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魏德勝
(北京語言大學(xué)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部,北京 100083)
文字不僅是語言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墩f文解字》所錄9353個漢字中的兵器類名物詞,是不同歷史時期層累積淀的軍事文化詞匯在《說文》中的共時再現(xiàn)?!墩f文·金部》不僅收錄有先秦時期的兵器名,還收錄有同時期漢代的兵器名,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先秦至漢代的兵器詞匯面貌。
本文以《說文·金部》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理清《說文·金部》字義的基礎(chǔ)上,對該部字意義進(jìn)行分類整理,篩選整合出《金部》所收錄的兵器類字匯?!墩f文解字·金部》共收字197個,另有重文13個。其中籀文1個,“,籀文銳,從廠、剡?!惫盼?個,分別為“,古文金,古文鐵,從夷;,古文鈕,從玉,古文鈞,從旬?!被蝮w8個,分別為“,鐵或省,铔或省金;,鍓或從咠;,或從吾;,鏝或從木,,或從彖;,鑣或從角;,鐘或從甬?!痹诖嘶A(chǔ)上,徐鉉又增補(bǔ)原本所無新附字7個,為“銘、鎖、鈿、釧、釵、鑺、”。
許慎“據(jù)形系聯(lián)”將《說文》9353字分為540部,每部之內(nèi)又“以類相從”,借字形排列順序關(guān)照各字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使其呈現(xiàn)出某種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系統(tǒng)性。據(jù)此可以將金部所收197個字按其義類分為:金屬名稱、金屬性狀、金屬制品、金屬冶煉鑄造及其附屬、度量單位和其他六大類。其中金屬制品所收字形最多,約137個,包括日用器具、農(nóng)業(yè)器具、兵器和刑具、手工器具及其附屬、樂器及其附屬、車馬部件及其附屬?,F(xiàn)在將其所收字匯列表如下:
《說文·金部》金屬制品所收字匯義類表
我們將《說文·金部》金屬制品所收的“兵器與刑具”中的8個攻擊類兵器字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即鈹、鎩、钑、钅延、钅允、鉈、钅從、錟、鏌、铘,其中“鏌铘”一詞作為疊韻聯(lián)綿詞,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nèi)。
大徐本《說文》:“鈹,大針也。一曰劍如刀
裝者。從金,皮聲。”[1]13534-13535《段注》:“一曰劍如刀裝者,劍兩刃,刀一刃,而裝不同,實劍而刀削裹之是曰鈹?!盵1]13534-13535《說文箋注》曰:“《吳都賦》云:‘鈹兩刃小刀也?!w為兩刃如劍而形制如刀,故曰劍如刀裝?!盵1]13534-13535《段注》及《說文箋注》均認(rèn)為鈹是類似于劍的一種兵器,有兩刃,但卻裝在刀鞘之中的,所以鈹?shù)男沃凭捅幻枋鰹樾螤钕駝Χb在刀鞘中的武器,但這一說解實難令人信服。刀一刃,劍兩刃,二者形制與功能差別甚大,斷不可能混為一談,而“鈹”作為一種兵器不可能同時具有刀、劍兩種兵器的形制特點(diǎn)?!墩f文系傳》則認(rèn)為鈹?shù)男沃朴袃煞N,一種是較小的鈹,在鈹頸近端處開有圓孔,與《說文》所收“鎩”的形制類似;另一種鈹則與矛相似有長柄。而揚(yáng)雄《方言》則從考查各地方言角度出發(fā),認(rèn)為“鈹”即為“錟”,其形制與矛近似,并有長柲,矛頭較一般矛頭長、大。據(jù)以上各家注疏大致可知“鈹”的形制與劍、矛有著一定的相似,可以用于直刺、砍殺,但也有自己的特點(diǎn),不能認(rèn)為其就是劍或矛。
從文獻(xiàn)用例來看,“鈹”多見于《左傳》《國語》《史記》等先秦至西漢時期的文獻(xiàn)?!蹲髠鳌分泄惨?處“鈹”字用例。
《左傳》“鈹”字用例 《春秋左傳正義》襄公十七年 賊六人以鈹殺諸盧門合左師之后[2]944 鈹,普皮反。[2]944昭公二十七年 門、階、戶、席皆王親也,夾之以鈹。[2]1483鈹,普皮反?!墩f文》云:“劍也?!笨追f達(dá)疏:“《說文》云:‘劍也。’則劍是鈹之別名?!盵2]1483昭公二十七年 執(zhí)鈹者夾承之,及體,以相授也。[2]1484孔穎達(dá)疏:“鈹之鋒刃及進(jìn)羞者體?!盵2]1484昭公二十七年 鱄設(shè)諸置劍于魚中以進(jìn),抽劍刺王,鈹交于胸[2]1484定公八年 虞人以鈹盾夾之[2]1577 鈹,普皮反[2]1577哀公十一年 王賜之甲、劍、鈹。曰:“奉而君事,敬無廢命”[2]1659
《春秋左傳正義》對“鈹”的釋義并未有所創(chuàng)見,亦未細(xì)究其形制,而是直引《說文》釋義,認(rèn)為“鈹”即為劍的別稱,一物兩名。《正義》雖未闡明“鈹”之形制,卻從側(cè)面反映出春秋時期“鈹”使用范圍的廣泛,如襄公十七年出現(xiàn)在宋國,昭公二十七年、哀公十一年出現(xiàn)在吳國,定公八年出現(xiàn)在魯國。它不但使用范圍廣泛,而且在軍事活動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既可作為賊人近身刺殺的兵器,又可作為諸侯用以防衛(wèi)刺客的武器,還能在戰(zhàn)爭中與盾配合使用,增強(qiáng)軍隊?wèi)?zhàn)斗力。
《國語》《史記》等文獻(xiàn)中亦見“鈹”字用例?!秶Z·吳語》曰:“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盵1]13535《史記·刺客列傳》:“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司馬貞《索隱》:“鈹音披,兵器也?!盵1]13535《史記·高祖功臣表》“長鈹都尉擊項羽有功?!盵1]13535從以上引文可看出“鈹”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西漢更是設(shè)立有“長鈹都尉”這一官職,而西漢之后的文獻(xiàn)中就鮮見有關(guān)“鈹”的記載了。
以上傳世文獻(xiàn)中雖然都提到了“鈹”這一兵器,但并未對其形制進(jìn)行具體描述。據(jù)此我們無法真正窺見“鈹”的形貌。楊伯峻先生在其所著《春秋左傳注》一書中不僅注錄有文獻(xiàn)對“鈹”詞義的訓(xùn)釋,亦指明有出土實物可證為“鈹”,即“秦始皇陵墓秦俑坑”出土的銅鈹[3]1568。事實上,“鈹”的形制也是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完整銅鈹出土之后,才真正地清晰起來?!扳敗痹谠缙诘目脊虐l(fā)掘中雖有出土,但其長柲容易腐爛,鮮有完整的鈹出土,而鈹頭也多被誤認(rèn)為劍或匕首,這似乎正可說明為什么《說文》等諸家注疏中多誤認(rèn)鈹為劍。從兩周及春秋晚期出土的“鈹”的形制來看,其確與劍、矛有著很深的淵源關(guān)系。該時期銅鈹,鈹頭長度與矛頭近似,鈹身較長、刃面較寬,中脊凸起,與劍身類似,而尾部卻采取矛骹一樣形制,用來納柲,可以說這時期的銅鈹是劍與矛的結(jié)合體。鈹身借鑒劍身的形制,而在鈹身之下裝加長柄則吸收了矛的特點(diǎn)。作為長柄兵器的鈹在當(dāng)時的軍事活動較之矛有更大的殺傷力,鈹頭比矛頭長,兩面開刃,既可用于直刺又可橫向劈砍。與劍相較,鈹之長柲可在車戰(zhàn)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與步兵短兵相配合,達(dá)到“長以衛(wèi)短,短以救長”的目的。
圖1 輝縣琉璃閣甲慕出土銅鈹
圖2 晉國趙卿墓出土銅鈹
大徐本《說文》釋“鎩”為“鈹有鐸也”[1]13535,徐鍇以為該釋義頗為不通,故于《說文系傳》中釋鎩為“鈹有鐔也”,并認(rèn)為“鐸”應(yīng)作“鐔”[1]13535。段氏亦贊同徐鍇之改釋,并指出“有鐔之鈹”即今《說文》所云之“鎩”[1]13535-13536。“鐔”又為何物呢? 《說文》云:“鐔,劍鼻也?!盵1]13607即劍柄與劍身連接處兩旁突出的部分,且具有一定的格架功能。至此可知“鎩”是“鈹”的一種,因其在莖部與骹連接處附加有鐔而被稱之為鎩。
鎩字多見于兩漢時期的文獻(xiàn)用例中,漢之后則鮮見矣。如賈誼《過秦論》“鉏櫌棘矜,非銛于句戟長鎩”[1]13535-13536;張衡《西京賦》“植鎩懸瞂,用戒不虞”[1]13535-13536;《東京賦》“郎將司階,虎戟交鎩”[1]13536;劉安《淮南子·兵略訓(xùn)》“蛟革犀兕,以為甲胄,修鎩短鏦,齊為前行”;曹丕 《校獵賦》“長鎩糺霓,飛旗拂天”[4]39;陸機(jī)《辯亡論》“長棘勁鎩,望飆而奮”[2]1042。文獻(xiàn)用例之中,多云“長鎩”“修鎩”,這正從側(cè)面反映出鎩所裝柲為長柲。據(jù)馬王堆3號墓出土遣冊記載來看,鎩應(yīng)有長短之分,既有“長鎩、修鎩”,又有“短鎩”。但傳世文獻(xiàn)中卻多著意于描寫刻畫“長鎩、修鎩”,這與當(dāng)時流行的作戰(zhàn)方式是密不可分的。秦漢時期,國家邊境多受騎射功夫了得的少數(shù)民族侵?jǐn)_,為保邊境安寧,國家頗為重視騎兵的培養(yǎng)。而長柄的格斗類兵器則能較好地運(yùn)用于騎馬作戰(zhàn)之中,提升軍事實力,所以長鎩自然也就備受重視了。
現(xiàn)今所見出土銅鐵“鎩”也多屬于兩漢時期。如河北定縣北莊東漢墓出土一件銅鎩,長25.5厘米,鐔寬10.5厘米。河南洛陽燒溝漢墓出土鐵鎩一件,長26.4厘米,鐔寬約10.8厘米。朝鮮古樂浪郡亦有銅鐔鐵鎩出土,其鐔保存完好,鐵鎩已遭磨損,但基本形制還是可以辨別的。從出土銅鐵“鎩”的造型來看,鎩尖鋒兩刃、刃面較寬,中脊凸起,形似短劍,在其莖部與筒連接處附有鐔,鐔兩端外伸,向上彎曲作鉤狀。這樣使鎩在攻擊、刺殺時,還可以格擋敵方兵器。
圖3 河北定縣北莊東漢墓銅鎩
圖4 河南洛陽燒溝漢墓鐵鎩
大徐本《說文》曰:“钑,钅延也?!盵1]13611徐鍇《說文系傳》云:“钑,钅延也。從金,及聲。臣鍇曰:‘鈒,戟 也’?!盵1]13611,《說 文》曰:“小 矛也?!盵1]13612徐鍇雖保留了《說文》原本釋義,但其所加按語認(rèn)為釋“钑”為矛屬的“钅延”甚為不妥,當(dāng)釋钑為戟也。從先秦兩漢文獻(xiàn)用例來看,釋“钑”為小矛者,于文獻(xiàn)僅見2例。一例見于顏師古注解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的《急就篇》,云:“钑,短矛也。”[1]13611一例見于朱駿聲所作《說文通訓(xùn)定聲》,云:“钑,钅延也。小矛用以戰(zhàn)與酋矛之建于車者異?!盵1]13611此二書性質(zhì)均為字書,《急就篇》旨在教學(xué)童識字、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說文通訓(xùn)定聲》旨在引群書以證《說文》本訓(xùn)。二書均是直接采用《說文》原文,并未考證其釋義的準(zhǔn)確,據(jù)此兩例文獻(xiàn)是無法證明“钑”即為“钅延”的。
同時期,其他文獻(xiàn)中亦有“钑”之用例,如《史記·商君傳》:“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索隱》曰:“闟亦作钑?!盵1]13611此處“持矛者”與“操闟戟”者并舉,一方面表明“闟戟”為不同于矛的兵器,另一方面也表明“闟戟”此類兵器與矛一樣在當(dāng)時被廣泛應(yīng)用于日常軍事活動。張衡《二京賦》之《東京賦》云:“云罕九斿,钑戟轇轕?!盵5]113此處“云罕”指以旌旗建之車,“九斿”意為旗幟,“钑”“戟”二字同義連用,均指戟,“轇轕”為參差縱橫貌,此處兩個主謂短語連用,句式整齊,故“钑”當(dāng)為戟類而非《說文》所釋之小矛。《文選·藉田賦》“瓊闟入蘂”,注曰:“闟與钑音義同也?!盵5]340“闟”上古為山母緝部字,“钑”是心母緝部字,二字所屬韻部相同,聲紐同為齒音,發(fā)音部位相同。闟戟,長戟也。闟與钅及義同,則钑亦當(dāng)為長戟也。
南朝梁沈約作的《宋書·志》中則多次出現(xiàn)“钑戟”二字連用的情況,如卷十四:“帝若躬親射禽,變御戎服,內(nèi)外從官以及虎賁悉變服,如校獵儀。钑戟抽鞘,以備武衛(wèi)。”[6]250卷十八:“殿中冗從虎賁、殿中虎賁及守陵者持钑戟冗從虎賁,佩武猛都尉以下印者,假青綬。”[6]348以上文例之中“钑戟”是作為一個詞語來使用的,此處“钑戟”當(dāng)與“闟戟”為一物,即長戟也?!端问贰ぶ尽x衛(wèi)(六)》曰:“戟,有枝兵也。木為刃,赤質(zhì),畫云氣,上垂交龍掌、五色帶,帶末綴銅鈴。又钑戟,無掌,而有小橫木;钑,插也,制本插車旁。又小戟與钑戟同?!盵7]2851宋濂《元史·志·輿服(二)》云:“戟,制以木,有枝,涂以黃金,竿以朱漆……小戟飛龍掌,制如戟,畫云氣,上綴飛掌,垂五色帶,末有銅鈴,掌下方而上兩角微撱,繪龍于其上?!盵8]1541《元史·志·輿服(二)》又曰:“钑戟,制如戟,無飛掌而有橫木?!盵8]1541以上文獻(xiàn)材料中總共提到四種兵器“戟”“钑戟”“钑”和“小戟”。戟、钑戟、小戟均為戟屬,“钑”,脫脫依據(jù)聲訓(xùn)原理釋“钅及為插”,認(rèn)為其應(yīng)該是一種插在車旁使用的兵器。《元史》記載中還指出“钑”其形制與“戟”相似,只是其鋒刃兩旁有微微凸起的,故將其稱之為“钑”。從張衡《二京賦》到沈約《宋書·儀衛(wèi)(中)》對“钑”的記錄來看,“钑”作為一種武器,逐漸失去了它的實戰(zhàn)攻殺作用,轉(zhuǎn)而成為皇家儀仗隊所執(zhí)兵器,完成了從實戰(zhàn)類兵器向禮器的角色轉(zhuǎn)變。
大徐本《說文》作“钅延,小矛也。從金,延聲?!盵1]13612徐鍇《說文系傳》亦曰:“小矛也。從金,延聲”[1]1361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rèn)為《尚書·牧誓》《鄭風(fēng)·清人》《魯頌》等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的“矛”,即指酋矛,長二丈,每輛戰(zhàn)車上都豎有兩支,或用以攻敵,或作為備用。而形制比矛小,且可用于作戰(zhàn)的即就為《說文》所云之“钅延”。據(jù)字書釋義可知,當(dāng)屬矛類,其長度當(dāng)小于矛。
“钅延”在傳世文獻(xiàn)中最早見于《六韜·虎韜·軍用》篇:“曠野草中,方胸钅延矛,千二百具,張鋋矛法,高一尺五寸?!碧茣淖⒃唬骸胺叫仡难用?,即齊胸高的小矛,用以斜插在地上作障礙物?!盵9]135此處是說軍隊在空曠的原野草叢抵御防守之時,將齊胸短矛一千兩百把,以高出地面一尺五寸的方法,斜插入地面來攔截困厄敵人,阻擊敵人逃亡。史游《急就篇》“矛鋋鑲盾刃刀釣”,顏注:“钅延,鐵把小矛也。江淮吳越或謂之钅施?!盵1]13612《史記·匈奴傳》“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钅延”,《集解》云:“韋昭曰:‘钅延,形似矛,鐵柄?!端麟[》云‘音蟬’,《埤倉》云‘钅延,小矛鐵矜。’”[1]13612《漢書·鼂錯傳》曰:“萑葦竹蕭,草木蒙蘢,枝葉茂接,此矛钅延之地也,長戟二不當(dāng)一?!鳖佔⒉⒃疲骸邦难?,鐵把短矛也?!盵1]13612以上所舉4例文獻(xiàn)中,3例將“矛钅延”并舉,正是二者同義連用之證。又《方言》云:“矛,吳揚(yáng)江淮南楚五湖之間謂之钅施,或謂之钅延,或謂之钅從,其柄謂之矜。”[1]13612可知钅延當(dāng)為矛屬無疑,而就其長度而言,諸文獻(xiàn)稱其為“方胸”“短兵”,則知較之矛,其長度較短。與文獻(xiàn)所載時代相近的湖南資興東漢墓中確有2把“鐵柄小矛”出土,1件矛長27厘米,連柄全長130厘米。另1件后接竹節(jié)狀鐵柄,共11節(jié),全長157厘米。這兩件鐵柄小矛正與字書文獻(xiàn)所載“钅延”相印證。“钅延,小矛也者。”[1]13612摘,通擿,意即投擲、拋擲。此處是說賊兵向朱伺投來钅延,朱伺接住其所投擲的钅延,又將钅延反投回去。從以上2例文獻(xiàn)用例來看,此處之钅延多用于投擲,故《釋名·釋兵》云:“钅延,延也,達(dá)也?!盵1]13612正是說钅延飛速而出,由此處達(dá)彼處,似與后世標(biāo)槍的使用方法類似。與其相對應(yīng)的東漢臨沂金雀山西漢墓亦有木矜短矛出土,該矛長僅117.5厘米,適宜投擲,即上述所云之钅延也。
圖5 湖南資興東漢墓出土鋋
圖6 東漢臨沂金雀山西漢墓出土鋋
钅延的形制不僅有鐵柄小矛,亦有以木、竹為柄用以投擲的短矛。東漢馬融《廣成頌》描寫田獵場面曰:“飛钅延電激,流矢雨墜,各指所質(zhì)?!盵10]1222將凌空的飛钅延比作閃亮的雷電,與墜落的箭一起飛向目標(biāo)。又《晉書·朱伺傳》:“賊舉钅延摘伺,伺逆接得钅延,反以摘賊?!弊⒃唬?/p>
大徐本《說文》云:“侍臣所執(zhí)兵也。從金,允聲?!吨軙吩唬骸蝗嗣幔瑘?zhí)钅允。’讀若允。余準(zhǔn)切?!盵1]13612-13613徐鍇《說文系傳》無“讀若允”三字[1]13613。段玉裁則于《說文解字注》中指出《說文》所收“钅允”字的五條可疑之處,認(rèn)為與鈹、鎩、钅延相并列之“钅允”字當(dāng)改作“銳”[1]13613-13614。段氏認(rèn)為《說文》所收“钅允”字的可疑之一為今本《尚書》作“執(zhí)銳”,偽孔傳釋“銳”為矛屬,正與《說文》釋“钅允”為矛屬同,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注解“銳”時,僅云:“銳,以稅反?!蔽瘁尅颁J”為《說文》之“钅允”,這與《經(jīng)典釋文》詳引許慎說解的體例不合??梢芍穷櫼巴酢队衿分形匆姟邦脑省弊郑瑑H見“銳”字,并與钑、钅延、鉈、钅從、鐀以類相從,注云“徒會切,矛也”。而之后的《唐韻》《切韻》《廣韻》《禮部韻略》亦無“钅允”字。可疑之三為《漢書·長揚(yáng)賦》“兗钅延瘢耆”,張佖引《說文》釋兗為钅允,矛屬,與钅延相并列。古本《說文》之中并無“钅允”,張佖應(yīng)是據(jù)今本《說文》釋,但南唐時的張佖是不可能見到今本《說文》的??梢芍氖悄纤螘r所據(jù)許書古本,尚有釋銳為兵器,讀若兌,緣何今本之中無“銳”而僅見“钅允”??梢芍迨亲鳛橐灶愊鄰牡淖謺墩f文》釋“銳”為“芒也”,義為草尖,卻將其與、等一系列表示金屬工具的詞語編排在一起。
段氏之說雖有一定道理,但治《尚書》者皆云:“銳當(dāng)依《說文》作钅允?!盵1]13617且古之韻書多為奉敕編纂,通常是前代韻書之上增廣而成,并不會細(xì)致考證前代韻書是否會有漏收之字。如此《唐韻》無“钅允”,故《切韻》《廣韻》《禮部韻略》亦無“钅允”?!稘h書·長揚(yáng)賦》“兗钅延瘢耆”[1]13617,“兗”字本作“沇”,張佖所本《漢書》借兗為钅允,故“兗”合作“钅延钅允”。就先秦兩漢“銳”字在文獻(xiàn)中之用例來看,并無直接訓(xùn)“銳”為兵器者之例。如《左傳·桓公十一年》“我以銳師宵加于鄖”[1]13617;《左傳·昭公十六年》“且吾以玉賈罪,不亦銳乎”[1]13617;《孟子》“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1]13617;《戰(zhàn)國策》“輕車銳士”。[1]13617以上“銳”字皆為“精銳堅利”之義,并沒有釋作兵器者,故《說文》之“钅允”當(dāng)不改作“銳”也。于《說文》既與钑、钅延、鉈一類相從,故亦當(dāng)為矛屬也,但傳世文獻(xiàn)中鮮見其所載,又無出土實物為證,故其形制不可考也。
大徐 本 《說 文》金 部 曰:“鉈,短 矛也?!盵1]13617傳世文獻(xiàn)中“鉈”則多作“釶”,作“鉇”,作“鍦”,作“”,或作“施”。如:《荀子·議兵》篇云:“宛鉅鐵釶,慘如蠭蠆。”楊倞注:“釶與鍦同,矛也?!盵1]13617《商子·弱民》作“宛鉅鐵鉇”[1]13617,《史記·禮書》作“宛之鉅鐵施”[1]13617?!洱堼愂骤b》云:“鉈正。鉇、鍦,二今。失支反,短矛也。又俗視遮反。”[1]13617王念孫《廣雅疏證》云:“鉈、鍦、釶字并與同。”[1]2368鉈、釶、鉇、鍦四字均從金以示器物之材質(zhì),其聲符或作它、或作也,或作,或作施,從“也”之釶當(dāng)是從“它”之鉈的譌變?!八薄墩f文》釋為蛇虺,即“蛇”之本字。后由于“它”常在古籍中被借用,故秦漢時又產(chǎn)生了一個后起本字“蛇”,“蛇”字在書寫過程中發(fā)生譌變,將“它”字與“也”字混同了。如武威醫(yī)簡八五乙“蛇”作“”,樓蘭古文書其十五“蛇”作“”,石門頌“蛇”作“”。傳世文獻(xiàn)之中亦多見“它”“也”混同之例,如“迱”又作“迆”,
“牜它”又作“牠”,“佗”又作“他”,“沱”又作“池”,故“鉈”“釶”所指當(dāng)為一物。鉇、鍦、三字均從也得聲,釶亦從也得聲,此四字釶、鉇、鍦、意義皆同,為一字之異體。作施,則是“釶”之借字,施從也得聲,與釶讀音相同,故可得假借。
《荀子·議兵篇》云:“宛鉅鐵釶,慘如蠭蠆?!睏顐娮ⅲ骸扳P與鍦同,矛也?!斗窖浴吩疲骸躁P(guān)而西謂之矛,吳、揚(yáng)之間謂之鍦’?!盵1]13617左思《吳都賦》云:“藏鍦于人,去自閶。”李善注:“鍦,矛也。揚(yáng)雄《方言》曰:‘吳越以矛為鍦?!盵5]220-221以上二例文獻(xiàn)皆引揚(yáng)雄《方言》釋鍦為矛,又《說文》釋“鉈”為短矛,則知“鉈”為矛屬無疑?!稌x書·劉曜載記》云:“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zhí)丈八蛇矛,俱法輒害五六人?!盵1]13617《廣雅》曰:“,曹憲音蛇,其為它之變體無疑也。矛刃曲折宛如延,故謂之蛇矛而字從它?!盵1]13617《晉書》《廣雅》所說“蛇矛”即“鉈矛”也,人們之所以用“蛇”字附會之,多是認(rèn)為該類矛,矛刃曲折蜿蜒似蛇形,但并無出土實物可考。
鉈,即當(dāng)《說文》所釋之“短矛”,釋鉈為短矛,是相對于建于兵車之上的酋矛、夷矛而言的?!犊脊び洝吩唬骸扒趺S兴某撸拿龑??!编嵭ⅲ骸鞍顺咴粚?,倍尋曰常?!盵11]1144據(jù)此可知道,酋矛長二丈,夷矛長二丈四尺,一尺八丈之鉈矛與之相較則自然為短矛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以車戰(zhàn)為主要作戰(zhàn)形式。兩軍相接,各持長矛直前平刺,柄長就可先刺到敵人身體。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車戰(zhàn)逐漸被騎戰(zhàn)、步兵作戰(zhàn)所代替。適應(yīng)車戰(zhàn)需要的酋矛和夷矛也隨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從而使馬上所持的鉈矛成為矛中之長者。
“钅從”應(yīng)指兵民手中所執(zhí)短矛。又《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鄭玄注引鄭司農(nóng)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盵11]1144此指車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若以車之夷矛較之步兵所執(zhí)酋矛,酋矛自當(dāng)是短矛。段玉裁曰:“鄭君此云‘酋近夷長’以正之,酋之言遒,有近義,夷有長義?!盵1]13618故步兵所執(zhí)“短矛”正與《淮南子·兵略》兵民所執(zhí)“短钅從”相應(yīng),《說文》之“钅從”當(dāng)指步卒所執(zhí)短矛也。同時依據(jù)《說文》每部依類相從之編排體例,許慎將“钑、钅延、钅允、鉈、钅從、錟”六字并舉,其所屬兵器之類皆歸于“矛”,且“钑、
钅延、钅允、鉈”皆言短矛,“钅從”字緊隨其后亦當(dāng)為短矛也。
又《類篇》曰:“钅從,《說文》‘矛也’,一曰矟小者,或從?!盵1]13618《集韻》曰:“钅從,《說文》‘矛也。’一曰矟小者,或從,亦作?!盵1]13618字書、韻書所謂“矟小者”當(dāng)是后起之義。矟作為騎兵專用兵器在漢代就出現(xiàn),故《釋名·釋兵》曰:“矛長八丈曰矟,馬上所持?!盵1]13618但其真正廣泛使用始于騎兵成為軍隊主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當(dāng)時矟使用范圍很廣,一些步兵所用長矛,亦稱之為“步矟”,步矟因是步卒使用,其長度較之馬矟短,故《類篇》《集韻》中的“一曰”或指為步矟也。傳世文獻(xiàn)之中亦將短矛向前撞刺的動作稱為钅從,如《漢書·南粵傳》:“太后怒,欲钅從嘉以矛。”師古曰:“钅從,謂撞刺也。”[1]13618《漢書·吳王劉濞傳》“使人钅從殺吳王”,師古曰:“钅從,謂以矛戟撞之?!盵1]13618
大徐本《說文》曰:“錟,長矛也。從金,炎聲。讀若老聃?!盵1]13619徐鍇《說文系傳》亦同。揚(yáng)雄《方言》云:“錟謂之鈹,注云:‘今江東呼大矛為鈹’。”[1]13620又裴骃《史記集解》引如淳曰:“錟,長刃矛也?!盵1]13618據(jù)文獻(xiàn)所載可知錟矛,其形制近似矛,亦有長柲,矛頭較大,矛鋒長于普通矛,矛葉較之普通矛也更為寬大。孫機(jī)先生在《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一書中曾指出:“浙江長興出土的長57.5厘米的鐵矛頭,可能為錟?!盵13]126
現(xiàn)將《說文·金部》所收鈹、鎩、钑、钅延、钅允、鉈、钅從、錟八種格斗類兵器的類屬、形制及其在文獻(xiàn)用例中所出現(xiàn)的時代,采用表格形式概述如下:
鉈 矛類 鋒刃似矛,柲短于矛柲?;蛞詾槠涿^曲折蜿蜒似蛇形 戰(zhàn)國——東晉
钅從 矛類 鋒刃似矛,柲短于矛 戰(zhàn)國——東漢錟 矛類 鋒刃大于普通矛,下裝有長柲 兩漢
鈹、鎩兩種兵器歸屬鈹類,钑歸屬戟類,钅延、钅允、鉈、钅從、錟五種兵器均歸屬矛類。八種兵器之中矛屬兵器所占比重最大,這也正與矛在中國冷兵器史上使用的悠久性、廣泛性、普遍性相適應(yīng)。矛類兵器由削尖前端的木棒發(fā)端,到新石器時代開始安裝堅硬矛頭的木矛、石矛,到商周時期的青銅矛,再到兩漢魏晉時期的鐵矛。它的形制在不停地變化,在不斷地適應(yīng)戰(zhàn)爭的需求,也被不同地域的人民命名為不同的名字。矛作為冷兵器之王,在每一個時代都留下了其充滿威力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