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婷婷?郭成
〔關鍵詞〕心理劇;校園;應用;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0-0051-02
心理劇自20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以來,逐漸被推廣應用,結合我國社會文化背景和眾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發(fā)展出了“校園心理劇”這一本土化產物,并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1]。校園心理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表達干預活動[2],通過發(fā)展個體或團體的自我覺察力、人際關系技巧水平、價值判斷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促進個體心理成長,幫助學生處理諸如學業(yè)困難、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性教育等困惑[3],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水平。
校園心理劇主要包括“暖身”“演出”“分享”三個階段。“分享”是校園心理劇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也是團體整合、情緒宣泄、成長內化的必經階段。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由于環(huán)境限制、時長把控、團體氛圍、導演專業(yè)素養(yǎng)等諸多原因,導致“分享”容易被忽視或縮短、簡化,最終影響校園心理劇效果的充分發(fā)揮。因此本文立足“分享”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探究其在中小學校園心理劇中的應用與實踐,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補充。
一、遵循“四不”,保駕護航
“分享”是校園心理劇中主題升華、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經過“暖身”“演出”等階段,學生會經歷情緒宣泄、自我反省等心路歷程。在演出結束后,就需要提供一個時段分享在剛剛的演出中主角、輔角或觀眾的體驗、感受、想法和觸動。此外,在“分享”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4]:
(一)不鼓掌
“不鼓掌”是指當主角或觀者說出某些感受或想法時,不進行鼓掌或其他含明顯評價性質的動作或行為。“鼓掌”通常被認為是對觀點的認同和接納。當出現(xiàn)時而“鼓掌”,時而“不鼓掌”的情況時,容易對團體成員造成不良影響和心理壓力。也可與團體成員協(xié)商,當每人分享完畢后都鼓掌或都不鼓掌,達成一致。
(二)不分析
“不分析”是指不對剛剛演出中發(fā)生的故事進行主觀分析,不從評判者角度出發(fā)分析或探討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動機或邏輯。通常會以“我覺得你這是因為……”,“事情本來可以不是這樣的,因為……”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當主角結束演出回到團體中時,更需要成員的接納、支持與理解。而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時,容易將主角與周圍環(huán)境割離,無法感受到支持與溫暖,使主角受到傷害。
(三)不建議
“不建議”是指當主角在故事中面對問題的應對方式或態(tài)度與觀者不同、或觀者認為有其他處理方式時,在“分享”時不向主角提出主觀意見。通常表現(xiàn)形式為“你可以這樣做……”,“你應該以這樣的方式處理……”。這一原則同樣是為了保護主角不受傷害。當提出主觀建議時,主角可能會產生不愉快或認為自己與別人有不同的感覺。特別是當主角脆弱的時候,主觀理性的建議更容易對主角造成傷害,感受到排斥、否定、不被接納的感覺。
(四)不發(fā)問
“不發(fā)問”是指不因好奇心或獵奇心對主角提出進一步的問題。通常會以“所以后來發(fā)生了什么?”“最后某某怎么樣了?”等形式表現(xiàn)。校園心理劇需要營造一個安全、溫暖、彈性較大的氛圍。當觀者由于好奇而對主角進行與主題無關的提問時,會降低主角對團體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從而影響校園心理劇的實際效果。
二、千變萬化,不離其宗
“分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不拘泥于表現(xiàn)形式,主要以支持、真誠、觸發(fā)、感受為最終目的[5],大致包括言語和非言語兩種方式。
(一)言語
言語是“分享”中最常運用的形式。校園心理劇中的所有參與者根據(jù)自己參與過程中的感受,結合自己過去的生活中的經驗,通過語言表達主角或劇帶給自己的啟發(fā)、觸動、感受和收獲。根據(jù)導演的安排,決定每個人分享的時長。
一般情況下,“分享”會順利進行,但也會出現(xiàn)由于團體動力不足、主角經歷與觀者沒有形成共鳴等原因導致抗拒分享。此時需要導演對成員進行鼓勵與支持,如:“某某真誠地把故事分享給了大家,大家有什么需要和主角回饋或感謝的嗎?”,“在看劇的過程中,大家有被感動的地方嗎?”等等。
(二)非言語
1.動作?!胺窒怼睍r可以用動作表達對主角或情境的欣賞、支持與肯定。在征得主角同意的前提下,可以用擁抱、握手、比心、舞動等任一方式,或隨心而動,根據(jù)自己的內心感受做出能夠表現(xiàn)自己當下感受的動作。
2.圖畫??梢圆捎脠D畫的方式分享感受。如利用不同的形狀、顏色、人物、背景,甚至不同材質的畫筆等表達對主角以及呈現(xiàn)的情境引發(fā)的內在感受和觸動。可以在“分享”的過程中對圖畫進行解釋。
3.表情。表情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梢杂貌煌谋砬楸磉_自己的感受,比如微笑、悲傷、沉思、關心等。
“分享”技術形式多樣,導演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采用哪種“分享”技術。不論采用何種技術,都應該用支持、呵護、真誠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想法和啟發(fā),從而實現(xiàn)團體整合、情緒宣泄、自我反省的目的。
三、依時依地,靈活轉換
目前校園心理劇主要有兩種編排方式,一種是在班級內進行,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或班會課上讓學生自行編排演出(可以是即興表演),或者在課堂上觀看他人編排的心理劇視頻,然后由指導老師組織討論和分享。另一種是在專門場所演出進行的編排[6],參與者拓展至全校學生,甚至是更大范圍。根據(jù)場地、參與人數(shù)、主題等的不同,在“分享”時使用的技術也需依時依地,靈活轉換。
(一)面向班級
在面向班級的校園心理劇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分享”,幫助學生把感悟到的經驗、反思和體會用于實際生活中。在推動“分享”時,可以參照以下幾個標準:關注學生群體、著眼心理問題、強調心理成長、促進互幫互助、推動行為改變。在班級開展校園心理劇的“分享”時,除了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幾種方式之外,還可以采用寫心得體會或觀后感等,進一步幫助學生內化成長,實現(xiàn)升華。
(二)面向全校
在面向全校及更廣范圍的大型校園心理劇展演中,校園心理劇更加突出預防、教育的功能,為學生提供觀看交流、表達體驗、分享討論和自我成長的機會[2],“分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1)指引者帶領。選用經驗豐富、專業(yè)扎實的指引者在校園心理劇展演的過程中引領“分享”,即打破界限,“演出”與“分享”交叉進行。也可在全部劇目表演完畢后,統(tǒng)一引導“分享”。(2)視頻錄制。提前錄制關于校園心理劇的參與者,包括工作人員(如主角、輔角、籌備組同學等)對該劇的感受以及帶給他的啟發(fā)、成長、變化和反思等內容的視頻,在現(xiàn)場展演校園心理劇的過程中播放。
“分享”是校園心理劇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于深度推進情感表達、連接成員心靈、構建良好關系、推進學生心理狀況、情緒情感、認知變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實現(xiàn)自我成長、自我反思,并將學習、感受到的體會和經驗運用到實際學習生活中,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水平。
參考文獻
[1]許素梅.校園心理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35):87-89.
[2]武婷婷,陽希,劉衍玲,郭成.校園心理劇的常用技術及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8):29-31.
[3]彭小艷,邱晨.校園心理劇助力學生多元發(fā)展[J].江蘇教育,2018(83):72-73.
[4]石紅.心理劇與心理情景劇實務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劉嵋. 校園心理劇團體心理輔導與咨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6]周國韜.中小學校園心理劇探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4):49-50.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400715)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