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民
(安康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家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中國古人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是每個家族和家庭得以興旺發(fā)達的核心要素。它代代承傳一家共同的文化基因、精神內核、道德理念、審美理想及做人準則,是一種具有綜合性文化功能的家庭管理模式和實踐機制。家訓傳統及其文化精神奠基于古人“家國同構”的思想觀念,導源于實現個體夢想、家族愿望與民族目標的基本需求,它將特定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理想價值追求融入普通個體的身體力行之中。通過價值熏陶與個體自覺并舉,親情感化與家規(guī)約束并用,榜樣示范與言傳身教并重等方式,家訓逐漸積淀為每位家庭成員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行為取向和心理定式,從而形成獨具文化個性色彩的家庭教育的實踐化準則及示范性文本。家訓所代表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往往通過個體的自覺踐行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成為推動個人奮斗、維系家庭團結、維持社會和諧及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重要思想力量,成為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教化力量和文明形塑的示范文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也需要幸福家庭與和諧社會的建立和發(fā)展。這就需要從以傳統家訓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尋根溯源,通過挖掘繼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豐富的歷史文化中總結實踐經驗,凝練生存智慧,發(fā)掘精神力量,進而彰顯中華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優(yōu)勢,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軟實力。中國近代史上“三沈”①“三沈”說來源于20世紀20年代,是對當時活躍于北京大學的沈士遠、沈尹默和沈兼士三兄弟的統稱。有文字記載最早使用此稱謂的是許廣平,在《魯迅和青年們》一文中稱“我初到北平時,即聽見朋友說:‘北平文化界之權威,為三沈二周二馬’?!痹斠娋八危ㄔS廣平)《魯迅逝世二周年紀念特輯:魯迅和青年們》,文藝陣地,1938年第1期,第387頁。文化現象的產生,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體現,也是優(yōu)良家訓家風的典型文本。整理和研究“三沈”家訓的主要內容、理論特色、產生條件和精神內涵,不但有助于探索“三沈”文化現象背后的家訓淵源,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深入認識和理解中國近代文化名人活動的文化根源和時代特征,更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以家訓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涵養(yǎng)人性、健全人格、維系社會和建設國家方面的重要價值和作用,進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歷史經驗、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考《說文·宀部》:“家,凥也。從宀,豭省聲?!卑炊巫⒔忉專骸皠H,處也。處,止也?!盵1]337即家庭是每個人居住生活之所,亦是每個人心靈安頓之地。個人的道德啟蒙、心靈成長和生存技能的習得都是從家庭開始的,無數小的家庭最終又匯聚在一起,從而構成社會和國家的基本單位。質言之,通過家庭中介作用將個人的道德品行、文化修養(yǎng)、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同整個社會發(fā)展、國家前途和時代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深遠的意義?!墩f文·言部》:“訓,說教也。從言,川聲?!卑炊巫⒔忉專骸罢f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盵1]91即“訓”是將特定的思想內容或價值觀念通過某種富有內在條理和邏輯順序的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目的在于教導或教誨特定群體遵照或順從訓誡者的立場和觀點。可見,家訓是中國古代傳統家庭,或家族長輩為教育子孫后代立德修身、為人處世、齊家治業(yè)而專門撰寫的文獻或形成的特定話語。廣義的家訓既應包括規(guī)范準則意義上的家規(guī)族約,也應涵蓋教化訓誡實踐中的規(guī)范活動[2]。家訓是先輩個人學識、人生閱歷和理想追求的集體沉淀和集中凝練,表征和反映一個家庭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人生信仰和價值理念,是一個家庭每個成員所共同攜帶的文化基因,所遵從的價值共識和所具有的文化標識,建構的是一個家族成員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國人歷來重教養(yǎng)、重德育、重家教,有良好的家訓家風傳統,家訓歷史傳統悠久、思想內涵豐富。相傳夏時流傳下來的《五子之歌》就已經體現出家訓的內容和意味,“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又“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3]。太康因“尸位以逸豫”而喪失國都,造成其母及弟流亡洛河之濱,他們追念先祖之德,痛思今日之失,后悔不已,各自作歌以警示后人。歌詞的內容正是大禹教導其子啟治理國家的內容,被部分學者視作中國最早的家訓內容。西周時周公敏銳地指出當時貴族子弟顯現出的六種弊端,教導其子伯禽要謙虛謹慎、禮賢下士,說:“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識,守之以淺者,智”[4]。告誡其子德行廣博宏大,能夠以謙恭的態(tài)度處世,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富饒遼闊,能夠以節(jié)儉的方式生活,就會得到平安;地位尊榮高貴,能夠以謙卑的方式自律,就會得到尊崇;國家發(fā)達強大,能夠以謹慎的心態(tài)堅守,就會獲得勝利;本人聰明睿智,能夠以愚魯的態(tài)度做事,就會收獲豐厚;自身博聞強識,能夠以淺薄的心態(tài)自謙,就會增加智慧。訓示內容全面、邏輯流暢,父輩教子拳拳之心,殷殷切切,故一直被公認為中華第一家訓。事實上,盡管我國歷史上家訓卷帙浩繁、品類眾多、形式各異①有學者指出歷代學者搜集整理、分類輯錄家訓文獻傳統悠久。據統計,《中國叢書宗錄》收錄家訓119種,《四庫全書》收錄171種,《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收錄116卷31部155類。詳見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北齊顏之推所撰《顏氏家訓》都是我國第一部最為系統、全面和完整的家訓典籍,故宋人陳振孫崇其“古今家訓以此為祖”[5]?!额伿霞矣枴肥紫汝U明家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整齊門內,提撕子孫”[6],即教育后輩子弟立德修身、齊家睦親,從而確保家庭或家族平安興旺、福澤綿延,進而以個人為中心、以家庭為起點將這種良好的精神力量和行為模式推廣開來,“軌物范世”,維系社會穩(wěn)定,推動國家發(fā)展。其次,《顏氏家訓》系統地發(fā)掘整理、總結凝練了家訓教育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實施細則。中華家訓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塑造、培育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即通過“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7],使家族成員樹立正確的價值理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從而以家庭為中介將個人命運與社會發(fā)展和國家興亡緊密聯系完成和達到儒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生存歷練和理想境界。其主要內容包括道德智力、家庭倫理、齊家治業(yè)、奉公報國以及養(yǎng)生保命等各個方面,其主要措施則是將價值熏陶與個體自覺并舉、親情感化與家規(guī)約束并用、榜樣示范與言傳身教并重,最終將家訓的價值觀念和具體內涵刻畫在每個成員內心,形成一種自覺、系統而有度的行為模式。再次,《顏氏家訓》開創(chuàng)了我國家訓典籍的著作體例和文體風格。其所提煉的家庭倫理、品德智能、思想方法、處事養(yǎng)生、雜藝知識等幾個方面的教育歷代家訓雖有所損益,但仍囿于這個范圍。其語言平時又不乏文采、論理精辟卻不缺親切、事例豐富而不失恰當為歷代家訓作者所推崇和效仿。明人傅太平就贊其“質而樸,詳而要,平而不詭。蓋《序致》至終篇,罔不折衷古今,會理道焉,是可范矣?!盵8]最后,《顏氏家訓》經歷代翻刻和闡釋,其傳播范圍廣泛、影響力巨大。顏之推后,歷代家訓典籍層出不窮、百花齊放。有帝王君主傳授后任經世治國的,如唐李世民《帝范》、清康熙《圣諭廣訓》 《庭訓格言》;世家貴族訓誡子孫齊家治業(yè)的,如唐柳玭《家訓》、宋司馬光《家范》、袁采《袁氏世范》、明龐尚鵬《龐氏家訓》、吳麟征《家誡要言》、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孝友堂家規(guī)》,朱柏廬《治家格言》及曾國藩《家書》等;也有普通百姓引導子侄為人處世的,如宋陸游《放翁家訓》等。就形式而言,既有專門的家訓著作,亦有具有家訓內涵的詩文及涵蓋家訓思想和理念的書信。這些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我們當前家庭建設和文化發(fā)展需要充分發(fā)掘整理和創(chuàng)新繼承的寶貴思想資源和精神財富。
“三沈”祖籍浙江吳興(今湖州),生長于陜西漢陰,是漢陰沈氏家族眾多支脈中重要的一支。據學者考證,明天順五年(1461),沈株山(字壽官)致仕返鄉(xiāng),“經川東北和陜南之漢陰,為當地山川地貌及自然環(huán)境所吸引”,“遂舉家定居于漢陰廳在廓里之牛溪河”[9],成為遷陜沈氏始祖。自此,沈氏居陜近560年,歷20余代,至今人口已達3萬多。目前所見《沈氏家訓》是由八世祖沈祖烈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主持編撰。全文共20條1933字[10],凝練概括為“耕讀傳家,崇尚蒙養(yǎng),淵德懿行,仁和謙讓”?!渡蚴霞矣枴肥巧蜃媪以诒橛[先賢史料和祖宗家法的基礎上,結合個體人生經歷、合族眾議的智慧結晶。它對祭祀、侍親、親情、治家、嫁娶、教子、睦鄰、德行及為官等多個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范和要求,既有先賢諄諄教導的匯編,亦有祖輩殷殷祈盼的凝結;既有經世致用的經驗,亦有倫理道德的訓示,是沈氏家族傳承父祖精神、聚攏本族人心、維系家族和諧的基本準則和興業(yè)起家、發(fā)展壯大的重要根基?!叭颉弊鳛樯蚴霞易遄顬榻艹龅某蓡T,雖無完整、系統而明晰的家訓著作傳世,但以其豐富的詩文著作和人生活動踐行和詮釋著沈氏家訓,同時也不停地發(fā)展、開拓和創(chuàng)新著沈氏家訓。概括起來,“三沈”所體現、詮釋和踐行的家訓主要有以下內容:
1.以德為本、志行高遠的修身之道
中國人歷來重視個人道德品性的修養(yǎng),視德為事業(yè)之基、居家之富、修身之本,而“積德者不傾”,故《大學》總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11]4。《沈氏家訓》也強調修身的重要性,要求“敬以持己,恕以接物。視聽言動,決去非禮;喜怒哀樂,務求中節(jié)”,因此既是祖輩所保有的愿望,亦是子孫所效仿的榜樣。傳統家訓中這種“養(yǎng)德為立身之本”的價值觀念來源于儒家文化對于人的社會屬性的較早認識和理論自覺。誠如馬克思發(fā)現“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儒家思想較早就對人的社會屬性有較為清醒的思想認識和自覺的理論把握,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群體性的動物,只有在社會中人才能獲得穩(wěn)定的生存和長足的發(fā)展。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它彌補自然屬性的不足而使人成為萬物之長。其中,道德是人的本質屬性中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人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的根本所在,即“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倫理而已”[12]。儒家思想從倫理角度出發(fā),給予社會關系的道德屬性以極大的關注,從理論上將這種社會關系概括為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和朋友有信的“五倫”。個人要在這種充滿道德的倫理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就必要把這種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內化成個人品質,成為一種德行活動踐行于世。由于所處的時代語境、價值立場和理論角度不同,歷代先賢對“德”這個家訓核心概念的闡釋是不同的,有以全生為德(曾子),有以節(jié)儉為德(諸葛亮《誡子書》),有以謙恭為德(羊祜《誡子書》),有以忍讓為德(吳汝綸《諭兒書》),這就造成了后世對“德”的不同理解,從而也就促成了修身立“德”的不同途徑和價值取向。
“三沈”尤其注重個人道德品格和思想境界培養(yǎng),將個人志向的確立和能力的提升同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聯系起來,從更為開拓的視野中達到個人完善和國家命運的同步。這從他們的詩文和書信中可以得到佐證。沈尹默很注重恬淡性情的修成和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在其早期多首詩詞中體現了這樣的德性追求。如“險巇詎所安,清曠乃足喜。處境難具良,得半亦云已?!F精神完,焉可議形似。挾藝事權要,志士亦足恥。吾輩榮浮名,有如長江水”(《小齋兀坐感舊詠懷,寄遠兄兼弟并呈星姊》)、“階痕滋碧蘚,雨氣熟青梅。閉戶成幽隱,出門非世才?!鹁破缴?,旁人莫浪猜”(《梅雨獨坐呈陳劉二子》)、“平生飛動意,何事在蒿萊?欲盡深尊酒,終慚賢圣才”(《久雨》)等,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恬淡性情的追求。沈尹默也很重視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這體現在他對文章的慎重和對書法的創(chuàng)新上。他認為作文應慎重,需要有獨到的見解和獨立的思想,而非人云亦云,邀功諂媚,即“江湖千日酒,文字百年身”(《贈夢坡》),“文章間業(yè)成虛語,得失終關一寸心”(《贈季剛》)。被譽為“第一首散文詩而備具新詩的美德”[13]的《月夜》詩中那個遺世獨立的“我”正是追求獨立自主和個性自由的詩人自身的真實寫照,故唐弢先生說:“那個在霜風明月中與高樹并立的‘我’的形象,也顯露了當時個性論者的精神特征”[14]。在書法上,沈尹默師法“二王”、熔鑄歐褚、博采眾長,最終創(chuàng)立了“沈體書法”,并結合自身習字心得創(chuàng)立了“執(zhí)筆五字法”,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成為“三沈”以德修身、志行高遠的家訓的良好體現和踐行。
2.端蒙重教、孝親睦家的居家之道
家訓教育作為一種有別于國家教育、社會教育的民間教育方式,歷來受中國人的重視和提倡。優(yōu)秀的子孫是家庭得以延續(xù)和興旺發(fā)達的根本保障,而為每個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課,為其未來人生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德性基礎和樹立明確的努力方向是每個家族祖輩的殷切期望。家庭教育在個人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流傳著無數勸勉子弟讀書的故事和詩文,如孟母三遷、斷杼教子、懸梁刺股、映雪聚螢等。清人孫奇逢更認為:“端蒙養(yǎng),是家庭第一關系事?!盵15]顏之推指出,孩子在小的時候天性真誠、精力集中,有如“日出之光”,容易通過教育浸染點綴,從而先入為主、自然形塑、養(yǎng)成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逐漸精神散逸,這個時候再教育效果就有如“秉燭夜行”,大不如前。所以,應該端蒙重教,重視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以正確的價值引導和合理的德性教育?!渡蚴霞矣枴芬嘀匾晫ψ訉O的教育,要求教子以嚴,通過以“義方”為內容的道德警示使子孫后輩不至誤入歧途;養(yǎng)女需訓,通過以“婦德”為內涵的倫理訓誡使女性后輩能夠宜室宜家;擇師要慎,通過對德行高潔、知行合一的良師的選擇給子孫后代形成榜樣效應。在齊家治業(yè)上,《沈氏家訓》繼承了儒家文化的傳統,要求子孫要勤儉持家、耕讀傳家;在處理家庭關系中,要求子孫祭祀以殷、侍親以孝、兄弟友愛、長幼有序、謹慎擇偶。概括起來,即重視對先祖功業(yè)的感懷與精神的傳承;重視對血緣親情的依戀與奉獻的感恩;重視對夫妻關系的聯系與情感的和諧。這些在“三沈”的詩文和活動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踐行和發(fā)展。
“三沈”很注重家庭教育,“養(yǎng)子固來習,寧貽嫁時羞。群趨遵大路,陋巷方仄幽”(《秋明室雜詩》二),這既有祖輩的榜樣示范,亦有自身的學習自覺。沈尹默曾因背不出書來而急得生了病,休養(yǎng)期間仍堅持讀《紅樓夢》、唐人詩選、袁枚著作等,這些都深刻影響其以后的學術志趣和研究方向。沈尹默告誡后輩讀書需堅定信念,不為外物所動,“輕浮矜一知,文字黠者衒?!袝鐭o書,識者同一嘆”(《秋明室雜詩》四);長久浸淫,細品個中真味,“讀書無近功,浸淫義乃見。簡編三絕韋,意精易可贊”(《秋明室雜詩》四);全面涉獵,做到知行合一,“全知既不易,安行良獨難??捎刹豢芍?,圖始理則然”(《秋明室雜詩》五)。“三沈”祖籍浙江吳興,長于陜西漢陰,一生都與此兩地有著割舍不開的情緣,充斥著對兩地的追憶和懷念。沈兼士曾作詩,“漠漠清陰欲雨天,海棠開罷柳吹綿。鳴鳩有意驚春夢,喚起童心五十年”[16]。懷念幼時隨宦陜南,與兄妹登山覽勝,切磋短長的美好時光。沈尹默《憶湖州》一詩回憶了湖州美好的景色,抒發(fā)了他鄉(xiāng)為客的寂寞心境,充分地體現了“三沈”追本溯源、不忘初心的家教傳統?!叭颉币嘀匾晫﹂L輩的孝敬和兄弟的友愛,并將這種良好的家訓家風作為實際行動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中。由于長期在外求學和工作,“三沈”陪伴母親時間有限,1933年母親去世,所撰祭文詳細回顧其克服種種困難,含辛茹苦培養(yǎng)子女成人的艱辛歷程,表達了對母親離去的不舍和未能生前侍奉盡孝的難過與自責,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沈尹默也有多首詩文表達對故去親人的思念和兄弟間因忙碌不得相見的感慨。如《小妹》借夢中看到小妹的各種幻境的建立和破滅,表達對親人故去的難以置信和深刻眷念;《思佳客——偶然作寄兄弟姊妹》借追憶兒時追逐嬉戲,共賞盛景的美好過往,寄托“歸心已共春波遠,離緒還應草樹知”的離愁別緒;《云君病中,屬兒輩寄書促歸,因賦此以慰之》借幻想夫妻弄兒為樂,囑妻安心養(yǎng)病,表達“待我歸來春未半。相見。從新花月作生涯”的思念。這些詩文中所體現出來的家訓精神和家風文化,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深刻體會的。
3.仁和謙讓、身系家國的處世之道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仁和謙讓是最為重要的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鬃右蟆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論語·雍也》);孟子告誡“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章句上》);宋袁采教導“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17];清吳汝綸也認為忍讓是居家美德?!渡蚴霞矣枴犯嬲]子孫要講求忍讓,不可好勇斗狠,違背父母意愿;為人要低調,行為要有度,不可刻薄寡恩,恃強凌弱;要講求鄰里關系和諧,相互扶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并且將這種仁義之風傳播擴散,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叭颉比屎椭t讓的處世之道可從教授學生的方式和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窺見一斑。沈兼士師從章太炎,樸學成就非凡,卻不以此自矜,反以此自勉,虛心求教、刻苦鉆研,一生有多篇高質量論文傳世,其所編《廣韻聲系》更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學術力作。他教學耐心細致,注重照顧學生的理解和愛好,將知識性與趣味性、枯燥的學術問題和生動的案例結合。據學生回憶,在講授“刬”的意思時,他就列舉了古代“刬馬”一詞和李煜詞“剗襪步香階”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把乏味的考據形象化、生動化,深得學生喜愛[18]42。沈尹默書宗“二王”,取法歐褚,熔鑄百家,成就斐然。少時因未得名師指點,難免走過彎路,曾受到陳獨秀“詩做得很好,字其俗人骨”的批評[19]。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埋怨陳獨秀,反而聽取了他的批評和建議,從源頭上反思自身書法缺陷,下大力氣改正,從而成就了“沈體書法”的輝煌,也建立和陳獨秀長久的友誼?!叭颉贝私游镫m仁和謙讓,低調從容,但面對國家民族的重大問題時,卻能夠身系家國,堅持原則,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先。沈尹默早期表達了立志為國出力的決心和祈盼全新時代的愿望,“篋中尚有能鳴劍,未是風塵大可哀”,又“會須一洗箏琶耳,來聽江湖澎湃聲”(《即時偶占二首》)?!豆聭崱吩娽橅緯r弊,表達了對江河日下而無救世能人的悲嘆,“獨憐烏鵲群飛意,誰挽江河日下心。孤憤終朝成抵幾,故情從古惜亡簪”;《頤和園》詩反思歷史,抒發(fā)了對大廈將傾空有昏聵君主的遺憾,“??諛菣╀N兵氣,人去亭合峙夕陽。七國三邊憂不到,宸游真不系興亡”;《答季剛》詩痛心“多少東山攜妓客,何曾揮涕為蒼生!”沈兼士于文字考據、音韻訓詁和文獻整理多有成就,曾多次為維護珍貴文獻資料做出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清宮檔案整理和《四庫全書》保護上做出了突出成就。這些都成為“三沈”優(yōu)秀家訓的體現和踐行。
4.奉公廉潔、勤政愛民的為官之道
傳統社會中家族子弟入朝為官的多寡及官階的高低直接決定此家族的社會地位和興旺程度,加之目前所存絕大多數家訓文獻是由歷史上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歷史影響的名人撰寫整理的,故家訓中多有關于教育子孫為官之道,告誡子孫勤政廉潔的內容。如明薛瑄所列“居官七要”即為“正以處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長,信以接物,寬以待下,敬以處事。”[20]歐陽修也告誡子孫“廉而好施,決不妄取”,曾國藩更是明確說“做官以不要錢為本”。除了廉潔自律,保持清白之風外,傳統家訓要求為官要有所作為,即要以人文本、勤政愛民?!渡蚴霞矣枴芬笞訉O首先要克己奉公,國家所要求的錢糧賦稅要第一時間積極主動完成,這是保有家庭,免遭責難的基礎;其次要為官清廉,對上要循分盡職,對下要周濟窮難,不思中飽私囊,不做“衣冠盜賊”,而要“致君澤民”。明清之際,“三沈”祖輩世代為官,多鄉(xiāng)賢名宦。光緒版《定遠廳志》第十八卷“職官志·官師”錄沈際清,評其“貞誠樸實,有長者風”;民國版《漢陰縣志》第三卷“漢陰歷代行政官吏一覽表”錄沈祖頤,評其“政尚簡易,不事矜張”?!叭颉备赣H沈祖頤在任期間恪盡職守,給地方人才培養(yǎng)大力支持,最后積勞成疾,得進當地“名宦祠”?!叭颉崩^承和弘揚了這種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的優(yōu)良家訓,并在工作中不斷地踐行著這一精神。作為知名學者和文化名人,“三沈”不同程度擔任了當時政府的重要職位,即使在家庭困難的情況下也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而貪墨國家和人民的財產。沈兼士主持清理清宮檔案多年,一直兢兢業(yè)業(yè),直至最后病逝,從來清清白白,為我國珍貴文獻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沈尹默心系我國書法的傳承和發(fā)展,積極利用各種渠道向領導人獻言獻策,建立書法協會,培育書法新人。
“三沈”家訓的產生和陜南特有的文化類型,儒家傳統的思想觀念和沈氏悠久的家族傳承分不開,是此三種文化形態(tài)相互融合生發(fā)與傳承創(chuàng)新的智慧結晶和文化表征。
1.得益于陜南文化的不斷滋養(yǎng)
陜南位于長江和黃河之間,地處秦巴腹地深處,連接雄秦秀楚,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和南北文化大融合的交匯地帶。境內青山綠水、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既是中國歷史上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亦是稻菽和蠶桑等農業(yè)文化兼做并蓄的地方。明清以后隨著湖廣移民的大量融入,這里成為關隴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和氐羌文化的薈萃與儒、釋、道、回文化多元發(fā)展之地。《興安府志》風俗篇稱漢陰“人民勤勞,境無荒土。山居男女,合力并作,不以為苦,頗有家已富而身猶藍縷。游惰少年,引以為恥,激而務正,故野無惰農。雖乞丐亦稀往來,酬酢視有無為厚薄,不肯過費。雖富室無揮霍者(憲政調查報告書),民皆樸實節(jié)儉(陜志輯要)。”①安康市漢濱區(qū)檔案史志局編,萬安祥,李厚之校注,《陜西地方志叢書·重續(xù)興安府志校注》,2005年版,第161頁?!叭颉毙愿駳赓|的養(yǎng)成和文化心理的塑造同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分不開,其后輩諶北新總結道:“‘三沈’的學問、思想、為人、性格乃至衣食住行等等都是從漢陰來的,是漢水文化養(yǎng)育出來的,是嚴格的家教熏陶出來的,是多年的‘童子功’練出來的”[18]181。具體而言,陜南多移民聚居,造成“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形成各種具有不同語言特征的“方言島”,成為進行方言調查和音韻研究的寶地,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沈兼士樸學研究的興趣及最終的學業(yè)志向。陜南所在秦巴山區(qū)是中國道教的發(fā)祥地,這里道觀林立、流派眾多、信徒廣布,是“抱甕羞機”等道教故事的源生地。沈士遠受道教文化影響,深研《莊子》,造詣頗深,也成就了“三沈”仁和謙讓的處世之道。安康自古詩文鼎盛、民歌流行,書法大行其道,碑學流行、眾家并存、尤重歐體,在奠定沈尹默書法愛好和宗法基礎的同時,也提供了其博采眾家之長,推陳出新的契機。質言之,明媚秀麗、封閉自足的自然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三沈”自然恬靜和仁和謙讓的性格氣質;多元復雜、流動異變的社會構成培育了“三沈”開闊的眼界和包容的胸懷;崇文重教、多元匯聚的人文環(huán)境激發(fā)了“三沈”兼收并蓄和推陳出新的勇氣,從而成就其后熔鑄中西、新舊文化,進而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根源。
2.得益于儒家思想的深層浸潤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所在,而奠基家訓文化且在中國人思維中根深蒂固的“家國同構”觀念正始于儒家。有學者指出:“家訓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民間版本,家訓使儒學從高雅的理論王國下凡到平常百姓家,內化為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標準。”[21]在《論語·為政》中有一段關于孔子對于齊家和治國關系的精辟對話,孔子說:“《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11]59可見,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能夠做到侍親以孝、兄友弟恭,即把家庭團結好、治理好,就是參政治國,而這些治理家庭的原則,同樣可以推而廣之適用于國家政治。是故《大學》總結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11]3,修齊治平的層層遞進闡明了個人與家庭、家庭與國家、國家與天下的重要聯系,從而成為追求家庭和諧、社會穩(wěn)定、國家富強和天下太平不可違背的金科玉律和進階次序。儒家思想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核心概念是“仁”和“禮”。仁者愛人,即通過對自我的發(fā)現和肯定,推進到對他人的認可和關愛,進而拓展到對萬物的承認和尊重,以一種博大的胸懷追求一種和諧統一的狀態(tài)和天人合一的境界。“禮”即要求在天、地、君、親、師五個層面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個方向確定一定的秩序,敬畏天地、忠君愛國、孝敬父母、尊師重教、和睦家庭、慎重擇友。這些在“三沈”家訓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體現。
3.得益于沈氏家風的長期熏陶
“三沈”祖籍浙江吳興竹墩,后父祖仕宦而遷居漢陰,故內心深處仍保留著較為濃厚的江南士子文人的性格氣質和文化追求。光緒版《歸安縣志》第六卷“輿地略六”載:“竹墩,與前邱相去里許,沈、朱二姓多習儒業(yè)。明以來,科名蔚起,自東至西,清溪曲折回抱?!鄙蛞凇蹲允觥分谢貞浧湓娓干蝓庈S,“終身清苦,課徒為生,冬夏一床席,無錢買書,嘗手抄經籍,授子姪輩誦習”[22],自己幼年時還能夠見到其小楷手書的《爾雅》。祖父沈際清更是才思敏捷、頃刻成章,且“酒酣輒手不停揮”。有遺作《賞桂》保存在定遠廳正教寺壁,自己少時學書,即從鉤摹祖父提詩開始。父親沈祖頤酷愛歷史、亦喜屬文,卻為文謹慎,于書法一道用功尤勤,造詣頗深。父親雖忙于公事,但無形中給自己的熏陶很大。父祖的經歷給“三沈”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沈”也充分的傳承了這種文化基因和家風傳統。沈氏兄妹幾人讀書十分刻苦,且珍惜時間,手不釋卷,常?!靶值苕⒚镁奂?,學作韻語”,待父公事之余,點評短長。
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文化現象,“三沈”成就和貢獻的取得同其良好的家訓家風是分不開,故我們不但要從多種角度來合理地解讀其家訓文化的內涵和特質,更要在面向現實需要和時代問題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傳承和發(fā)展,從而使其有助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薄叭颉奔矣柼攸c之一,亦是其給我們首要的啟示是重視對童蒙的教育。首先,教育要融入實際的生活?!叭颉奔矣柤扔性敿毜奈谋緝热?,語言平實、言辭懇切,亦有凝練的文字概括,形式工整、簡潔易記。內容都是有關孝敬長輩、親和兄弟、交友擇師和勤學修身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對孩子自小立志堅貞、處世謹慎、學習勤奮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其次,教育要重視榜樣的力量。“三沈”祖輩多習文為主,世代為官、名人輩出,故而家庭文化底蘊濃厚,詩書傳家傳統悠久,祖輩的經歷和教誨對他們人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榜樣示范作用。祖父沈際清“貞誠樸實,有長者風”,為學刻苦,精于詩文,其所提《賞桂》詩既是激發(fā)“三沈”詩文創(chuàng)作的源泉,亦是奠定其書法志向的根基。父親沈祖頤才思敏捷、尤工書法,勤政愛民、“尤拳拳以興學育才為急務”,終因積勞成疾病逝,得進地方“名宦祠”。沈尹默說道:“我幼年在家墊讀書,父親忙于公事,但于無形中受到薰育”,并回憶了自己幼年學書苦無良師,走了不少彎路,后見父親歐體書法,頗為喜愛,得窺門徑,并在父親的指導下,臨摹祖父題字,進一步轉益多師開始了自己的書法生涯。顯然,父祖的示范效應更為直接和形象地影響了“三沈”日后的人生歷程。最后,教育要營造輕松的氛圍。由于陜南地理環(huán)境相對封閉,教育文化相對落后,加之父親常年游宦在外,“三沈”并沒有受到嚴格的學校教育和規(guī)則約束。在這種秀麗的自然環(huán)境和輕松的家庭氛圍中,“三沈”兄妹歡聚一起,學作韻語,進而連詞成句,切磋交流。其父得空則加以點評,比較短長。這種良好的習慣和輕松的氛圍一直保持了較長的時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從后來沈尹默的多首詩詞中仍可以見到其兄妹相和的場景,如《寒雨催秋重陽近矣,即時感懷與星姊聯成四韻,寄士遠、南潯、兼士、東京》《小齋兀坐感舊詠懷,寄遠兄兼弟并呈星姊》 《重九病臥憶兄弟,前年是日雨,在長安與姊聯句寄懷,因成一律》。自然環(huán)境的鐘靈毓秀和家庭文化的溫馨和諧交相輝映,最終成就了他們仁和謙讓的心境、兼容并包的胸懷和扎實豐厚的學識。
儒家作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和支柱,將個人的發(fā)展同民族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主張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能力提升的基礎上,近從和睦血親,遠則聯系社會,共建家國,從而達到天下一家、萬世太平的理想境地。陳獨秀說中國社會其實是一個以“家族本位”的社會,“國家組織,一如家國”[23];梁漱溟說“中國人就家庭關系推廣發(fā)揮,以倫理組織社會”[24];費孝通比喻說“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的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個人就是那個石頭,而家、國、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紋,都強調了家庭在個人成長和國家發(fā)展之間重要的中介地位和作用??梢?,家庭作為聯系個人與社會和國家的中介,既是個人得以安身立命和道德修養(yǎng)的場所,亦是參與政治和治理天下的起點,因而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教傳統顯得十分重要和關鍵。事實上,中國人對倫理道德的思考和理解,正是從微觀的家庭領域到宏觀的社會領域對種種利益關系的多維綜合審視和辨析的結果。從孝親始,逐漸地向仁、義、忠等范疇拓展,最終將整個社會結構納入龐大的血緣道德體系中[25],將血緣情感、家族主義和倫理本位的文化情結與社會結構相粘結,從而突破家庭的簡單關系,涵蓋到個人與他人、社會及國家的忠孝仁義等倫理道德關系。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學者認為“儒家學說的基本精神與家族文化是合拍的,只不過儒家學說將原始群體的基本精神系統化和理性化了,并做了更高層次的歸納和提煉,使其成為一種比家族文化適用更大的觀念系統,用以治理社會?!盵26]“三沈”家訓中的“耕讀傳家,崇尚蒙養(yǎng),淵德懿行,仁和謙讓”正是中華民族“家國同構”思想的表征和豐富,同時也只有這樣的價值觀念才能保證個人的道德養(yǎng)成、家族的興旺發(fā)達和國家長盛不衰,當然也就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故有學者評價沈尹默說:“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其聲望及人格魅力,新中國成立后在上海乃至于全國,沈尹默影響并團結了一批心儀帖學的書法家?!谏蛞膸酉?,潛心研究帖學,形成了‘回歸二王’的潮流?!涍^他們的重新闡釋,一度萎靡不振的帖學在新的時代得以復活,千年經典重新回到經典的位置,帖學也由此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沈尹默作為這個聯盟的盟主,可謂功不可沒?!盵27]
“三沈”不同程度地在中國近現代文化運動中發(fā)揮過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沈士遠是著名學者,其《莊子研究》頗有心得;沈尹默是著名書法家,其“沈體書法”博采眾長、自成一家,且還有《沈尹默論藝》等理論著作傳世,他還兼文學作創(chuàng)作,新舊文體交替融合,《月夜》詩更是被認為第一首新詩;沈兼士是著名音韻學家,其代表作《廣韻聲系》和多篇學術論文產生深遠影響,參與保護與整理清宮檔案更是開創(chuàng)文獻整理與研究的風氣之先?!叭颉奔仁俏幕?,亦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和諸多革命運動和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參與者??梢哉f,“三沈”文化現象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值得我們多種角度、多元方法進行探索和解釋,而從“三沈”家訓淵源的角度進行研究,就是一種比較新穎和可靠的方式。事實上,從家訓和家學角度來解釋文化現象和歷史事件已有一定基礎和案例,陳寅恪就認為漢以后學校制度廢弛,學術中心逐漸有官學轉移到家族,即“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宗教皆與家族、地域兩點不可分離”[28]20,而家族所起的作用在于,“士族之特點既在于其門風之優(yōu)美,不同于凡庶,而優(yōu)美之門風實基于學業(yè)之因襲”[28]260。學者鄭欣淼在文章中探索了中國家族文化的風采與轉型,特別是浙江籍文人群體和江南世家大族傳統對北大“三沈”文化現象形成的淵源和意義[29]。這一思路啟示我們可以從研究“三沈”家訓開始,了解其為人處世、生長環(huán)境、家教傳統和文化傳承,從而對“三沈”人生成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對“三沈”文化貢獻有一個科學的解釋,進而對“三沈”歷史意義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奔彝ナ巧鐣嫵傻幕締卧图毎?,中國的文化傳統、文明基因主要是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不斷接續(xù)、薪火相傳的[30],國家的復興需要和諧的社會,和諧的社會需要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離不開優(yōu)秀的家庭文化。中國近現代史上陜西漢陰“三沈”現象的產生,是優(yōu)秀家訓實踐的典型文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31]質言之,家風好,則家道興旺、國家昌盛;家風差,則家道衰落、國家疲敝。在物質生活無比豐富和教育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代社會,我們更應該重視優(yōu)秀家訓和良好家風在家庭建設、社會發(fā)展以及國家復興中的積極作用和重要價值;重視其所體現的傳統美德、哲學意蘊和倫理內涵;重視家訓文化的不斷傳承與創(chuàng)新及其在新時代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地位和能量。挖掘和闡釋“三沈”家訓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將之同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建設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踐行社會主義新家訓、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