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要求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五大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能力,以此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有效方式,同樣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就簡要探析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希望可以為一線初中歷史教師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意識;教學策略
一、 引言
近些年來,初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需要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然而,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下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不僅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還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很強的依賴性,使教學的效果得不到提升。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二、 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提問環(huán)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在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一直都是課堂的主導者,采用的教學模式大部分都是灌輸式、應試教育模式,沒有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教師要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問,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都已經形成對于教師的依賴性,沒有習慣角色的轉變,這就需要教師去多鼓勵學生進行提問,無論問題對錯,首先得讓學生思考并表達,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要多肯定和鼓勵學生。例如,教師在教學初中歷史人教版八年級上《辛亥革命》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關于辛亥革命的相關視頻與文字資料,讓學生了解辛亥革命發(fā)生的前因后果、過程、影響等,然后讓學生可以在基本掌握本節(jié)課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互動,談談自己對辛亥革命的一些看法——革命是否成功、孫中山為什么要讓出大總統(tǒng)等等,然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延伸,講述一些教材沒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以此來吸引學生進行提問,激發(fā)起他們的求知欲。
三、 指導與強調,提高學生的問題質量
由于初中生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還在不斷構建中,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還比較低,很多時候提出的問題都屬于常識性的問題,很多時候在課本中認真尋找就可以得到答案。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首先不應該打擊學生的提問積極性,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自尊心比較強,較為敏感。所以,學生無論問題質量的高低,教師都需要多鼓勵學生,并根據學生的提問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問題質量進行指導。例如,在教學初中歷史人教版八年級上《洋務運動》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為學生定下一個思考的范疇。如洋務運動的時代背景和領導人物是誰?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運動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這樣學生在思考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大致的方向,在教學過程加強引導,也可以多提供部分歷史素材,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也能使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獲得提升。
四、 引導與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還需要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然而根據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來看,很多學生都沒有發(fā)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大部分學生較為依賴教師,而這需要就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激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提出更多有質量的問題。例如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經常會涉及一些特有的專業(yè)名詞或歷史概念,像“領事裁判權”“民主主義革命”“近代化”等等,中學生對這些概念是比較陌生或模糊的,在教學中加強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究意識,鼓勵學生質疑,不斷提出問題,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理解掌握。例如在教學初中歷史人教版八年級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可以先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假設自己是其中的主人公,并向學生展示相關的視頻、圖片材料,一邊播放一邊向學生講解,要求學生去設身處地地思考與選擇。既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這段歷史,也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就會更加快速地發(fā)現(xiàn)問題。
五、 重視校園學科文化的構建,為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大環(huán)境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校園學科文化的構建是否良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時候,也要注意學科文化在校園的建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自由的校園環(huán)境,使學生可以挑戰(zhàn)教師的權威,敢于挑戰(zhàn)教師的權威。在學科文化的建設中,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一是積極開展一些歷史知識的競賽或者歷史小論文比賽,內容要以歷史教材為基礎,又不局限于歷史教材,要讓學生可以大膽地想象、表達,使學生可以在校園活動中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二是在班級內或者校園內盡可能設置一些歷史人物的畫像,如初中歷史人教版教材中所涉及的:孫中山、梁啟超以及康有為等,當學生看到畫像時,如果不認識就會求助同學或者教師,了解校園內的這些歷史任務畫像;認識的學生可能就會去討論、評價這個歷史畫像中的人物,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
六、 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也符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是提升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升,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而為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衛(wèi)麗.關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5(12):188-188.
[2]劉彥華.試析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吉林教育,2016(5).
[3]洪立國.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探討[J].亞太教育,2016(20):166-166.
作者簡介:
駱志藝,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張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