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春紅
〔摘要〕語文學科中的寫作和學生的心理素質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為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客觀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鏡子”,可見,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心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心理健康教育特別善于通過學生在觀察、感悟中自然認識到或意識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因此,我嘗試將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咨詢一般技術運用于這次習作教學,讓學生們寫出了一篇篇洋溢著溫暖的“愛”之文。
〔關鍵詞〕父母之愛;復述;探詢;自我表露;例外詢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04-0074-04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淡化文體意識,倡導自由表達,強調習作“要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烧f也奇怪,對于自己最親近的父母,學生常常感到無話可說,題材很難得到拓展,至于“標準”中的“真實”不是人云亦云,就是老調重彈,感情自然也顯得牽強附會。為什么寫“父母之愛”這么難呢?我問過學生,學生的回答是:父母照顧自己的事情,不外乎飲食起居,而且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太平常了,寫下來自然就空洞無味,猶如白開水了。至于談到督促自己的學習,學生不嫌煩已經很不錯了,哪里還談得上感恩二字?
可生活中哪來那么多轟轟烈烈的“愛”?父母之愛,更多的是在一個個平淡無奇的動作、一句句耳熟能詳的叮囑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父母之愛的偉大之處也正是在于日復一日地默默付出不求回報,沒想到卻因為這一點,恰恰容易被孩子所忽略,以至于當他們提筆寫作文時,非“病”非“傷”無以表愛,似乎只有自己受傷了生病了,父母的愛才會流淌出來,自己才感受得到。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生對于《地震中的父與子》感受最深,覺得那最符合偉大的父愛,《學會看病》如果沒有關于母親細膩的心理描寫,從學生自己的角度來寫,多半也是寫不出那么強烈深沉的母愛的。如果學生都無法覺察到每時每刻的父母之愛,又何談心懷感恩呢?那么,如何才能引導學生多層面地回憶、思考、想象,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獨屬于自己的那份愛,并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抒寫出來呢?其實,寫作和學生的心理素質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為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客觀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鏡子”,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心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一、角色扮演,聚焦“愛之行為”
“角色扮演”是團體輔導中常用的活動形式之一,在角色扮演中,學生能親身體驗和實踐他人的角色,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在不同情況下的內心情感,同時還能反映出個體深藏于內心的感情。由于這一活動形式多為學生所喜愛,且又能提供學生共同討論的話題,因此,在《父母的愛》習作課上,“爸爸媽媽的一天”課本劇拉開序幕,我安排四名學生分別扮演爸爸媽媽——兩名學生在家,兩名學生在外,演繹父母一天的工作和照顧孩子的情景。表演完畢,請他們四人交流分享:當了父母后生活有什么不一樣了?為孩子做這些事情時的心理狀態(tài)?有什么感受和收獲?
課本劇的表演主要是為了觸景生情,讓學生們從角色扮演中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母,當學生們產生了這樣的內心體驗后,我拋出問題焦點——父母的一天,請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父母一天中為孩子做了哪些事情,討論結果用彩色筆記錄在統(tǒng)一的紙張上。
全班分享時,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板書將這些事情做了歸類——
操勞型:接送孩子上下學,送孩子去興趣班,為孩子做飯洗衣理發(fā)扎辮子,照顧生病或受傷的孩子,收拾孩子的各種物品等。
家教型:輔導孩子作業(yè)(學科作業(yè)、親子閱讀、手工制作等),陪孩子游戲運動,陪孩子一起上興趣班,教孩子獨立,和孩子一起承擔過失等。
陪伴型:將自己的時間用于組建家庭親子群,策劃一些親子旅游、親子賽事、親子騎行等活動;利用自身特長(手工、運動、廚藝等)擔任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帶著“雛鷹假日小隊”參加公益事業(yè)等。
改變型:如戒煙、戒手機游戲、戒飯局、戒朋友之間的活動等,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自學中西醫(yī)、烹飪等知識,和孩子一起學游泳、鋼琴、外語等。
根據歸類,學生重新編組,確定組長后展開討論。我在巡視中隨機運用心理咨詢的一般技術進行小團體輔導,啟發(fā)學生去領略那些被忽略的、漠視的父母之愛。
二、復述反映,發(fā)現隱形之愛
心理學中的反映技術指的是教師用心傾聽學生的表述,包括語言和面部表情、姿態(tài)、語調、動作等非語言行為,并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和表情反映學生的信息,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我將“反映”這一鏡子功能運用于操勞型父母之愛的指導——從學生描述的內容中選擇重要的部分,重復一次,表達一種肯定和支持,鼓勵學生就重復部分作進一步說明,或是順著重復的方向繼續(xù)發(fā)言。
師:你選擇了自己生病的一幕,聽得出來,每次生病,你爸爸媽媽就會不眠不休地照顧你,得不到好好休息,其實爸媽的身體也會扛不住吧?(簡述學生語意,引起學生對父母身體的關注)
生:是的,有一次我爸爸的確因為照顧我生病了。
師:哦?能具體說說爸爸生病前后的情況么?(具體化技術)
生:那時候媽媽出差去了,爸爸一個人白天上班,晚上送我去醫(yī)院打點滴。有一次停車不方便,爸爸抱著我走了很長的路,怕我冷,他就脫了自己的衣服裹住我,結果自己凍出了病……
從學生的描述中不難發(fā)現,他的注意力不再只是局限于那炒冷飯式的“病中照顧”,而是拓寬為照顧自己時爸爸的那份心疼——孩子病了,爸爸在疲勞和痛苦的雙重打壓下,自己也不幸得了肺炎,可病床上的爸爸卻反而特別開心:“我皮糙肉厚,就替你生病吧!有我替你病著,你的病就會好得快啦!”
當學生談到“爸爸每天開車接送自己上下學”時,我復述“這么說,爸爸是家里的司機,看來他應該最有空閑或者最愛開車”,啟發(fā)學生把視角從普通的開車定位到爸爸并非愛開車,也不是最有閑,他是用自己的辛勞換來了孩子每天上下學的舒適愜意,因而有了用對比描寫刻畫出來的《我的專職司機》:“都說車子是男人的情人,我看我爸爸可沒有這樣的想法。每當家里人要出行,總要低聲下氣地拜托爸爸,爸爸還一臉不耐煩。媽媽考出駕照后,爸爸似乎就覺得自己可以理所當然退休了,一有開車任務,他就會把鑰匙扔給媽媽。不過說也奇怪,只要是為我開車,爸爸非但從無怨言,而且還爭著當司機。為什么呢?因為他嫌棄老媽技術差,怕路況不好連累我遲到,怕緊急剎車害我碰著磕著驚著,更怕萬一出了什么車禍。有一次……”
借助“復述反映”技術,學生們從父母的操勞中慢慢體悟到了他們默默付出的愛,思維由一點向四周輻射開去,即使在同一題材中也能發(fā)現新的寫作角度,文章自然也有了“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的意境。
三、探詢技術,尋找忽略之愛
探詢技術以討論為基礎、以啟發(fā)為目標,通過開放式探問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以共情式討論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對事件的不同觀點和不同層面的思考。我將這一技術運用于指導陪伴型父母之愛——對于學生的發(fā)言先跟后帶,共情并探問,滲透自己的意見,幫助學生找出那些被自己忽略的故事。
生:媽媽幾乎每天都要嘮叨,早上起床要煩十多遍,出門前更是嘮叨得沒完沒了,叮囑我拿書包、系紅領巾、帶水杯……
師:嗯,老師發(fā)現你在說這些的時候真的很煩很無奈,看來你是真的很不喜歡和媽媽講話,是嗎?(共情并探問問題)
生:嗯,她太嘮叨了。
師:哪怕是一次都沒有嗎?(提問引起回憶)
生:那倒也不是。
師:哦,這么說你們母女之間還是有過甜蜜的談話時間的,老師很好奇,那次談話是如何展開的呢?(探問曾經發(fā)生過的故事)
生:嗯,有一次爸爸住院了,媽媽去醫(yī)院照顧爸爸,留我一個人在家。這時,媽媽打來了電話,我真的很開心,那天我們聊了很長時間,媽媽講了很多她小時候的故事給我聽,還講了我嬰兒時期的糗事,可好玩了……
還有學生談到爸爸經常會組織幾戶家庭一起開展親子活動,比如騎行、籃球賽、野炊等,問起爸爸為什么這么做,學生卻認為是爸爸喜歡。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拋出“這么說,爸爸也經常單獨和他的朋友們出去玩”這一問題,幫助學生澄清問題,讓他們將視角關注到父母策劃或參與親子活動時的表現。
如學生得到啟發(fā)后在《爸爸喜歡自討“苦”吃》中如是寫道:“每次參加公益活動,總會有幾個爸爸媽媽因為各種原因缺席,他們會不好意思地拜托我爸爸,幫忙看管一下他們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同學。爸爸也總是熱心地一一答應,還老說小事小事。我本來也以為這是小事,因為爸爸只要負責帶隊,干活的都是我們。可是有一次我們十五名隊員去整理和擦拭小紅車時,出了狀況。當我們完成工作準備交差時,管理小紅車的阿姨忽然說道:‘這輛小紅車的鑰匙去哪里了?剛才還在的。我們都急了,忙著尋找鑰匙。爸爸更是臉色都變了,因為這次活動是他組織和聯(lián)系的,要是出了問題,他肯定推不開責任。我們到處尋找,這時我的好朋友小煬悄聲對我說,剛才她看見小波在玩鑰匙。我告訴了爸爸,爸爸把小波帶到一邊,低聲地問著什么。我看到小波不停地搖頭,但后來卻低下了頭,又指了指旁邊的花壇。爸爸走過去仔細找了找,把鑰匙找回來還給了管理員阿姨,還一個勁地向阿姨道歉。那一刻,我忽然感到,爸爸承擔的是一個苦差事……”
運用探詢技術,更多的學生明白父母之所以不辭辛苦組織這些活動,其真正目的是讓自己在團隊中獲得更快更好的成長,真正感悟到“相守是最溫暖的承諾,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落筆之處自然也是情真意切。
四、自我表露,體悟嚴厲之愛
自我表露即教師講出自己的感受、經驗、情感和行為,與學生分享,以此引起學生做出相同水平的自我表露。指導家教型父母之愛時,由于學生對于父母的期望值、督促無法感同身受,覺得自己被父母逼得喘不過氣來,是家里最辛苦的一個,甚至埋怨父母親只會給自己加壓,剝奪了自己童年的快樂。對此,我及時使用了自我表露技術,達到了拋磚引玉的目的。
師:聽你們這么一說呀,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事情。那時候我最討厭我爸爸了,因為他老是逼著我干一件事——抬糞。我在前面走,不僅要忍受扁擔架在肩膀上的疼痛,還要時時提防身后的糞桶濺出糞水來弄臟我的衣服……(自我表露)
生:那后來呢?(笑,興奮,期待)
師:我爸說:“你要是讀書讀不好,以后就得常干這活。”我那時就發(fā)誓,無論怎樣也要讀好書。所以呀,每次我嫌作業(yè)多、難的時候,我就比比抬糞,學習勁頭馬上就來了?,F在我當上了老師,也明白了爸爸的苦心,要不是他當初的狠心,也許我的人生真的在抬糞了。哎,你們覺得你們的爸爸媽媽這么逼你,會不會也有什么良苦用心呢?
生:(若有所思)有一次我英語考了68,媽媽買來一臺錄音機,每天逼著我讀半小時英語。而且,只要我在家里,無論走在哪里,都能聽見錄音機在那兒高聲喧嘩英文。我上廁所時,洗手池邊上有錄音機;我看電腦時,電腦邊上有錄音機;我睡覺吧,枕頭邊有錄音機。我快崩潰了。可是漸漸地我居然有些習慣了。聽著聽著,一些句式的運用我已基本上搞懂,有些重點句式我也能背出,無聊的時候我也能唱幾句英文歌。當錄音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我的英語每次都能考到95分以上呢!
生:我也有,有一次媽媽硬逼我一個人去上興趣班,我氣得都快哭了她也不改變主意。結果公交車開動的時候,我看到窗外騎著電瓶車一路跟著的媽媽,那一刻,我強忍的淚水就流下來了。
當學生“不識廬山真面目”時,教師巧妙而自然地運用自我表露技術,往往能使學生從自己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看到父母嚴厲管教之下那一片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有了真情實感,從嚴格的家教之中去感知父母之愛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例外詢問,領略無情之情
凡事都有例外,例外詢問技術旨在幫助學生找出例外,引導他們去看抱怨的問題沒有發(fā)生或沒那么嚴重的時候,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從而去尋找解決之道。指導改變型父母之愛時,針對一部分認為“父母沒做什么特別的事情”的學生,我通過追求細節(jié),從例外探尋中去發(fā)現被“無情和冷漠”遮蔽之下的獨特而溫馨的題材。
師:嗯,我發(fā)現你說爸爸幾乎都不管你,老師比較好奇,你爸爸平常都在做什么呢?(尋找例外)
生:打游戲,我爸是個游戲控。
師:嗯,難怪你談起爸爸時,會透出委屈,這么說,你爸爸每天都只顧自己打游戲,從來沒有例外?(共情并啟發(fā)學生關注例外時刻)
生:有一次沒打。
師:真的嗎?發(fā)生了什么讓游戲控爸爸居然放下了游戲?
生:有一次媽媽加班,他沒玩游戲,和我一起讀《三國》。讀完了,他還和我一起還討論了書中的故事……
師:這個反常的爸爸還真是叫人喜歡?。〔恢榔渌瑢W有沒有關于爸爸媽媽反常舉動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爸是個老煙槍,整天煙不離手,但有一次他開家長會,長長的兩個小時居然忍住了,沒抽一根煙,他說老師說不能抽煙,他不能給我丟臉。
生:我上興趣班都是爸爸接送,有一次他突然接到領導電話,喊他去加班。他不放心,接二連三地給媽媽發(fā)了一大堆短信,提醒媽媽別忘了時間,去哪兒買面包水果等等,從來沒有那么啰嗦過,媽媽說他更年期了……
生:我有蛀牙,爸爸媽媽都禁止我吃巧克力,可有一次爸爸居然主動破壞規(guī)矩,拿巧克力給我吃。那次我和媽媽吵架了,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爸爸解了鎖,給我吃巧克力豆,還說巧克力是瑪雅人創(chuàng)造的魔法,只要吃上一顆,心情就會變得海闊天空。
例外詢問,讓學生們從父母的反常之舉中體驗到了他們深沉的愛,恰恰應了那句“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不近人情的舉動一旦有了改變,必然就是飽含深情的付出。
作文課不單單是從語文學科角度講的知識傳授,實際上它應該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每一堂作文課都應是學生心靈的觸動和碰撞。這一堂“父母之愛”的習作教學課,我巧妙滲透“心理咨詢技術”,全面、真實、細膩地感受學生的內心世界及變化,一步步探詢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協(xié)助他們覺察出那些被無視的愛,不僅有效拓寬了題材,而且喚醒了學生的感恩之心,讓他們有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知恩之行。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一實驗小學,杭州,311202)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