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艷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進一步推進,教師也應(yīng)當更加注重詩詞教學,進一步感受小學經(jīng)典詩詞語言的表現(xiàn)力。因為唐詩宋詞作為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對于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教師要注重采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實施詩詞課堂教學。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夠忽視課堂上評價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因為在課堂上借助不同的評價與引導,學生就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和情緒體驗?;诖?,教師則可以采用詩化的評價語言進行教學,進而彰顯評價語言的魅力,體會經(jīng)典詩詞語言精妙的表現(xiàn)力,有效推進小學語文詩詞教學。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詩詞課堂;評價語言;詩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環(huán)節(jié),除了組織學生預(yù)習、學習、鞏固之外,教師還應(yīng)當注重課堂評價的重要性,因為借助正確、客觀的課堂評價,可以讓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古詩詞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以及長處,進而讓學生及時調(diào)整學習策略,更加熱愛古詩詞學習。而在眾多評價方法選取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詩化的語言進行課堂教學評價,進而讓學生更加親近詩詞學習,并借助詩化的形式來達到課堂教化的目的,進一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及萌生強烈的感情,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語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一、借助詩化的評價語激發(fā)學生詩詞學習的興趣
小學語文文本中所選的古詩詞立意高遠,語言清新,值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剖析其措辭,深化學生的理解。而為了更為有效地推進學生語文詩詞學習,教師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發(fā)現(xiàn)詩詞學習的真正魅力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借助詩化的語言講授課程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一步評價,逐漸熏陶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讓學生在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同樣能夠感受到詩詞的無限魅力,最終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引導與鼓勵下樹立學習詩詞的信心與激發(fā)學習詩詞的興趣。
例如在帶領(lǐng)學生學習《望洞庭》這一首古詩時,由于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逐步領(lǐng)悟詩中表達的意境和流露的情思,感受洞庭湖美景。所以,在學生初步學習完這首古詩詞之后,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這首詩的興趣,我一改以往的評價方法,借助詩化的評價語引導學生學習。首先,我向?qū)W生說道:“同學們,你們通過學習這首古詩,能夠想象到哪些畫面?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哪些情感?”這時,學生開始小聲討論,紛紛想要表達自己對于這首古詩的學習情感。這時,我借助一些帶有詩化的鼓勵語與評價語向?qū)W生介紹:“同學們,洞庭湖向來是古代文人騷客所詠頌的場景之一,最為有名的一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說的正是洞庭湖波瀾壯闊的美景,你們結(jié)合對此句與課文知識的分析來進一步學習一下吧!”之后,學生借助這樣對此詩的評價,進一步感受“洞庭湖”的美景,最終讓學生更易于理解課文中劉禹錫所著的《望洞庭》全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與傳達的情感。
二、借助詩化的評價語促進學生掌握詩詞特性
經(jīng)典詩句是人類文化中的瑰寶,而教師借助詩化的評價語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詩中所蘊含的道理,進一步有助于學生來把握所要學習的詩詞的特性。因為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學生的年齡以及生活閱歷所限,古詩詞的學習確實存在一些難度,對于詩詞本身的特性更是不熟悉,而詩詞的特點又包括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古詩的障礙。所以說,教師要利用好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詩詞教學,讓學生在經(jīng)典詩詞的評價過程中,也能夠進一步掌握詩詞特性,簡化學生的學習難度,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江雪》這一首古詩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把握詩詞特性,學會借助象征手法以及借助虛實結(jié)合來理解詩詞,我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借助了一系列的詩化評價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首先,我先是進行了這樣的引導教學,我向?qū)W生說道:“同學們,你們能夠從這首詩中找出哪些意象?能否在這首詩的世界中,捕捉詩中美的形象,進一步傾聽詩中意象所傳達的話語……”這時,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開始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句進行深入分析,來感受到“絕”和“滅”這兩個字所營造的“漫天大雪覆蓋了千山萬徑,天地之間迷蒙一片,人鳥絕跡,寂寥無聲”的情感;而這時,我進一步提問到:“同學們,千山萬徑,一片雪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而偌大的江面上只有一葉扁舟,孤零零地飄蕩在江面上,這時,你會產(chǎn)生何種情感?結(jié)合詩人柳宗元此時遭到了當權(quán)派的打擊和排擠,被貶到永州做司馬的情形,來進一步體會全詩所傳達的情感吧”。接著,學生在詩化的語言引導下,進一步感受到“漁翁就是詩人的化身,在孤獨中默默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之感。最后,我繼續(xù)借助清朝詩人朱子荊所寫的一句話,來向?qū)W生傳達這節(jié)課的評價語“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不在魚也”,進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三、借助詩化的評價語鼓勵學生探究詩詞意境
在小學語文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意境的把握,因為借助所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全詩?;诖?,教師就要采取相應(yīng)的教學方法來鼓勵學生探究詩詞意境。具體而言,教師同樣可以借助詩化的評價語來為學生還原當時創(chuàng)作的意境,通過輔之視頻或是圖片的形式來展示當時的情境,并讓學生借助多次誦讀,逐漸感受到詩詞的語言美。除此之外,對于古詩詞中常用的典故,教師也可以用詩化的評價語引導學生感悟背景知識。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在教師的詩化評價語的引導下再開展更為有效的學習,進而更好地理解所創(chuàng)作的意境。
例如在講授《小兒垂釣》這首古詩時,由于這首詩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七絕,通過簡單的幾句就將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躍然紙上,所以,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探究詩詞的意境,掌握相關(guān)的寫作技巧,我進一步借助詩化的評價語開展了教學。首先,我先是借助《清平樂·村居》中“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樣一句很有名的描寫童趣的詩詞引導學生感悟“孩童的天真爛漫”。在此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詩詞意境,并運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句詞來向?qū)W生講述:“這句話借助一個‘臥字,將孩童‘剝蓮蓬的情景生動地描寫于紙上,你們也來分析此首詩,感受詩中哪些字詞生動地展現(xiàn)了孩童釣魚的樂趣?”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借助我的引導,對于此詩表現(xiàn)的“孩童認真專注、天真爛漫的神態(tài)”能夠更容易理解,進一步感受到天真爛漫的小孩兒釣魚的形象,激發(fā)了學生對于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對于童真童趣的珍惜之感。
四、借助詩化的評價語啟發(fā)學生感悟詩詞情感
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言,“古詩教學的目標是陶冶性情和培養(yǎng)想象能力”,所以說,教師要借助鼓勵學生聯(lián)想的方式開展詩詞教學,進而深化學生情感體驗。而又由于古詩詞是對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但是學生不了解古詩寫作背景,所以對于古人所寫的詩詞的感受也不同,進而就導致其對于古詩詞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精準?;诖?,為了進一步感悟詩詞情感,教師可以積極借助詩化的評價語鼓勵學生聯(lián)想,進而揣摩出詩人的思想感情,再通過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去聯(lián)系、去探究,來感受詩詞的魅力。與此同時,教師借助這些詩化的評價語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詩詞美感,也讓學生在聯(lián)想過程中加深對作者傳達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這樣一來,更好地達到課堂講授的目的。
例如在講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詩句之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強烈愛國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感情,我進一步借助詩化的評價語熏陶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下深刻理解全詩。首先,我?guī)ьI(lǐng)學生對于詩詞背景進行了解,并讓學生對于重點字詞如“忽、喜”等字進行品析。之后,我接著向?qū)W生說道:“同學們,你們通過學習這篇古詩,能夠借助‘忽傳收薊北這簡單幾個字,來體會正如驚喜的洪流一般,一下子沖開了詩人心中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之感嗎?能否借助‘喜、欲、狂這三個字,來感受親人的喜是如何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之感呢……”我通過這樣極具詩化的語言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這首詩中傳達的豐富情感。再之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就“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也隨作者展開“狂想”,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痛快淋漓、喜悅的心情,最終讓學生掌握此詩傳達的作者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課堂上的學習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所以說,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評價教學,要摒棄以往枯燥、單向的評價方法,積極將詩化的教學與評價語言相融合,讓詩化的評價語啟迪學生更好地學習詩詞,進而讓學生在這樣的評價氛圍下吸取古詩營養(yǎng),感受古詩詞言語表現(xiàn)的真諦,熱愛古詩詞與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最終為學生以后學習古詩詞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有效促進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秋芳.淺談小學語文詩化教學模式[J].課外語文,2016(22).
[2]李麗娜.論小學語文的“詩化”教學經(jīng)驗[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
[3]陳建偉.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4(2).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