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小學生來講,要從小將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出來,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才能將閱讀當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閱讀本身具有修身養(yǎng)性的功能,利用閱讀能夠讓學生內(nèi)心更加豐富,學生知識眼界則能夠更加廣闊,這樣才能將學生基礎知識儲蓄增加,學生理解能力及寫作能力才會提升,為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奠定一定基礎。所以,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有利于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喜歡閱讀,并能夠愛上閱讀,這樣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講,便能夠積累豐厚的語文知識,語文綜合素質(zhì)能力則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能力,最根本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有自主閱讀習慣,能夠為學生未來學習之路奠定一定的基礎。自主閱讀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任務完成的基礎上,能夠進行自主并主動的學習,這樣也能夠讓學生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新課改背景下,自主閱讀在教育界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但仍然會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及各類教育相關人員能夠了解學生自主閱讀的現(xiàn)狀,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根據(jù)問題提出幫助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閱讀的措施,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提升。
一、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小學生學習過程中本身不具備較強的自主性及能動性,自制力并不是很強,要想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處于積極狀態(tài),教學過程中則應該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將學生積極性及能動性提升。例如《下雪的早晨》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提出相關問題,比如“同學們喜歡冬天下雪嗎?”“同學們對雪花有什么感受呢?”這樣的問題一旦提出,學生將會出現(xiàn)各種五花八門的答案,有的學生會說雪花非常美麗,有的學生會說雪花晶瑩剔透,還有的學生會說雪花迷人。針對這樣的回答,教師就可以說“現(xiàn)在有一位作家筆下的雪非常有滋味,我們來一起感受下是什么滋味吧?”這樣就能讓學生帶著興趣和思考對課文進行閱讀,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注意力則會非常集中,利用情景能夠讓學生對雪花有更加直觀性的了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
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閱讀效率的提升及閱讀能力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需要在主動并愉悅的閱讀環(huán)境中進行,在遇到問題時將困難第一時間排除,保證完成閱讀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重要習慣。在小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有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主動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這樣學生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感受閱讀習慣帶給自己的成長。教師也要非常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學習《諾曼底號遇難記》時,學生肯定不熟悉諾曼底號。除此之外,學生并沒有航海經(jīng)歷,這讓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相關內(nèi)容,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在講解課文之前,讓學生能夠從相關資料上對圖片及信息進行搜集,并將這些材料充分利用在課堂上,這樣才能保證課堂預期效果的實現(xiàn)。
三、加強小組合作
要想讓學生一直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就需要掌握學習方法,教師可以作為引導者,讓學生積極參與相關活動,將學生學習欲望調(diào)動起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因此,應將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發(fā)揮出來,這一組織形式不能形式化,小組必須制定一個小組長,讓小組長對整個小組進行組織,保證小組討論結(jié)果。除此之外,小組長還需要給小組制定學習目標。例如,五年級上冊中的《古詩二首》,可以制定類似于這樣的目標:
1.朗讀??梢宰杂衫首x,也可小組合作朗讀,朗讀過程中需保證發(fā)音準確,朗讀出感情。
2.理解。古詩詞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應該一字一句地進行解釋,學生可以利用相關資料自由理解。
3.繪畫。根據(jù)課文后的要求,學生應發(fā)揮想象力,將其中一句詩詞中的景象繪畫出來。
四、提出具有趣味、啟發(fā)及適宜性的問題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勢必會出現(xiàn)相關問題,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決,避免學生出現(xiàn)思想誤差。與此同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需要提出具有趣味性及其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qū)栴}與閱讀進行結(jié)合,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拓展,讓學生自主閱讀效率不斷提升。例如,《包公審驢》這一文章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驢是不會說話的,包公好像審問犯人一般對驢進行審問,最終問出了小偷,包公是怎樣審驢的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苯處熖岢鲞@一問題之后可以對學生進行提醒,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并找出問題的答案,將自己閱讀的感悟及對包公的做法進行分析。學生可以一邊進行閱讀,一邊思考,這樣才能保證閱讀活動的有效進行,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才能進一步提升。
五、加強課外延伸
語文知識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還來源于生活。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將課本知識學到手,還要對其知識能力進行拓展。學習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用在生活實踐中,讓知識變得更加有用,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及提高。例如學完《游園不值》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關于春天描寫的詩詞。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可以把這些詩詞介紹給大家,還可以利用課下時間開展詩詞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拓展學生知識面。因此,課外延伸對學生知識積累及閱讀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幫助。
六、結(jié)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為良好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應制定閱讀目標,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自主閱讀模式下,應從小學語文特點出發(fā),讓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閱讀能力。新課改背景下,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堅持的教學主題內(nèi)容,需要對閱讀情境進行創(chuàng)建,不斷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養(yǎng)成獨立閱讀的習慣,這樣才能保證小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實現(xiàn)閱讀的有效性目的。
參考文獻
[1]彭芳婷. 小學語文“課內(nèi)海量閱讀”教學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2]楊蓉. 瑞麗市傣族地區(qū)鄉(xiāng)村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
[3]王紋紋.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吳智廣, 1966年生,廣東珠海人,大專,中小學語文一級教師。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