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建
西華縣東夏鎮(zhèn)初級中學 河南周口 466000
對我縣313位初中學生問卷調查發(fā)現,在問及為什么欺負別人時,51.6%的欺凌者對欺凌存在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只是開玩笑、沒什么大不了的”;22.7%的同學是因為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即“身邊總是有人這樣做”;19.5%的同學是“尚未找到更合適的辦法”,只好用欺凌行為去解決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與沖突;14.8%的同學稱“自己被這樣對待過”,由被欺凌者轉化為欺凌者;12.5%的學生“已經習慣這種做法了,一時改不了”;8.6%的同學“在電影里看到過類似情節(jié)”,自己只是模仿電影里的某些情節(jié)和暴力行為;5.5%的同學“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證明自己的存在感;也有同學表示,有些人實在是太“裝”,欠收拾,所以自己才會看不慣而選擇欺負他。具體原因如下:
在網絡時代,大眾傳媒的影響力無疑是最大的。其中有些影視作品中對暴力的過度渲染和表現更是嚴重的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這些暴力鏡頭淡化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很多青少年會模仿其形式對他人進行欺凌,包括群體性欺凌。調查顯示,8.6%的學生欺凌他人是因為“在電影里看到過類似情節(jié)”。此外,影視作品中“江湖文化”等亞文化也是導致校園暴力產生的社會原因之一。據調查,很多欺凌的發(fā)生都是為了“給兄弟報仇”,他們認為這樣才體現了自己的兄弟義氣。
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個體后期的成長至關重要。家庭成員有暴力犯罪史,或個體在家庭中目睹監(jiān)護人或父母的暴力行為,都會對兒童產生消極的影響。調查顯示,欺凌問題產生的原因中,22.7%的同學是因為“身邊總是有人這樣做”,14.8%的同學稱“自己被這樣對待過”,其中不乏在家中見過或被父母體罰過的孩子。調查顯示,欺負行為是可以代際傳遞的,學校的欺負者,在家中很有可能是被欺負的,家長對其的管教大多為簡單粗暴,使其認為其自己的欺負行為也合情合理。
筆者調查的為城鄉(xiāng)結合部學校,外來人口相對較多。由于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這里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就讀該校的學生家庭以流動家庭為主,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在外從事體力勞動,孩子跟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一起生活。社會結構的變遷、監(jiān)護能力的缺失和家庭養(yǎng)育能力不足使校園欺凌問題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相對于國外的“零容忍方案”、《反暴力安全學校教育法》、“學校欺凌事件管理包”等,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善的校園欺凌治理體系及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法規(guī)中,只強調了加強校園安全建設和保護,并沒有針對校園暴力的應對措施,操作性不強。因此,政府應該加強立法力度,明確何種程度的校園欺凌構成違法行為,需要承擔何種責任,用法律的形式約束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父母對子女具有監(jiān)管責任,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要科學教育子女,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以子女為本。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要調整監(jiān)管方式,要了解子女各階段的身心變化,根據子女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教育。當子女實施或者遭受到校園欺凌時,能夠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能夠做到科學教育。
校園安全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法制教育。學校應該開展一些列以校園欺凌為主題的專題活動,開展法制教育。學??梢栽谙嚓P部門協(xié)調下邀請公安、司法等人士進行法制方面的講座,例如學校暴力事件案例分析、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是否構成犯罪等,使學生樹立起法制觀念,了解到校園暴力事件的法律后果,從而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
2.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校園暴力行為發(fā)生的一大因素。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生命的寶貴,體驗生命的意義,珍惜并尊重生命,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自我保護教育。對學生進行自我保護教育也就意味著使學生明白在遇到危險時應該怎么保護自己,要將自救技巧納入課程中,包括一些簡單的急救常識和防身技巧。此外,還要教學生識別潛在的危險因素。
4.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健全心理咨詢室,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課堂的內容和講授的方法,消除學生對心理咨詢存在的誤區(qū),并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培養(yǎng)學生情緒的控制力、心理承受力等,使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一是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除了完成既定的功課外,還要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來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積極健康的道德認知,用理性的道德準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鍛煉快速明辨是非的能力。二是培養(yǎng)自我反省的能力。許多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就在于欺凌者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了傷害和困擾,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或者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但不愿承擔責任,將過錯歸咎于他人。三是學會自我控制和調解。要在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下,鍛煉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對自己、他人以及人際交往有一個成熟的認知,合理地明辨是非曲直,學會和他人友好交往,在相互幫助中養(yǎng)成包容、自信、公正、大度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