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森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課堂教學的重點從“知識核心”向“學生素養(yǎng)核心”轉變。具體到初中語文教學,雖然改革之聲一直不絕于耳,教學理念眾說紛紜,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教學流派林林總總……然而,評價語文課堂不外乎三個關鍵詞:語言、思維和情感。具體來說,就是品味優(yōu)美語言、拓展感性思維和提升人文情感。要做到三者融合,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課堂有效提問就是這項工程的一個突破口,而這也是“課堂革命”的一個突破口。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惫P者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就緊緊抓住學生課堂有效提問這個“點”,以期通過這個“支點”來撬動語文“課堂革命”這個“地球”。
一、語文課堂提問的主次之辯:教師專業(yè)引領與學生同伴互助
陳寶生部長指出:“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fā)展?!边@傳遞出一種嶄新的課堂教學觀:學習主體要明確是學生自己,教學目標要考慮學生的層次類型,教學方式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但我們知道: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多是教師主導下形成的一個學習場,更多的是教師在堂上唱“獨角戲”,課后布置機械的作業(yè),使得學生沒有時間去思考,也就無法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诖耍獙崿F“課堂革命”,首先是教師觀念的革命,只有教師觀念的改變才會帶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為的改變。
知名學者劉良華教授在一次培訓會議上語出驚人,他指出:“對于課堂教學的質量來說,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不是最重要的,課堂的管理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彼€舉了魏書生的課堂為例,魏書生老師的語文課堂通過“民主”和“科學”這兩個管理要素,提升了教學質量,實現了課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課堂革命”要從教師主講轉為教師引導學生主講,也就是教師要先管理好課堂,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育管理學告訴我們:教學是一種指向育人的行為,管理是一種指向效率的行為。要使育人的過程有效率,就必須加強教學過程的管理。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在教學改革當中,對教學過程的管理比教師所要教授的知識來得更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在推進“課堂革命”的過程中,提高教師的課堂管理水平比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更重要,更直接,也更有效。這就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觀點:原來我們一直認為,只有老師的專業(yè)水平高才能創(chuàng)造出高質量的課堂,但教師專業(yè)水平的高低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改變的;但班級管理水平的提升確實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改善,甚至是可以復制的。于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被提出來了,就是語文課堂該怎么管理?特別是基于“學生素養(yǎng)核心”培育的課堂該怎樣管理?這時一個教育專業(yè)名詞進入我的視野,它就是“同伴互助”。所謂“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學者喬伊斯和肖爾斯首先提出的概念,原來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教師間發(fā)生的、以專業(yè)發(fā)展為指向、通過多種手段開展的,旨在實現教師持續(xù)主動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進步的教學研究活動。作為教育名詞,它不僅適合于教師,同樣適用在學生身上,而且效果更為突出。我們所說的“同伴互助”放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就是指學生之間通過問題的交換分享、合作研究以及磋商解決,從中實現語言的內化、思維的彰顯和情感的醞釀,并最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語文修養(yǎng)的過程。可以說,實施“同伴互助”提問就是實施“課堂革命”、推行課堂管理的重要一步。
“同伴互助”提問對于課堂管理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在語文學習界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七年級語文課本《<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這一章《論語》反映的就是兩位志同道合的學習者在互相質疑辯論并產生觀點碰撞后互有所得的喜悅心情。這也是語文學習中同伴互助提問而提升學習質量、促進雙方能力發(fā)展的最好明證。由是觀之,我們清晰地看到語文課堂的質量更多是建立在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之上的,而語文課堂有效提問又以學生的提問為重要,尤其是學生之間的互相提問??墒?,學生之間如何互相提問?這就是課堂管理調控的問題了。
二、語文課堂提問的大小之分:被放大的小組和被縮小的班級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語文課堂管理有了一定改善,小組合作學習成了課堂上的一道風景線。但小組合作一般都是前后兩排學生的固定組合,多限于四人小組;大都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們組內合作解決。由于沒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組內管理機制,表面上熱熱鬧鬧,但整體學習效率低下,致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一直難以有效提升。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在《教師的挑戰(zhàn):寧靜的革命》中指出,課堂要由“教授的場所”轉變?yōu)椤皩W習的場所”,從“目標-達成-評價”的程序轉為“主題-探究-表現”的項目型課堂,從班級授課轉為合作學習模式。這其實為“課堂革命”提供了具體的操作路徑。
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推行“小組班級化”和“班級小組化”的模式,首先打破四人固定位置的分組,推行八人走動式的分組;同時對小組的成員和分工有嚴格管理,把課堂上的問題都放在小組內解決,小組儼然成了一個小班級。
同時,注意運用管理和評價的方法:學生在交流提問的同時,我就在一邊評價小組和學生:在宏觀的層面上我的評價分“記錄、展示、點評和紀律”;而在微觀上,我把小組的學生分三層,A層和B層占四分之一,C層占一半;在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方面,先是通過教師記錄課堂上的發(fā)言次數,調動了A層的參與積極性;再通過小組長組織組內中層學生發(fā)言的方式來評價小組學習質量,這就調動了B層的參與積極性,兩者加起來的參與率可以達到40%;最后通過組內分層計分的策略,即A層發(fā)言加1分,B發(fā)言加2分,C層發(fā)言加3分的方式,促使組內由組長輔導C層學困生,并鼓勵B層和C層去發(fā)言,這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可以達到75%左右的參與率。這樣一來,整個班級的課堂面貌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煥然一新,有效提問的困擾就迎刃而解,課堂教學質量也提升了。
三、語文課堂提問的多寡之別:局部量化督察和整體均衡追求
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提問發(fā)言次數固然是檢驗課堂質量的重要指標,但如果管理不到位,也容易由“滿堂灌”變成“滿堂問”,或是整節(jié)課都由幾個學習積極分子包攬。因此,在課堂管理上一方面要大力調動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證讓所有的學生都有鍛煉成長的機會。
教育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心理期待效應”,就是說給學生一個良好的預期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行為相當重要?;诖耍覍iT設計了“課堂有效提問的學生參與度督察表”,通過數據記錄來及時調整學生的提問情況,也使學生形成積極發(fā)言的心理預期。
“督察表”其實是一張簡化的座位表,表中行列分明,每一格代表一個學生位置。我在學期初就設計一疊,每次上課的時候帶上一張,隨時記錄學生個體在一節(jié)課上的提問發(fā)言情況,做好課堂的監(jiān)控和督察,以便有的放矢;學生也因老師手中的量化記錄而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受關注度和好評度,這樣,就在增進師生間情感交流的同時落實了課堂教學內容的交流,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時,學生在閱讀課文后,針對春夏秋冬四季里不同動物和植物的變化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還有針對南方和北方的特點提出了許多對課文補充的問題,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呈現出了如下提問記錄(見下頁表1):
表內所劃斜杠的數目代表該座位上學生發(fā)言的次數。全班48人,參與人數24人,占50%。一般來說,學生發(fā)言提問參與度達50%的課堂,我們認為是比較有效的課堂,而且個別學生的發(fā)言不止一次,則整體發(fā)言量可達75%左右,這樣就是很有實效的課堂了。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督察表可以調控學生的發(fā)言參與度,原則上一個學生提問發(fā)言不能超過5次,而要把機會更多地讓給其他從未發(fā)言的學生,從而保障大面積的參與,這就做到了點的突破和面的提升。學生參與督察表的設計管理還有一個好處在于:通常一節(jié)課上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問和發(fā)言,但一個周期內,比如一個單元或者一個星期內,一定保證每個學生都一次發(fā)言提問的機會。這樣一來,即使最沉默的學生一個學期至少也有10次發(fā)言,這樣學生之間的差距就不會太大。由于我一早就規(guī)劃好了,有讓學生多提問發(fā)言的期待,學生心中自然也產生了通過提問發(fā)言來引起教師關注的期待,兩種期待疊加,就會產生一種張力,這種張力就是師生課堂上的積極狀態(tài),這也是體現“課堂革命”、保證課堂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
亞里士多德有這樣一句名言:“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庇墒怯^之,提高中學語文課堂的質量、推動“課堂革命”,要落在有效的學生提問之上。這是一個教學的問題,更是一個管理的問題。《學記》有言:“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以容,然后盡其聲?!泵總€學生都像一個可以發(fā)出聲音的鐘,多些機會讓學生碰撞,特別是學生之間的互相碰撞,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十足,學習精神狀態(tài)良好,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能力也不斷得到優(yōu)化,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在語言的交流中實現思維的內化和情感的升華。如是,則語文“課堂革命”成矣!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鎮(zhèn)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