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教師要積極探索適應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和諧而生動的語文課堂里,輕松學習,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和諧;發(fā)展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教師要積極探索適應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和諧而生動的語文課堂里,輕松學習,和諧發(fā)展。
一、 轉變角色,變教學為導學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由此可見,教師不再是過去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主宰者,而是學生的伙伴,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角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那么什么時候教師應適時引導呢?例如《棉花姑娘》一課,當講到“我們身上有七個斑點,像七顆小星星,所以大家都叫我七星瓢蟲,請你幫我捉害蟲吧!”“你還是請別人幫忙吧!”這時,教師要停一下,讓學生多讀幾遍,領悟一下作者寫到這里時的情感,以及提醒一下學生要注意輕聲的讀法,而不是一句帶過。這時教師應該適時引導學生要注意讀音正確和引用比喻的寫作技巧。
二、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語文課堂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愉悅的心情走進課堂,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使他們在課堂上有所思、有所表達,有所收獲。在教學《將相和》時,我根據(jù)課文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先重點講解和分析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讓學生掌握了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分析課文的層次,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分析人物的品質和性格的讀書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用這種方法去分析“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了舉一反三的方法,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突出了教學重點,強化了教學效果。
三、 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
思維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內在的聯(lián)系在人腦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維,都是由問題引起的?!皩W貴有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就是通過設疑、解疑這個過程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用問題去叩開學生思維的大門,讓學生經(jīng)過認真思索,在解疑中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所以教學時要注意把握時機,進行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目的的提問。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我圍繞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設計了一系列提問,為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代寫論文比如在講第一段課文時,抓住“大娘失去唯一的親人”這一重點,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大娘為什么先背傷員脫險才救自己的小孫孫。設計了這樣的提問:大娘愛不愛自己的小孫孫,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大娘既然愛自己的小孫孫,為什么當敵機轟炸時她先背志愿軍傷員脫險?這樣提問,學生可以在對事物的判斷、推理中受到思維訓練。所以我們教師有責任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思維能力在教師有效訓練中得到真正提高。
四、 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
所謂探究式學習,就是依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依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把學習變成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索和積極構建知識的過程。探究的實質就是創(chuàng)新,要求教師通過教學這個途徑去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品質。在教學《跳水》一課時,我一方面啟發(fā)學生積極動腦去發(fā)現(xiàn)問題,另一方面又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學時圍繞“船長命令兒子跳水是不是最好的辦法”展開討論,課堂上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紛紛提出質疑:“船長命令兒子跳水,這不等于逼一個不諳水性的孩子走絕路嗎?”此時,我因勢利導地啟發(fā)學生:“想想看有沒有比船長這辦法更好的辦法?”這一下子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興趣:有的說把船帆趕快升上去,讓孩子順著船帆滑下來。有的說讓水手們扯起漁網(wǎng),讓孩子跳到漁網(wǎng)上。這時,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去分析、判斷究竟誰的辦法好。讓全班學生帶著懸念和強烈的求知欲去讀書。當讀到“孩子聽到叫聲往下一望,兩條腿不由得發(fā)起抖來”“孩子心驚膽戰(zhàn),站在橫木上搖搖晃晃”等語句時,便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討論并認識到: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時間就是孩子的生命。我又及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這千鈞一發(fā)的危急時刻,用什么辦法才能使孩子脫險?全班同學一致認為“跳水”最好。進而引導學生探詢思維的過程,讓他們說出自己想法的全過程。同學們都認識到:這些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升船帆”更加重了桅桿的搖晃,不但不能救孩子,還會使孩子更快地掉下來。這些辦法都不能在極短的時間里使孩子化險為夷。這樣,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了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又把問題解決了。思維得到了發(fā)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我們的語文課堂,只有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領導學下,有啟思有質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好學樂學善學。而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要解放學生,要把他們從陳舊呆板的教學程式中解放出來,要多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權力,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學習習慣,使每一個學生都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品質。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作者簡介:
孫占超,河北省張家口市,河北省張家口市康??h張紀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