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課堂模式由原來的教師“一言堂”向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轉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極大地激發(fā)出來。在課堂質疑的方式上,不再是教師以問題統(tǒng)領課堂,而是引導學生自己開展質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內容進行質疑,開展數學學習探究工作,本文就將從質疑的不同角度展開具體論述。
關鍵詞:課堂質疑;不同角度;提升素養(yǎng)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數學課堂煥發(fā)出別樣的生機和活力。課堂模式的教師“一言堂”向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轉變,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被極大限度地激發(fā)出來。在以前的課堂質疑方式上,教師以問題統(tǒng)領課堂,學生被教師的問題牽著鼻子走,課改之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己開展質疑,教會他們從課堂的不同角度、不同內容開展質疑,教會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發(fā)現真理,探尋本質。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發(fā)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提問的次數逐漸變少,教師應該在新課程理念的帶動下,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在一個緊張、壓抑的課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肯定不高。而如果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的氣氛,學生學習的動力十足,勢必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課堂上。其次,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留給他們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質疑精神。
一般來說,筆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的:
一、 從數學課堂的題目上質疑
數學課題清晰明了,它會把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明確說明,教師引導學生如何從課題質疑呢?我們可以從知識的產生過程、如何運用的方法,以及從本堂課知識的前后聯系上進行質疑,從而把課題具體化到實際的學習內容,明確所學的知識點,突破教學的重點部分。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教材《升和毫升》時,筆者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展開質疑:升和毫升是什么計量單位?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用升來計量的?哪些是用毫升來計量的?如此等等,學生通過質疑的幾個點,可以明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圍繞著升和毫升這兩個計量單位來進行,通過預習教材,熟知教材,明白了我們生活中升和毫升無處不在,例如家里的燃氣熱水器上標注的是16升,熱水瓶上標注的是2升,飲水機上的礦泉水桶上是19升。也探討了喝的飲料很多是都500或者600毫升,平時訂的牛奶是250毫升等等。他們清晰地明白了:升和毫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單位,二者之間的關系是1000毫升等于1升。
從課題入手,開展質疑活動,無疑從一開始就為本堂課的學習奠定了明確的基礎,定好了學習的目標,這樣,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時,方向感更強,目標也更加清晰了。
二、 從解答問題的方法上質疑
數學學科的魅力在于解題思路的靈活性,方法的多樣性,有時一道題的解答并不僅僅局限于一種,如果我們采取發(fā)散性的思維,會發(fā)現多種解答問題的辦法,此時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尋找解答方案,從而為學生樹立一種觀點:即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一種,使其發(fā)散性思維更加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已知條件給出了“小芳家栽了5行桃樹,6行杏樹和7行梨樹。桃樹每行8棵,杏樹每行7棵,梨樹每行6棵”,詢問: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讓學生想辦法整理題目中的條件,讓學生開展討論,有的學生說是按果樹的種類進行整理條件,直接用文字表述,分別整理出桃樹是5行,每行8棵,以及杏樹和梨樹的棵數,有的學生是按照圖表的形式進行整理,不管哪種方式,都是圍繞著問題進行解決的,然后根據數量關系進行列式、運算和解答。當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提問:你還可以針對以上條件,提出哪些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老師,我們可以計算桃樹比梨樹少多少棵?有的說:老師,我們可以計算這三種果樹一共有多少棵?……當學生放開思維的限制,紛紛根據條件去提問題,我們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懂得解決問題的策略需要自己去發(fā)現,去探討,去完成。
三、 從和舊知的比較過程中質疑
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打破新知的壁壘,從和舊知的聯系上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突破新知的教學難點,使學生順利地掌握新的知識。學生在新知和舊知的比較中,自覺主動地去發(fā)現問題,然后順著問題的思路去探索,力求抽絲剝繭,找到解決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的方法》時,有的學生就提到了:百分數和分數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嗎?百分數在讀和寫上和分數之間的聯系是什么?如此一些問題提出來后,學生從百分數的形式入手進行研討,找到了它和分數之間的緊密聯系和區(qū)別,從而更加明確了百分數的意義。
當學生能夠懂得溫故知新,通過聯系原有知識,順利突破新知識的重難點部分,然后通過質疑、思考、探索的過程,熟練掌握新知識,也避免了和舊知識互相混淆的矛盾。
四、 結語
喜歡問問題是學生的天性,是兒童有著強烈求知欲的表現。教師應該保護學生的質疑精神,并且積極加以引導,讓學生不僅想問,而且會問,懂得在什么環(huán)節(jié)及時發(fā)問,可以從課題著手提問,探求知識的產生和運用過程??梢詮慕忸}的方法進行提問,采取發(fā)散性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也可以從新舊知識的比較中去質疑,從而突破難點,克服與原有知識的障礙,培養(yǎng)質疑習慣,提升數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子碩.關于小學生質疑習慣的培養(yǎng)[J].數學大課堂,2010.5.
[2]趙媛媛.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J].小學生語數外,2012.10.
作者簡介:
沈玥,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