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基于生活德育的課程教學,教育者應首先走進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問題,只有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清楚地知道學生們需要得到什么樣的幫助、應該確立什么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什么樣的教學活動。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毙W低年級學生的可塑性強,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習慣包括好的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這些習慣一旦養(yǎng)成會讓人受益終生。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小學低年級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陣地,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培養(yǎng)具有愛心、責任心和法治觀念,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品質的兒童為根本方針。那么,該如何利用好道德與法治課來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呢?
一、走進學生生活,進行課前準備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本課程應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nèi)容的主要源泉”。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總主編魯潔教授也極力倡導要“走近兒童,走得再近一些”。對于基于生活德育的課程教學,教育者應首先走進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問題,只有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清楚地知道學生們需要得到什么樣的幫助、應該確立什么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什么樣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對于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只有清楚地了解到當下學生的習慣現(xiàn)狀,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與指導,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智慧。
以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中的“我們愛整潔”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想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愛整潔的好習慣,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幾個問題:學生對于“整潔”的概念是什么?學生在生活中有哪些不整潔的表現(xiàn)?學生對于保持整潔的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對問題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平時多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抓住合適的機會與學生進行深入的談話,也可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來了解孩子的習慣問題。
當對教育對象有了清晰的認知后,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思路便會變得清晰。比如,學生對于整潔的認識原先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層面,如衣著打扮整潔(別人容易看得見的地方),那么,教師就要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整潔不只是表現(xiàn)在別人容易看得見的地方,也表現(xiàn)在很多細微的地方(耳后根、指甲縫等)。再比如,很多一年級學生可以保持外表的整潔,但需要家長的幫助,那么,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他們獨立保持整潔的能力,比方說系鞋帶。
再來看看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的“大家排好隊”這一課,其中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是養(yǎng)成自覺排隊的好習慣。筆者在教這一課之前仔細地思考:二年級學生對于排隊有什么樣的認識?在學生的身邊有哪些排隊問題呢?于是利用課下時間和他們聊天,原來他們已經(jīng)懵懵懂懂地知道排隊是好的行為,但是潛意識中覺得排隊很麻煩,經(jīng)常會忘記要排隊。另外,筆者通過在校園中的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中午在食堂就餐時經(jīng)常會發(fā)生擁擠現(xiàn)象,特別是打湯的時候,他們一個勁地往前擠,不去排隊。有了這一發(fā)現(xiàn),就要深刻地挖掘:學生為什么不排隊呢?私下里找來幾個學生,聽到了他們的心里話:因為害怕自己打不到湯,所以就想快點兒往前擠。針對課前了解的這些情況,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就加入了一個“食堂打湯”的情境,因為這是學生關心且需要解決的問題,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上課時,在讓學生認識了排隊的重要性后,緊接著出示“食堂打湯”真實場景的圖片,學生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表達,繼而明確了自己應該排隊去打湯,這對于他們今后的生活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教學的內(nèi)容與設計應源于對兒童真實生活的了解,而不能僅僅依靠教材中有限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只有走進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問題與需求,才能開展更加有效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
二、巧妙創(chuàng)設活動,落實課中指導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本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顒邮墙毯蛯W共同的中介?!闭\然,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不能靠直接的灌輸,而是要通過具體的活動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不斷認識、理解、感悟,最終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更是離不開活動的巧妙設計。
首先,要在活動中認識好習慣。
同樣是在“我們愛整潔”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揭示整潔的基本概念,教師可以先利用繪本上的小豬皮皮這一卡通形象來切入,為了使整個活動更具有情境性,也可以插入山羊請客的視頻,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出不整潔的小豬皮皮的形象。接著,組織學生圍繞“為什么小豬皮皮不受歡迎呢?”“你喜歡和這樣的小豬交朋友嗎?”等問題進行交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什么是不整潔。
接下來,設計一個“小鏡子,照一照”的活動。學生在鏡子面前照照自己,再照照同學,在相互對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身或同學身上不整潔的地方并進行整理。如此,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對整潔這一概念進行認知,并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自覺養(yǎng)成愛整潔的良好習慣。
其次,在活動中指導好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概念上,更應落實在實踐中。比如,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中的“我們有精神”這一課的教學,一位教師是這樣來設計活動的:她先出示學生們熟悉的歌曲《小松樹》,讓學生自己來唱一唱,再播放音樂老師的歌唱視頻,通過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音樂老師唱得更有精神。這位教師根據(jù)同學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繼續(xù)挖掘:“那怎樣才叫有精神呢?你會有精神地唱一唱嗎?”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明白了,有精神的歌唱就要聲音響亮、面帶微笑、精神飽滿、動作整齊。當再一次讓學生嘗試唱一唱的時候,學生立馬就顯得精神多了。如此,良好的習慣便在活動中悄然養(yǎng)成了。
再比如,“我們愛整潔”這一課的教學,一位教師在課堂中設計了“做陶泥”的活動。第一次做陶泥時,盡可能地營造輕松的環(huán)境,讓學生呈現(xiàn)出最自然的狀態(tài),從中可以暴露出一些問題:一些學生的手弄得很臟,桌子很不整潔,工具沒有收拾……活動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最后得出保持整潔的方法:活動前可以帶上一次性手套,活動結束時可以用濕紙巾擦手、整理好桌子,等等。總結方法后,讓學生再次來玩這一游戲,學生們就可以有效利用這些方法來保持整潔了。在這樣具體可見的活動中,老師通過恰當?shù)靥崾?,一步一個腳印指引著學生向好習慣的目標前進,這樣的指導實實在在、效果顯著。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一定要具體落實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真切的體驗獲得有效的方法,并形成深刻的認識。
三、利用課后延伸,鞏固教育效果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讓他們認識好習慣不難,難的是如何保持下去。為了促進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就必須利用好道德與法治課后的資源。
首先,設計課后延伸活動。比如在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我不拖拉”這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延伸活動:列一張表格,將自己不拖拉和拖拉的事情連續(xù)記錄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后再拿出來和同學們一起對比、交流,看看自己相較于一周前有沒有明顯的進步,有沒有真正地做到不拖拉。其實,這樣的延伸活動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和督促,給予學生保持好習慣的動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后的一些行為表現(xiàn),并適時去提醒與指導。
其次,利用好班會課、晨會課。集體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晨會課或班會課上,對一些已經(jīng)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學或是有意識地改正不好習慣、努力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學進行激勵、表揚,通過強化作用有效鞏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效果。
最后,充分發(fā)揮家長作用。家庭教育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長,其言行舉止往往成為學生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校接受教師的正確引導,回家后卻又受到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逐漸失去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與各方面的表現(xiàn),并及時與家長溝通,雙方合作致力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總之,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與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息息相關,利用好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對于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利用好道德與法治課堂,使學生受到良好習慣的滋潤。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點一滴逐漸培養(yǎng)的過程,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多思考、多實踐,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落實到課堂中、落實到行動中。
【汪麗霞,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祿口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谷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