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璽
(北京大學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北京100871)
語音、詞匯、語法是語言的三要素,在這三要素之中,當屬詞匯的活躍度最高,漢語詞義褒貶互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部客觀世界與人們內(nèi)在認知的變化。
漢語詞匯意義可以分為概念義和色彩義。所謂概念義是指詞義中同表達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如:
絲綢:用蠶絲或人造絲織成的織品的總稱。[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勤儉:勤勞而節(jié)儉。[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色彩義附著在詞的概念義之上,表達人或語境所賦予的特定感受。詞的色彩義可分為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和形象色彩,其中感情色彩是用來表明說話人對有關事物的感情態(tài)度。用來表明說話人贊許、褒揚的情感,具有褒義色彩的詞是褒義詞;用來表明說話人厭惡、貶斥的情感,具有貶義色彩的詞為貶義詞[注]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五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褒義詞:聰明、善良、勇敢、大公無私
貶義詞:愚蠢、奸詐、膽怯、穿小鞋
同時,也存在著中性詞,它們并不表明說話人對某事物的某種情感態(tài)度,它們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
今天 太陽 游泳 打掃 上 中 下
由于一開始,詞義的感情色彩即是由人主觀所賦予的,隨著人類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的發(fā)展、認知和語用的變化,部分詞義的感情色彩便發(fā)生了互轉。一些褒義詞逐漸變成了貶義詞,一些貶義詞逐漸具有了褒義色彩。同時,一些中性色彩的詞也在與褒、貶義詞發(fā)生著感情色彩的互轉。
關于漢語詞匯褒貶義的轉化問題,目前學界也有一定的關注。楊振蘭[注]楊振蘭.詞的色彩意義歷時演變特點試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提出漢語色彩意義的歷史演變具有“伴隨性與自主性的統(tǒng)一”“漸變性與突變性的統(tǒng)一”“不平衡性”和“對轉性”的特點;張振安[注]張振安.詞語感情色彩的變化[J].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從客體世界、主體世界、語言世界三個方面解釋了詞語感情色彩變化的四種類型;劉靜園[注]劉靜園.論褒貶義詞和帶褒貶義色彩的詞[J].泰山學院學報,2009,31,(4).討論了漢語褒貶義詞的界定和歷史演變等問題,并對傳統(tǒng)褒貶義詞的界定做出了新的補充;吳曉雪[注]吳曉雪.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詞義褒貶色彩變化研究[D].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提出詞匯褒貶義的變化具有義項增減和義項不變兩種變化方式,指出詞義褒貶變化具有回歸性的特點;李航[注]李航.詞語感情色彩的變化及色彩義教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對褒貶義轉換的各種類型及詞語在語境中的感情色彩游移做出了相關描寫,闡述了詞匯色彩義變化的內(nèi)外部原因,并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色彩義的相關教學策略。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詞義感情色彩變化的描寫和釋因方面。對于褒貶義轉化上的特點,前人關注的主要是其轉化過程上的特點,而對轉化結果的穩(wěn)定程度并未給予太多的關注;在原因解釋方面,雖然前人也從外部世界變化、人類認知變化、語言內(nèi)部等因素中尋求感情色彩變化的動因,但還是著重于尋求外部客觀因素,對人們的認知及語用因素并未做出詳細的探析。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商務印書館,2008)的定量分析數(shù)據(jù),對詞義褒貶互轉的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的不對稱現(xiàn)象做出描寫與解釋,著重于從認知和語用因素嘗試尋求褒貶義互轉不對稱現(xiàn)象的動因,從而希望能夠更好地理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的變化。
在漢語的發(fā)展過程中,部分褒義詞逐漸向貶義詞轉化:
表1 褒義詞向貶義詞轉化
1.爪牙
(1)比喻勇士
祈父!予,王之爪牙!(《詩經(jīng)·小雅·祈父》)
(2)黨羽,幫兇,仗勢欺人的走狗
經(jīng)驗證明,只有真正痛擊那些堅決反動的敵人的爪牙,才能爭取那些動搖的分子。(《鄧小平文選》)
2.吹噓
(1)不費吹灰之力而能成就大事
叱咤而平宿豫,吹噓而定壽陽。(南朝·陳 徐陵《檄周文》)
(2)夸張地宣揚或編造優(yōu)點、長處
他順手把《隨園詩話》打開翻了幾頁,到處是倚人自重,借別人的賞識,為自己吹噓 。(《汪曾祺·金冬心》)
3.獨善其身
(1)做不上官就修養(yǎng)好自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2)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我和劉麗找到她,告訴她整個社會不改好,個人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楊沫《青春之歌》)
4.明目張膽
(1)有膽識,敢作敢為
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晉書·王敦傳》)
(2)公開放肆地干壞事
而他,竟敢蔑視護林員的權威,如此地明目張膽,我當然不會饒過他。(尹俊卿《山上的樹》)
5.明哲保身
(1)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但大仇既報,吾愿已畢。今欲飄然去國,明哲保身,省得落于奸臣之手。(明·梁辰魚《浣紗記》)
(2)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原則斗爭的處世態(tài)度
說違心話明哲保身就是策略?(徐貴祥《歷史的天空》)
以上詞語在漢語發(fā)展過程中,詞義的感情色彩由褒義轉向了貶義?,F(xiàn)在人們見到這些詞語時,往往不會記得這些詞原本的褒義語義,而是將其看作完全貶義的詞語。這些詞語由褒義詞向貶義詞轉化的過程大致已經(jīng)完成,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心中不折不扣的貶義詞。
在漢語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部分貶義詞也逐漸具有了褒義色彩:
表2 貶義詞向褒義詞轉化
1.小鬼
(1)罵人的話,亦比喻小人
收發(fā)室那小鬼扯著嗓子喊:“現(xiàn)在過了會客時間,就不能給你找人,更不能讓你進去!”(劉紹棠·《運河的槳聲》)
(2)對小孩兒的昵稱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魯迅《社戲》)
2.冤家
(1)死對頭,指有冤仇的人
我這里將就墊二三十兩銀子把與他,他也只當是拾到的,解了這個冤家罷。(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
(2)似恨而又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舍不得的人
這張婚約您帶好,只要見了那個冤家,別管他什么模樣,往他身上一扔,這就齊了。(馮不異、劉英男《中國傳統(tǒng)相聲大全》)
3.后來居上
(1)資格淺的新人反居資格老的舊臣之上,有諷刺用人不當之意
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黯傳》)
(2)稱贊后來的勝過先前的
他勉勵韓燕來要學習父親的優(yōu)秀品質(zhì),要有后來居上的精神,才不愧充當革命先烈的后代。(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
詞義感情色彩的互轉也包含著中性義與褒貶義之間的相互轉化。見表3:
表3 中性詞與褒義詞、貶義詞之間的轉化
1.走狗
(1)獵狗
狡兔死,走狗烹。(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2)比喻受人豢養(yǎng)而幫助作惡的人,諂媚的人或阿諛奉承的人
打走狗姚金鳳!(茅盾·《子夜》)
2.包袱
(1)用布包成,便于攜帶的行李
包袱里有貴重東西嗎?(陳廷一《宋氏家族全傳》)
(2)累贅或負擔
過多的贊助費也給學生的精神壓上了沉重的包袱。(1996年《人民日報》)
(3)相聲或快書等曲藝中所制造的笑料
不懂幽默,這一段相聲哪一點是“包袱”你弄不清楚,幽默的東西到你嘴里你就不知道怎樣表現(xiàn),就得不到藝術效果。(侯寶林《我和相聲》)
3.空穴來風
(1)比喻消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然而銀行當事人,安能逃避責任,空穴來風,理有固然。(清?梁啟超《續(xù)論市民與銀行》)
(2)比喻流言乘機會傳開
這些人的說法顯然是比較夸張,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毫無事實根據(jù)的。(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
關于“對稱”與“不對稱”的問題,沈家煊曾對其做出過形象地表述。他指出:“‘對稱’和‘不對稱’最初是一對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凡是有一對一對應關系的就是‘對稱’,例如人的面部器官左右兩邊的分布基本對應,因此是對稱的;凡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就是‘不對稱’的,例如許多內(nèi)臟的左右分布不對稱。大多數(shù)人是右手用得多,左手用得少,這是左右手功能的不對稱,左腦和右腦的功能也不對稱?!盵注]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在漢語中,這種“對稱”與“不對稱”現(xiàn)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關于漢語中“對稱”與“不對稱”現(xiàn)象的研究,張伯江[注]張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對稱與不對稱[J].中國語文,2001,(6).探討了被字句和把字句在句式語義和句子結構方面的異同;江藍生[注]江藍生.概念疊加與構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對稱的解釋[J].中國語文,2008,(6).以“差點兒VP”與“差點兒沒VP”“VP之前”與“沒VP之前”等正反同義結構為研究對象,回答了否定式與肯定式語義不相對稱的問題。沈家煊[注]沈家煊.“好不”不對稱用法的語義和語用解釋[J].中國語文,1994,(4).從語用角度,對漢語中“好不”的不對稱用法做出了解釋。本文將在前人有關“對稱”與“不對稱”的理論基礎上,從認知和語用角度,試析漢語褒貶義互轉中的“不對稱”現(xiàn)象。
本文通過對《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商務印書館,2008)中的常用詞(除去科學用語、日常生活用品等明顯中性意義的詞語,如:原子、桌子)進行了褒貶義的搜尋,利用“漢典”網(wǎng)絡查詞平臺、《現(xiàn)代漢語褒貶用法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等釋義工具,找出了25個發(fā)生過明顯褒貶義互轉的詞語:
包袱、卑鄙、長袖善舞、吹噓、黨、獨善其身、粉墨登場、鉤心斗角、乖、后來居上、揮霍、混世魔王、空穴來風、明目張膽、明哲保身、裙帶、土豪、紈绔、小鬼、學究、衣冠禽獸、因陋就簡、冤家、走狗、爪牙
其中,由貶義色彩變?yōu)橹行陨?、褒義色彩或由中性色彩變?yōu)榘x色彩的詞共有8個(黨、乖、后來居上、混世魔王、土豪、小鬼、因陋就簡、冤家),約占互轉總數(shù)的32%;由褒義色彩變?yōu)橹行陨?、貶義色彩或由中性色彩變?yōu)橘H義色彩的詞共有17個(包袱、卑鄙、長袖善舞、吹噓、獨善其身、粉墨登場、鉤心斗角、揮霍、空穴來風、明目張膽、明哲保身、裙帶、紈绔、學究、衣冠禽獸、走狗、爪牙),約占互轉總數(shù)的68%。
圖1 詞義感情色彩互轉比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語詞義褒貶互轉的不平衡首先發(fā)生在詞義感情色彩互轉過程上。在詞義褒貶轉化過程中,感情色彩的貶義化要明顯多于感情色彩的褒義化,漢語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主要是由比較積極的感情色彩向著比較消極的一端轉化,即感情色彩的下移,見下圖2:
詞匯由褒義詞轉為貶義詞、中性詞或由中性詞轉為貶義詞,其所附屬的感情色彩的積極性程度逐漸降低,感情色彩下移。例如“明目張膽”,本是個具有較強積極感情色彩的詞語,卻漸漸變成了一個消極感情色彩十足的貶義詞。再如“空穴來風”,其感情色彩由中性義變成了貶義,感情色彩的積極性也實現(xiàn)了降低。而只有小部分的詞語呈現(xiàn)出積極感情色彩的上升。
從褒貶義互轉的結果上來看,那些發(fā)生過感情色彩上升的詞語,如“小鬼”“冤家”等,其往往還處在新舊感情色彩共現(xiàn)使用狀態(tài)之中。相對于感情色彩的下移,感情的色彩上升更具相對轉化性與不穩(wěn)定性。除了“后來居上”等極少數(shù)的詞外,大部分由貶義詞轉為褒義詞的詞語都處于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中。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在不同語境下,可能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它們褒貶義之間的互轉,大多并未完全被固定下來。
由此可見,漢語詞義褒貶互轉是不對稱的,它存在著互轉過程和互轉結果這兩個方面的不對稱。首先,從互轉過程上來看,詞義的感情色彩下移現(xiàn)象要明顯多于上升;其次,從互轉結果上來看,相比于感情色彩上升的詞語來說,感情色彩下移后,詞語新的感情色彩更容易被固定下來。如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爪牙”要比“小鬼”具有更明確的感情色彩。
褒貶義互轉的不對稱現(xiàn)象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人們的內(nèi)在因素及語用因素。而本文主要著眼于人們的內(nèi)在認知與語用這兩個方面,以此來探究褒貶義互轉不對稱現(xiàn)象的動因。
1.人類的心理預設:“壞事物”常規(guī)變化方向
從褒貶義互轉的結果上來看,詞語由褒義詞變?yōu)橘H義詞,往往會丟失掉這個詞本來的詞義,即在共時層面上,不會同時出現(xiàn)其褒義、貶義兩種感情色彩的詞義。以“明目張膽”這個詞為例,現(xiàn)在的人們看到“明目張膽”這個詞時,想到的往往是“公開、放肆地干壞事”這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語義,幾乎不會有人想到“有見識、敢作敢為”這個褒義詞義。也就是說,當褒義詞變?yōu)橘H義詞后,其新的貶義語義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褒義語義則被“拋棄”了,這是符合人類的心理預設的,即符合人類對“壞事物”會不斷地“腐化墮落”的認知。例如一個蘋果一旦開始腐爛,它就不會再重新恢復原來新鮮完好的樣子,它就只能一直不斷地爛下去;一張紙被潑上了墨水,無論經(jīng)過多長時間,它都不能再恢復到起初潔白的狀態(tài)。人們總是認為,“壞”向的變化是不可逆的。當一個褒義詞一旦具有了某種貶義色彩,它就只能“一壞到底”,沒有回頭路可走,于是它的褒義色彩便也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同時,這可能也是貶義詞轉化為褒義詞、中性詞的情況比較少的一個原因。一般情況下,對于一個一開始具有貶義色彩的詞,人類不容易將思維調(diào)轉,將其褒義化為褒義詞,畢竟“壞”詞一般會朝著“壞”的方向發(fā)展。但是,那些褒義化的貶義詞卻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路,它們的褒義化往往是概念隱喻起作用的結果。
2.概念隱喻與貶義褒化
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是1980年由Lakoff和Johnson在其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指出,語言中充滿了隱喻和隱喻性表述,它們往往都來自一些基本的隱喻,這些隱喻構成了人類概念系統(tǒng)的基礎,稱為概念隱喻。我們可以將概念隱喻簡要概括為:用一個事物去經(jīng)歷和理解另一個事物。如:
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而“金錢”則比較具體。對于具體的事物,人們會更容易理解?!敖疱X”的價值很高,人們對其很重視,而上述的句子用“金錢”告訴人們“時間”的價值很高,應該珍惜時間,這便是概念隱喻的應用。
原先的貶義詞褒義化后,在語言的共時層面上,往往可以存在該詞褒義、貶義用法同時出現(xiàn)的情況。例如“冤家”這個詞,現(xiàn)在既能看到具有褒義色彩的“歡喜冤家”,也能看到具有貶義色彩的“冤家路窄”。也就是說,從貶義到褒義方向的感情色彩的互轉是處于游動中的,它并未完全實現(xiàn)感情色彩的固定。這一現(xiàn)象這可能和概念隱喻有一定的關系。不難看出,大部分貶義詞具有了褒義色彩往往是通過概念隱喻的方式實現(xiàn)的,如“小鬼”一詞,其原意為鬼差、討厭的人,但是由于這些“小鬼”具有“機靈”“滑頭”的特點,這與現(xiàn)在的小孩的特點不謀而合。按照常理,小孩子是調(diào)皮卻又招人喜歡的。小孩兒調(diào)皮特點和“小鬼”的特點形成了概念上的映射,于是通過概念隱喻,“小鬼”一詞便就有了新的褒義色彩。但是通過概念隱喻而得到的褒義色彩并不穩(wěn)定,它會受到語境的制約,所以有些詞并不能真正穩(wěn)定地實現(xiàn)感情色彩的上升。
1.禮貌原則
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簡稱PP)是由英國語言學家Leech(1983)提出的,該原則包括6條次準則:策略、慷慨、贊揚、謙虛、贊同、同情。對于Leech的“禮貌原則”,我們可以簡單將其概括為:
在人與人之間進行言語交際時,說話人應該盡量采取禮貌性言語,盡可能充分全面地指出對方的優(yōu)點,盡可能委婉含蓄地指出對方的缺點。對對方的優(yōu)點做到直接的表述,對缺點做到簡略的提點。
褒貶義互轉的不對稱現(xiàn)象可能是人們在交際中遵循Leech的“禮貌原則”的表現(xiàn)。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從尊卑等級森嚴到人人自由平等。在整個發(fā)展的過程中,人類的尊嚴得到了肯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由不平等變?yōu)槠降龋@就要求人們在言語交往中,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面子和尊嚴,注意自己說話方式的得體性,以求實現(xiàn)良好的人際溝通與交往。
這種“禮貌原則”也可以聯(lián)系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適度地擴大對方的長處,適量地縮小對方的不足,采取一種較為溫和的說話方式就是在語言層面上滿足了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社交需要與尊重需要。
喜歡聽好話、受贊美是人的天性之一。每個人都會因受到社會或他人的贊美,而得到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滿足,同時也可以拉近會話雙方的人際距離。正如俗語說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于是,當人們在進行言語交際時,說話人對聽話人往往不會采取一種直接否定或批評的方式,而是運用語調(diào)、重音等有標記的形式,將褒義詞貶義化,從而以較為得體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某事某人的看法。例如:“獨善其身”一詞本指做不了官,就修養(yǎng)好自身,但是在漫長的歷史當中,人們會遇到許多只顧自己,不管別人的自私之人,當說話人要對這些人的行為做出評價時,直接用“自私自利”一詞難免會駁了對方的面子,讓對方下不來臺,甚至影響彼此之間的關系。所以,人們可能就會選擇使用“獨善其身”這樣一個具有褒義色彩的詞,輔之以重音、語調(diào)等標記,改變該詞原有的感情色彩,委婉含蓄地指出對方的自私。就這樣,經(jīng)過不斷的口耳相傳,起初可能“獨善其身”也經(jīng)歷了一個帶有標記的階段,但久而久之,人們可能逐漸忘記了“獨善其身”的原始用法,于是諸如“獨善其身”這樣的褒義詞便在貶義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同樣,對于人們的優(yōu)點,說話人更偏向于使用一些直接的詞匯去表達,而往往不會選用一些貶義詞輔之以標記去曲折地表述,畢竟大部分人都喜歡聽到直接而又不吝嗇的贊美。
2.反語與會話合作原則
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是一種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的修辭方法。反語往往會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帶有強烈感情色彩。
會話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由美國哲學家Grice首次提出的,其中包括量的準則、質(zhì)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他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會話雙方在交談中都遵循了某種原則。其中,“質(zhì)的準則”是指在會話中,說話人要給聽話人提供符合真實情況的信息。
反語的運用與質(zhì)的準則之間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某種語境中使用反語,往往會打破質(zhì)的準則?,F(xiàn)在仍然有一大批積極或中性感情色彩的詞處于感情色彩下移的過程中,其中“反語”的運用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說話人為了更加明確地表達出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觀點和看法,他們往往會運用能夠更加引起聽話人注意的表達方式。當說話人的話明顯地違反了會話“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的準則”,運用了一種使聽話人不得不去思考的詞語時,聽話人就會格外關注說話人的話,于是便能達到使聽話人更加注意的效果?,F(xiàn)代漢語中“反語”的使用,便是一個例子。例如:
(表示程度高的程度副詞)好/太/那么+褒義形容詞
A:你一個星期都沒有倒垃圾了,真是“好勤快”呀!
B:這么簡單的題,你竟然全做錯了,你真是“太聰明”了!
C:他怎么又遲到了!
——要知道,他一向那么“準時”。
A句中的“好勤快”顯然并不是原本字面“非常勤快”的意思,而是反語。A通過違反會話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的準則”來引起聽話人更多的注意,同時又表達出自己對“你”很久沒倒垃圾的強烈不滿。同樣,在B句和C對話中,說話人同樣違反了“質(zhì)的準則”,用反語來加深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
雖然反語只能在特定語境下才能被使用、理解,但是至少在該語境下,某些褒義詞臨時具有了貶義色彩。但是,即使在特殊語境中褒義詞、中性詞臨時貶義化的情況,也遠多于貶義詞、中性詞臨時褒義化。即感情色彩臨時下移的情況仍多于感情色彩的上升。
對于贊美,人們一般持有愉悅和欣然接受的心態(tài),而對于批評和指責,人們則常會持有不滿和懷疑的態(tài)度。這種反差就會使聽話人很難把一個“貶義詞”在某種語境下臨時當成一個褒義詞。而且,萬一說話人真的將一個貶義詞在某種語境下反用成一個褒義詞說給對方聽,但是由于某些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聽話人并未聽出貶義詞已經(jīng)被臨時當為褒義詞來使用,而是仍然按照貶義詞去理解,這樣便會使聽話人會產(chǎn)生理解上的偏差。而這些偏差往往是消極方向的,甚至會影響對話雙方的人際關系。所以,在會話中,說話人沒有必要冒風險去使用一個臨時賦予褒義色彩的貶義詞(可能聽話人并不能在此語境下聽出該詞的褒義色彩)去表達自己對某事物的積極態(tài)度。此時,一般只要直接使用褒義詞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褒貶義的轉化只是臨時的,只是某一個詞的感情色彩在此時此地的臨時變異,當語境改變后,它們便會變回自身本來的語義色彩。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結合相關例證,對褒貶義互轉的現(xiàn)象做了描寫,并通過對《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商務印書館,2008)中的詞匯做定量的統(tǒng)計,得出了褒貶義互轉的不對稱現(xiàn)象,即互轉過程和互轉結果這兩個方面的不對稱:從互轉過程上來看,詞義的感情色彩下移要明顯多于上升;從互轉結果上來看,發(fā)生過感情色彩下移的詞語,其新感情色彩更容易被固定下來。最后,本文從人類認知和語用方面,對這種不對稱現(xiàn)象做出了分析解釋。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究,能對漢語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現(xiàn)象,做出更為深入的理解。
由于與詞義褒貶義互轉相關的辭書較少,詞義感情色彩互轉例證的收集方式主要采取了人工搜查的方式,即對《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中的常用詞進行篩選,將一些明顯不帶有褒貶色彩的詞語(如科學用語、日常生活用品等)除去,再對剩下的詞語的感情色彩進行大致的檢索(主要利用“漢典”網(wǎng)絡查詞平臺和《現(xiàn)代漢語褒貶用法詞典》),找出了25個感情色彩明顯發(fā)生過轉化的詞語進行描寫和分析。這種例證搜集方式雖然可以提供粗略的定量數(shù)據(jù),但是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遺漏偏差。在接下來進一步的研究中,需要找到更加客觀的定量分析方式,以彌補本文在例證搜集上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