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亞芳
(新疆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信仰,是人們對自己認定的體現著最高生活價值的對象所持有的一種堅定信賴和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現象。馬克思主義信仰,指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是將馬克思主義內化為精神支柱并以此為行動指南的一種科學信仰。我國高校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最鮮亮的底色就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在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正在發(fā)生重大轉變,馬克思主義信仰弱化的問題不容忽視,本文在分析信仰教育面臨的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探究推進信仰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個社會最核心的政治資源就是意識形態(tài),它關系著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網絡的發(fā)展為各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空間拓展和斗爭提供了廣闊平臺。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盵1]在當今網絡高速發(fā)展的新形勢下,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針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戰(zhàn)略也不斷在向網絡化滲透方面轉變。西方發(fā)達國家擁有強大的網絡技術優(yōu)勢,一方面依托電影、游戲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載體,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宣揚西方“普世價值”,大肆宣傳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的“合理性”與“優(yōu)越性”,推銷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另一方面對我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個別問題進行惡意夸大,甚至散布虛假信息,對我國公民尤其是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滲透與價值植入。缺乏理性判斷能力的大學生極易受到迷惑,容易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產生懷疑,難將其內化為堅定的信念,給我國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帶來重大威脅。
第一,多元文化價值選擇的沖突。網絡中各種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的交融豐富和便利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為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平臺。但網絡環(huán)境復雜多變,大量虛假、低俗、反動的信息充斥其中,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價值觀念甚囂塵上,使得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在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選擇盲目化、價值沖突直接化的情形下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誘導。加之一些高校在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方面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多元思想文化價值觀念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強,制約了高校信仰教育功能的有效發(fā)揮。
第二,部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基礎不足。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閃爍著真理的光芒?!霸谌祟愃枷胧飞?,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盵2]可是在學習過程中不少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多是一些簡單片面的知識,忽視了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內涵和理論精髓的深刻把握。此外,有些學生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實現自己私利的手段,將馬克思主義功利化,在現實與理想目標出現落差時,從內心深處很難真正認同,在學習上就會缺乏興趣,長此以往,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立就會缺乏深厚的理論基礎,信仰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網絡的發(fā)展使得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途徑和方式都發(fā)生了重大轉變,新的環(huán)境要求新的轉變,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教育觀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都應當契合網絡化社會的發(fā)展和大學生的認知特點才能使教育目的得以有效實現。然而在一些高校部分教師以說教的方式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教學過程忽視學生認知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表達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此外,部分教師不善于利用網絡技術改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使得教學很難達到預想效果,削弱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吸引力。
網絡的普及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豐富的資源,然而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和隨意性等特征,一些不良信息趁虛而入,加大了網絡監(jiān)管的難度,而且有些大學生缺乏良好的網絡素養(yǎng),對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不強,使得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難度加大。
網絡的開放性使信息能夠高速傳播和共享,同時也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提供了便利。意識形態(tài)工作關乎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高校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是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場所,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事關高校正確的辦學方向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新時期,面對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政治宣傳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一方面,高校要適應社會信息化發(fā)展的特點,緊抓網絡的主動權,積極利用網絡空間的巨大優(yōu)勢,在結合學生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有效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相關課程和實踐活動,并且要建立起維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有效體制機制,占領網絡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對大學生的誘導和滲透,從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中的指導地位;另一方面,學校要教導學生正確看待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大學生清醒認識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是其“西化”“分化”中國圖謀的本質,提升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
首先,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引領社會思潮。網絡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建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信仰認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和信仰實踐的過程施加影響而實現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一種崇高的價值追求,只有被認同并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品質,才能用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環(huán)境下,要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自覺抵制西方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高校應從理論認知層面、情感認同層面、價值實踐層面進行深入。在理論層面,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文化多元價值觀中的引領力,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著作特別是經典著作,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在情感層面,利用網絡技術優(yōu)勢,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教育模式,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彰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感染力;在實踐層面,利用網絡找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運用馬克思主義去分析和解決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和現實問題,提高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
其次,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和價值選擇能力。高校要教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網絡環(huán)境中多元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信仰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將多元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在多元文化價值觀中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對一些不良思想和錯誤信息的抵制,利用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等落后的思想文化進行有力批判,提高大學生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和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價值選擇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4]。
首先,加強高校網絡平臺建設。網絡化使得高校在轉變教育觀念、革新教育內容和轉變教學方法上都有了新的契機。建設專門的關于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校園網絡平臺能夠轉變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是新的條件下信仰教育的空間拓展,也是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踐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深化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其次,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為了適應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時代性要求,高校應當將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和現代網絡化教學模式結合起來,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理論灌輸式教學方法,依托互聯(lián)網技術優(yōu)化教學結構,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網絡溝通,契合網絡特點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提高教師的網絡教學能力,充分發(fā)揮網絡化教學的獨特優(yōu)勢,把課堂、網絡、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真正將信仰教育內化于心、外化為行并促其成才。
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為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序開展提供重要保障。網絡環(huán)境的復雜性影響著大學生對各種信息的甄別能力和選擇能力,學校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審查與監(jiān)管力度,對一些違法違規(guī)行為給予相應的懲處,凈化校園網絡環(huán)境,加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yǎng)的培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為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
社會轉型時期,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高校應當高度重視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立,為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創(chuàng)造優(yōu)越條件,以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