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圖書館,重慶 400065)
我國對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的研究十分有限,起步晚,基礎薄弱。如何辨別和獲取高可信性的互聯網信息?如何正確、有效地評價互聯網信息的可信性?成為業(yè)界關注的焦點?;诖?,本文在總結和介紹我國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圖書館涉及工作,以期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目前,國內學者對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的研究總體上較少,筆者通過CNKI檢索發(fā)現,我國有關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的研究分散在互聯網技術、計算機運用、新聞與傳媒、電信技術、金融、圖書情報等多個領域。其中,圖書情報領域相關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不足10位學者零星地進行了探討。
2006年,黃曉斌等首先展開了對“信息可信性”的研究[1],由此,我國學者緊跟國際圖書情報領域研究熱點,開展了對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現狀綜述、影響因素、發(fā)展歷程和特征分析上。2008年,汕頭大學曾潔通過研究來確定影響用戶對網絡健康信息可信性判斷的因素[2];2012年,胡磊在《中國圖書館學報》發(fā)表《國外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研究發(fā)展歷程及特征分析》一文[3],頗有建樹。
該文以時間演進為主線,輔以研究主題變化的考察,探討了20世紀90年代末到目前國外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研究的發(fā)展歷程:20世紀90年代末至2000年為小規(guī)模用戶調研時期;2000至2005年前后為大規(guī)模與小規(guī)模用戶調研并存時期;2005年前后至今是小規(guī)模用戶調研復歸時期。該文同時發(fā)現國外互聯網信息可信性主要研究特征,指出未來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研究的重點是影響因素研究和用戶信息行為環(huán)境和情景的考察。2013年,筆者以Google Scholar為檢索工具獲得1993年以來有關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的研究文獻,從信息可信性定義和影響因素兩方面梳理了二十余年國外該領域的研究現狀[4]。此外,2015年,張星等研究影響在線健康社區(qū)信息可信性的中心路徑因素和外圍路徑因素,以提高信息的可信性[5]。
近年來,國內學者嘗試構建互聯網信息可信性評價指標。如筆者通過獲取途徑、外觀特征、內容特征三個層次構建評價框架,每個層次相應構建了多個一級指標及數個二級指標[6]。此外,胡磊將互聯網學術信息評價判據分為信息內容、外部特征(如信息來源等)、外觀與視覺設計、其他4個范疇,對應構建了18個判據名稱,并給出了每個判據的具體含義[7]。曾潔研究發(fā)現健康網站、信息的專業(yè)性、表面權威直接影響用戶的可信性評價[8]。候璐總結了在線健康信息可信性的影響因素,制定了在線健康信息可信性指標體系,得到在線健康信息可信性的評估框架[9]。
隨著研究的步步深入,國內學者也開始研究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評價這一主題,主要從信息服務和用戶角度來進行探索研究。如胡磊通過研究得出結論:信息內容和外部特征是用戶判斷學術信息可信性常用的依據[10]。胡磊研究還發(fā)現,Web網頁的視覺吸引力、站點權威性或內容質量與用戶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評價正相關[11]。此外,張向宇對大學生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從評價判據和評價行為方面做了具體的分析研究[12]。虞俊杰通過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平臺培養(yǎng)用戶對信息可信性評價能力[13]。
縱觀國內的研究成果,雖對互聯網可信性的研究逐漸成熟,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相關研究時間跨度較短,選取的用戶對象不夠全面,研究結論僅能反映某一特定方面,缺乏深度和廣度;有限的研究分散在多個學科,介紹國外多,原創(chuàng)較少。這些方面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對互聯網信息可信性評價指標或判據構建不夠健全,缺乏通用性和系統性。對定性指標選取多種多樣,而定量指標較少;指標或判據的選取存在角度雷同,含義不清,不夠全面,操作性不強,實際應用不便的缺點;現有的各指標還未形成既可進行定性分析,又可進行定量分析的完整體系。對互聯網信息可信性評價指標或判據構建的研究有待深入。
此外,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評價的研究缺乏實用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證較少;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明確的標準;缺乏實踐必需的數理論證,缺少具體的實例計算。
互聯網信息的可信性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作為信息領域專業(yè)機構的圖書館和具有較高信息素養(yǎng)的圖書館員應承擔一定的責任。如圖書館應加強互聯網信息可信性評價服務的宣傳和覆蓋率,有針對性地對信息用戶進行引導和培訓,提高用戶對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的評價能力;圖書館應通過為信息用戶有針對性地構建各種內容的網絡信息資源導航,方便讀者查找相關信息,縮短查詢時間。除此之外,高校圖書館員可將互聯網信息可信性教育融入大學生文檢課教學中,在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的評價、利用上對學生進行系統教育和指導,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互聯網信息可信性評價意識和能力。同時,可將是否被圖書館員評價納入互聯網信息可信性的重要判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