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知識圖譜的國際STEM教育研究可視化分析

2019-05-24 07:49仲書緣徐曉雄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19年4期
關鍵詞:知識圖譜熱點可視化

仲書緣 徐曉雄

摘 要:STEM教育作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過程中的熱門話題。文章對收集到的國際STEM教育研究文獻,采用知識圖譜分析法進行可視化分析,發(fā)現(xiàn)熱點主題為“整合路徑探究”“低齡化滲透”“體驗式教學”及“低代表性群體教育保障”,而未來的研究則會聚焦于“STEM工程設計教學”“多維度的STEM教育評價體系”“智能化的STEM學習情境”和“管道化的STEM人才輸送機制”等方面,最后總結了國際STEM教育研究對我國該領域發(fā)展帶來的四點啟示,以期為我國STEM教育未來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借鑒。

關鍵詞:STEM;知識圖譜;可視化;熱點;前沿趨勢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19)08-0031-07

當今時代,人類所面臨的氣候變暖、人口過剩、自然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等諸多問題,需要有效的科技手段來解決。[1]進入21世紀后,科技創(chuàng)新更是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制勝的關鍵因素?;诖耍灰暈閯?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有效方式的STEM教育,近年來倍受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STEM教育理念可溯源到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于20世紀80年代發(fā)表的《本科的科學、數(shù)學和工程教育》,報告創(chuàng)見性地提出將科學、數(shù)學、工程、技術四門學科融合為一體,進行集成化教學,用以培養(yǎng)具備跨學科知識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2]自STEM教育理念傳入國內(nèi)以來,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成果,但就整體的發(fā)展情況來看仍處于起步階段,尚缺少對STEM教育的獨立命題和教育創(chuàng)新。

鑒于此,本文借助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法對2008-2018年這十余年間的國際STEM教育研究進行文本挖掘,探尋其研究的熱點主題與前沿趨勢,進而總結國際STEM教育研究對我國的啟示,以期為我國STEM教育未來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借鑒。

一、研究設計

1.樣本獲取

本文的文獻樣本以Web of ScienceTM(WOS)核心合集為來源。STEM教育是多個學科融合的領域,又指向教育系統(tǒng),因此STEM在話語中可以代表STEM教育[3],同時STEAM作為STEM的擴展概念,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文獻。故本文將檢索詞定為“STEM”及“STEAM”,構造高級檢索式“TS=(STEM* OR STEAM)”,語種限定為“English”,文獻類型設定為“Article”,時間跨度為2008-2018年,最終得到695篇有效文獻。

2.研究方法

近年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以某個領域內(nèi)的知識為研究對象,通過計量統(tǒng)計生成可視化的“圖”與“譜”來顯現(xiàn)知識在時空上的發(fā)展情況以及知識間的結構關系。[4]

本文根據(jù)研究需要,采用Bicomb2.0、自編JavaScript代碼、SPSS21.0以及CiteSpce5.1生成可視化的科學知識圖譜。其中Bicomb2.0統(tǒng)計歷年發(fā)文量和來源期刊分布,并生成關鍵詞詞篇矩陣;自編JavaScript代碼繪制國際STEM教育研究的空間分布圖譜;SPSS21.0生成關鍵詞多維尺度圖譜;CiteSpace5.1生成高頻關鍵詞表、被引文獻時間線視圖和關鍵詞突現(xiàn)表。最后,在解讀知識圖譜的基礎上再對國際STEM教育研究進行定性分析。

二、國際STEM教育研究文獻概貌

1.研究時間分布

無論哪個研究領域,論文的數(shù)量都是一個衡量該領域研究熱度和發(fā)展趨勢的重要指標,國際STEM教育研究的歷年發(fā)文量如圖1所示。可見文獻數(shù)量整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其中以2013年為分水嶺,2013年之前文獻量增長速度緩慢,說明該時間段國際上對STEM教育研究的關注度并不高,年均發(fā)文量介于5-20篇之間。

2013-2017年期間,以美國的《聯(lián)邦政府關于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STEM)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2013-2018年)》為代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等相繼出臺有關STEM教育的政策文件,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目光,文獻數(shù)量呈指數(shù)式增長,從27篇躍升到168篇。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的文獻數(shù)量未能延續(xù)之前的增長趨勢,表明國際STEM教育研究已經(jīng)進入常態(tài)化研究階段。

2.研究空間分布

對文獻產(chǎn)出的國家(地區(qū))和研究機構進行統(tǒng)計,有助于了解STEM教育在國際上的研究成果分布情況,便于后期開展國際學術合作和資源引進。

筆者在對文獻樣本的國家(地區(qū))和研究機構來源進行統(tǒng)計后,得到34個國家(地區(qū))和121所研究機構發(fā)文量在2篇以上,再通過編寫代碼繪制成可視化交互知識圖譜。

從國家(地區(qū))層面看,國際STEM教育研究多集中于發(fā)達國家,美國作為STEM教育的發(fā)源地,仍是研究的中心,發(fā)文量高達472篇,占總數(shù)的67.9%,其次為澳大利亞(41篇,5.9%)和英國(36篇,5.2%),余下的國家發(fā)文量皆在30篇以下。

從研究機構層面看,排名前十的高產(chǎn)學術機構都為美國的高校,其中普渡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三所高校發(fā)文較多,依次為28篇、16篇、15篇,其余如德克薩斯農(nóng)工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等理工科大學發(fā)文量較多,表明美國的研究型理工高校也在關注STEM教育。

3.來源期刊分布

通過分析文獻來源期刊的分布情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某個領域研究的主要群體以及該研究的學科轉移和擴散趨勢。[5]經(jīng)統(tǒng)計,國際STEM教育研究文獻共分布在98種期刊,表1中列舉了載文量排名前八的期刊,它們所刊登的論文數(shù)量占總量的比例超過40%,具有較高的領域代表性。

通過期刊的名稱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四門STEM學科教育類期刊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文獻,其中科學教育是學界關注的重點?!犊茖W與技術教育雜志》《歐亞大陸數(shù)學、科學和技術教育雜志》和《國際科學與數(shù)學教育雜志》作為多學科教育類期刊載文量較高,體現(xiàn)了STEM教育研究跨學科的特征。

三、國際STEM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

1.國際STEM教育研究熱點

多維尺度圖可將多維空間中的樣本數(shù)據(jù)降維至低維度,同時保留數(shù)據(jù)間的原始關系,有助于研究者以更簡單的方式對數(shù)據(jù)進行定位、分析和歸類。[6]根據(jù)關鍵詞在多維尺度圖譜(圖2)四個象限內(nèi)的分布狀況,再結合高頻關鍵詞表(表2),可將近十年來國際STEM教育研究熱點劃分為以下四大主題:

(1)STEM教育的整合路徑探究

按知識的本質特性進行分科教學,有助于學習者獲得邏輯嚴密的文化知識以及方便教師的講授,但因其脫離生活的實踐性和缺乏內(nèi)容的趣味性,為許多學者所詬病。[7]STEM教育的宗旨之一便是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踐行以真實問題為導向、整合多門學科知識于一體的教學。

在整合取向上,學界仍未達成共識,當下有多種STEM學科的整合方法。多學科方法如同傳統(tǒng)課程一般,每門學科的具體知識和技能都是單獨學習的,學生需要自主地將不同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而跨學科方法則是從一個真實世界中的問題為起點,調(diào)用跨學科的知識和思維來完成任務。[8]

Satchwell對跨學科方法做了更詳細的解讀,將其分為跨學科課程和整合課程,跨學科課程是以一門學科作為中心,同時以其他學科內(nèi)容的隱形鏈接為支持。整合課程指明確地吸收來自一門以上的其他學科的內(nèi)容,并且課程中所含的兩門或更多的學科內(nèi)容擁有同樣的權重。[9]

類似的還有內(nèi)容整合和上下文整合,內(nèi)容整合關注將多個學科合并成一個課程活動或單元,用以強調(diào)“大思想(Big Ideas)”;上下文整合則專注于一門學科的內(nèi)容,但可以通過加入其他學科的特定背景來增強該學科內(nèi)容的上下文關聯(lián)性。[10]

對于如何在STEM學科整合過程中體現(xiàn)各個學科的價值,學界已經(jīng)達成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即數(shù)學屬于基礎學科,發(fā)展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科學幫助學生認識世界,二者共同促進技術和工程能力的發(fā)展,用以改造世界。[11]總體來看,國際上的STEM學科整合研究遵循由分科走向融合的路徑,且構建了明晰的學科價值體系。

(2)STEM教育的低齡化滲透

STEM專業(yè)畢業(yè)生數(shù)量無法滿足就業(yè)市場的需求是各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如歐盟2012年STEM專業(yè)畢業(yè)生只占總數(shù)的22.8%,預測2025年STEM工作崗位缺口會高達700萬。[12]因此,國際上開始反思過往專注于高等教育的STEM教育模式,多位學者發(fā)現(xiàn)相較于在高等教育中通過干預手段促使學生選擇STEM專業(yè),在K-12階段讓學生充分接觸STEM教育,能夠更有效地影響他們在未來選擇STEM專業(yè)和職業(yè)。[13]

美國已在中小學階段開設了專門的STEM學校,主要可以分為“特色STEM學校”(STEM精英學校)、“全納STEM學?!币约啊癝TEM職業(yè)技術學?!?。[14]

三類學校有不同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特色STEM學?!保⊿TEM精英學校)通過選拔錄取有STEM學科天賦的學生,培養(yǎng)未來進入頂尖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全納STEM學?!泵嫦虼蟛糠制胀▽W生,學生無需通過學業(yè)測試即可被錄取,培養(yǎng)進入普通高校學習的應用型人才;“STEM職業(yè)技術學?!蓖ǔR劳杏诮逃行?、綜合學?;蚴锹殬I(yè)學院開設,學生可在該類學校學習一項STEM領域的操作性技能。

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受“混合天賦(MINT Talent)”理念的影響,聯(lián)合在中小學開設300多所“校園實驗室”,培養(yǎng)“工業(yè)4.0”需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15]日本則是另辟蹊徑,重新修訂課程大綱在中小學階段增加STEM課程的比重。[16]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多是利用頂層力量推動STEM教育向中小學階段滲透。

(3)STEM教育中的體驗式教學

不同于以往講授式的教學模式,STEM教育十分強調(diào)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在活動中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的樂趣,進而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喚起學生的STEM學業(yè)興趣。若干研究分享了如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探究式學習、基于設計的學習、合作學習、玩中學等適合STEM教育的體驗式教學模式。[17-19]

筆者將在STEM教育中實施體驗式教學的要素總結為以下四點:①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能力;②在活動中讓學生表現(xiàn)出他們的能力;③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活動以及開展學生自主發(fā)起的活動;④靈活的學習環(huán)境。

當然教學過程中也應凸顯教師的職責,一項在兩個小學四年級班級中進行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堂同樣使用項目式學習的STEM課程中,一位教師對科學實踐做了寬泛的定義,將學生稱為“科學家”,該班的學生表現(xiàn)出更高的參與積極性;而另一位教師所定義的科學實踐較為狹義,導致這個班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活動不屬于科學范疇,參與課堂活動的意愿降低。[20]這意味著,即使教師在STEM教育中致力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式教學,如果未能做到有效引導,也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

(4)低代表性群體的STEM教育機會保障

“不讓一個孩子落隊”是國際教育界一直秉持的理念,但因人種、性別等原因導致STEM教育中存在著由有色人種和女性等構成的低代表性群體。[21]國際上嘗試以政策保障、STEM多元化發(fā)展、師資建設等措施彌補人種差異造成的STEM教育鴻溝。如美國的全選項科學系統(tǒng)(FOSS)項目通過訓練有色人種科學教師為本族學生提供高水平的STEM課程,為學生未來進入STEM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22]Ceci等人則從潛在的生物學差異和社會文化角度解釋了女性為何在STEM領域代表性不足的原因,最后研究得出并非是因女性對于STEM領域的興趣缺失或是天賦不足導致該現(xiàn)象,相反女性相較于男性擁有更高的認知優(yōu)勢,社會文化阻礙、性別刻板印象和工作可選余地有限是導致女性在STEM領域不斷流失的主要原因。[23]可考慮從消除刻板的性別印象、增強男女平等意識、擴大職位可選項以及增強女性自我效能感等方面來提高女性在STEM領域的代表性。

2.國際STEM教育研究的前沿趨勢

根據(jù)科學計量學中的普萊斯科學前沿理論,科學研究的前沿發(fā)展依賴于近期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說可以通過當前的科學文獻來預判未來的研究趨勢。[24]本文使用CiteSpce5.1對關鍵詞進行突現(xiàn)詞檢測,得到如表3所示的歷年突現(xiàn)關鍵詞表,可以看到近年的突現(xiàn)關鍵詞為“設計(Design)”“成果(Outcome)”“情境(Context)”和“選擇(Choice)”等,再結合國際STEM教育研究的共被引文獻時間線圖譜(圖3)中近年來的關鍵節(jié)點文獻,預測未來國際STEM教育研究將呈現(xiàn)以下四個趨勢:

(1)STEM工程設計教學

“設計(Design)”在STEM教育中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在STEM課程整合研究中便有大量有關課程設計的文獻。近年來的“設計”多指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產(chǎn)品的工程設計過程,即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EDP)[25],是體驗式教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如上文所言,學習者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為導向,進行產(chǎn)品工程設計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涉及到數(shù)學、科學以及技術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因此,工程設計教學被視為一種有效的STEM教學方式,但因其對學生的起點能力、教師的教學水平和配套資源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2)多維度的STEM教育評價體系

STEM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協(xié)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能力,但如何制定客觀的標準去衡量STEM教育的成果,即量化評價學習者“STEM素養(yǎng)”的提升,是當前國際STEM教育研究者共同面臨的難題?,F(xiàn)有的一些評價標準,如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價系統(tǒng),盡管包含相關STEM學科的評價指標,但多以傳統(tǒng)的紙筆評價方式進行,并不一定適用于思維與能力的測量,而STEM教育側重在活動中學習,注重過程評價。因此,制定多維度、可量化的STEM教育評價體系是未來國際STEM教育研究的一大趨勢。

(3)智能化的STEM學習情境

靈活的學習情境是有效實施STEM教育的關鍵因素之一,因STEM教育跨學科融合、基于真實問題、自主建構知識等特性,STEM學習情境不同于過往的學習空間,需要做到情境與學生的動態(tài)匹配,才能促進有效學習的發(fā)生。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能針對不同特征的學習者進行個性化匹配,可以預測虛擬STEM實驗室、STEM教學機器人、智能化STEM教室等智能化的STEM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會成為下一階段的研究熱點。

(4)管道化的STEM人才輸送機制

持續(xù)不斷地吸引優(yōu)秀人才進入STEM領域是實施STEM教育的一大目標?!斑x擇(Choice)”成為最新的突現(xiàn)關鍵詞,表明過往國際上實施的STEM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仍存在一定問題。盡管如上文所提及的提升K-12階段學生的STEM學業(yè)興趣和保障低代表性群體的STEM教育機會已經(jīng)成為國際STEM教育研究的兩大熱點,但現(xiàn)有研究所提的多為宏觀層面的措施,究竟如何在具體層面上促使學習者選擇STEM專業(yè),進入STEM行業(yè),做到K-12、高等教育及就業(yè)選擇之間的有機銜接,即形成管道化的STEM人才輸送機制是有待學界解決的一個迫切問題。

四、國際STEM教育研究對我國的啟示

要想對國內(nèi)的STEM教育發(fā)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必然需要了解當前國內(nèi)STEM教育研究的狀況,本文根據(jù)發(fā)表在CNKI核心期刊上的STEM教育文獻制作了互動知識圖譜,如圖4所示。發(fā)現(xiàn)國內(nèi)的STEM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qū)的師范類院校,且研究內(nèi)容以STEM教育理論探討、國外研究內(nèi)容解讀為主,尚未形成較為系統(tǒng)化的理論體系和可行的實踐模式。結合上文的分析結果,筆者將國際STEM教育研究對我國的啟示總結為以下四點:

1.建設雙向推進、多方協(xié)同的STEM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

一項重大的教育改革事項,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頂層規(guī)劃、教育基層的積極響應以及社會相關部門的協(xié)同配合。盡管當前國內(nèi)的STEM教育研究十分火熱,但“自下而上”的推進路線對頂層設計的影響還相當有限,目前專門針對STEM教育的政策文件尚不多見,比較有代表性只有《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而改革分科式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單獨的STEM學科,甚至是建立高考式的STEM人才選拔機制都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

同樣,科教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壁壘也是我國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這需要在STEM教育發(fā)展中加強社會協(xié)同機制,促進企業(yè)與高校間的產(chǎn)學研合作。當然也應搭建企業(yè)、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學之間的“橋梁”,在真實的生產(chǎn)和科研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STEM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向推進以及多方協(xié)同的中國特色STEM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助力我國STEM教育快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路徑。

2.構建STEM教育學術與實踐共同體

推進STEM教育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把握跨學科融合這一核心特征,但當前國內(nèi)的STEM教育研究學科擴散程度并不高,主要的研究力量為教育技術和科學教育學科群體。同時,在實踐中教師因學科背景的限制,對其他STEM學科了解并不深入,在實施STEM教育時只做到了其他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距離學科邊界消失、課程內(nèi)容體現(xiàn)不同學科思維方式的跨學科融合模式仍有不小的差距。

STEM教育帶有濃厚的巴斯德科研范式色彩——基礎理論研究、開發(fā)設計研究與實踐應用研究之間的界線幾乎消散。[26]所以筆者認為可借鑒美國的項目引路(PLTW)理念,構建STEM教育學術與實踐共同體,集STEM學科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之力,以跨學科融合為導向,編制配套的STEM教材,設計與實施“本土化”的STEM課程及教育資源。

在此基礎上,可形成一個“STEM教育多利益聯(lián)合體”,即STEM教師可直接獲得專家指導,較過往的教師培訓模式更具效率和針對性,STEM學科的專家和學者則可從實踐中汲取“養(yǎng)分”,形成的理論具有更強的現(xiàn)實指導性。同時,學習者能享受優(yōu)質的STEM教育資源,其所面對的問題或項目可能是學科最前沿的進展,所面對的授課教師可能是該領域的“領頭人”,有助于提升他們的STEM學業(yè)興趣。

3.優(yōu)化STEM教育的生源結構

我國同樣存在因經(jīng)濟發(fā)展失衡和性別差異而導致的STEM教育低代表性群體現(xiàn)象。例如,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國教育概況——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情況》報告指出,農(nóng)村學生在學生人均持有科學實驗設備價值上,只相當于城市學生的65.7%。[27]在高等教育領域,女性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男性,但進入STEM相關專業(yè)的女性明顯少于男性。[28]

此外,新高考改革帶來了新問題,2014年浙江省教育考試院面向全省23511名高三考生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選擇“物化生”的考生較改革前下降明顯,只有57.18%的男生和26.93%的女生選擇了物理;新增設的技術學科卻被考生冷落;不同成績水平的考生選科意向相距甚大,17.99%成績較好的考生選擇了“物化生”組合,而選擇該組合的成績中等和中下的考生只有10.59%、7.84%。[29]照此趨勢發(fā)展,大學期間進入STEM專業(yè)的男女生人數(shù)都會下降,且在STEM產(chǎn)業(yè)中占多數(shù)的應用型人才也會出現(xiàn)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以上問題關乎我國STEM教育的公平和質量。調(diào)整STEM教育的生源結構,讓更多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不佳的學生、女性以及中下成績水平的學生選擇STEM學科,同樣是保障我國STEM教育健康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針對低代表性群體,可借鑒國際上有較好實施效果的政策文件、師資培訓計劃、獎學金激勵機制等。針對高中階段STEM科目生源流失的現(xiàn)象,可對學生進行選科指導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甚至可以建設特色STEM高中。

當然,最需要變革的是當前以紙筆測驗成績?yōu)橹鞯脑u價方式,為STEM教育制定多維度的評價體系,納入更多的過程性指標。例如,部分女生可能在邏輯思維上不具有優(yōu)勢,但其能夠在STEM活動中設計出具有美感的產(chǎn)品,成績中下的學生可能不擅長考試,但其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而“設計思維”“操作能力”都是“STEM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維度的STEM教育評價體系,此類學生的最終得分不會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尖子生”形成巨大的差距,從而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促使他們選擇STEM專業(yè),達到優(yōu)化STEM教育生源結構的目的。

4.實施“本土化”創(chuàng)新的STEM教育

在起步階段充分借鑒和吸收國際STEM教育的理論、優(yōu)秀案例、教學資源等,對于我國發(fā)展STEM教育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非長久之計。從國際STEM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STEM教育是一個持續(xù)生長的理念,根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傳統(tǒng),又受國家政策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并以國家利益為服務對象。

因此,我國在借鑒國際STEM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上需要做到“本土化”創(chuàng)新。STEM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實用主義和建構主義[30],進行STEM教育的“本土化”創(chuàng)新便需要從實用主義的角度思考“中國智造”背景下我國開展STEM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從建構主義的角度思考怎樣的STEM教育才是適合中國學生的。

我國的STEM教育應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31]對接,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為導向,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考慮教師、學生、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學校并非一定要效仿發(fā)達地區(qū)建設造價昂貴的STEM實驗室或是虛擬實驗室,教師也可因地制宜地開發(fā)自己的STEM校本課程,比如“農(nóng)作物栽培技術”,通過帶領學生種植西紅柿、辣椒等農(nóng)作物,領略育種知識,其中涉及生物學知識,搭建支架會涉及數(shù)學和工程知識,施肥涉及化學知識等,這便是一種“本土化”創(chuàng)新,既凸顯了STEM教育跨學科融合、做中學的特點,又能夠提升學生的STEM學業(yè)興趣,為國家培養(yǎng)未來的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National Science Board.Undergraduate Science,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R].Washington D C.1986.

[2]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Energizing and 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R].Washington D C.2007.

[3]楊曉哲,任友群.數(shù)字化時代的STEM教育與創(chuàng)客教育[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5):35-40.

[4]陳悅,劉則淵.悄然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J].科學學研究,2005(2):149-154.

[5]高建群,張榮安,陳吉平等.期刊引文分析及其情報價值[J].圖書情報工作,2004(1):58-61.

[6]張文彤.SPSS11統(tǒng)計分析教程:基礎篇[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2:123.

[7]Morrison J S.TIES STEM Education Monograph Series: Attributes of STEM Education - The Student, The Academy, The? Classroom[M].Cleveland:Teaching Institute for Essensial Science,2006.

[8]Wang H H,Moore T J,Roehrig G H,et al.STEM integration:Teacher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Pre-Colle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2011(2):1-13.

[9]Satchwell R E,Loepp F L.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Integrated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for the Middle School[J].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2002(39):41-66.

[10]Roehrig G H,Moore T J,Wang H H,et al.Is adding the E enough?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K-12 engineering standard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EM integration[J].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2012,112(1):31-44.

[11]Thoenburg D.Why STEM Topics are interrelated:The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K-12 education[EB/OL].http://www.tcse-k12.org/pages/stem.pdf.

[12]European Commission.FOCUS ON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skills[EB/OL].https://skillspanorama.cedefop.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EUSP_AH_STEM_0.pdf.

[13]Maltese V A,Tat H.Pipeline persistence: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earned degrees in STEM among US students[J].Science education,2011,95(5):877-907.

[14]Lynch S J,Behrend T,Burton E P,et al.Inclusive STEM-focused high schools:STEM education policy and opportunity structures[R].Puerto Rico.2013.

[15]Hausamann D.MINT Talent Support in School Labs:New Perspectives for Gifted Youth and for Teachers of the Gifted[J].Roeper Review,2012,34(3):201-217.

[16]Mayumi I,Shota F,Ashlyn M.Consultant Report,Securing Australias Future[M].Sydney:Australian Council of Learned Academies,2013.

[17]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Successful K-12 STEM education:identify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in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M].Washington D 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

[18]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Community colleges in the evolving STEM education landscape:Summary of a summit[M]. 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2.

[19]Everett L J,Imbrie P K,Morgan J.Integrated curricula:Purpose and desig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0,89(2):167-175.

[20]Carlone H B,Haun-Frank J, Webb A. Assessing equity beyond knowledge and skills based outcomes:A comparative ethnography of two fourth-grade reform-based science classroomm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11,48(5):459-485.

[21]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Women,minorities,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Arlington VA: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13.

[22]Full Option Science System(FOSS).Change the Equation[EB/OL]. https://www.fossweb.com/foss-program.

[23]Ceci S J,William? W M,Barnett S M.Women's under representation in science:socio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9,135(2):218-261.

[24]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6:2.

[25]Billiar,K.,Hubelbank,J.,Oliva, T.et al.Teaching STEM by Design[J].Advanc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4(1):1-21.

[26]Stokes,D.E.Pasteur's Quadrant: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7.

[27]教育部.中國教育概況——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情況[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711/t20171110_318862.html.

[28]馬莉萍,由由,熊煜等.大學生專業(yè)選擇的性別差異——基于全國85所高校的調(diào)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5):36-42.

[29]劉寶劍.關于高中生選擇高考科目的調(diào)查與思考——以浙江省2014級學生為例[J].教育研究,2015,36(10):142-148.

[30]孫維,馬永紅,朱秀麗.歐洲STEM教育推進政策研究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8(3):131-139.

[31]林崇德.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6-73.

(編輯:李曉萍)

猜你喜歡
知識圖譜熱點可視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視化分析
熱點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運行動態(tài)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維可視化
“融評”:黨媒評論的可視化創(chuàng)新
熱點
結合熱點做演講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chǎn)業(yè)集群創(chuàng)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chǎn)業(yè)集群創(chuàng)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峡江县| 长垣县| 察哈| 萝北县| 榆林市| 壶关县| 孟津县| 获嘉县| 栾城县| 东阳市| 青龙| 介休市| 资源县| 山阴县| 大余县| 固原市| 抚顺县| 黔江区| 道真| 同德县| 昌江| 陵川县| 永昌县| 昌黎县| 周至县| 左贡县| 会宁县| 蓬溪县| 颍上县| 于田县| 咸宁市| 乌拉特后旗| 罗源县| 永修县| 墨竹工卡县| 桂林市| 秦安县| 中卫市| 临潭县| 方山县|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