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越辰 佟占文
(1,2.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鄂是湖北的簡稱,鄂西也即湖北的西部,總面積約20.11萬平方公里,直至2016年全國人口普查,鄂西地區(qū)擁有包括漢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等45個民族在內的3060.92萬人口[1]。土家族正是鄂西地區(qū)的主要構成民族,他們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他們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有南曲、撒葉兒嗬、打溜子、儺戲等等。
鄂西地區(qū)的土家族音樂文化是一棵常青樹,不僅在現(xiàn)代的傳承情況頗有建樹,還在此基礎上開展出了許多“枝丫”:包括“土家女兒城“在內的許多文化載體已經成為了土家族文化的“門面”,并在當?shù)氐谌a業(yè)中成為首屈一指的企業(yè),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yè)鏈條。
但是,筆者認為土家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已經遇到了瓶頸,一方面,第三產業(yè)已經不足以支持土家族音樂文化繼續(xù)向外發(fā)展,另一方面,土家族的其他文化也在日益發(fā)展并且與土家族的音樂文化共處一個市場,難免有資源傾斜導致不和諧的共存。但是,作為一種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然要傳承就一定需要資源。如何在固有資源不變的情況下為土家族音樂文化尋找更多的出路,是筆者的思考,也是整個土家族乃至國家需要面對的問題。
目前對于土家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已經許多前輩的研究者成果頗豐,如張瑜老師的《長陽南曲和五峰南曲差異性及其成因》和張玉玲老師的《剝離:土家族“撒葉兒嗬”當代轉型的境遇與陣痛》兩篇論文對土家族的兩大地方音樂做了較為細致的研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又有田世高老師的《土家族音樂概論》一書對土家族整體的音樂文化做出了廣泛的描述與研究。筆者的研究正是建立在包括但不限于以上老師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的。
今年五月末,我們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音樂學系的14名學生,跟隨導師佟占文博士,赴湖北省五峰縣參加2018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年會聽會學習。會后,我們在導師佟占文博士的帶領下開始田野考察(見圖1,拍攝時間:2018年5月21日),于五峰縣、恩施市兩地采訪了當?shù)氐拿耖g藝人??疾烨?,我們制定了周密的調查計劃與行程安排。有導師的經驗與人脈在先,此次的調查頗為順利。在此期間,筆者主要調查了五峰地區(qū)的“南曲”和恩施地區(qū)的“撒葉兒嗬”。采用了個別調查、重點采訪、現(xiàn)場觀察、民俗觀摩等方法。
圖1,田野考察團隊在三峽“截流紀念園”的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筆者、郭娜、黎明、王風琴、席春榮、薛嬌、伊拉娜、烏云高娃、佟占文老師、溫昭娟、朱慧、白靈、陳子萱、劉思路、陳霞)
考察團隊于2018年5月17日晚到達武漢,休整一夜之后途經宜昌最終在2018年5月18日下午到達五峰縣,從19日早開始赴五峰國際酒店聽會,直到20日下午,我們一隊學生在兩個分會場之間奔走,開闊了視野,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發(fā)展和民族音樂學理論有了更多、更新、更深的認知。
按照田野計劃,考察團隊在會議結束(也即2018年5月20日)的當天傍晚觀看了會議承辦方舉辦的五峰縣土家族藝術展演。筆者就是在這里被五峰地區(qū)的重要非遺項目“南曲”吸引。
圖2.
演出結束后考察團隊在后臺采訪了當?shù)匚幕^的胡冰館長,并通過胡館長聯(lián)系到了當天參演的民間藝人。所幸從鄉(xiāng)下趕來的民間藝人都被統(tǒng)一安排在我們下榻的五峰縣駿王大酒店。拿到了聯(lián)系方式,我們第一時間趕回了酒店等候藝人歸來。筆者與考察團隊成員之一的陳霞同學為一組簡單采訪了“五峰南曲”的省級傳承人陸先模老師(見圖2,“五峰南曲”省級傳承人陸先模老師與筆者及筆者同學陳霞合影。拍攝時間:2018年5月20日。拍攝地點:湖北省五峰縣駿王大酒店。拍攝者:酒店服務生)。期間還結識了陸老師的愛徒樊哲麗老師與五峰文化館前館長覃遠歆老師。幾位老師也為我們講述了許多關于南曲的傳統(tǒng)與源流。并在之后和陸老師約定了當晚的采訪時間。
晚飯之后,我和陳霞如約來到陸老師的房間開始了采訪。通過聽取陸老師的學藝生涯和對南曲的理解,對南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采訪期間,筆者還彈了陸老師的愛琴——三弦,三人相談甚歡。最后,陳霞我們二人向老師展示了內蒙古的音樂文化,每人清唱了一首民歌,陸老師表示對內蒙古的歌曲非常欣賞。采訪過后筆者和陳霞同學和陸老師合影留念并加了微信,陸老師還熱情地邀請我們一行去他家的農家樂做客。當晚筆者聽了兩遍錄音,始終對南曲的“地道傳統(tǒng)味兒”念念不忘。
在筆者看來,“南曲”是一種類似內蒙古地區(qū)蒙古族“說唱藝術”的藝術種類,都是由藝人自彈自唱,訴說歷史故事。但略有不同的是“五峰南曲”更加關注藝人的“唱”,正所謂“南腔北調”,“南曲”的“一字多腔”正是它最具有當?shù)靥厣牡胤剑彩撬睢巴褶D”的地方。
通過對陸老師的采訪,我們對“南曲”的認識從音樂事象的表層進入了音樂本體的深層?!澳锨辈粌H僅是一個大山深處的“婉轉腔調”、自彈自唱的民間藝術。五峰地區(qū)的“南曲”是鄂西地區(qū)“南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分支之一,它在多年的發(fā)展中已經從一個民間藝人自娛自樂的娛樂項目轉變成了一種能夠代表當?shù)靥厣?、被搬上了臺面的、高雅的藝術?,F(xiàn)在的“五峰南曲”已經有了自己的代表藝人、自己的傳承、教育體系以及自己的新一代傳承人。可以說,“五峰南曲”已經步入了非遺文化傳承的正軌,并且傳承保護工作正在良好地向前推進。
對比筆者此前學習過的溫新階老師和劉思貝老師的《南曲——藏于深山的宮廷音樂》[2]、《長陽南曲的土家音樂特色考析——以〈掃松〉為例》[3]兩篇研究成果,筆者沒有繼續(xù)研究長陽縣的南曲而是把重點放在五峰縣的南曲上,主要是由于行程安排很難流轉多地進行實地調查,另一方面,針對五峰南曲的研究成果較少,且上述兩位老師的論文中,溫新階老師主要研究了長陽南曲在當?shù)氐牧鱾髑闆r,劉思貝老師則是以南曲著名曲目《掃松》為例,把重點放在一首曲目上來研究南曲中的土家音樂特色,以小見大。而筆者在五峰縣的研究重點在于南曲藝術的生存環(huán)境、傳承情況和未來發(fā)展上。
下面是我和陳霞同學采訪陸老師的部分錄音記錄整理:
筆者:老師覺得現(xiàn)代元素對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如何?
陸老師:當然是好啊,但是經典的、傳統(tǒng)的內容還是不能變的,現(xiàn)在很多人學南曲,必須要把傳統(tǒng)的內容留下來,再發(fā)展。
筆者:現(xiàn)在南曲一般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演出呢?
陸老師:首先南曲有三不唱:白事不唱,夜不靜不唱,有風聲不唱。現(xiàn)在一般是各種喜事請我們去唱。
陳霞:老師能不能為我們講述一下“南曲”現(xiàn)在的傳承情況?
陸老師:現(xiàn)在就在我們五峰,有很多學習南曲的人,我除了種地之外每個月都要來五峰來給學生上課,教他們南曲。
筆者:老師請問您的學生都是從事什么的呢?
陸老師:他們好多都是退休的老年人,也有上班的年輕人。
陳霞:老師您現(xiàn)在是不是覺得把工作和您的興趣南曲結合到一起挺好的?
陸老師:是啊,我覺得南曲特別好,我一唱就覺得什么事兒都難不倒我,心態(tài)特別好。
第二天上午我們一行如約來到五峰縣文化館,在這里我們首先采訪了對南曲頗有研究并在前一晚的文藝匯演上和陸老師同臺表演南曲的高羽老師(見圖3,筆者采訪五峰縣文化館館員高羽老師。拍攝時間:2018年5月21日。拍攝地點:湖北省五峰縣文化館。拍攝者:朱慧)。高羽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他所記錄的南曲曲牌和經典唱詞。征得同意后我們拍了照片,隨后高羽老師邀請我們進他的辦公室給我們翻閱他的研究成果。我和陳霞同學都對老師以青年學者的身份做出如此詳盡的調查與研究課題表示欽佩不已。
下面是筆者對高羽老師采訪的部分內容整理:
圖3.
筆者:高老師,南曲現(xiàn)在的教授方式是融合了西方的理論還是繼續(xù)用傳統(tǒng)的工尺譜記法進行教授?
高老師:你這個問題很關鍵,西方的體系是不能完全套用到南曲的,比如南曲的三眼板和一字板,他的強弱關系和西方的理論就不同。但是很多人就不會選擇學傳統(tǒng)的記法,傳統(tǒng)的記法有些東西寫不出來,需要口傳心授的東西更多。
從文化館出來之后,我們每個人都感覺收獲頗豐,對下一站恩施的調查充滿期待。但考慮到我們沒有田野調查經驗,一時可能接受不了高強度的緊密行程,老師決定在去恩施之前順便帶我們到三峽大壩參觀考察。我們在三峽買了許多特產還和另一個旅游團的外國友人合了個影。當晚休整了一夜,第二天我們的考察團隊再次收拾行囊奔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
在恩施多虧了老師的人脈,我們迅速聯(lián)系上了當?shù)刂木皡^(qū)“土家女兒城”的經理盧浪先生,為我們近期的考察鋪平了路。
我們一到女兒城就入住在城內的巴人客棧,當晚就順著女兒城民俗博物館內民間藝人的指引現(xiàn)場觀摩了撒葉兒嗬省級傳承人譚學聰老師的演出。觀看結束后我們回到民俗博物館簡單采訪了譚老師(見圖4,考察團隊與“撒葉兒嗬”省級傳承人譚學聰老師的合影。拍攝時間:2018年5月22日。拍攝地點:湖北省恩施苗族自治州女兒城民俗博物館。拍攝者: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老師非常熱情,看到天色已晚就與我們商量明天到恩施非遺中心去座談。我們定好時間,送走了譚老師就開始體驗女兒城的繁華。
女兒城的內部建設非常完善,并且極具民族特色,隨處可見傳統(tǒng)飾品與食品店鋪,店主都穿著西蘭卡普。我們還在當晚體驗了土家族著名的“摔碗酒”,雖然只是普通的米酒,我們也都摔得開心,仿佛真的摔走了小人,摔來了好運。
圖4.
第二天上午我們又來到了民俗博物館,正巧碰到了早起練琴的張同新老師,張老師是退休的原文化館館長,對土家族的音樂文化可謂是了如指掌。他坐在火塘和我們聊了許久(見圖5,考察團隊采訪湖北省恩施苗族自治州女兒城文化館前館長張同新老師。拍攝時間:2018年5月23日。拍攝地點:湖北省恩施苗族自治州女兒城民俗博物館。拍攝者:朱慧),從土家族女兒會①的歷史到女兒城的建立,再到火塘中展示的歷代土司的故事,又回到他對土家族、對女兒城的看法與期待,我們不禁對女兒城有了新的看法——這簡直就是土家族音樂文化的歷史部分再現(xiàn)!
下面是筆者整理的我們田野考察團佟占文老師、陳子萱同學向張同新老師了解女兒城的情況:
圖5.
佟老師:能不能說一說女兒城是怎么建立的?
張老師:為什么要建女兒城呢,尤其要領會十九大習總書記說的新理念、新理論、轉變經濟模式、轉變經營模式。轉變農民的發(fā)財致富道路,原來的農民都是種苞米、紅薯、洋芋、種莊稼,尤其是在恩施地區(qū),我們通火車才五年。這里沒有重工業(yè)、輕工業(yè)。所以要轉變經濟模式,發(fā)展旅游業(yè)。2008年政府提出了鄂西地區(qū)發(fā)展以自然山水和濃郁的土家民族風情這兩個招牌發(fā)展旅游業(yè)。恩施女兒城就此誕生。
佟老師:女兒城有多少民間藝人?
張老師:我們這里有六十多個,吹拉彈唱都有,其中有我們恩施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優(yōu)秀的歌手,最強的有全國青歌賽的冠軍,你們昨晚上看的譚學聰就是青歌賽的冠軍②,土家歌王,標準的農民。
陳子萱:老師,我想問一下咱們這個女兒城里會不會出現(xiàn)有一些為了迎合大眾審美而去改編一些音樂、舞蹈的情況?
張老師:民族文化是我們的瑰寶,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說大一點要堅持我們中華民族的,西洋的東西那只能是欣賞,借鑒有的時候也可以搞,但那都不是我們這個地方大搞的,我們這兒講到這個挖掘出來,呈現(xiàn)它這是一方面,堅持它原來的特色同時也要精細加工,完全是原生態(tài)的,原湯原水的呈現(xiàn)。打個比方怎樣挖掘,怎樣創(chuàng)新的問題,你們搞民族音樂的這方面的確要思索,這是一個長期來折磨著我們文字工作者的一個課題,它的尺度不好掌握,特別不好掌握。你給它創(chuàng)新又會失去原來的。到底怎么樣合適,是個重大的課題。比如我們《龍船調》這個歌大家都知道吧,這個歌就是我們這個地區(qū)的,它就是我們恩施州土家族一個村的,最早它不叫龍船調,它叫“種瓜調”“瓜仁調”“瓜子調”。為什么呢?它本身就是利川那個地方這樣唱的一個民間小調,很好聽。過年的時候劃龍船,劃彩龍船,他們就利用這個調子就把它改編成《妹兒要過河》等歌曲。
告別張同新老師,我們又采訪了女兒城藝術團的李萬華團長(見圖6,考察團隊采訪湖北省恩施苗族自治州女兒城藝術團李萬華團長。拍攝時間:2018年5月23日。拍攝地點:湖北省恩施苗族自治州女兒城民俗博物館。拍攝者: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李團長先是跟我們說了建立女兒城的初衷,又講述了他們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與收獲的喜悅、如何一步步把那么多的民間藝人集合在一起,一起維持著整個女兒城的運營。
圖6.
下面是筆者整理的李萬華團長對女兒城及其運作系統(tǒng)的看法:
佟老師:土家女兒城的運作模式是怎樣的?
李團長:我們女兒城通過旅游市場、通過民間藝人和演員實現(xiàn)商業(yè)化手段,提升知名度,實現(xiàn)產業(yè)的可再生。我們的第一要務是傳播,傳播土家文化并通過土家文化來提升女兒城的經濟效益。其次就是找到突破口,我們不專注于專業(yè)和文化,我們的重點是傳承,我們把一些快要滅絕的傳承和其他傳承通過我們的手段來吸引年輕人來做傳承人,在通過現(xiàn)代化與傳統(tǒng)的結合實現(xiàn)經濟與文化共同發(fā)展。
佟老師:那你們的管理手段和目標是怎樣的呢?
李團長:我們要讓他們通過學習、表演樹立職業(yè)自信,這樣才能實現(xiàn)商業(yè)的目標,平時的管理比較松散,但是涉及到活動、演出就會比較嚴厲。目標當然是希望他們能夠有更好的生活。
最后筆者單獨找到李團長又聊了一會兒,李團長為筆者解答了許多問題,臨行時我們加了微信,并說好以后保持聯(lián)系。
當天下午我們準時來到了恩施非遺中心見到了譚老師。譚老師先是讓我們自由參觀非遺中心的展品,隨后安排我們進會議室進行采訪。老師首先給我們講述了他參加青歌賽的過程、被評為省級傳承人之后卻仍然堅守在傳播、傳承土家文化第一線的心路歷程。采訪期間我們拍攝了許多照片,并對老師講話的內容做了記錄。
撒葉兒嗬早在古代就已經盛行且有所記載,唐代的張鷟在著作《朝野僉載》如是寫道:“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閣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屬飲宴舞戲。[4]所以筆者認為,“撒葉兒嗬”是一種群眾性非常強的藝術,由唱歌和舞蹈結合。在被改編成舞臺藝術之后變得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成為了當?shù)匾魳肺幕摹伴T面”之一。
經過考察團隊一系列的采訪,我們認識到“撒葉兒嗬”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是一種“喪事喜辦”的民俗。在土家人眼中舊生命的結束,是另一新生命的開始,這本就應是一樁“白喜事”[5]。它嚴格保留了許多表演形態(tài)方面的傳統(tǒng)和禁忌,但是仍有一部分傳統(tǒng)元素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被拋棄了[6]。而且各地的“撒葉兒嗬”細化總結之下都有所不同,但目的和形式基本都是一樣的。
從非遺中心出來之后我們又游覽了恩施土司城,見識了之前在女兒城聽聞的土司的官邸。
綜上所述,筆者對五峰縣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音樂文化生態(tài)圈有了一定的了解:
五峰縣的藝人群體主要是以農民為主,有種莊稼的、種茶的,也有在文化部門從事研究工作的,整體仍然是以農業(yè)收入為主。但是在當?shù)卣姆龀窒?,開設了許多的民間藝術傳承班,由民間藝人負責以口傳心授、現(xiàn)場教學的形式培養(yǎng)各個年齡段的傳承人,藝人很愿意以這樣的形式去傳承自己的藝術,而且提供的報酬也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藝人則多數(shù)在當?shù)芈糜尉皡^(qū)“女兒城”內的“民俗博物館”供職,經營女兒城的公司負責了藝人的吃、住和基本工資,藝人的工作就是每天在民俗博物館內向游客展示當?shù)氐乃囆g和民俗、負責每天晚上的藝術展演、培養(yǎng)新的藝人。這樣既讓藝人脫離了農業(yè)生產,又讓他們可以把重心放在對藝術本體的研究、表演和傳承工作中,通過藝術來反哺女兒城、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女兒城又反作用于藝人,形成藝術與經濟的互助性可持續(xù)循環(huán)發(fā)展。
總體來說,兩地已經初步建立了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傳承體系,并且與經濟發(fā)展相聯(lián)系。長期來看,這種體系的進程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一步步向前推進,未來形勢一片大好。
此外,筆者對湖北鄂西地區(qū)土家族音樂文化生存現(xiàn)狀有了初步的認識:
1.土家族音樂文化在當?shù)氐慕ㄔO非常有成效,并且許多產業(yè)都是圍繞著當?shù)氐囊魳肺幕瘉磉M行,這就造就了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重在保持文化的原生性。正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轉變了以往“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窘況。并且在近幾年的發(fā)展中讓藝人樹立了良好的職業(yè)自信與民族自信,這對民族文化的傳播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2.土家族的音樂文化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因素的不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其保持原有傳統(tǒng)的基礎上走出大山、走進更多人的視野中的步伐,且表演場地和表演時間在加之表演的民俗語境要求比較嚴格,所以把它發(fā)展為一種向外傳播的表演藝術有一定難度。這需要幾代人一起繼續(xù)努力探索。
3.土家族音樂文化正在和當?shù)仄渌幕ㄈ绮栉幕郏┮约爱敶恍┫嗤w系內的行業(yè)(如喪葬行業(yè)④)在同一市場內共存。如何把這種共存轉變?yōu)榛ブl(fā)展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4.土家族音樂文化需要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來保證藝術的原生態(tài)特色,導致許多傳承下來的原生態(tài)音樂沒有“傳統(tǒng)味兒”。也因此在大眾中認同度逐漸走低,大眾更愿意去接受新鮮的旅游文化而非傳統(tǒng)音樂文化。
5.土家族藝人被工作、經濟來源限制了對音樂本體的拓展:他們需要現(xiàn)代化的設施來改善生活條件、提升生活質量,而政策等宏觀條件不足以支持藝人靠藝術手段糊口,導致漸漸和傳統(tǒng)背道而馳。
6.土家族音樂文化普遍有一些不能改變的禁忌,雖然一些禁忌已經被打破,但總體來說還是受到了自身的民俗限制。
7.歷史上土家族音樂深深的融入在土家族民俗文化當中,但是“改土歸流”導致其逐漸的變異。當下,文化多樣性雖被倡導,但人們對“異文化”的態(tài)度似乎還在“中心論”的陰影之中。從研究的視角筆者主張面對異文化,我們應該主動“融入”,而不是“異文化”主動融進你。
本次調查對五峰和恩施地區(qū)的幾位老師進行了相對細致的專訪,使用了諸多方法收集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包含2小時整的視頻錄像資料,九條共計11小時的錄音資料以及300余張調查相關的圖片資料。
這一次田野調查讓一直在內蒙古音樂文化熏陶下的我第一次受到了其他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感染,同時也體會到了建設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的迫切。
筆者認為,土家族的音樂文化誕生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沒有這片沃土的養(yǎng)育,它也不可能存活并且發(fā)展到如今的地步。但也正是因為這囊括“時間、場合、受眾”等原因的“群山”牽制了它的發(fā)展。在它的發(fā)展歷程中,不斷在保留傳統(tǒng)文化與結合現(xiàn)代文化之間搖擺,拋棄了一些東西也得到了一些東西。用張玉玲老師的話說就是“步入了轉型困惑期或轉型陣痛期”。[7]但正所謂:“得失有三思,皆可以為鑒”,[8]我們可以以此為鑒,把它向更好的方向推動。所以說這“群山”既是土家音樂文化之幸——它孕育了如此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它同時也是土家音樂文化之命——要存活不能拋棄傳統(tǒng)的基礎。傳統(tǒng)的文化在現(xiàn)代之所以能夠生存下去,就是一代代人在摸索、總結中為它鋪下了前路。目前鄂西地區(qū)的土家族音樂文化建設已經有了方向,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xù)探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它的發(fā)展之路添磚加瓦。
注 釋:
①“女兒會”,又名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一種場所,被譽為東方情人節(jié)或土家情人節(jié)。
②譚學聰老師于2010年參加青歌賽,獲得原生態(tài)組金獎。
③五峰縣的茶葉文化在全國都頗有影響力。
④“撒葉兒嗬”是當?shù)匾詥试嵝袠I(yè)與藝術表演兩種形式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