為間接得來,尚不能定論。諸家作為論據(jù)征引,顯然是不夠嚴(yán)謹(jǐn)?shù)摹?/p>

三、結(jié) 語

雖然后世又衍生出“寧為雞頭”“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毋為牛后”“不當(dāng)牛尾”,但語言的開放性不意味著“雞尸、牛從”之說是合理的。在未發(fā)現(xiàn)新材料的情況下,“雞口、牛后”更接近早期文本的原貌。本文的研究范式——從字形、詞義、用韻、文獻(xiàn)存佚等方面綜合考察——亦對辨析古代早期歌、詩、謠、諺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異文有所助益。

【注釋】

①然盧文弨語不知從何引得?!度簳把a》有言與此相異:“《國策》:‘寧為雞口’一云當(dāng)為‘雞尸’。尸即‘主’也。禽獸以強者為主,更有強者則異主矣。”見盧文弨著:《群書拾補·晏子春秋校正》,民國十二年(1923)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抱經(jīng)堂叢書》本。

猜你喜歡
戰(zhàn)國策蘇秦史記
高枕無憂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蘇秦刺股
幼兒100(2020年32期)2020-12-02 06:15:34
高枕無憂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在層層深入中培養(yǎng)思考批判能力——以《戰(zhàn)國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學(xué)為例
從《戰(zhàn)國策》看人際傳播中的說服藝術(shù)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蘇秦“錐刺股”苦讀
故城县| 天水市| 镇江市| 增城市| 黄冈市| 绍兴县| 台北市| 兴业县| 如东县| 白银市| 焦作市| 武川县| 丰都县| 镇巴县| 长子县| 名山县| 永平县| 静宁县| 和硕县| 高阳县| 桐城市| 新丰县| 晋江市| 池州市| 都昌县| 灌云县| 遂昌县| 武强县| 鲜城| 遂平县| 新沂市| 南皮县| 泸定县| 承德市| 湄潭县| 西华县| 延川县| 永和县| 阳原县| 寿阳县|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