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慧薈
(瓦房店第三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300)
肺炎支原體肺炎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在兒科中最為常見,為呼吸系統(tǒng)病癥。初期癥狀并不典型,需通過影像學特征明確診斷,避免誤診、漏診情況[1]。本次研究以對比形式觀察了CT 診斷與胸部X線診斷結果差異。
選取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肺炎支原體肺炎病患共80例,其中男患44例、女患36例;年齡區(qū)間處于1~9歲,平均年齡(5.81±1.35)歲;平均病程(10.47±0.93)天。組間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根據《實用兒科學》結合我院影像學檢查與血清支原體抗體IgM檢查確診為支原體肺炎,患兒存在不同程度胸痛、寒戰(zhàn)、發(fā)熱、咳痰、咳嗽癥狀[2]。
剔除標準:心臟疾病、免疫功能障礙、嚴重感染、哮喘類病癥、慢性肺部疾病者。
所有患兒均在就診后24小時內接受X線診斷及CT診斷。
X線診斷:拍攝患兒胸部側位片、正位片。CT診斷:選用東芝128排CT機,設置層距3mm、層厚3mm,掃描范圍自肺尖至橫膈。由具有豐富閱片經驗的影像學醫(yī)師完成閱片。
以臨床確診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X線診斷與CT診斷下患兒左肺及右肺不同病變位置診出率以及影像學表現確診率差異。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病變診斷準確度與影像學表現診出率以[n(%)] 表示,以卡方檢驗。若P<0.05表示組間數據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以臨床確診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在不同診斷方式下患兒左肺及右肺不同病變位置診出率。臨床確診結果顯示左肺上葉及下葉診出率分別為30%(24/80)與47.5%(38/80);右肺上葉、中葉、下葉診出率分別為25%(20/80)、22.5%(18/80)、43.75%(35/80)。
X線診斷下,左肺中上葉及下葉診出率分別為30%(24/80)、47.5%(38/80);右肺上葉、中葉、下葉診出率分別為23.75%(19/80)、22.5%(18/80)、46.25%(37/80)。
CT診斷下,左肺中上葉及下葉診出率分別為27.5%(22/80)、47.5%(38/80);右肺上葉、中葉、下葉診出率分別為23.75%(19/80)、20%(16/80)、43.75%(35/80)。
按照上述診斷結果,相對于臨床診斷結果而言,X線診斷中存在1例左肺下葉漏診及1例右肺下葉漏診情況,CT診斷中無漏診情況。兩種診斷方式在準確率上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以臨床確診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在不同診斷方式下患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影像學表現。臨床確診結果顯示胸腔積液、肺紋理增厚、間質浸潤病變、腺泡實變影、腺泡斑片影、腺泡結節(jié)影的確診率分別為18.75%(15/50)、30%(24/80)、18.75%(15/80)、28.75%(23/80)、38.75%(31/80)、16.25%(13/80)。
X線診斷下,上述幾項影像學表現檢出率分別為10%(8/80)、30%(24/80)、17.5%(14/80)、28.75%(23/80)、36.25%(29/80)、16.25%(13/80)。
CT診斷下,上述幾項影像學表現檢出率分別為17.5%(14/80)、20%(16/80)、17.5%(14/80)、26.25%(21/80)、37.5%(30/80)、16.25%(13/80)。
按照上述診斷結果,相對于臨床診斷結果而言,X線診斷在胸腔積液方面診出率低于CT診斷(P<0.05),CT診斷在肺紋理增厚方面診出率低于X線診斷(P<0.05),其它幾種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確診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
支原體感染大多為空氣中飛沫傳染,在兒童肺泡組織中數量較少。由于兒童彈性纖維發(fā)育尚未成熟,支氣管在病原體黏附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下受到毒性代謝產物的刺激而出現炎性反應[3]。在X線診斷影像學變化上,肺炎支原體肺炎早期可呈現出網狀陰影、肺紋理增粗、間質性肺炎,后期則呈現出片狀模糊影以及均勻斑點狀,在肺部下葉靠近肺門位置最為明顯。在CT診斷中能夠清晰顯示實質性病變以及肺間質病變,前者表現斑片狀影像,疾病后期會融合為大片狀;后者則表現為支氣管血管束增粗、橫斷面支氣管壁增厚[4]。
傳統(tǒng)診斷中多應用胸部X線完成,通過判斷間質浸潤情況、紋理情況以及肺部陰影做出判斷,近年來CT診斷應用率逐漸上升。根據研究結果,X線診斷在肺紋理增厚方面具有優(yōu)勢,表現為雙肺紋理明顯增粗增多、少數患者肺門外存在索條影;CT診斷則在胸腔積液方面更具優(yōu)勢,表現為胸膜明顯增厚且積液量較少??傊瑑煞N診斷方式在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中均具有應用價值,臨床檢查需結合患兒體征表現提升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