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鋒
(黑龍江省農墾牡丹江管理局中心醫(yī)院影像科 黑龍江 雞西 158300)
腦膜瘤是一類發(fā)生率較高的顱內腫瘤,該病的發(fā)生率僅低于膠質瘤[1]。但側腦室內的原發(fā)腦膜瘤臨床相對少見,該發(fā)病率僅占顱內腦膜瘤的2%左右[2]。研究主要以針對本院收治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側腦室腦膜瘤12例患者展開分析,探究腦室腦膜瘤的MRI特點與診斷價值。
納入2018年1月至—12月間本院收治12例腦室內腦膜瘤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包括男性3例、女性9例,患者年齡范圍18~64歲,平均年齡(36.2±4.2)歲,患者臨床癥狀包括5例頭暈、7例頭痛、2例面部麻木、2例惡心、2例嘔吐、1例肢體乏力、1例記憶力減退,患者病程15d~8年,平均病程(1.2±0.5)年。
納入患者均進行顱腦MRI掃描及進行增強掃描。采用Singna EXCI TEHD3.0T型超導磁共振掃描儀(GE公司,美國),線圈選擇8通道-相控陣線圈。序列選擇:SE-T1WI序列(TR/TE2:580/860/24ms)、FSE-T2WI序列(TR/TE:5100/137.5ms)、TS-FLAIR(TR/TI/TE:9600/2400/110ms);分別進行矢狀面、橫斷面、冠狀面掃描,設置層厚5.0mm、間隔1.5mm。進行增強掃描,選擇釓噴酸葡胺注射液作為對比劑,經靜脈注射,劑量以0.1mmol/kg,注射后橫斷面增強掃描,設置層厚5.0mm、間隔1.5mm,序列同MRI掃描。
納入12例患者均為單發(fā)病變,其中包括右側腦室患者7例、左側5例,其中發(fā)病部位包括側腦室的三角區(qū)10例、側腦室后角2例。腦室內腦膜瘤大小為1.5cm×1.6cm×1.5cm~7.0cm×5.0cm×5.1cm。腫瘤的形態(tài)包括類圓形8例(66.67%)、不規(guī)則分葉狀4例(33.33%)。
腦室內腦膜瘤在MRI掃描T1WI序列上等信號4例、稍低信號8例,病灶內見斑片狀高信號2例、低信號3例;T2WI序列上等信號1例、稍低信號1例、稍高信號10例,病灶內見斑片狀低信號4例、高信號1例。MRI增強掃描示,患者腫瘤實性部分均明顯存在均勻強化,鈣化3例均不強化。MRI下可7例可見明顯占位效應、4例輕度占位效應、1例無明顯占位效應;MRI下鄰近腦組織2例見明顯水腫、3例中度水腫、6例輕度水腫、2例無明顯水腫。腦室內腦膜瘤所在側腦室見擴張積水9例。
納入患者均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腦室內腦膜瘤。經病理分型為纖維型9例,WHO分級I級;間變型1例,WHO分級Ⅱ級;過渡型2例,WHO分級I級。12例患者中,11例經術前MRI診斷(91.67%),包括4例室管膜瘤、1例脈絡叢乳頭狀瘤;1例誤診膠質瘤。
側腦室腦膜瘤在臨床上相對較少見,且多數病例為良性腫瘤,一般認為該腫瘤起源于脈絡叢基質或脈絡組織,且側腦室三角區(qū)的脈絡叢最多,臨床常見側腦室三角區(qū),本組發(fā)病部位包括側腦室的三角區(qū)10例、側腦室后角2例。由于側腦室腦膜瘤生長的速度相對緩慢,且因側腦室內三角區(qū)空間較大,因此在該病發(fā)病早期腫瘤體積相對較小時,臨床癥狀較不明顯,研究納入腦室內腦膜瘤大小約為1.5cm×1.6cm×1.5cm~7.0cm×5.0cm×5.1cm。腦室腦膜瘤的MRI掃描表現主要是腦室內見邊界較清晰的腫塊影,多數呈類圓形,研究發(fā)現腫瘤的形態(tài)包括類圓形8例(66.67%)、不規(guī)則分葉狀4例(33.33%)。腦室內腦膜瘤在MRI掃描T1WI序列上等信號4例、稍低信號8例,病灶內見斑片狀高信號2例、低信號3例,T1WI多呈現稍低信號;T2WI序列上等信號1例、稍低信號1例、稍高信號10例,病灶內見斑片狀低信號4例、高信號1例,T2WI則多呈現稍高信號。MRI增強掃描示,患者腫瘤實性部分均明顯存在均勻強化,鈣化3例均不強化。對于腦室腦膜瘤的MRI掃描表現存在一定特征性,可通過結合臨床檢查,發(fā)病部位、性別以及年齡等因素進行診斷[3]。膠質瘤:該腫瘤好發(fā)于側腦室前角部位,在MRI增強掃描后強化往往不明顯且可見鈣化;室管膜瘤:多見于成人,且腫瘤形態(tài)較不規(guī)則,可見鈣化、囊變及壞死,MRI增強后多呈先不均勻強化,且向周圍的腦實質侵犯[4];脈絡叢乳頭狀瘤:MRI下多呈不規(guī)則分葉狀且表面不光整,與腦膜瘤的影像學表現相似,但該腫瘤多發(fā)于5歲及以下的兒童群體,易引起明顯的腦積水。
綜上所述,腦室腦膜瘤MRI掃描的表現存在一定特征性,可結合臨床檢查結果進行診斷,以提高MRI診斷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