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衢州第一中學 浙江衢州 324000
斯大林說過:“語言是直接與思維聯(lián)系的,它把人的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情景用詞及由詞組成的句子記載下來,鞏固起來,這樣就使人類社會中的思想交流成為可能。”可見,高中生學習英語的過程應是開拓思維方式、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過程,思維與學習英語的效果有直接關系。然而,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很多老師不給學生開設聽說課程,把教材中的聽力進行省略,直接采用高考聽力題型的聽力訓練。教師放錄音,學生選答案。因此,英語教師必須在新課程理論及英語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指導下更換教學觀念,用科學有效的方式來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力思維能力?;趯σ陨现袑W英語聽說教學現狀的反思與認識,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從而提升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由于文化差異,學生用英語思維的最大障礙是漢語的頻繁介入和干擾,即缺少全英的英語環(huán)境。而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思維能力具體的內涵不了解,對在聽說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手段也不熟悉。而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通過英語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一個中文語言環(huán)境下學會一門外語,在英語課堂語言教學中,教學者就必須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符合其語言認知水平的全英的環(huán)境,迫使學生用所學的英語語言進行思維。換言之,英語教師要盡可能地使用全英文授課,即用最簡單、能為學生理解接收并貼近不同層次學生生活情境的英語組織教學,為學生英文聽說思維的養(yǎng)成創(chuàng)造環(huán)境。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一個符合學生實踐語言認知水平的全英環(huán)境能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并適應情境,激發(fā)學生用英語思維的意識性和主動性。課堂上學生眼睛看到的是英語,聽到的是英語,口中說的是英語,英語課堂自然成了一個英語的世界,一個他們并不陌生、貼近他們學習生活、符合他們語言認知水平的英語世界。在這個熟悉的世界中,他們積極思維、熱烈探討,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原有的使用母語“心譯”的習慣,對英語指令條件反射地直接作出了英語反映,真正實現了英語聽說思維。
英語思維既然是一種把英語概念和客觀事物直接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反射活動,在教學中就要努力為它的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在聽說訓練和口語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視聽手段真實再現英語本土人的語言場景,尤其是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說話者的表情、手勢和語音語調,并要求學生事后加以模仿,反復操練,最終能夠“觸景生情”,再次遇到類似場景時能跳過中式思維,條件反射般脫口而出。在具體場景模擬中,除了常規(guī)的模仿、配音、角色扮演等活動外,教師更多還要關注學生詞句的積累和在實際場景中的運用情況。如在碰到一些有用的表達方式之后,第一步叫學生反思,如果自己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用什么表達方式,然后比較哪種方式更好些,這樣可以幫你深刻地記住這個語匯。第二步是場景轉換,把自己學到的語匯通過聯(lián)想運用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一個場景當中去。這樣以后碰到類似的生活場景就會自然而然地用上去。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會用這個詞,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用法。例如在看《摩登家庭》第一季時我們聽到 gain some extra pounds,而我們通常增肥是說loseweight,就可以反思以后不妨用gain someextra pounds來表達。
英語思維需要一定的獨立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但僅僅獨立思維也是無法實現真正英語思維的。例如你明白“Touch your mouth”的意思,但可能它只是一個記憶中的知識或中文的解釋,還不是你思維的一部分。你只有經過反復的觸碰操練后才能迅速對指令不假思索地做出條件反射的反應后再逐漸實現融入自己的思維,而小組合作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與表達的積極性,提升英語思維的成效。在很多小組活動尤其是探討性活動中,學生就成了思考的主人,認知的主體。這種活動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甚至學生挑戰(zhàn)老師的活動設計也可以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機地嵌入,以使學生的英語思維更積極主動,最終提升英語思維訓練的成效。當然,小組活動所布置的任務要盡可能地科學、有趣且合理,否則會適得其反,學生容易形成惰性或敷衍了事,不利于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
總之,通過全英授課、場景模擬和小組活動來創(chuàng)設真實或近似真實的情境與活動、加強學生聽說的英語思維能力訓練并提升訓練的成效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當然,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也要循序漸進,注重語言學習與思維訓練的結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和頭腦運轉來獲得知識,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進而更好地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