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鷗
中華文明經(jīng)歷了五千多年的歷史變遷,是人類社會碩果僅存的沒有間斷的文明。幾千年始終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也因此賦予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yǎng)。時至今日,中華文明的這些精神追求仍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為人處世。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國對外交往中,也難免打下其鮮明的中國烙印。自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任總書記以來,他數(shù)次在多個重要國內(nèi)國際場所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日臻完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業(yè)已成為當代中國領導人基于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深入考量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方向和未來給出的“中國答案”。這一“中國答案”,充分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這一屆中國領導人勇于直面人類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也體現(xiàn)了這一領導集體胸懷全球發(fā)展未來的長遠眼光、博大胸襟和歷史擔當。在這之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價值取向,構筑傳統(tǒng)中國社會人倫關系基礎的儒家倫理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思想源頭。在龐大的儒家倫理思想中,尤以作為其本體論的萬物一體思想、仁愛論的生生之德思想以及關系論的己欲立而立人之忠恕之道,與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的地球村理念、共生主義倫理及推己及人的相處之道相契合。正是這些,構成了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淵源。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說過,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本著這樣的認識,我們完全可以在中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精神基因。人所共知,天人合一,萬物一體,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這里的天是指除了人以外的萬事萬物,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指人是宇宙自然演化而來,人與萬事萬物一樣,同屬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界同為一體,合而為一。儒家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原的第一部經(jīng)典《周易》,即是對人類自身命運憂思的智慧結晶。其在闡述宇宙形成的天地氤氳、陰陽造化、乾坤相生的變化之理時,秉持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宇宙萬物有著相同的本源和根基,人與自然息息相通,“本是同根生”,因而人我一體、人物一體、物物一體,“萬物一體”。這一思想亦得到了儒家后學者的普遍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從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到張載的“氣一元論”;從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到王守仁的“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等等,無不是這種“萬物一體”思想的體現(xiàn)。顯然,這種“萬物一體”的理念,不是靠理性頭腦的推導,而是源自道德心靈的體悟。事實上,儒家思想的先賢們,從一開始就把平治天下和建立“天下”(世界)的普遍倫理規(guī)范作為己任,并進而對于人類之道做一種尋根究底的探究和回答。換言之,儒家及其后學的這種“萬物一體”的宇宙觀,本來就是為人類倫理而設的。中國儒家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正是從這一基本觀點衍生出來的。依據(jù)這一理念,“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神鬼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記·禮運》),故“能盡天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中庸》)對此,張載說得非常明了:“游氣紛擾,合而成質(zhì)者,生人物之萬殊;其陰陽兩端循環(huán)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性者,萬物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能盡其道?!?《正蒙·太和》)所謂“能盡其道”,也就是能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贊助天地,把天地看成是父母,把民眾看成是同胞,把萬物看成是友伴,彼此相親相愛,這也就是“民胞物與”。概言之,儒家及其后學者都認為,大千世界,萬物紛紜,分而視之,各不相同,彼此敵對;合而視之,則萬物同體,天人合一,互不相離,相輔相成。這些思想理念,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原初、同時也是最深刻的闡釋。這種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以天道為人道之本,卻立足于人,大大突出了人的道德主體意識。而且,這種萬物一體的思想同時也告訴人們,個人也罷,民族國家也罷,都應越出小我的境地,視人、我為一體,只有這樣,方能與天地同流,達到滋養(yǎng)萬物,開闊心胸,去除小我,減少爭斗。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習近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念諳熟于心,也如影隨形地影響其思想理念和執(zhí)政風格。當然,這種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理念在當今世界,是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高速發(fā)展所推動的全球化來實現(xiàn)和呈現(xiàn)的。隨著全球化越來越深入地向前推進,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和感受到,當今世界的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即便相隔千山萬水,也無可阻擋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對此,習近平不只一次地指出過,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所有國家和民族都要順應時代潮流,堅持同舟共濟,方可共渡時艱,達到幸福的彼岸。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阿合作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第70屆聯(lián)合國大會、二十國集團峰會、亞信第五次外長會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達沃斯世界經(jīng)濟論壇等等,一直到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演說和講話中,習近平一次次深入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和思想,從國與國的命運共同體,到洲與洲的命運共同體;從區(qū)域內(nèi)的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超越了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是“萬物一體”思想的當代表述,它既根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著眼于現(xiàn)實世界和人類未來,是一份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理念,超越了西方傳統(tǒng)國際關系理論,是一種新的秩序觀、價值觀、世界觀和人類觀。它反對那種一國獨大、本國優(yōu)先的自私的發(fā)展追求,更不認同那種以鄰為壑、轉嫁危機、損人利己地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錯誤做法,因為這些做法不道德,失道必寡助,得道方能多助,方能持久。如果我們往歷史的深處再做思考,就不難發(fā)現(xiàn),習近平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一如他所倡導親、誠、惠、容的外交思想及和平、包容、繁榮、開放、美麗、幸福世界的價值追求,都是深深地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當代體現(xiàn),亦是當代中國領導人為推動人類社會同舟共濟、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給出的中國方案、中國擔當和中國智慧。
發(fā)端于春秋時代的仁愛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關于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倫理準則,是儒家傳統(tǒng)的道德精華,也是孔子倫理道德體系的最高原則?!叭省睆摹叭恕睆摹岸保P乎的是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道理。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那里,仁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準則,其核心要義是“愛人”,具體來說,也就是關心愛護人,對人親近友好,敬重友愛,尤其是在別人遭受痛苦時具有同情憐憫之心等等。如果不作深究,這樣理解也對。不過,如作深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主張萬物一體的儒家先賢們那里,一個人要做到“仁”,首要的不只是簡單地愛人,還要具有能以贊天地之化育的精神,盡其可能地幫助天地之中的萬事萬物蓬勃生長,生生不息,以至達到“與天地參”的境地,這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其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順應天地之大德——生,要盡一切可能,使萬事萬物不斷生長發(fā)育、前后相繼、持續(xù)進化,這才是“天地之大德”,也是仁愛之必須持有的生命精神和生長之道。所謂“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禮記·中庸》)所以,朱熹說:“蓋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仁說》)戴震提出:“仁者,生生之道也……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與天下共遂其生,仁也?!?《孟子字義疏證·仁義禮信》)可見,在傳統(tǒng)儒家那里,仁作為一種道德追求,除了基本的愛人之心之外,更應順著天地的這種“生物之心”,順著人的良心,去待人處事,使人免除痛苦、樂其生活,使物長養(yǎng)茂盛,生生不息。被人們稱之為最后一個大儒的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他心目中代表儒家道德的,或者說作為儒家倫理的基本精神就是“生”,他說:“這一個‘生’字是最重要的觀念,知道這個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話。孔家沒有別的,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去生發(fā),萬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與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滿了生意春氣?!盵1]可見,“生”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吧钡膬?nèi)涵是很豐富的,可以把它詮釋為“生命”“生機”“生活”“生成”“生息”“生育”“生長”“生發(fā)”“生動”等等??傊?,凡是蒸蒸日上、朝氣蓬勃、繁榮昌盛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屬于生的范疇,都是儒家所肯定和贊賞的觀念和行為。這種“生生之德”的思想,“不是個人利己主義的只遂個人之生,只求個人生活的幸福,而是主張救助他人,使人人都能遂其生,人人都能夠生活幸福;不是只求人類遂其生,而是要推之天下萬物,使天下之物共遂其生。贊助天地的生生之德,使萬事萬物都能生育發(fā)展,這也就是崇高的‘生生之德’,這就是仁”[2]。中國政府及其領導人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正是深刻地領悟和體現(xiàn)了這種儒家倫理的“生生之德”,彰顯出一種共生主義的倫理價值追求。它的核心要義就是自我與他人、本族同他族、一國同他國,都是生死攸關、休戚與共的共同體,自生和他生同等重要,要想得到共同的成長,必須是一種共生,破壞共生勢必要危及他生、禍害自生。反觀今天的人類社會,作為地球上的一員,不管你是一個國家、民族乃至個人,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地安然無恙,只求我生,不顧他生,事事我國第一,只管本國發(fā)展優(yōu)先,注定是不可能的。雙贏、多贏和共贏才是人間正道。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正是胸懷共生的理念和追求,中國不像有些國家那樣總提本國第一,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在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也顧及和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的發(fā)展要求,歡迎別的國家和地區(qū)搭乘中國發(fā)展的快車和便車。換言之,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和共同繁榮。事實上,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各國的利益和命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當2017的新年鐘聲敲響之際,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再次呼吁:“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我真誠希望,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边@種攜手共建、共同發(fā)展繁榮的思想理念,實際上正是由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生生之德所衍生出來的共生主義倫理精神,這種生生之德的精神無疑將極大地提升共同體內(nèi)部成員對人類共同體整體命運的普遍認同和建設參與意識。
儒家倫理,最關心的是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也就是如何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種種關系。這同西方特別關注人神關系有很大的不同。在處理現(xiàn)實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中,“忠恕”之道是儒家倡導奉行的基本道德行為準則。儒家思想提出并倡導的忠恕之道,是規(guī)范現(xiàn)實中人們行為的金科玉律,發(fā)展到今天,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所有國家和民族理當遵守的倫理準則。
一般而言,忠恕之道的“忠”是從積極的方面說,就是待人忠心的意思。《論語·學而》篇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這里的“忠”,即是反省自己為別人打算是否做到了忠心耿耿,甚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八 蓖爸摇钡牟煌幨牵菑南麡O的方面說為人處事要做到自己不愿之事,千萬別強加于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梢姡爸摇笔菍ψ约罕旧淼囊?,“恕”則是對待別人的方式。所謂“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或者“中心之為忠,如心之為恕”。此乃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在處理人我關系時的絜矩之道。西方的基督教倫理有“金律”之說,此“金律”即是“愛人如己”?!澳阋M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圣經(jīng)·馬太福音》)不過,實是求事地講,就算按基督教的教義,此“愛人如己”絕非排在第一的“金律”。人所共知,在包括基督教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宗教那里,對凡人最高、最大的“誡命”或要求,乃是“愛上帝”或某個超越人類的神靈,在基督教那里,“愛上帝”才是“金律”,才是最重要的,一如伊斯蘭教之愛真主安拉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愛人”或“愛人如己”。因此,宗教那里,“愛人如己”頂多只是對神“信”“望”“愛”之后的“銀律”。中西文化的這種差異,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文化是“人本”或“民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是“神本”的文化。盡管中國文化中也有“敬天”之說,但卻少有或沒有“愛天”之訴求,更多的是敬鬼神而遠之。即便中國文化的“敬天”“畏天”,究其終極目的,其實也是為了“愛人”,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以人為本,“遠神”而“近人”,倡導人與人相處的“忠恕之道”,這正是中國儒家倫理與西方宗教道德迥異之所在。
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忠恕之道,也體現(xiàn)在其對“和”的理解的中國特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和”,有著迥異于西方社會的解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不是一團“和”氣,也不是九九歸一的同化或一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理解的“和”的最高最好境界乃是“和而不同”。也就是說,“和”不是同質(zhì)因素的簡單疊加,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完全同化,而是各種不同的因素相濡以沫、和平共處而得其平衡。這也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認為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這也就是說,“和”是萬事萬物因其包含不同的因素,各顯差異,然又能和諧共處的狀態(tài),它所標明的是,世上萬事萬物雖然不盡整齊劃一,但卻可以不敵視、不排斥,相互包容、相互悅納,并且只有這樣,萬事萬物方能共生共榮、生生不息、繁榮發(fā)展;如果完全整齊劃一,或者徹底同化,則有可能使事物陷于停頓或死亡,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延續(xù)也就難以為繼,甚至根本無從談起。正因為如此,孔子才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關愛他人、和而不同的“忠恕之道”,體現(xiàn)在中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政策策略當中。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時代的領導人就提出了解決國際爭端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基本原則”。這“五項基本原則”體現(xiàn)的倫理精神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平共處。時至今日,人類社會日益步入“地球村”,國家與國家、族群與族群之間日益休戚相關、利害相連,只有本著“忠恕之道”,彼此或多方之間平等交往、溝通對話、求同存異、包容互諒,才能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和危機,在和而不同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和諧發(fā)展的格局和愿景。反之,事事把自己第一掛在口上,頂在前面,老子天下第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鄰為壑,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以強凌弱、以大欺小,奉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其結果只能是紛爭四起,天下大亂,禍國殃民。放眼今日的天下,人們不難看到,經(jīng)濟全球化正日益促成全人類的共生共榮意識,它要求各國家民族超越文明的“獨白”,而走向文明的“對話”;超越一國獨大的“獨斷”,走向和而不同的“共處”。正是以這樣的心懷和胸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歷史,把人們隔離開來的往往不是千山萬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們相互認知上的隔膜。萊布尼茨說,唯有相互交流我們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點燃我們的智慧之燈。”[3]264本著這樣的認知,中國政府及領導人認為,今天的世界,不應只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還應是和而不同的共處地;不能為一己之私,罔顧他人利益,橫行天下,獨步天下,還是要本著“忠恕”的精神,以和而不同的姿態(tài),通過對話協(xié)商與和平談判,妥善解決現(xiàn)實中的矛盾與分歧,從而維護持續(xù)發(fā)展的大局。若不是這樣,如一些國家總是抱著“零和思維”,以及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認知,不能正確看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壯大和崛起,杞人憂天地擔心他人的發(fā)展會危及自身利益,導致自己獨大的失落,甚至挖空心思對別人的發(fā)展實施所謂的遏制、圍堵和孤立,以至于不惜在世界范圍內(nèi)制造摩擦、挑起沖突,其結果必然是損人不利己,使整個世界處于動蕩不安之中。所以,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要求各個國家相互尊重他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通過“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方式來實現(xiàn)求同存異,達到聚同化異,發(fā)展共贏?!皣也环执笮?、強弱、貧富一律平等,秉持公道、伸張正義,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反對干涉別國內(nèi)政”,“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3]314-315。也正是本著這樣的忠恕之道,習近平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闡發(fā)了“真”“實”“親”“誠”的中非價值追求,凡此種種,無不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忠恕之道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
總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本著中國傳統(tǒng)的忠恕之道,今天的人類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要多邊不要單邊、要對話不要對抗。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作為命運共同體的一員,應當秉持忠恕包容之心態(tài)看待對方和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以文明寬容的心胸來消除彼此的疑慮和隔閡,以和而不同思維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fā)展活力和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達沃斯發(fā)表的《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fā)展》的演講中再次指出的,“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敝袊皖I導人本著萬物一體、生生之德、忠恕之道等提出并努力推動付諸實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凸顯著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共生主義倫理精神和價值意義,這必將把人類帶向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