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彬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上海,200042
漢娜·阿倫特作為20世紀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政治哲學家,其理論體系中最具爭議的部分莫過于她在《論革命》一書中對帶有協(xié)商式民主特征的委員會制度的推崇[1]233。委員會制度受托馬斯·杰斐遜“初級共和國”設想的啟發(fā),被認為是一種替代性的政治原則。支持者認為這是革命之后繼續(xù)保存和發(fā)展革命精神的最好方式,能夠克服西方自由主義憲政和共和主義憲政的缺陷,真正實現(xiàn)“主權在民”。而反對者則將委員會制度稱之為“烏托邦式的平民主義”“破化性的烏托邦”[2],認為這個理論有明顯的缺點,根本不具有任何現(xiàn)實上的可能。委員會制度的設想是阿倫特在比較法國革命與美國革命成敗得失的經驗之后所提出的。她深深為美國革命的精神被慢慢遺忘感到擔憂,尤其是人民越來越少參與政治活動。她認為,在代議制民主盛行的今天,人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去代替自己參加政治活動,而人民自己卻很少有機會親自參與政治,有被拒之政治大門之外的危險。為了拯救她所稱的“被遺忘的革命精神”,阿倫特重提美國建國之父托馬斯·杰斐遜所提倡的“初級共和國”的設想,并結合自己的“公共領域”理論,將之發(fā)展成為“委員會制度”,認為委員會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鼓勵每個人參加政治,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克服現(xiàn)代政治的危機。
極權主義的產生是二十世紀歐洲政治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根植于歐洲歷史深處的反猶主義、十九世紀末歐洲民族主義畸形發(fā)展和二十世紀初的帝國主義的擴張,催生出極權主義這個政治怪胎。
阿倫特總結極權主義主要具有以下四大主要特征:(1)存在某種意識形態(tài),并試圖作為歷史觀和解釋自身正當性的工具,拒絕一切與其相矛盾的法律;(2)全面恐怖,通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瓦解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并用恐怖取代;(3)試圖瓦解家庭制度,用法律來限制和管理婚姻和生育,鼓勵家庭成員互相檢舉揭發(fā),破壞傳統(tǒng)的家庭關系;(4)官僚制政府。極權主義破壞個人思考和個人判斷,使個體的人變成極權主義國家機器上的一個個齒輪,妄圖達到一個“無人統(tǒng)治”的效果。
阿倫特認為,極權主義以不斷的運動和意識形態(tài)法則去取代正常的政府行政秩序和法律制度?!皹O權主義摧毀了合法政府與非法政府之間的選擇、正當權利和獨斷權力之間的選擇”[3]。她認為極權主義缺乏穩(wěn)定的政治、法律秩序,與正常國家所具有的科層制政府模式和穩(wěn)定的政治、法律秩序有巨大差別。
目前西方社會存在兩種憲政思想:自由主義憲政思想和共和主義憲政思想。
自由主義憲政思想認為歷史進入近代以后,國家和社會已經分開,國家不能隨意侵犯私人領域,憲法的重點在于如何保證個人權利不被公共權力和其他權力所侵犯。為此需要嚴格劃分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界限,設計出一套旨在防止國家權力侵犯私人領域的制度,并通過權力約束和制衡、國家權力的互相監(jiān)督和國家賠償?shù)确ㄖ螜C制得到落實。政治的合法性的基礎在于代議制以及一系列政黨制、普選制等制度,依賴于選票的多寡。自由主義憲政通過代議制民主,以一系列制度為保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這種制度雖然能充分保障個人權利,但是也導致了私人領域的擴張和公民個人對參與政治的冷漠,進而導致政治合法性的危機。現(xiàn)代西方國家投票率持續(xù)下降,一些事關國家命運事項的投票率越來越低。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投票率低于75%。在投票者中,僅有51.8%的人贊成脫離歐盟。英國政府以此公投結果為基礎,開始脫歐進程。如此低的投票率加上如此接近的投票結果,令許多人懷疑投票結果是否真實反映了英國民眾的意愿,也為嗣后脫歐是否合法的爭論埋下伏筆。
而共和主義憲政思想認為人民的同意是政治合法性的最終來源,因此十分重視人民的政治參與度。它解決了自由主義憲政下個人對政治的冷漠及其帶來的政治合法性的問題。共和主義憲政思想認為政治的合法性在于人民對政治的廣泛參與,以及在此基礎上所代表的公共意志,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集中反映。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即是典型的共和主義憲政思想,他認為公意是權力合法性的唯一來源。但是,共和主義憲政強調人民的普遍參與,傾向一種直接民主的模式,在現(xiàn)代國家中很難操作?!肮狻焙苋菀诪橐靶募宜倏兀詈箅y免落入極權主義的深淵。
在自由主義憲政制度下,通過代議制和政黨制度,選民可以通過投票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這種制度將公民看作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以選票的多寡來決定政策的走向,以簡單的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來為合法性辯護。公民在投票時不需要闡述投票的理由,這種意見的表達是不充分的。首先它忽視了少數(shù)票中所體現(xiàn)的理性,以票數(shù)的多寡代替了理性;其次公民個人訴求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投票,并不能代表他真正的意見,公民必須在有限的幾個候選人之中做出抉擇或者棄權,或者就某個議題投下贊成或者反對票,而這往往不是公民個人真實意見的表達。在此基礎上以選票的數(shù)量所表達的公共意見,往往是虛假的公共意見。公民只能在贊成和反對、投票和棄權之間做選擇題,在冷冰冰的選票下面掩蓋的是公民真實意見表達。阿倫特稱之為“行動”的大門被關閉。
而在共和主義憲政制度下,人民的“公意”被看成是最高的利益,追求一種“在場式”的直接民主。這看上去似乎很民主,很合理,但是在現(xiàn)實中很難操作?,F(xiàn)代國家與古代雅典“小國寡民”不同,其復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直接民主缺乏可操作性。一味追求所謂在場式的直接民主,其結果往往被少數(shù)人所操縱,最后落入極權主義的深淵。
為此,阿倫特提出應該區(qū)分“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見”這兩個概念。她認為“公共精神”專注于社會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1]209,理性地追求社會幸福;而公共意見則以多數(shù)人的意見為準,追求一致的同意,煽動一種一致反對,忽視少數(shù)人的意見,“到處扼殺真實的意見”[1]211。很多時候,“公共精神”與“公共意見”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共和主義憲政制度下,任何決定均依賴于公共意見,“應有公共精神主導之處,卻由公共意見把持”[1]210,實際上與暴政無異。
阿倫特認為自由主義憲政和共和主義憲政兩種模式的根本問題在于如何處理好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與意見表達這對矛盾。她認為建立在“公共領域”理論上的“委員會制度”能很好解決這個矛盾。她繼承了盧梭的觀點:政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持續(xù)的同意”上。她所主張的“委員會制度”是一種協(xié)商式民主的方式,公民可以直接參加委員會的活動,自由交流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阿倫特稱之為“行動”。多元的主體對公共事務發(fā)表意見,在討論后將本級委員會的意見傳達到上一級委員會。上一級委員會重復同樣的過程,直至將意見傳達到最高層委員會,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決策。她認為,在這種委員會制度下,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得到極大地激發(fā);在這種協(xié)商式民主的氛圍之下,公民更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這種“持續(xù)性”的行動,既克服自由民主憲政下公民缺乏政治參與熱情的缺點,又克服共和主義憲政下因“在場式”直接民主難以達成一致性意見以及“公意”容易被少數(shù)人操縱,而導致的公民不愿意表達真實意見的缺點。完美化解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與意見的真實表達這對矛盾。
阿倫特將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與公共權力分享緊密結合在一起,并認為沒有公共權力的分享就沒有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她對代議制民主展開了激烈抨擊。她認為,公民的政治自由在于“成為一名政府參與者”的權利[1]204,而代議制民主代替了人民自己直接參與政治的權利。雖然代議制民主宣稱,公民選出的代表將會按照選舉人的意志,而非自己的意志來做決定,但是實際上每項決定都會受到代表自己利益的影響。她認為,除非人民選出的代表人把選民的利益放在自己之上,否則,“意味著‘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古老格言僅僅在選舉日是有效的”[1]222。但是,政治往往不能擺脫私人利益的影響,奢望每一個代表的任何一次決定都能充分代表選民的利益是不現(xiàn)實的。
鑒于代議制民主制度所具有的種種缺陷,而普遍民主在現(xiàn)代世界又是不現(xiàn)實的?;诖?,一些思想家如哈貝馬斯等提出了一種新的協(xié)商式民主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公民的參與,重視各方面的意見,以理性商談的方式求得共識。協(xié)商民主要求參與者通過演說行動來說服他人贊成或者反對一項決議,重視對話與辯論的過程,追求對結果一致性的認同。而阿倫特所提出的委員會制度,正體現(xiàn)了協(xié)商民主的最本質特征。
托馬斯·杰斐遜作為美國的奠基者,他在晚年所提倡的“初級共和國”的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啟發(fā)了阿倫特“委員會制度”理論。
杰斐遜設想中的“初級共和國”來源于殖民時期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市鎮(zhèn)。某種“街區(qū)體系”“市政會議”或“市政廳會議”,是杰斐遜“初級共和國”設想的原型。“初級共和國”,簡而言之,就是主張將縣繼續(xù)劃分為若干街區(qū)(杰斐遜稱這些街區(qū)為“小共和國”)。在每個街區(qū)內,公民可以直接參與政治,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直接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杰斐遜認為美國革命將自由給予人民的同時,卻沒有提供一個公共空間使人民實踐這種自由。實踐這種自由的是人民選出的代表,而不是人民自己。杰斐遜曾兩次在通信中(1810年5月2日杰斐遜致約翰·泰勒州長[4]593和1826年6月5日杰斐遜致約翰·卡特賴特少校[4]705)主張將縣劃分為若干個“百戶邑”(即街區(qū))。
殖民時期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市鎮(zhèn)是一種由基層選民直接授權的行政單位。杰斐遜認為只有人民才有權力管理自己,人民中的多數(shù)派才有權力參加制憲會議,制定憲法,頒布法律。但是難點在如何收集人民的意見。他建議把縣劃分為若干百戶邑,在這樣的體系下,每個百戶邑的意見易于收集,將所有百戶邑的意見匯總起來,全體人民便能公正、充分、和平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經過討論,便能做出理性的決定。1816年7月12日,杰斐遜致塞繆爾·克切福的信中涉及弗吉尼亞憲法修改的問題[4]666。杰斐遜認為,除了在投票日之外,還應該在其他時間給予人民表達意見的機會,這樣才能使私人權利得到保障。百戶邑中的每個人能直接參加政治生活,由百戶邑的長官主導各類投票,并將投票結果匯總到縣行政委員會。
杰斐遜把街區(qū)體系和教育并列為壯大共和國的兩大舉措。他心中已經形成了街區(qū)體系的具體設計。每個百戶邑的面積大小要使全體兒童在中心學校的距離之內。每個百戶邑配有一所學校,一名治安法官,一名警官和民兵隊長,他們與其他官員組成一個市政當局。每個百戶邑應有1~2名陪審員。他又一次提到選舉應在百戶邑內進行,所有百戶邑的選票集中統(tǒng)計。杰斐遜將美國革命的成果歸功于東部各州業(yè)已存在的街區(qū)體系,并認為其他地區(qū)各州也應效仿這種體系(1810年5月2日杰斐遜致約翰·泰勒州長的信)[4]594。在中央與這些百戶邑的關系上,他認為應該由中央直接下達命令,這樣才能激發(fā)各個百戶邑的積極性?!斑@些小共和國將是大共和國的主要力量?!盵4]594他認為街區(qū)的初級共和國將和縣、州和聯(lián)盟的共和國一起,形成一個層次分明,各掌其權的制衡體制。
阿倫特對此設想極其推崇。她認為杰弗遜的“初級共和國”理論是實現(xiàn)自由的有效途徑?!叭绻锩慕K極目的是自由,是自由可以顯現(xiàn)的一個公共空間的構建,那么,街區(qū)的初級共和國,作為人人皆得以自由的唯一實物場所,實際上就是大共和國的目的所在。……街區(qū)的基本假設就是:不享有公共幸福就不能說是幸福的,不體驗公共自由就不能說是自由的,不參與和分享公共權力就不能說是幸?;蜃杂傻摹!盵1]238
3.1.1 “公共領域”理論的提出
作為一個經歷二戰(zhàn)災難的猶太人,阿倫特目睹了魏瑪共和國的崩潰和納粹的興起,對西方社會信奉的自由民主觀念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在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后,她認為正是由于這套自由民主的制度對公共生活的侵害,才導致民主制度的虛弱,進而無法阻止極權主義的興起。
阿倫特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共和主義傳統(tǒng),將雅典城邦作為公共生活的典范。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積極參與政治是共和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重視政治參與和公共領域正是阿倫特共和思想的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的前提是積累一定的政治經驗,參與公共辯論,以形成自身正確的意見。這就需要提供一個公共空間,供公民參與政治生活。阿倫特認為,基層委員會,無疑是提供這樣的公共空間的最好形式?!拔葑友b不下所有的人”[1]221直接民主制當然是不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的代議制無法培養(yǎng)公民表達正確意見的政治經驗。
阿倫特在研究極權主義和現(xiàn)代西方憲政危機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公共領域”這個概念,她認為極權主義的興起,是公共領域衰弱的直接結果。極權主義不斷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聯(lián)系的公共領域,使人變成一個個互相孤立的“原子”,讓人喪失了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從而成為極權主義機器上的一個個齒輪。
阿倫特把人活動的空間分為“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和“社會領域”。“公共領域”是一個隨時代而不斷變化的概念,分古希臘時期、中世紀和現(xiàn)代社會三個階段。
古希臘時期,“公共領域”對應的是城邦的政治生活。在城邦的空間里,公民地位平等,以言說和辯論去說服對方,是非暴力和非強制的?!肮差I域”對立面是“私人領域”,對應的是家庭生活。在家庭空間內,家長具有絕對的權威,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家長往往以暴力和強制,而非言說和辯論去控制家庭。城邦的政治生活體現(xiàn)的是自由,而家庭生活則未擺脫必然性的束縛。
中世紀時期的封建主義制度下,私人領域被壓縮到幾乎為零,所謂“公共領域”代表的是教會與封建君主的力量,是與封建采邑制經濟相適應,反映的是封建特權,哈貝馬斯稱之為“代表型公共領域”[5]5。
近現(xiàn)代,隨著資產階級的崛起和國家力量對私人領域的不斷滲透和控制,資產階級為了對抗國家力量對私人生活的控制,發(fā)展出“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5]14觀念以與國家公權力抗衡。以達到制約國家公權力的目的。
阿倫特所說的“公共領域”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她也并未對公共領域有過準確的定義。作為一個規(guī)范的概念,“公共領域”顯然不是一個物理概念,不單純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有實體邊界的現(xiàn)實空間,而是一個被附加其他功能和屬性的虛擬空間。她更多從存在意義上去探求“公共領域”的意義。
阿倫特認為人具有復多性:“不是單個的人,而是人們,生活在地球上和棲息于世界。”[6]1-2人是復多的,意味著人可以聚集起來,在聚集起來的人群中就形成了一個空間[7]113。阿倫特將這個使人聚集和分散的“世界”稱之為“公共領域”。
3.1.2 公共領域的特征
阿倫特語境下的公共領域具有以下特點:
(1)人的復多性使公共空間的形成成為可能。世界是由人所組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了這個世界運行的基礎。在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并彼此討論自己的觀點。人在這個世界中彼此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霸谑澜缟弦黄鹕睿旧弦馕吨粋€事物世界存在于共同擁有它們的人們中間,仿佛一張桌子置于圍桌而坐的人們之間。這個世界,就像每一個‘介于之間’的東西一樣,讓人們既互相聯(lián)系又彼此分開?!盵6]34
(2)公共領域是通過一個行動和言談展示自我的場所,阿倫特一改西方哲學的沉思傳統(tǒng),大力提倡行動。公共領域是一個通過行動和言談來展現(xiàn)自我的領域。復數(shù)的人在公共領域內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意見,就必須通過行動和言語向別人展示自己,與人溝通,與人互動。阿倫特認為展現(xiàn)自我構成了每個人的存在。正是在行動中人們彼此交流溝通、形成意見。
(3)公共領域是一個以意見代替真理的領域。阿倫特認為政治活動中的意見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靠說服才能獲得對方的支持。她反對柏拉圖“哲學王”的主張,認為在政治領域里不存在不證自明的真理,也不存在天生就掌握真理的人。試圖以真理來壓制意見的做法本身就忽視了人的復多性和交流溝通的重要性。公共領域由意見構成,由于每個人個體間的差異,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發(fā)表的意見具有多樣性,只能反映世界的一個方面,意見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意見之間需要充分溝通,最終產生一個而統(tǒng)一的意見。可以說,沒有意見,就不存在公共領域。
(4)公共領域是一個由人創(chuàng)造的空間但又具有永恒性。公共領域是一個由互相聯(lián)系,互相交流的人、事物和各種關系所構成的虛擬空間,與單純的自然界或者人類社會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阿倫特稱之為“有死性”,但是公共領域不會因為一代人的逝去而消亡?!叭绻澜缫粋€公共領域,它就不能只為一代人而建,只為活著的人做規(guī)劃,它必須超越有死之人的生命長度?!盵6]36
阿倫特通過公共領域理論,揭示了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呼吁人們積極參加政治生活,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她認為所謂的“政治自由”是參與政治的自由,“政治自由一般而言,意味著‘成為一名政府參與者’的權利,否則就什么也不是”[1]204,而在傳統(tǒng)的復雜的科層制政治體系中,是人民的委托人,而不是人民自己構建了公共領域。人民只在理論上是權利的擁有者,而實際上卻被擋在公共領域之外[1]235。
阿倫特語境下的“委員會”是一個特殊的概念,與一般意義上的委員會性質上相差甚遠。今天大家可以接觸到很多冠以“委員會”之名的機構,如:居民委員會、校務委員會、全國人大法工委、美國國會內的各類專門委員會等。這些委員會具有明顯的科層制特征,可以是行政機關、社會團體集體領導的機構,或者是一個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內部設立的專門機構。委員會成員的一般通過推選、選舉或者由上級指定的方式產生,并非所有人都有資格直接參與委員會的運作;委員會接受上級部門領導,對上級負責,規(guī)定的職責范圍承擔下級的領導、指導職責或者發(fā)揮類似于智庫的作用。
阿倫特所推崇的委員會制度中的委員會一詞,與普遍意義上的委員會在性質上有很大差別。按照其對委員會制度的設想,委員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小規(guī)模的公共領域,在這個公共領域內,平等的成員互相交換意見以求達成共識。
阿倫特設想中的委員會制度包含一個公民自發(fā)組成的委員會,其成員必須是無黨派的。它的運行方式是討論和發(fā)表意見以求得共識。從底層委員會到高層委員會形成一個金字塔型的結構,下級委員會以建議的形式向上級委員會表達意見。上級委員會成員由下級委員會推薦,上、下級委員會不存在領導和隸屬關系,更不存在強制和命令。這類委員會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委員會有著巨大的差異。在這個委員會內部關系和上下級委員會之間關系的政治框架內,包括:直接民主、現(xiàn)代社會中公共自由與公共幸福的經驗、一個形成合理意見的場所和一種不以主權觀念為基礎的政治形態(tài)[2]。
3.2.2 委員會的特征
委員會有以下幾個特征:
(1)與政黨的創(chuàng)建不同,委員會成員不屬于任何一個政黨,排除了政治利益上的關聯(lián),完全是為了討論和建立一個“自由的秩序”而自發(fā)聚集在一起;
(2)委員會的運行方式是討論,成員通過面對面的直接交流,互相交換意見,在充分得以交流的前提下達成一致的決議,或者向上一級委員會提出建議;
(3)委員會是由對政治感興趣的精英所組成,他們通過行動和言說而非選舉,來獲得人民的認可;
(4)下一級委員會推選成員參加上一級委員會,但是上、下級委員會之間是彼此信任的關系,而非領導和強制的關系。
阿倫特認為她設想的委員會制度克服了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的缺點,使每個公民能真正參與政治生活,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政黨政治不同,委員會制度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直接參與政治,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代表人的品格自主推選上一級委員會的成員,而不是依照代表人所屬政黨去做決定。阿倫特認為這樣可以避免賄選對政治的侵蝕[7]241。
盡管委員會制度的設想是阿倫特政治哲學理論最具創(chuàng)新的部分,但是她卻認為這并非她的原創(chuàng),而是在革命中自發(fā)形成的一種制度,在歷史上已有先例[7]240。
阿倫特認為委員會制度并非自己的空想,而歷史也證明委員會制度亦非批評者所說的完全是烏托邦。在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過類似委員會的機構。比如中世紀城鎮(zhèn)、中國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內部士兵委員會等。1918年德國戰(zhàn)敗之際,軍隊和工人組成的蘇維埃甚至要求讓這種委員會制度成為德國新憲法的基石。在《論革命》一書中,阿倫特還列舉了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一些委員會[1]224。
法國大革命期,巴黎人民自發(fā)組成了一些俱樂部和社團,并在此基礎上推選代表參加國民議會。阿倫特特別提到巴黎一個社團的章程[1]227,詳細規(guī)定了社團的組織結構,運行程序,會議議題的范圍等。這些俱樂部和社團得到了羅伯斯庇爾的大力稱贊,認為這些俱樂部和社團是真正的“憲法支柱”。實際上雅各賓俱樂部本身就是一個帶有某種委員會性質的組織。
著名的巴黎公社,也是在自發(fā)形成的自治團體的基礎上形成和建立的。為了推選各區(qū)的國民議會代表,巴黎各區(qū)自發(fā)形成了選舉人集會。選舉人集會后來自發(fā)向市政委員會轉變,正是市政委員會奠定了巴黎公社的基礎。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中寫道:“公社是由巴黎各區(qū)通過普選選出的市政委員組成的。這些委員對選民負責,隨時可以罷免。其中大多數(shù)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認的工人階級代表。公社是一個實干的而不是議會式的機構,它既是行政機關,同時也是立法機關?!盵8]
俄國二月革命時期,人民自發(fā)成立了工人、學生和農民委員會。1956年匈牙利事件期間,出現(xiàn)了許多以地域或者職業(yè)為紐帶的委員會,如:各街區(qū)居民建立居民委員會,工人建立工人委員會,學生成立的學生委員會,甚至咖啡館中誕生了作家和藝術家委員會。但是這些委員會在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在未完全發(fā)展成熟時就已經消亡,并未對以后政治制度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盡管阿倫特所提出的委員會制度在理論上克服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憲政的缺點,提供了一個替代性的政治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仔細審視整個理論,仍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足,可以說這個理論仍然不成熟。
阿倫特過分忽視了經濟對政治的影響。她認為政治必須脫離必然性的束縛。無論是她所推崇的雅典政治模式,還是委員會制度的設想,均暗含這個前提。但是無論何時,人總是無法擺脫必然性的束縛。雅典公民之所以能夠擺脫必然性的束縛,其前提是私人領域(即家庭中)奴隸的勞動;而阿倫特設想在公共領域中,公民完全不帶任何私人利益去發(fā)表意見,也是一個過于理想化的設想,政治往往就是帶著私人利益去運作的。
其次,她沒有充分認識到代議制的成就。代議制作為一種“弱民主”的制度,其本身確實具有問題。然而作為一種目前還無法完全代替的制度,它的作用是無法抹殺的。阿倫特往往將代議制下的“贊同”誤解為一種消極的默許。代議制下公民參與政治的機會也遠遠比阿倫特所認為的要多。
最后,阿倫特對委員會制度的描述僅限于很短的篇幅,沒有展開闡述。這導致她對委員會過于理想化,認為僅僅依賴于辯論和勸說就達成協(xié)議,在上下級委員會的關系上也排除命令和強制。這種過于理想化的設計,在實踐中很難完全得到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