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編
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占數(shù)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
山中小住。晨起,與友沿溪漫步。友說,這山有了水就有了靈氣。我接著道:“挾煙云而秀媚,照溪谷而光輝?!庇褤粽品Q贊,我卻淺笑解釋,這兩句話出自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
提起理論書,通常讓人想到的是枯燥乏味,而這一本山水畫的理論書,我卻看了很多遍。原因無他,只因其中的文字之美,猶若水流潺潺,云飛自在,處處透著恬淡安詳。每次看不僅僅是對山水畫有更深的了解,也像是作了一次“臥游”,在文字里與山水相見。
郭熙是北宋杰出畫家、繪畫理論家。他的一生既平順又跌宕起伏,其中的緣故都和繪畫有關(guān)。
當年,郭熙出生在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一個普通人家。他自幼酷愛繪畫,無論看到什么,都會臨摹下來,在實踐中自學。
讀書后,郭熙掌握了更多關(guān)于繪畫的知識,也將之前漫無目的的自學,改為臨摹前人的作品。在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巧后,他又開始了大量的野外寫生,并且懂得一棵樹要四顧之后選取最挺拔的一面臨寫,一段山川要截取最險峻巍峨的那部分來描畫。
成年后的郭熙無心仕途,而是常年帶著一個裝著繪畫用具的皮袋,游歷在山川之中,訪道尋友。沿途每當遇到奇花異木,他必會細細臨摹。
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郭熙總結(jié)出了“高遠、深遠、平遠“三種構(gòu)圖方法。這個理論一提出,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追隨他的弟子也日益增多。
之后,大臣富弼向宋神宗推薦了郭熙。對他的畫作,神宗一見就非常喜愛,當即任命他為畫院藝學。在神宗一朝,郭熙是最受青睞的畫家,無論是太皇太后宮殿里的屏風,還是贈送給高麗的屏風,神宗都會指定郭熙來畫。當時就有“神宗好熙筆”“評為天下第一”的說法。
神宗對郭熙的倚重還不止于此。當時畫院里考核學生,為密閣里的藏品制定目錄,神宗也都讓他負責。在畫院,郭熙一直升遷到待詔,差不多相當于副院長的位置。就連他申請退休,神宗都不允許。一直到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郭熙才得以請辭回到家鄉(xiāng)。
生性散淡的郭熙不看重官職,他始終眷戀的就是寄情煙霞的生活。返回故鄉(xiāng)后,郭熙潛心創(chuàng)作,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山水畫的畫理,并把自己的繪畫心得記錄下來。
沒想到,郭熙的畫作在宋哲宗時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哲宗喜歡古畫,他當政后將皇宮內(nèi)郭熙的畫都撤換下來,送到內(nèi)藏庫退材——其實就是當廢品來處理,以至于宮人拿這些畫作當抹布來用。
提舉官鄧庸入宮時看到宮人用的抹布似有山水圖案,一時好奇,發(fā)現(xiàn)竟然是郭熙的山水畫。之后,他想辦法得到了這一批“廢材”,并收藏起來。
畫作備受冷遇,遠在家鄉(xiāng)的郭熙早有耳聞。多年沉浸于筆墨的生活,已讓他心如止水。他知道即便自己畫得再好,也不可能人人喜愛,他要做的就是繼續(xù)繪畫,畫出更精妙的作品,讓后世的人去評說。
《山水訓》里郭熙有段話是這樣寫的:“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痹谒闹校接兴募?,就如人走過一生一樣,有欣喜,有寂寥,這些都是必經(jīng)的過程,繪畫就是要畫出這種意境,而做人也應當與萬物和諧。就如他之前能坦然接受欣喜,如今也能坦然接受寂寥。他相信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從來不會因個別人的喜好而減損其價值。
郭熙安詳平靜地走完了一生,活到90歲。不說在平均壽命低下的古代,就是放到現(xiàn)在,也是高壽。畫家之中長壽者眾多,這應當和他們心態(tài)平和、親近自然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就如郭熙所寫:“君子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長處也;泉石嘯傲,所長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觀也?!本訍酆蒙剿脑?,就是因為隱居在山水之中,與天地自然相親,放歌長嘯,自由自在,才能更好地涵養(yǎng)性情。
郭熙去世后,他的畫作命運又一次反轉(zhuǎn)。繼哲宗之位的宋徽宗和神宗一樣,非常喜愛郭熙的畫作。但是當時宮中郭熙的畫作已所剩不多,這也是徽宗感到很遺憾的一件事情。后來,徽宗追贈郭熙為正議大夫。而郭熙之子郭恩,將父親生前的遺稿編撰成冊,也就有了《林泉高致》這部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系統(tǒng)的山水畫理論書。
郭熙畫作的題跋詩眾多,其中不乏蘇軾、蘇轍、黃庭堅等名家。而我最喜歡的是王之道寫的:“平生最愛煙水閑,不知歲月磨江山。” 只這兩句詩,就足以道盡郭熙的性情。郭熙愛山,愛水、愛泉林嘯傲,愛猿飛鶴鳴,愛煙霞寄興,愛林棲谷隱,只要有畫筆在手,他眼中就會有濃妝淡抹的春山及明凈如妝的秋水,可以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荷衣蕙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