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平
摘要:語言測試服務于語言教學,為語言教學提供反饋信息。語言教學背后一定蘊含著不同的理論支撐,背后理論觀點的發(fā)展必然會引起教學理念的改變,相應地就出現(xiàn)不同的測試方法。目前為止,語言測試經(jīng)歷了四個時期。本文將先以分類形式說明測試類型及作用。然后以四個時期為線索,闡述各時期占主導地位的語言測試類型,及其背后所蘊含的語言觀和語言教學觀。了解語言測試發(fā)展歷史及其作為支撐的各時期的語言觀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利用語言測試為他們的教學指明方向。
關鍵詞:語言測試類型 語言測試歷史 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7-0108-02
一、概述
語言測試與語言教學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兩者之間必然相互影響。測試結果能夠反映出語言教學的效果好壞,教育者也因此調節(ji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論是語言教育者還是語言學習者,他們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測試。然而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對于語言測試、作用、類型、發(fā)展以及測試原則都不是很清楚。語言教育者很少思考試卷設計是否科學,是否考查了想要考查的能力,結果是否能反映學生的能力。在如今的教育中,語言測試的基本知識急需普及。
二、語言測試的類型
(1)水平測試。水平測試一般不考慮受試者學歷背景、使用教材等因素,也不以某一教程或大綱為依據(jù),而以語言交際能力的高低標準,對考生一般語言能力進行測試。
(2)成就考試。成就考試是考查個別或全體學生在相對較長階段或最終階段外語學習效果。這種考試一般針對某教材或大綱。
(3)診斷測試。診斷測試能夠檢測出學生實際擁有的能力與本課程所要求擁有的能力之間的差距,從而來調整教學進度。診斷測試一般在課程初進行。該種測試類型的特點是能迅速得到反饋信息以改進教學。
(4)潛能測試。潛能測試也叫作傾向性測試或學能測試。目的是測試受試者是否具備學習第二語言的潛在能力。在決定學某種語言前,可幫助受試者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學習該語言。
(5)分班考試。分班考試適應于入學前的分班測試,通過心智成熟度,判斷學生是否適合出國,對專業(yè)的選擇及出國后分為初級班,中級班還是高級班。
(6)語言優(yōu)勢測試。語言優(yōu)勢測試是用于測試雙語者偏向于哪一種語言的學習,對哪種語言更具有優(yōu)勢。
三、語言測試的歷史階段
在特定歷史時期,由于對語言本質的認識不同,基于心理學,社會語言學理論的教學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會有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下也誕生了不同的測試理念和測試模型。語言測試的發(fā)展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斯波爾斯基提出的。分別為:科學前階段,心理測量與結構主義相結合階段和心理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為基礎的階段。第四個階段是巴赫曼提出的交際性語言測試階段。
(1)科學前語言階段。開始擁有語言測試這個概念是在20世紀40年代前。此時期的語言測試統(tǒng)稱為科學前語言測試。在這個時期,語言學還不是一門完整獨立的科學,也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教師對于什么是語言這個基本問題沒有科學認識,把語言當作一門知識去教。這門知識包括語法、詞匯和語音。是否習得這門語言就是檢測學習者是否掌握了這門語言這三方面知識。因此,語言測試就是測這三方面的知識。在科學前階段,教學內容的選擇沒有科學客觀依據(jù),僅憑教師的經(jīng)驗和主觀判斷??荚噧热莸倪x定,也同樣以教師的經(jīng)驗和主觀判斷為依據(jù)。
在科學前語言測試階段中,語言教學和測試的都是有關語言的知識。這里所說的知識是陳述性知識,并不意味著要把它轉化為語言運用的能力。而且這種知識的接受并不強調認知機能的調動,不需要主動性或創(chuàng)造性,主要靠背誦。
(2)心理測量—結構主義階段。到了20世紀40年代,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發(fā)展,人們漸漸對于語言的本質有不同的認識,開始認為語言規(guī)則知識并不等同于語言本身。語言界出現(xiàn)了不同聲音。有的學者說教語言并非是教語言相關的語言詞匯等,而是教語言這個本體。以美國布姆菲爾德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第一次對語言的形式系統(tǒng)地做了客觀科學的分析。他們認為:語言是一套形式結構,一套符號系統(tǒng)。同時期,心理學也得到發(fā)展。心理學的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語言就是通過訓練對語言輸入刺激作出正確反映的習慣養(yǎng)成過程。行為主義的發(fā)展使得此時期的語言學家更加關注技能的獲得。也即操作語言這套符號系統(tǒng)的技能。
這一階段,教師主要讓學生進行結構形式的操練,這也對應于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操練。不同于科學前測試階段,此階段將重點由語言知識轉移到了語言技能,對語言形式的反應及操作技能。此時期,結構主義語言學家首次提出離散項目測試。每個試題只考查一個考點,主要題型有選擇填空,詞匯填空,語法填空,詞語替換,完成句子,句型變換等。此時期語言教學缺乏語境,即使有語境也缺乏真實性。
(3)綜合—社會語言學階段。70年代中后期,喬姆斯基提出了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主要是指抽象的語言能力,是一個有限的概念,能夠適用于解釋人類共有的語言知識,但它無法應對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變化現(xiàn)象。而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僅僅有抽象的語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還需要很多超出語言能力的能力。以海姆斯為代表的社會語言學家則認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運用涉及一系列的社會文化知識。1972年,海姆斯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在這些語言學新理論影響下,人們認識到語言使用是動態(tài)交際過程,考慮到語言使用中語境的重要性。
這一階段所采取的測試類型主要是成段篇章的聽寫,成段篇章的改錯,完型填空。它的理論基礎是單一能力假說。他們認為用這種類型的試題,只需要一道題就可以測出受試者的目標語的全面水平。
(4)心理測量—交際階段。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功能語言學、語用學、篇章分析學說崛起并迅速發(fā)展。此間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概念,威爾金斯提出了功能意念大綱。薩維農(nóng)和魏多遜提出了新的語言教學體系——交際教學法。此體系認為,學語言不僅是學語音、語法、詞匯知識,也不僅是訓練操作形式符號技能,而是獲得人與人交際的一種能力。此階段的測試是通過交際運用去測試,強調給受試者更多主動性,更多機會去發(fā)揮其認知的能力,靈活運用其交際能力。心理測量—交際階段的教學和測試內容的具體化就是交際行為。強調交際能力主要靠潛意習得,而交際運用的注意力應該放在獲取信息上。因此,要測試交際能力,也必須通過注意力放在信息的運用上去進行。
四、結語
本文在簡述語言測試類型后,以語言測試學發(fā)展歷史為線索分析了每階段的語言測試的語言學背景、心理學背景,主要測試方法。測試作為督促學生學習和選拔人才的一種有效手段,雖然每個時期的測試方法都會飽受爭議,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測試的方式、方法也越來越科學,測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不論是語言教育者還是語言學習者對于語言測試歷史、語言測試類型,以及背后理論支撐知識的了解會對教學和學習產(chǎn)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2]李筱菊.語言測試科學與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桂詩春.應用語言學與中國英語教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4]Baker,D,Language Testing-A critical survey and practical guide.London:Edward Arnold,1989.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