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七十周年,在這七十年的崢嶸歲月中,中華民族成功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七屆二中全會在黨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中具有重要的轉折意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同時,黨面臨即將執(zhí)掌全國政權的現實問題,接管城市工作迫在眉睫,重新轉變黨的工作重心問題已日漸被提上日程。黨基于對全國革命形勢的深刻認識和把握審時度勢召開了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七屆二中全會之所以具有偉大的歷史轉折意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把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實現黨的第二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此次轉移的背后形成了若干成功歷史經驗。七十年后對這些歷史經驗的深入研究和徹底把握對新時代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高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經驗意義。謹以此文紀念在黨的歷史上對共和國成立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勝利召開七十周年。
馬克思主義要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就必須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其實,在早期共產黨人中間有些人就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萌發(fā)了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某種意識。如李大釗認為:“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fā)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盵1]3惲代英認為:“解決中國的問題,自然要根據中國的情形,以決定中國的辦法?!盵2]155-156瞿秋白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應用于中國國情,自然要觀察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政治上的統(tǒng)治階級,經濟狀況中的資本主義的趨勢,以及中國革命史上的策略戰(zhàn)術問題。”[3]312毛澤東最早提出并一貫堅持“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4]382。但是黨在成立的初始還是處在一個不成熟的階段,加之各種主客觀條件受限,并不能很好地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遵義會議前14年的歷史時期,黨犯過左右傾錯誤,導致大革命的失敗和蘇區(qū)反圍剿斗爭的失敗,險些葬送了中國革命事業(yè)。這從一個反面論證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的重要性。
無數次革命斗爭的實踐豐富了黨的斗爭經驗,日益將中國共產黨鍛造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立足中國國情,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實踐才是勝利之本。1949年3月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黨即將實現由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之時,黨根據國內革命的現實形勢,審時度勢召開了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指出:“從一九二七年到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在鄉(xiāng)村,在鄉(xiāng)村聚集力量,用鄉(xiāng)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xiāng)村并由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移到了城市?!盵5]1426-1427這句話表明了兩重含義;一是黨根據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采取了同俄國不同的革命道路;二是又及時地根據中國革命形勢的實際變化,及時調整工作的重心。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黨把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的具體表現。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主張實踐對認識的決定性作用,認識的變化要依實踐而因時因勢而變。解放戰(zhàn)爭的中后期,由于敵我力量的軍事差距逐漸縮小,黨的軍事戰(zhàn)略已經實現了從戰(zhàn)略防御到戰(zhàn)略進攻。在革命的實踐中逐步打下一系列的大城市,黨便開始著手接收城市管理工作,中國革命的實踐形勢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就需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的革命實踐。正如毛澤東所說:“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當需要在鄉(xiāng)村時,就在鄉(xiāng)村;當需要轉到城市時,就要轉到城市。”[6]137革命形勢的發(fā)展是瞬息萬變的,根據革命的形勢及時做出對局勢的正確研判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可貴的品質所在。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口頭政治報告中就指出:“城市工作要提到與根據地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不是口頭上講講的,而是要實際上去做的,要派干部,要轉變思想?!盵6]137城市發(fā)展領導著鄉(xiāng)村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實際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理論,并及時做好接管城市工作的準備,直至到七屆二中全會上得以完成。列寧曾指出:“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fā)展階段在發(fā)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7]19俄國革命的道路不同于歐洲,東方各國的革命道路又將不同于俄國,中國革命的道路也是不同于俄國的。因此,黨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實際走出一條先走農村再走向城市的道路,不僅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反而是在真正意義上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無疑是正確的,但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所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8]376所以,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是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一切必要前提。
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有過兩次歷史性的轉移。城市向農村轉移找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指引著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農村向城市的轉移則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是新中國成立后順利開展好建國后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兩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光輝色彩的重要一筆。
然而,這兩次工作重心轉移所形成的歷史經驗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七屆二中全會上做出的具有先覺性和時代性的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思想,并正確實現了其矛盾性質的轉化。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根據事物的具體發(fā)展,有些矛盾是由原來還非對抗性的,而發(fā)展成為對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則由原來是對抗性的,而發(fā)展成為非對抗性的?!盵9]335矛盾是存在一切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之中,是既對抗斗爭又存在統(tǒng)一的共同體,實現矛盾雙方對立轉化、協調統(tǒng)一是正確化解矛盾的根本之策。雖然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出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來,但是卻并沒有完全拋棄農村,而是強調城市和農村的統(tǒng)籌、協調發(fā)展,成功實現了對抗性矛盾的轉化。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城鄉(xiāng)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鄉(xiāng)村工作,使工人和農民,使工業(yè)和農業(yè),緊密的聯系起來。絕不可以丟掉鄉(xiāng)村,僅顧城市,如果這樣想,那是完全錯誤的。”[5]1427可以看出中共第一代領導人就已經認識到了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的重要性。農村是城市發(fā)展的基礎,城市是農村發(fā)展的引導,黨的工作重心雖然放在了城市,但同時也注重對農村工作的開展,同樣支持農村的發(fā)展。不得不說這種城鄉(xiāng)并重的發(fā)展思想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和支持并一以貫之運用到今后各種工作的開展中。1949年12月周恩來在當前財經形勢和新中國經濟的幾種關系會議上指出:“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在國民經濟構成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工業(yè)生產要顧到農村的需要。如修鐵路,首先要想到這條鐵路在城鄉(xiāng)交流、工業(yè)品與農產品的交換中所能起的作用。誰忽視了農民和農業(yè),誰就要犯錯誤?!盵10]9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完全繼承了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所作的關于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關系論斷的精神,看到了農業(yè)、手工業(yè)等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總的構成中的重要份量,指出農村和城市在今后發(fā)展中相互依賴的關系,堅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同時,也要兼顧到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在資產階級社會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tǒng)治和壓迫,而共產主義運動的任務就是要逐漸的消除城鄉(xiāng)對立的差別。傳統(tǒng)的城鄉(xiāng)發(fā)展觀點認為城市和農村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立的,是一對對抗性矛盾,因而往往都是取城市而舍農村。自古以來無論是王侯將相的封建社會還是資產階級萬惡的舊時代,都是以犧牲農村來發(fā)展城市,結果造成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城市富有,農村貧窮。而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了以城市工作重點發(fā)展的同時絕不能忽視農村,要注重城鄉(xiāng)協調并重發(fā)展。這是完全顛覆了城鄉(xiāng)對立發(fā)展的傳統(tǒng)觀點,是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統(tǒng)籌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的思想,實現了矛盾的統(tǒng)一體,把城市和農村間的對抗性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矛盾,這是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根本要義。而這一城鄉(xiāng)統(tǒng)籌協調發(fā)展思想對后來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xiāng)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當下我國實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建立健全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縮小城鄉(xiāng)差距、促進區(qū)域協調發(fā)展的戰(zhàn)略建構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線和原則,是黨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探索出的一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而堅持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則是實現黨的第二次工作重心轉移的基本要求。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做出了將黨的工作重心及時由農村轉向城市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戰(zhàn)略思維能力。沒有高瞻遠矚、統(tǒng)攬全局的長遠眼光就決然不能把握住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方向。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結論時指出:“由農村轉變到城市,由游擊戰(zhàn)轉變到正規(guī)戰(zhàn),由減租減息轉變到耕者有其田,這些都是民主革命階段中因形勢變化而產生的。對各方面的轉變,我們要作準備,某些方面也已經有了準備?!盵11]410毛澤東等領袖人物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戰(zhàn)略思維能力根據革命發(fā)展的變化趨勢先覺的認識到民主革命勝利后黨的工作重點也必然要實現改變,今后由農村走向城市的工作方向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可抗拒的一般規(guī)律。那么,可以看出這個問題早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之前的七大上已開始著眼考慮了。于是,黨在取得民族解放事業(yè)的勝利后,繼而還在進行人民的解放和全中國的解放斗爭中便已著手培養(yǎng)接管城市工作的干部,解放農村工作固化思想,總結城市管理經驗等,這些都為后來接管大城市做好新中國成立后的各項工作,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共產黨人是頗具戰(zhàn)略思維思維的,歷史恰恰證實了這一點。
習近平曾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12]這種把歷史當作明鏡的論斷可謂是屢見不鮮。八七會議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就是七屆二中全會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的一個明鏡。國民革命時期,黨由于主動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致使國民黨叛變革命后將屠刀揮向中國共產黨人,黨幾乎沒有自己的武裝又毫無武裝革命的準備,險遭滅頂之災。然而,蘇聯革命道路的模式在這一時期對中國革命的影響至深,黨的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轉變是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等攻打大城市的起義都相繼失敗后,才開始考慮把工作重心轉到農村,表現其轉變的急劇性和無準備性。同時加之黨內對轉到農村這個問題的認識沒有統(tǒng)一,致使其轉變較為緩慢和艱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吸取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的深刻教訓,黨的第二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是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實現中國化和具體化。即在此之前既做好了從長遠的視角看待革命勝利后的局勢變化,及時做好各種接管城市工作的準備和總結經驗,同時又做好發(fā)揚民主進行調查研究,統(tǒng)一了全黨對把工作重心轉到城市這個問題的認識,所以能夠順利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二次轉移。
辯證思維即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既要看到城市發(fā)展和農村發(fā)展之間的斗爭性又要同時看到二者之間的同一性,不能把農村和城市的發(fā)展絕對地對立起來,而是要找到共同點合理解決和化解彼此沖突,將其轉化為非對抗性矛盾。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很明確地指出了黨的工作重點雖然放在城市,但是絕不意味著放棄農村,并認為農村是城市發(fā)展必要的應然基礎,城市是農村發(fā)展必要的引導,既要首先重點發(fā)展城市經濟,同時又要牢牢兼顧農村的發(fā)展需要,這種統(tǒng)籌協調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思想則是辯證思維的靈活運用。因此,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才能夠順利地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這是其內在的基本要求。而這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正是習近平所提倡的治國理政的“五大思維”能力的核心,堅持運用“五大思維”提高攻堅克難、化解矛盾、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是由各階級的政治中堅分子為了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13]194。既然是一個政治組織就必然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只有一個統(tǒng)一堅強的領導核心才能領導和團結各階級中的政治中堅分子,朝著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從而實現政權的取得和鞏固。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為了團結各階層的政治力量以達到階級的目的,就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和領導集體,才能使黨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鄧小平曾說:“從毛劉周朱開始,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成熟的領導集體。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wěn)定,也很不成熟的。從陳獨秀起,一直到遵義會議,沒有一屆是真正成熟的。在這中間有一段時間,說是要強調工人階級領導,就勉強拉工人來當領導。我們黨的歷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領導,是從毛劉周朱這一代開始?!盵14]298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對當時亟待解決的軍事和組織問題進行了糾正,開始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從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在黨內的核心領導地位逐漸得到加強,直到中共七大上得到了根本鞏固。從此中國共產黨便形成了一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任弼時組成中央書記處的堅強而又統(tǒng)一的領導集體,并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tǒng)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南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的偏向。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下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使黨的各項政策上下一致、政令暢通,使中國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不僅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這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侵略的民族斗爭的偉大勝利,而且取得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毛澤東等人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勝利時認為必須要及時將黨的重心轉向城市,盡早做好接收城市工作的準備得到了黨內的一致的贊同和認可。所以1949年3月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時,毛澤東在大會報告中指出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要由農村走向城市這一決定時,很順利地得到了全黨的一致響應和通過。顯然,這與中共第一代堅強的領導核心和領導集體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同時,跟黨的正確領導方式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黨在領導和進行解放戰(zhàn)爭的時候便相繼攻下一些大的城市,在接收城市工作時就注重對城市接管經驗做出區(qū)分,并沒有“一刀切”,實現盲目集中。在逐漸取得城市攻堅的勝利時,中央指出:“為了使已取得的城市的工作在我們手里迅速做好……,中央責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對于占領的城市,凡有人口五萬以上者,逐一作出簡明扼要的工作總結,并限三至四個月內完成此項總結,電告我們。”[15]574這種領導方式表明了中央是在遵循民主基礎上讓各地具體總結各地的城市工作經驗以上報中央,然后再對各具體城市的管理經驗經過抽象找出其共性。再如1948年陳云分別就沈陽接收經驗簡報和外交工作檢討向東北局和中央作報告,中央對其作出批示:“你寫的關于接收沈陽經驗簡報及關于外交工作檢討兩電,均甚好,已轉發(fā)各局各分局及各前委閱讀……?!盵16]701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聽取各時各地具體工作的實際情況,既不以偏蓋全也不盲目指揮,只有做到讓各地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向中央作簡要匯報,才能夠深刻認識到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才能最終在七屆二中全會上順利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向城市的過渡。黨的這種領導方式的轉變在遵義會議之前是沒有的,所以,只有形成統(tǒng)一堅強的領導核心和領導集體,堅持正確的領導方式才是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根本保證。放眼當前就是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同時要堅持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領導制度,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匯聚磅礴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勝利。
歷史是最好的一面鏡子,知史以知興衰、明史以明事理。研究歷史是為了透過歷史現象看到歷史本質,研究歷史經驗是為了通過總結史人的經驗啟示今人的實踐。對黨的第二次工作重心轉移的歷史經驗研究的意義就在于能夠啟示當下。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貫穿事物發(fā)展始終的,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力量,必須要正視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對研究社會現象具有普遍適用性。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就必須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到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到歷史全局性的,要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才能制定出契合實際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同時,社會是在矛盾的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黨要做好應對各種矛盾的準備,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的一條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路線,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必須要長期堅持?!拔宕笏季S”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所必備的一種能力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新時代我們黨面臨著國內外各種嚴峻的考驗和風險,黨要提高攻堅克難,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在新的歷史征程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
十八大以來,我國所能夠取得的一切偉大的歷史成就,實現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新時代,黨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繼續(xù)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yè)的新局面,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勝利。要繼續(xù)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砥礪奮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
七十年滄海桑田,七十年東海揚塵。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國特色社會事業(yè)的領導核心。黨政軍民學黨、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各種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黨必須要保持警惕,永立潮頭,加強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鞏固自身的執(zhí)政地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