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
〔摘要〕高中生群體普遍存在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其在性別、年級和不同學業(yè)成就的學生中并沒有顯著差異。高中生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與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都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關系。但只有努力、情境和運氣對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具有明顯的預測作用。正是因為能力不具有預測作用,所以也就促成了高中生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普遍性。
〔關鍵詞〕高中生;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歸因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04-0008-04
一、問題提出
身邊的學生明明非常優(yōu)秀,可是他們就是不敢或不愿意承認,總是認為只是自己運氣好,并且總覺得其他人都比自己強。這種現(xiàn)象不能簡單地用謙虛的態(tài)度來解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高中生為什么要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否定的評價呢?這個好奇心開啟了我的探究之旅。
自我能力否定傾向(the Impostor Phenomenon,the IP)最早由Clance和Imes于1978年提出,指如依據(jù)客觀標準來判斷的話,個體已取得成功,但本人卻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取得該成功,感覺好像是在欺騙他人且害怕被他人發(fā)現(xiàn)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1]。也就是說,他們其實是很優(yōu)秀的,但他們自身卻覺得自己并不優(yōu)秀。為此,他們常常會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其他的因素,例如環(huán)境、運氣等。與此同時,他們也無法認同自己其實很優(yōu)秀這一事實,而這常常會導致他們面對任務時會過度準備或者拖延。但是,由于本身的確具有實力,通常又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于是他們又會把成功歸結于其他原因,從而引起又一輪的焦慮。對于他們來說,成功并不會帶來喜悅,只會帶來更多的焦慮以及擔心被“揭穿”的恐懼。
國內(nèi)關于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研究并不多,但國外卻早已有這方面的研究。Weiner的歸因理論認為,個體對成敗的解釋主要有四個因素: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其中能力與努力為內(nèi)部因素,情境與運氣為外部因素。國外有關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歸因研究已經(jīng)取得的普遍觀點是,IP者通常將自己的成功歸于外部因素,尤其是運氣[2-4]。
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針對成人或大學生,很少有專門針對高中生的研究。
為此,本研究有兩個目標:一是探尋高中生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現(xiàn)狀及其在性別、年級和學業(yè)成就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二是分析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與歸因方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設
(1)高中生普遍存在自我能力否定傾向。
(2)高中生中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存在性別、年級和學業(yè)成就等方面的差異。
(3)高中生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與歸因方式存在相關。
(4)高中生的外歸因對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有預測作用。
(二)被試
本次問卷調(diào)查使用了問卷星的測試平臺,以方便抽樣方式發(fā)放問卷171份,回收有效問卷164份,有效回收率95.9%。其中,男性86人,女性78人。在年級分布上,高一學生75人,高二學生70人,高三學生19人。在自我報告的成績分布上,前15%的學生有53人,15%~50%的學生有83人,后50%的學生有28人。
(三)研究工具
借用并翻譯Clance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自陳量表(CIPS)[5]和Lefcourt的多維多向歸因量表(MMCS)[6]。答案均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不確定,4代表比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CIPS由得分范圍在20~100之間的20道題組成,MMCS由得分范圍在0~30之間的6道題組成。
三、研究結果
研究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包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經(jīng)檢驗,CIPS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alpha系數(shù)為0.78,MMCS問卷內(nèi)部一致性alpha系數(shù)為0.74,問卷總體的內(nèi)部一致性alpha系數(shù)為0.83。上述結果表明,此次研究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一)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及差異
如表1所示,被試的CIPS的得分平均值是70.01。國外研究者使用CIPS時將得分高于62分的受試者歸為典型的IP者[3]。如以62分為界限,發(fā)現(xiàn)有78.0%的受試者可被劃分為典型的IP者。
性別不同的學生CIPS平均值檢驗結果表明,盡管男生平均得分(70.33)高于女生平均得分(69.67),但兩者在統(tǒng)計學上并無顯著差異。年級不同的學生CIPS平均值檢驗結果表明,盡管三個年級學生CIPS得分不同。檢驗結果也同時表明,學業(yè)成績前15%的學生,15%至50%的學生和后50%的學生在CIPS上的平均得分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
(二)歸因方式
如表2所示,被試在能力等四種歸因上的得分平均值分別是18.88、22.02、16.39和18.98。
(三)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與歸因方式的相關
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與歸因方式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CIPS與歸因方式呈現(xiàn)正相關,且達到顯著性水平。如表3。
(四)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回歸分析結果
為了解內(nèi)外因是否能夠解釋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在此將自我能力否定傾向作為因變量,將內(nèi)外因的四個變量作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模型1是情境入選了CIPS回歸方程,標準回歸系數(shù)為0.381,R2的值為0.145,說明情境可解釋14.5%的變異量。模型2是情境與努力共同入選了CIPS回歸方程,標準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380和0.203,R2的值為0.187,說明情境與努力可以解釋18.7%的變異量。模型3是情境、努力和運氣都入選了CIPS回歸方程,標準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299、0.233和0.178,R2的值為0.211,說明情境、努力和運氣可共同解釋21.1%的變異量。
四、討論
(一)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在高中生群體中普遍存在
上述結果表明,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在我國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羅蘇梅[2]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中僅有40.5%的人群是典型的IP者,而本次測試發(fā)現(xiàn),高中生中78%為典型的IP者[7]。這表明,高中生中所呈現(xiàn)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比大學生多。這可能是由于高中生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在如此壓力之下,盡管高中生行動上十分努力,但是對自己水平的認識卻可能停留在初中階段,這就導致他們一時很難接受成功的現(xiàn)實,甚至覺得有點意外,于是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成功歸結于其他的緣由,從而導致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普遍存在。我們也可以把這種原因概括為認知遲緩,即意識滯后于行動。
另外一個關于IP現(xiàn)象普遍存在的可能成因是高中生對于網(wǎng)絡的過度依賴。大多數(shù)高中生作為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自控能力,容易對網(wǎng)絡和虛擬世界產(chǎn)生依賴。然而,虛擬世界與虛擬社會中衡量這些個體的方式與現(xiàn)實生活畢竟有所不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成績依然是衡量學生成就的主要標準,但在虛擬世界中,衡量的標準很可能是那些虛擬的成功。于是,當真的學業(yè)成就取得成功時,他們便難以及時準確地加以判斷并有可能誤認為是假的。久而久之,有可能就對自己的成就產(chǎn)生懷疑而形成自我能力否定傾向。
(二)高中生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在性別、年級和學業(yè)成績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沒有發(fā)現(xiàn)高中生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在性別、年級和成績上的顯著差異。這與已有的針對其他群體的研究結論有所不同。Clance和Imes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更多地出現(xiàn)在女性,尤其是高成就的女性中。但也有更多存在于男性之中的研究結論[8]。之所以高中生性別之間沒有差異,這極有可能是因為高中生在學校中所處的環(huán)境較之社會來說相似度較高且待遇較為平等,較少存在社會中的性別歧視。
年級之間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缺乏顯著性則說明高中生活中逐漸遞增的學業(yè)壓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自我能力否定傾向,也可能受個體不同的歸因方式影響。因為人的歸因方式不會隨學業(yè)壓力而改變,而倘若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與歸因方式呈現(xiàn)顯著的相關性,那么年齡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就可以得到解釋了。本研究假如收集到有關壓力以及壓力與自我能力否定傾向之間關系的數(shù)據(jù)的話,將有更充分的證據(jù)解釋這一現(xiàn)象。這一點也將是后續(xù)研究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方面。
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在不同學業(yè)成績高中生中也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抑或是成績一般的學生,他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且不存在哪類人群更加嚴重或普遍之說。
(三)內(nèi)外因均與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有密切關系,且只有努力、情境和運氣對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有預測作用
數(shù)據(jù)表明,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與四種歸因方式均呈正相關,即IP者既將自己的學業(yè)成就歸于外因,也歸于內(nèi)因,這與此前其他研究結論有所不同。Langford和Clance等人發(fā)現(xiàn)在CIPS測試中得分高的個體,更加傾向于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外部。為何如此?這就需要進一步探究內(nèi)外因是如何預測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
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內(nèi)因的努力,外因的情境和運氣對預測自我能力否定傾向都有一定的作用。這同樣與之前的研究結論有所不同,羅蘇梅的研究認為只有外歸因對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有著預測作用。內(nèi)因的努力緣何在高中生中對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具有預測性呢?主要原因可能是高中生的學習環(huán)境與成人的職業(yè)環(huán)境特性不同。高中生的考試和學業(yè)檢測的情境較為相似和客觀,它不像成人職業(yè)世界那樣復雜和不確定,因此,相對而言,情境和運氣對成就的影響就相對較小。因此,相對于成人,高中生中的IP者更難將成就全部歸結于外因,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一部分會歸結于內(nèi)因。
但是,內(nèi)因的能力為何不具有預測性呢?這可能如前所述的認知遲緩和網(wǎng)絡依賴的影響有關。高中生就算是將自己的成就歸于內(nèi)因,也更傾向于承認自己的成功來自努力而非能力。因為努力是后天可以實現(xiàn)的,且在社會心理上是被家長、老師和公眾所贊賞和鼓勵的,但是,能力有時候更多的是一種偏向于先天的或是隱蔽的一種存在。較之努力,能力似乎不易觀察和衡量。這也可能是造成能力不具有預測作用的原因。而這恰恰同時就促成了高中生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由此可以說,兩者互為因果。
限于問卷內(nèi)容,本研究未能考慮到家庭收入和父母職業(yè)等不同社會背景因素的高中生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否有差異,后續(xù)研究可以在這方面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Clance,P. R. Imes,S.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 Psychology: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1978(15):241-247.
[2]羅蘇梅.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與歸因方式的關系研究[J]. 嘉應學院學報,2009(27):89-92.
[3]Chae,J.H.,Piedmont,R.L.,Estadt,B.K.,& Wicks,R.J. Personlogical evaluation of Chances impostor phenomenon scale in a Korean samp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5(65):468-485.
[4]Langford,J. Clance,P. R. The impostor phenomenon: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regarding dynamics,personality and family patter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J]. Psychotherapy,1993(30):495-501.
[5]Clance,P.R. Clance IP scale. http://www.paulineroseclance.com/pdf/IPTestandscoring.pdf。.
[6]Lefcourt,H.M.,von Baeyer,C.L.,Ware,E.E.,& Cox,D.J. The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The development of a goal specific locus of control scale[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1979(11):286-304.
[7]Chrisman,S.M.,Pieper,W.A.,Clance,P.R.,Holland,C.L.,& Glickauf-Hughes,C. Validation of the Clance impostor phenomenon sca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5(65):456-467.
[8]Topping,M.E.H,Kimmel,E.B. The impostor phenomenon:feeling phony[J]. Academic Psychology Bulletin,1985(7):213-226.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上海,201203)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