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楓鴻
汕頭市澄海蘇灣中學 廣東汕頭 515800
健康的中學生不僅要有強壯的體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高中階段,學生身體已發(fā)育成熟,但心理發(fā)展常常跟不上,他們看待事物往往停留在表象,過份注重自我感受而缺乏團隊意識,敢作敢為卻易思想偏激。因而,關(guān)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進行有效疏導,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
我班杜曉杰同學雖要參加高考,卻隔三差五地請假,不是胃痛就是感冒。一旦感冒就是兩三周,帶病上學兩三天后,就因感冒誘發(fā)咳嗽發(fā)燒而不得不請假。老師們屢次三番地叮囑其注意身體,我也多次聯(lián)系家長,敦促家長更細心照顧??墒?,曉杰同學依然沒有一個學月是全勤的,作為備戰(zhàn)高考的學子,這正常嗎?直到那事的發(fā)生,我才找到了他屢屢缺課的根源。
那天下午曉杰依然沒上學,為了在14:30前匯報班級征訂《報考指南》的份數(shù),我趕緊打電話。“嘟……嘟嘟嘟”,奇怪,電話連續(xù)兩次被掛斷,“不會是把學校電話給拉黑了吧?”我邊開玩笑邊再次撥打,第三次依然被掛斷。就在我納悶不已時,接收到曉杰的一則信息:“老師啊……要不要這樣啊!我在睡覺……頭超痛的……饒了我吧……”乍一看,我真的有點惱火,若不是事情緊急,我會一再撥打電話么?再看時發(fā)現(xiàn)標點符號雜亂,冷靜后我選擇諒解,生病確實需要休息,最怕打擾,于是我簡單回復“有事兒”。終于,第四個電話打通了。原來,從某種程度而言,曉杰同學的“身體疾病”是“心理不健康”引起的。
盡管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眾說紛紜,但“情緒穩(wěn)定,有較好的人際關(guān)系”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標準。案例中,曉杰同學屢屢掛斷電話的行為,顯示其情緒不穩(wěn)、自我失控的心理問題;“饒了我吧”體現(xiàn)其處事主觀臆斷,以為老師打電話來批評;寧可費神發(fā)送信息也不愿接聽電話,反映了其存在自我意識太強,交際能力較差的心理疾病。對此,我做了如下努力:1.與家長聯(lián)系,了解其日常生活的情緒變化與生活方式等情況。在溝通中印證了我的推測,作為家中獨苗,曉杰是全家人關(guān)注的焦點,故養(yǎng)成唯我獨尊的行為習慣,即使感冒不適,依然飲食隨心,行為率性,致使病情加重,家長苦心提醒,仍于事無補。2.對這次電話沖突,我采用了“冷處理”。雖是高三學子,心理卻如小學生般幼稚,把頭疼的壞心情發(fā)泄到電話上,寧可“忍痛艱難”發(fā)信息也不愿“輕而易舉”地接電話,一般小孩都知道有事才打電話,他卻理智盡失。這時,老師如不講究策略,在電話里與之嚴肅較真,他肯定會因休息受影響而倍感委屈,一句“饒了我吧”說明此時任何教育的語言他都聽不進去。事實證明“冷處理”的教育是對的。在他返校學習時,我請他看那一直保留著的信息,他滿臉通紅,連連低聲道歉。他雖態(tài)度誠懇,卻只認識到掛斷電話的行為錯誤,并未察覺到在情緒控制方面的不足,也壓根想不到自己過份注重自我、率性而為的生活習慣影響了身體健康??此藭r能較冷靜自省,我趁機向他講明調(diào)控情緒的重要性與方法,講解生活方式與情緒、與人的身體健康的聯(lián)系,他都能虛心接受。3.進行個別輔導,促進自我排解。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有針對性,弄清心理障礙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搞好個別輔導,起到防治作用;而且只有當學生意識到自己有心理障礙、有矯正和消除的緊迫感時,教師的輔導才更有價值。在日常教學教育中,我努力發(fā)掘曉杰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盡力消除師生間的對抗情緒。逢集體活動,有意識地訓練他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引導其養(yǎng)成關(guān)注他人感受,換位思考的思維習慣。通過多次座談交流,他逐漸認識到不能把控自己的情緒會制約人生的發(fā)展,并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排解,嘗試用理智駕馭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家長也反饋其在家里生氣、煩躁不安的情緒明顯減少,基本能控制自己,遵醫(yī)囑,用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飲食方式輔助身體的恢復。本次個別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盡管學校有定時開展心理教育講座,開設(shè)“心靈驛站”信箱,幫助學生排憂解難,重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部分同學因自卑、易怒、猜疑等心理問題而與同學發(fā)生摩擦,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學生的心理疏導上方法過于單一?抑或是我們制訂的疏導方案缺乏針對性呢?在農(nóng)村,像曉杰父母那樣不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長為數(shù)不少,學校是否要負起提高農(nóng)村家長的認識與教育水平的責任?如向家長發(fā)放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利用家長微信群組織典型學生案例討論等,努力幫助家長掌握轉(zhuǎn)移情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家校協(xié)作共同育人的目的。
在這一案例,我不僅認識到教育要有針對性,要因材施教,而且深刻地體會到修煉教師自身的品德是化解一切師生矛盾的最有效途徑。在班級管理中,難免會發(fā)生學生頂撞師長或讓老師措手不及的事。教師若沒有寬廣的胸懷,不能理解學生“一時頭腦發(fā)熱”的頂撞行為;若沒有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不能克制被頂撞的怒氣,不能掌握冷處理的教育技能,而與學生較真,嚴肅教育,必將擴大事態(tài),難以圓場。在雙方情緒大都激動時,冷處理是最佳教育方式。經(jīng)過一番冷卻,學生大多會意識到自己行為過激,此時,即使你不找他,他也會主動來承認錯誤。這會的教育,往往會事半功倍。若學生未能主動承認錯誤,教師再出擊教育也不遲。
對突發(fā)事件進行冷處理需要教育者寬闊的胸懷,更離不開教育者的教育機智。因此,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積累教育的有效方法,將是我們每一位為人師者終身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