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內部已經有多個高校選擇在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中重新融入書院制,但在融合過程中卻常會產生一些兼容性方面的問題。針對此,本文將以比較視角為主,首先分析古今書院制發(fā)展的基本形態(tài),從而理清書院制發(fā)展的背景,其次文章則對中國當代書院制發(fā)展中短暫面臨的問題及其改革現狀進行了簡單解讀。
【關鍵詞】書院制 發(fā)展背景 改革現狀 比較視角
【課題】書院制背景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2015SZ101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060-01
引言
書院制度從我國古時流傳,其重點在于培養(yǎng)專才者,也就是具有單一長項技能的人才。在當代我國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為培養(yǎng)具有理論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全才,雖然高校入學也以固定的專業(yè)作為主要制度,但這種學院培養(yǎng)的形式并不存在個性化特征。因此為了重新拾回中國教育歷史的核心——書院制,國內部分高校便逐漸開始將書院制與當前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制度融合。若從深度理解現代書院制發(fā)展狀態(tài)的角度來看,本文所選定的對書院制發(fā)展背景以及改革狀態(tài)進行研究的這一方向,便具有切實的研究價值。
一、以比較視角為主分析古今書院制發(fā)展的背景
(一)中國古代書院制發(fā)展狀態(tài)
深入研究可知,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的產生時間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階段“書院”被作為書籍的藏館而產生,起到管理書籍和圖書編制的場地作用。而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唐朝不斷地變更書院的應用方向以及應用功能,直至沿襲到宋朝,書院制度才得以清晰的建立。宋朝內,書院不再單純的成為存放和修整書籍的地點,其成為了可以教導學生、為老師們提供教育功能的重要場所。發(fā)展到后期,書院制度實際上已經不再具有清晰的官方特征,而是直接作為了民間自主成型開展教學活動的場所,但其在管理制度和教習制度上卻仍然也在沿用官學的管理辦法。因此古代書院實際上也屬于具有綜合屬性的私學場所,其重視自由、民主的學風,重視個人鉆研和學生互惠等多個學習形式。
(二)中國當代書院制發(fā)展狀態(tài)
香港中文大學屬于第一批完成將現代高校制度與書院制度融合的大學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在書院制度上重視博雅教育和傳統文化,其成立了多個書院,用以為學生們提供更加專業(yè)和具有專注性的教育場所。學生們可以在其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真正的激活內心深處的中華血液。而由復旦大學所主辦開設的書院也屬于國內狀態(tài)較好的現代書院。復旦大學書院的開辦受到了復旦大學的充分支持,高校方面輔助其建立通識教育體系,且發(fā)動了校內全部的教育資源對其進行活躍,采用過去校長的名字對書院進行命名等。其教育的重點在于要在保留通識教育的背景下發(fā)展書院制度,同樣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博雅精神。綜合的講,中國當代書院制的發(fā)展相對類似。
二、中國當代書院制發(fā)展中短暫面臨的問題及其改革現狀
(一)問題分析
首先,書院和學院之間的對應關系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矛盾。當學生進入到書院進行學習后,學院內的核心負責教師就會認為自身的責任已經被卸下,于是他們便會將工作的重點進行調整,其必然專注于學術研究,不再重視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不會對學生進行密集的指導。而學生在教師態(tài)度的轉變下也會失去較多安全感,這種無安全感的狀態(tài)會影響到學生論文的寫作和日常學習。其次,書院在要求學院進行配合管理時,學院的對應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學院往往會認為書院和學院的工作要清晰的分開,因此便不會百分百的付出心力幫助書院完成管理工作。最后,在書院和學院之間并未進行密切交流的狀態(tài)下,雙方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必然會輸出大量的不必要資源,從而造成資源浪費現象。
(二)改革現狀
針對上述問題,國內各個使用書院制度的高校便總結出了有效的對應方法。首先,針對責任問題和管理問題,高??梢允褂镁仃嚬芾淼男问介_展管理工作。也就是說,不同書院將在矩陣中直接面對書院內的學生,而學院則應該將內部的管理力量分化,分配到不同的書院內,分別負責組合性管理工作的開展。其次,為了減少學院和書院在管理方面的壓力,高校內的教務處、學生會以及校內的團委、黨委組織也應該適當分配一定的管理工作。
結語
綜上,文章以比較視角為主,對書院制的發(fā)展背景以及改革現狀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分析。書院制能夠重新為高校發(fā)展標定新的發(fā)展方向,而筆者也希望能通過文中內容,對書院制相關的研究人員提供一些簡單的參考素材。
參考文獻:
[1]周方舒.社會轉型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現代書院建設的元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9):18-21.
作者簡介:
李念(1988-),女,漢族,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