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露,陶玉國
?
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入境旅游研究進展
俞 露,陶玉國
(江蘇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以CSSCI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的291篇樣本文獻為研究數(shù)據(jù),通過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繪制相應的知識圖譜,分析入境旅游研究進展。結果發(fā)現(xiàn),入境旅游研究領域在不同時期涌現(xiàn)出許多研究者,但較深入的合作僅局限在少數(shù)學者間。研究主要圍繞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場、市場競爭態(tài)等熱點展開,入境旅游研究大致經過起步階段、成長階段、穩(wěn)定階段和深化階段。未來入境旅游的發(fā)展趨勢可以概括為“一帶一路”國家的游客入境旅游意愿、提高客源國市場貢獻度、出入境旅游的平衡關系等。
入境旅游;知識圖譜;CiteSpace
入境旅游是旅游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旅游產業(yè)成熟程度和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入境旅游取得的良好發(fā)展實踐,客觀上推動了相關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入境旅游研究受到學術界持續(xù)廣泛關注,積累了較多的成果,涉及入境旅游的客流流向[1-3]、空間結構[4,5]、市場特征分析[6,7]、旅游競爭力[8]等內容,但已有研究對入境旅游研究進展整理較為少見,缺乏詳細系統(tǒng)的分析,難以把握研究的態(tài)勢。
有鑒于此,本文基于當前入境旅游研究綜述現(xiàn)狀,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以CSSCI數(shù)據(jù)庫檢索的1998-2016年291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嘗試繪制入境旅游研究知識圖譜,識別入境旅游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與重要節(jié)點文獻,反映知識網絡結構、研究熱點的轉向與變遷,展現(xiàn)該領域發(fā)展歷程,希冀為把握入境旅游研究進展提供參考。
為了系統(tǒng)而客觀地篩選出關于國內入境旅游研究的有效樣本,本文以“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作為入境旅游文獻計量分析的統(tǒng)計來源,該數(shù)據(jù)庫目前已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地理學等多個學科在內的25大類、500多種高水平學術期刊,是國內公認的權威數(shù)據(jù)庫。入選CSSCI的刊物影響較大、學術水平較高、編輯規(guī)范,且反映我國社會科學界各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來源文獻質量較高,在各個研究領域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時能反映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
在設定樣本檢索條件時,將篇名(詞)設定為“入境旅游”;鑒于該數(shù)據(jù)庫從1998年開始收錄文獻,所以將檢索的時間范圍設定為“1998-2016年”。由此得到符合條件的有效樣本文獻記錄291條。
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通過應用數(shù)學、圖形學、信息可視化技術等學科的理論方法與計量學引文分析、貢獻分析等方法結合,并利用可視化的圖譜形象地展示學科知識領域的核心結構、發(fā)展歷史、前沿領域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9]。本文采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對檢索出的291條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生成作者合作、共被引知識圖譜、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和文獻共被引時間線圖譜。
通過作者合作及作者共被引知識圖譜,可以為了解入境旅游領域研究者的學術影響力提供新的視角。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有助于展現(xiàn)該領域發(fā)展過程中的研究熱點。而文獻共被引時間線圖譜則可以反映不同時期的重要文獻,有助于認識入境旅游研究的發(fā)展進程。
研究入境旅游的學者較多,少數(shù)合作緊密,但大多處于獨立分散的狀態(tài)。各學者之間的聯(lián)系較少,僅少數(shù)學者組建了學術共同體,具有代表性的是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機構相對單一。由圖1可知,由馬耀峰、白凱、劉宏盈等研究者形成的人數(shù)較多、合作較密切的核心研究團隊,與以孫根年為中心的規(guī)模較小的次核心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由吳晉峰和任瑞萍兩位研究者形成的第三核心團隊的合作發(fā)文量也較多,雖與核心和次核心研究團隊同處一個機構,但聯(lián)系較少。除陜西師范大學外的其他研究機構的隊伍較小,成果不多。
圖1 作者合作知識圖譜
圖2 作者共被引知識圖譜
入境旅游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是孫根年和馬耀峰。從圖2的節(jié)點大小來看,孫根年和馬耀峰的節(jié)點最大,文獻被引次數(shù)最多,均為47次,屬于第一梯隊;陸林、陳秀瓊、劉宏盈的文獻被引頻次(Frequency)較高,都達到20次以上,屬于第二梯隊;而第三梯隊的隊伍較為龐大,其被引次數(shù)均在10次以上,主要包括保繼剛、張佑印、卞顯紅、趙東喜等學者。從網絡中心度(Centrality)來看,孫根年和馬耀峰仍屬于第一梯隊,他們的中心度分別是0.52和0.29,表明兩位研究者在該研究領域中比較有影響力,特別是孫根年團隊人數(shù)雖少,但影響較大;陸林、陳秀瓊的中心度均為0.19,影響力也較高,屬于第二梯隊;而王家駿、牛亞菲、張紅等學者雖被引頻次較低,但影響力頗高,中心度均達到0.10以上,表明他們的文獻同樣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屬于第三梯隊。
入境旅游研究領域一直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在其不同的發(fā)展時期都涌現(xiàn)出一批學者。知識圖譜中的引文年環(huán)(Citation Tree-rings)代表該作者的被引歷史,引文年輪的顏色代表相應的引文時間,連線的顏色表明首次共被引的時間,線條顏色隨被引時間的臨近趨于暖色調。從圖2節(jié)點連線的顏色來看,吳必虎與張紅的節(jié)點連線顏色最接近綠色,表明這兩位研究者較早地為入境旅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文獻被引次數(shù)都達8次以上,且被引時間較早,分別是2002年和2003年。2004-2010年期間,在該領域較有影響力的研究者主要有馬耀峰、孫根年、陸林、陳秀瓊等。隨后是劉法建、王永明、李創(chuàng)新等人,他們都一定程度上發(fā)展和完善了入境旅游領域的研究??傊?,該領域研究受到了主流研究者的持續(xù)關注。
圖3 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選取的樣本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并將相似含義的關鍵詞進行合并,例如入境旅游流和旅游流等,繪制出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詳見圖3。在該圖中,入境旅游處于中心位置,它的頻次和網絡中心度都居于首位,其次是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場、市場競爭態(tài)、經濟增長、親景度等。結合文獻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關于入境旅游的研究大多以“入境旅游”這一關鍵詞為文章的中心內容,以VAR模型、Granger因果檢驗、面板數(shù)據(jù)等定量模型作為研究方法,從影響因素、區(qū)域差異、時空差異等角度圍繞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場、市場競爭態(tài)等熱點展開,這些共現(xiàn)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能指示入境旅游研究的走向。
圖4 文獻共被引時間線圖譜
表1 關鍵節(jié)點被引文獻
不同的研究熱點一般基于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勾勒出了入境旅游研究的發(fā)展路徑。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和發(fā)展,入境旅游研究的內容正在不斷豐富完善。為了解入境旅游研究的演進路線[10],通過CiteSpace軟件生成文獻共被引時間線圖譜,詳見圖4,并歸納出關鍵節(jié)點被引文獻,詳見表1。
圖5 刊文數(shù)量圖
從圖5刊文數(shù)量圖來看,入境旅游研究的發(fā)展過程大致劃分為起步階段、發(fā)展階段、繁榮階段和深化階段。
起步階段(1998-2003年)。此階段關鍵文獻數(shù)量較少,研究尚未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從2000年開始,入境旅游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主要從入境市場等角度分析入境旅游流的空間分布及趨勢預測。馬耀峰將全國入境旅游流劃分為5大基本旅游流區(qū)[1],張紅等則在實地抽樣調查基礎上分析了上海等旅游熱點城市境外游客市場的結構特征、時空變化規(guī)律[2,3]。入境旅游趨勢預測也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例如吳江華等通過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進行了相應的研究[28]。該時期研究重點為熱點旅游城市的入境現(xiàn)狀特征及規(guī)律分析。
成長階段(2004-2007年)。期間大多文獻運用定量方法,從區(qū)域市場競爭、旅游經濟差異測度、影響因素等方面聚焦入境旅游區(qū)域差異。孫根年依托區(qū)域市場旅游競爭態(tài)模型剖析了新世紀以來我國入境旅游的客源地市場和目的地市場的競爭態(tài)勢[8]。陸林等研究者開始探討入境旅游發(fā)展的省際差異[11,20]。龐麗和陳秀瓊都認為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區(qū)域間的差距會逐漸縮小[12,21]。陳秀瓊通過研究中國入境旅游區(qū)域差異的時間動態(tài)演變過程,驗證了發(fā)展入境旅游業(yè)確實能起到調整區(qū)域經濟差異的作用[12]。卞顯紅等以長江三角洲的6座城市為例,構建了模糊綜合評判矩陣模型,對該區(qū)域的旅游流份額、流動規(guī)律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評價[16];該文為研究中國入境旅游區(qū)域差異提供了一個新的動態(tài)視角。還有部分學者則著眼于分析入境旅游區(qū)域差異的背后原因,例如敖榮軍認為我國國際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非常大,而造成這種差異不僅因為各地區(qū)的旅游資源不平衡,且還有基礎設施、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其他影響因素[15]。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頗豐,側重于入境旅游的區(qū)域差異方面。
穩(wěn)定階段(2008-2011年)。該階段的理論研究在旅游流和旅游經濟等方面都有新發(fā)現(xiàn)。在這段時期,一些學者側重從宏觀角度探討問題,研究內容更趨于細致和完善。趙東喜選取我國的省域面板數(shù)據(jù),不僅同時考慮時間與截面信息,而且從收入與市場這兩個方面出發(fā),對影響中國省際入境旅游發(fā)展的原因和決定性因素進行分析[13]。在這一階段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穩(wěn)步提升,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大國優(yōu)勢為我國入境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潛力和發(fā)展后勁。孫根年選取資源—區(qū)位—貿易三大因素,提出入境游客目的地選擇的三因素假設,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入境游客地域分布和目的地選擇的宏觀規(guī)律,并提出經濟貿易聯(lián)系對入境旅游的影響這樣一個新視角[14,24]。烏鐵紅等學者構建新模型作為測算工具,從不同角度分析入境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空間格局演變特征及其成因[22,23]。還有一些學者對入境旅游中旅游流的規(guī)律、特征及轉移路徑等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4,18,29]。劉法建等嘗試以旅游流的內在聯(lián)系特性入手,從宏觀上把握中國入境旅游流特征,進一步將旅游流研究與網絡分析的理論技術相結合[14]。張佑印和王永明等以北京為案例地,通過杠桿原理、構建旅游流擴散指數(shù)等新方法,分析北京入境旅游流向其他省市空間擴散的動態(tài)轉移規(guī)律及擴散路徑模式,對我國入境旅游流空間結構研究起到一定補充[30,31]。這一時期的研究為入境旅游的均衡發(fā)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觀決策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jù)。
深化階段(2012年至今)。該階段入境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研究成果的實踐性顯得尤為重要。之前關于旅游流的研究大多基于數(shù)量規(guī)模的分析,對旅游流的質量鮮有涉及。李振亭首次提出了入境旅游流流質的概念,并對中國近20年入境旅游流流質變化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不應該過度片面追求規(guī)模的擴張,特定階段質量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26]。入境旅游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一直是國內學者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深化階段的研究完善了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學者們試圖對中國城市的入境旅游現(xiàn)狀及其差異性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萬緒才等補充了現(xiàn)有研究在區(qū)域范圍方面的不足,從全國范圍內的城市層面對中國城市入境旅游發(fā)展差異性進行探析,并進一步深入探究影響因素,為城市入境旅游發(fā)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jù)[19]。張子昂等對微觀尺度即縣域入境旅游展開了研究,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入境旅游方面對微觀尺度單元的研究內容[32]。王克軍提出入境旅游市場貢獻的概念,有利于推動我國向國際旅游經濟收益大國轉變,給實踐帶來更多便利[33]。該階段的成果進一步完善了入境旅游研究的實踐意義,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上更加多元,尤其是旅游流和區(qū)域差異方面的研究趨于全面。
研究采用CiteSpace軟件對入境旅游研究領域291篇樣本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出入境旅游作者合作知識圖譜、作者共被引知識圖譜、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以及文獻共被引時間線圖譜。這些知識圖譜清晰地反映入境旅游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合作關系、研究熱點以及研究的發(fā)展路徑,從中可以看出國內關于入境旅游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具體結論如下:
(1)入境旅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孫根年和馬耀峰,他們在文獻被引頻次和網絡中心度方面都屬于第一梯隊,在該研究領域中有較高的影響力。該領域在不同階段都涌現(xiàn)出許多學者,其研究具有持續(xù)性,并形成了核心研究機構,但機構不夠多元且機構之間缺乏深入的合作。在今后入境旅游研究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更多學者組成多元化、有影響力的學術共同體,有效發(fā)揮領域內學術研究的團隊效應,對提高本領域的綜合水平帶來良好的影響。
(2)入境旅游研究熱點主要包括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場、市場競爭態(tài)、經濟增長、親景度等,研究方法以VAR模型、Granger因果檢驗、面板數(shù)據(jù)等定量方法為主。從研究內容來看,入境旅游各階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流和旅游市場等少數(shù)幾個方面,研究主題較為單一。從研究方法來看,入境旅游研究經常運用經濟學、地理學等相關理論方法進行分析,然而旅游學科作為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門類,該領域的研究與很多其他學科交互性不強,理論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略顯不足。未來仍需加強跨學科的合作,為入境旅游研究的理論、實踐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
(3)國內入境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真正受到關注則是在21世紀初期,經歷了起步階段、成長階段、穩(wěn)定階段和深化階段,目前該領域的研究仍處于深化階段。結合入境旅游的研究熱點和研究進程,未來入境旅游的發(fā)展趨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沿線省市入境旅游的發(fā)展趨勢研究將成為近期學者們的研究熱點,同時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游客入境旅游意愿及行為等方面也值得研究;第二,近年來入境旅游發(fā)展相對平穩(wěn),如何提高客源國市場對我國旅游業(yè)的貢獻價值,如何培育高質量的入境旅游市場,這些問題的研究將對我國進一步提高入境旅游發(fā)展水平有實踐意義;第三,在出境旅游蓬勃發(fā)展之下,如何平衡出入境旅游的關系也值得學者們關注。
[1] 馬耀峰,李永軍.中國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間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44-46.
[2] 張紅.我國旅游熱點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2):56-57.
[3] 劉靜艷,馬耀峰,張紅.上海境外游客旅游空間流動趨勢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2001,40(S2):119-122.
[4] 馬曉龍,吳必虎.西安旅游區(qū)旅游流空間結構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0(5):95-97.
[5] 翁瑾.規(guī)模經濟,產品差異化與中國入境旅游空間結構的變動[J].旅游學刊,2008,23(6):30-35.
[6] 林德榮.福建入境旅游市場中臺灣客源市場特征分析[J].旅游科學,2007,(1):46-49.
[7] 任瑞萍,吳晉峰,韓立寧,王奕祺.京,滬,穗口岸入境外國旅游市場特征對比研究[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2,(7): 642-646.
[8] 孫根年.新世紀中國入境旅游市場競爭態(tài)分析[J].經濟地理,2005,25(1):121-125.
[9]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胡志剛,王賢文.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10] 李遠航,張真真,宋攀.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國外在線學習研究歷程與熱點分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4,36(2):100-103.
[11] 陸林,余鳳龍.中國旅游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05,25(3):406-410.
[12] 陳秀瓊,黃福才.中國入境旅游的區(qū)域差異特征分析[J].地理學報,2006,61(12):1271-1280.
[13] 趙東喜.中國省際入境旅游發(fā)展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J].旅游學刊,2008,23(1):41-45.
[14] 劉法建,張捷,陳冬冬.中國入境旅游流網絡結構特征及動因研究[J].地理學報,2010,65(8):1013-1024.
[15] 敖榮軍,韋燕生.中國區(qū)域旅游發(fā)展差異影響因素研究——來自1990-2003年的經驗數(shù)據(jù)檢驗[J].財經研究,2006,32(3):32-43.
[16] 卞顯紅,沙潤,杜長海.長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區(qū)域內流動份額分析[J].人文地理,2007,(2):32-38.
[17] 孫根年.大國優(yōu)勢與中國旅游業(yè)的高速持續(xù)增長[J].旅游學刊,2008,23(4):29-34.
[18] 陳剛強,李映輝,劉娟.中國入境旅游規(guī)模分布特征及其變化[J].地理研究,2011,30(6):1044-1054.
[19] 萬緒才,王厚廷,傅朝霞,等.中國城市入境旅游發(fā)展差異及其影響因素——以重點旅游城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3,32(2):337-346.
[20] 周玉翠,陸玉麒,謝江紅.我國國際旅游的區(qū)域差異[J].經濟問題探索,2005,(9):41-44.
[21] 龐麗,王錚,劉清春.我國入境旅游和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6,25(3):51-55+128.
[22] 烏鐵紅,張捷,李文杰,等.中國入境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空間格局演變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經濟區(qū)位熵的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9,23(5): 189-194.
[23] 姜海寧,陸玉麒,呂國慶.江蘇省入境旅游經濟的區(qū)域差異研究[J].旅游學刊,2009,24(1):23-28.
[24] 孫根年,張毓,薛佳.資源—區(qū)位—貿易三大因素對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選擇的影響[J].地理研究, 2011,30(6):1032-1043.
[25] 李創(chuàng)新,馬耀峰,張穎,等.1993~2008 年區(qū)域入境旅游流優(yōu)勢度時空動態(tài)演進模式——基于改進熵值法的實證研究[J].地理研究,2010,31(2):257-268.
[26] 李振亭,馬耀峰,李創(chuàng)新,等.近20年來中國入境旅游流流量與流質的變化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 40(1):94-99.
[27] 唐順鐵,郭來喜.旅游流體系研究[J].旅游學刊,1998, (3):38-41.
[28] 吳江華,葛兆帥,楊達源.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國際入境旅游需求的定量分析與預測——以日本對香港的國際旅游需求分析為例[J].旅游學刊,2002,17(3):55- 59.
[29] 劉宏盈,馬耀峰.基于旅游流轉移視角的云南入境旅游發(fā)展歷程分析[J].旅游學刊,2008,23(7):23-27.
[30] 張佑印,馬耀峰,馬紅麗,等.北京入境集聚擴散旅游流平衡點轉移規(guī)律研究[J].旅游學刊,2009,24(12):31- 35.
[31] 王永明,馬耀峰,王美霞.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間擴散特征及路徑[J].經濟地理,2011,31(6):1019-1024.
[32] 張子昂,黃震方,曹芳東,等.浙江省縣域入境旅游時空躍遷特征及驅動機制[J].地理研究,2016,35(6):1177- 1192.
[33] 王克軍.主要客源國對中國入境旅游市場的貢獻分析[J].旅游學刊,2017,32(1):32-41.
Research Progress of Inbound Tourism 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Mapping
YU Lu, TAO Yu-guo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Based on 291 samples selected from CSSCI database,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map through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o explore inbound tourism research progress is analyzed. It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rs emerg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inbound tourism research field but more intensive cooperation is limited to few scholar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inbound tourism flows, inbound tourism market and competition conditions etc. Inbound tourism research generally goes through initial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prosperity stage and deepening stag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uture inbound tourism trend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Belt and Road” country tourists inbound tourism intention; improving tourist country market contribution and balance relation of entry-exit tourism, etc.
inbound tourism; knowledge mapping; CiteSpace
F592
A
1009-9115(2019)01-0080-06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1.0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1131),江蘇師范大學博士學位教師科研支持項目(15XWR013)
2018-03-22
2018-05-25
俞露(1994-),女,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
(責任編輯、校對: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