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瓊芳 鄧啟萍
【摘要】小學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從學生立場出發(fā)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本文從語文大閱讀課程、數學玩創(chuàng)課程、科學主題學習社區(qū)以及藝術融合學習四個方面出發(fā),呈現了基于學生立場的趣理課堂新樣態(tài)。
【關鍵詞】大閱讀 玩創(chuàng)課程 主題學習 融合學習
小學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主體精神張揚與成長的課堂。因此,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應站在學生立場上,要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課堂所學習的內容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校圍繞趣理課堂改革的研究,從關注教學者視角走向更多關注學習者(學生)視角,并研究思考:既有童趣味又有學生味的學科樣態(tài)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又該如何讓課堂趣理相生呢?
一、語文“日月星”大閱讀課程。讓閱讀力生長拔節(jié)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我們認為:語文是趣理的家。這里的家,不僅僅是現象的家,還應該是精神的家,文化的根。語文趣理課堂應該是文本文化精華不斷被發(fā)現、學生精神不斷成長的地方。教育的全部問題可以歸結為閱讀量,增加學生的感悟和體驗。基于此,我們開展了大閱讀教學的嘗試,在低中高三個年段中開設“日月星”大閱讀課程。
語文“日月星”大閱讀課程以海量閱讀為抓手,學生在經歷“老師導讀一學生試讀一伙伴共讀一分享研讀”的過程中,閱讀力拔節(jié)生長。
“日課程”指低年級學生每天利用午讀20分鐘時間,在教師帶領下一起誦讀經典繪本,通過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等方式,達到整體提升讀寫能力的目的。
“月課程”指在高年級中每月開設主題閱讀。2018年上學期,每月的閱讀主題分別是:三月份主題是“走進春天”;四月份主題是“走進經典”;五月份主題是“走近動物”;六月份主題是“走進童話”。
例如,如何引導學生讀動物小說呢?在動物小說導讀課上,教師以《金色的腳印》《再被狐貍騙一次》兩篇動物小說為例,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一種新的閱讀方法——利用魚骨圖列出小說情節(jié),理清文章線索,感悟小說主題。說說、畫畫,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們習得了方法,感受到了動物小說的魅力。而這,應該是高年級語文課堂之智趣所在。
“星課程”指中年級的學生每個學期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專門用來閱讀,形式多樣,我們有時開設讀物推薦課,有時開設閱讀欣賞課,有時開設讀書匯報課,讓學生靜靜地閱讀,一周內沒有書面作業(yè),有的只是與閱讀相關的專題研究或實踐作業(yè)。四年級的學生利用一周時間專門讀各種兒童詩,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世界。如《你是兒歌我是詩》這一課,借用群文閱讀形式,課堂上讀與議結合、識與悟融通、學與創(chuàng)鏈接,趣理交融,讓學生感到詩歌的好玩,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
二、數學玩創(chuàng)課程,讓學生們玩轉數學
數學學科大膽探索玩創(chuàng)課程,課堂上以“體驗探究”為主線,引領學生經歷“游戲化情境一小組化實踐一體驗、反思一評價延伸”的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玩轉數學,提升思維。
我們堅持倡導“打開的數學”——以繪本創(chuàng)意課程及珠心算課程為突破口,開啟了學校數學玩創(chuàng)課程的研究之旅。選擇繪本教學的原因:一是繪本貼近學生的生活;二是繪本情境性、趣味性比較強;三是數學繪本中蘊含豐富的數學元素。而珠心算則是集計算、教育、啟智功能于一體的心算“典范”。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游戲式、實驗式、把玩式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進而喜歡上數學。
在繪本教學活動設計時,我們立足學生立場充分發(fā)揮師生的智慧,從三個維度來思考:一是基于學生熱情與興趣;二是基于學生的思維和想象;三是基于邏輯和意義建構,實現情趣共融。
例如,《貓畫被盜——可能性》一課,先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思考的興趣:貓畫被盜,博物館館長心急如焚,警察局迅速成立了破案小組,今天我們就一起跟隨某某警長,在蛛絲馬跡中尋找破案線索,爭做最佳小偵探。接著以故事情節(jié)為主線:貓畫被盜,嫌疑犯逃跑路線有多少種可能,最終鎖定嫌疑犯,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探索。而在《橢圓》這節(jié)課中,以“圓形物體在什么情況下看起來會變成橢圓?怎樣畫一個橢圓?關于橢圓,你還想到了什么問題?”等問題為主線,以問導學,引導學生們操作、探索、爭論,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辨析,實現繪本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三、科學主題學習社區(qū):讓學生玩中學。學中創(chuàng)
我們鼓勵學生玩中學,做中學。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提出的六大素養(yǎng)中,跟科學學科有著最直接關系的是兩大方面的素養(yǎng):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如何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我們以主題學習社區(qū)為依托,大膽開展項目研究,鼓勵學生在玩中學,在情境中學,在做中學,通過“提出問題一實驗探究一交流分享一模型設計”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例如,低年級科學課,我們把玩中學作為主要學習方式。這其中的玩不是隨意地玩,而是有層次的、有設計的、有組織的、有挑戰(zhàn)的玩,學生每一次的嘗試,每一次的失敗都是有價值的,在玩的過程中,建構起初步的科學概念。如《玩轉小葉輪》一課:學生們從用手撥、用嘴吹,到用水沖,再到用沙子、用米……不斷嘗試的過程也是不斷建構科學概念的過程:原來要讓小葉輪轉動起來,需要給它一個力。
對于中高年級的科學教學,我們則更關注從激發(fā)興趣、樂趣到培養(yǎng)情趣、理趣的轉變,以思維的培養(yǎng)作為具體操作途徑。為此,我們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既使學生在整個活動中保持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又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讓思維發(fā)生在手指尖上。
為了更系統(tǒng)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我們還和兄弟學校一起開展“主題學習社區(qū)”的研究。主題學習社區(qū)以項目學習的形式來推進,其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在玩中學、學中創(chuàng),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如我們推出的“魔豆”種植項目,集團所有學生都可以申報參與。種植“魔豆”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實踐活動,從春播到秋收,學生們每天觀察,記錄下種子的成長過程,體驗生命的力量;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其他學科的教師也可積極參與,如語文學科的“魔豆”生長日記,美術學科的神奇“魔豆”連環(huán)畫,數學學科的測量“魔豆”的體積,勞動與技術課堂上的品嘗美味“魔豆”宴……多學科的融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四、藝術融合學習:推開學生藝術的大門
藝術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為核心的課程,一個有藝術素養(yǎng)的人,他的生活必然更有品位。因此,如何讓藝術成為學生童年里最美的記憶,并影響其未來的生活,就成了小學藝術教師的重要使命。
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在快樂的藝術學習體驗中獲得藝術欣賞能力及表現能力的提升,學校藝術組大膽進行“融合學習”的實踐與探索,創(chuàng)新推出“四季藝術”課程(春天的詩歌,夏日的雷雨,秋天的樹葉,冬天的雪花),通過藝術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的融合,關注學生的親歷與體驗,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感悟美、發(fā)現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推開學生藝術的大門。
“四季藝術”課程源于學生們對校園、對生活的熱愛:春天生態(tài)園里草兒綠了,花兒開了,正是學生們歌唱的好時光,于是有了——春天的詩歌;夏天學校的嬉戲園里,草叢中常常能聽到各種蟲鳴,而一陣陣雷雨,帶來的是一片清新,于是有了——夏日的雷雨;秋天雛鷹大道兩旁的香樟樹,那一片片由綠變紅、變黃的樹葉帶給學生的是無限的想象,于是有了——秋日的落葉;冬天洋洋灑灑飄落的“雪精靈”,帶來的是學生們的歡歌笑語,那就來一場——冬天的雪花。
例如,“春天的詩歌”課程,我們這樣設計:美術課教師帶著學生一起走進生態(tài)園,尋找春天的色彩,并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心中的春天;語文課上,教師帶著學生們找尋春天的詩,在吟誦中感悟春天的美,在創(chuàng)編中表現春天的美(低年級可以是兒歌、童謠,中高年級則是詩歌);音樂課上,我們一起唱響春天的歌:低年級《小小雨點》、中高年級《春游》《春之歌》,學生們在聆聽與歌唱中,感受春天的節(jié)奏與旋律,用音樂特有的方式表達對春天的喜愛。
這樣的課堂,生動活潑。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的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激動起來,敢說敢問了;在合作交流中互動起來,共享共研了;在深度思考中靈動起來,樂學樂思了。這,也正是我們大新中心小學“趣理課堂”最為生動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