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具有一定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的社會或社會群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其成員,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這種影響,從而形成符合該社會、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4。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領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主體共同參與下,發(fā)揮自身社會作用,適應、改造和發(fā)展社會的過程。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僵化和孤立傾向直接影響著其社會化的發(fā)展。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術界開始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展開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內涵與特征、功能、影響因素和實現(xiàn)途徑等方面。對學界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與評述,不僅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理論研究,而且有助于構建其整體運行模式,以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涵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基本前提,而對其內涵的分析離不開對其特征的把握。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涵和特征的研究往往是研究者關注的首要課題。
1.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涵研究
社會化是個人逐漸適應社會生活并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涵。
首先,從主體方面來分析,學界的研究點主要立足于高校。代表性觀點如杜軍、何昆蓉、李曉明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與各種社會資源及社會力量的動態(tài)互動,使大學生逐漸形成健康思想素質并完善人格[2]。張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是高校為發(fā)揮社會功能而構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工程[3]。同時也有學者以社會為主體定義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涵,例如孫其昂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全社會的事業(yè),主要在社會中展開[4]11。同時,葉方興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即實現(xiàn)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5]。
其次,從內容方面來分析,如莊紫園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內容以及媒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容[6]。陳秉公認為其內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內容的多樣化和層次性、途徑和方法的多元化、隊伍的建設和評價機制的完善等多種因素[7]1-5。江曉萍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內容以及方法的社會化都是其內涵[8]。張哲則認為其內容有狀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和過程四個不同的方面[3]。
最后,從過程層面進行動態(tài)分析,其內涵是一個適應、改造和發(fā)展社會的過程,重點在于“社會化”這一過程。例如張耀燦提出代表性觀點,定義其內涵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必須符合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并且是主體改造與發(fā)展社會的過程[9]463-464。王濱和宋勁松則認為其內涵是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不斷兼容的過程[10]。趙繼偉和菅琳則認為其內涵是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其內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社會生活相融合的過程[11]。
學術界通過梳理已有研究,主要從研究主體、研究內容、研究過程等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涵。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有利于人們從不同層次把握其內涵,以此推進人們對內涵的進一步了解。但現(xiàn)有研究中,學界對其內涵仍然缺乏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不利于人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和其他社會化的本質區(qū)別,甚至可能陷入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理論誤區(qū)。筆者認為,應堅持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關注社會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成果,從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個維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涵。
2.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特征研究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特征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其實質,因此,學界從不同角度展開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特征的研究。
首先,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角度論述,杜軍、何昆蓉、李曉明認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特征之一[2]。其次,王學儉等人基于人的發(fā)展角度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之一是對共同體成員對象的塑造和引導[12],因此江曉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要針對人的發(fā)展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內容等作出相應的調整,即發(fā)展性為其特征[8]。最后,從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區(qū)別角度論述,有學者指出其重要特點就是生活性和大眾性,例如,葉方興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應該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其更關注大眾群體[13]。再如,宋濱和張勁松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需要面向大眾,其教育形式要多樣化且方法要簡單有效、教育內容要通俗易懂[14]。白顯良認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種特殊存在[15],從這個角度孫樹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特征之一為隱形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不同領域的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知識的熏陶[16]。
通過對已有研究梳理,學界主要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人的發(fā)展以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區(qū)別角度分別剖析和把握了其特征。這些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筆者以為這些觀點是分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化兩個層面提出的,但就如何將二者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整體框架中研究其特征,仍然是學術界需要繼續(xù)研究的課題。
作為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對促進人的社會化具有重要的功能。明確其功能有助于開展相關實踐活動,而其功能的發(fā)揮直接影響到其本身能否順利實現(xiàn)。所以,對功能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領域研究的熱點。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功能的研究有多種觀點。
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為基礎,楊威、張會靜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個體的價值取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和行為規(guī)范功能。其中,價值導向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對個體價值選擇的導向,品格塑造功能主要是塑造人的思想品德素質,而行為規(guī)范功能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個體的規(guī)范認同和幫助個體規(guī)范行為這兩方面[17]。在此基礎上,孫樹文認為保證功能、傳播功能也是其功能應有之意[16]。同時張澍軍等學者指出由于社會階級和政治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披上意識形態(tài)外衣,因此,必須賦予其社會化的價值功能以強烈的政治和階級目的[18]201-202。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產生的影響層面,張澍軍從德育的角度指出社會化具有直接承接教育的載體性功能,也有展現(xiàn)社會價值的潛在功能[18]198-199,同時美國社會學家默頓認為某種事物之所以會在社會中造成影響,是因為它具有三種功能即顯功能、潛功能和反功能[19]90,基于以上觀點,王濱、宋勁松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具有顯功能、潛功能和反功能。顯功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融入社會,提高自身對社會發(fā)展要求的適應能力。潛功能則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同時也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現(xiàn)實社會的超越,又根據(jù)美國社會學家J·米德“社會化過程是不會完全成功的”理論,王濱等人總結反功能是指過度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現(xiàn)實社會的適應,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喪失自主性,會造成過度社會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得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脫離于教育活動主體的實際思想水平而難以真正實現(xiàn)教育目標[20]。
圍繞其功能研究,學界主要從其對個體和社會所起作用的層面來研究,這些研究具有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其功能的了解。但筆者以為,這些研究關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對外部主體的作用,而較少關注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這需要學術界進一步拓展。
當代中國社會變遷使得人類社會化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變化,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概括來說,學術界對影響其發(fā)展的因素的分析一般是從外部和內部兩個角度進行的。
從外部來說,主要是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發(fā)展的因素來分析,其一是社會環(huán)境因素,如全球化、市場化的影響使社會環(huán)境更加開放,人們思想更加復雜。其二是以大眾傳媒為代表的科技的廣泛發(fā)展使人們更加頻繁地交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的發(fā)展有加速作用。90年代末以學者劉向陽為代表,認為影響其發(fā)展的原因包括大眾信息傳媒技術、工具的高度發(fā)達和廣泛普及、社會環(huán)境的全方位開放[21]。 21世紀初以學者藍江為代表認為影響因素包括經濟關系的復雜性、人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增多及信息化發(fā)展[22]。 學者江曉萍認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發(fā)展因素是多樣的,包括時代性、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求、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性與人們思想多樣性的矛盾、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宗旨等[8]。
基于內部視角的分析,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殊屬性出發(fā)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問題,即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政治性和社會性三個方面分析了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原因。葉方興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及時調整自身,積極適應社會的變化[13]。學者阮碧輝則認為影響其發(fā)展的因素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統(tǒng)性、開放性[23]。
學界針對西方各種思潮涌入、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境況下,分析了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因素。這些分析立足現(xiàn)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其影響因素研究的深入,但影響其發(fā)展不僅有外部因素,其內部因素也不容忽視,而現(xiàn)有研究立足外部因素居多,從內部因素分析較少,仍然缺乏從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角度研究其影響因素。同時,筆者認為,重視法制建設對約束社會群體的不良行為和控制網絡的負面影響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有序進行,依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實施勢在必行。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找到一條合理有效的途徑,積極參與社會化進程,充分發(fā)揮社會化功能。因此,如何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項修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關鍵在于教育要以社會本體論為基礎[24]。再如藍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其實現(xiàn)有賴于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統(tǒng)的社會化,因此,他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媒介、評估的社會化進行了探討[25];阮碧輝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手段、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的社會化逐一進行了闡述[23];鄭永廷、吳潛濤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會化的角度進行論述[26]464。也有部分研究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實現(xiàn)規(guī)律角度指出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例如張耀燦提出要全面貫徹由外及內的和由內及外的兩條社會化路線[27]。藍江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深入闡述,他認為社會化路徑由外向內的實現(xiàn)需要明確的社會導向,而主體之間的互動則是由內向外的社會化路徑的實現(xiàn)所需要的[28]6。葉方興又從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整體角度提出致力于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媒介的再認識和科學創(chuàng)新,并且認為社會化需要大眾群體協(xié)同配合[13]。林潔提出要運用網絡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29],江曉萍在此基礎上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要將網絡納入其實現(xiàn)路徑的研究范圍,并且離不開政府的推動和引導[8]。
通過梳理現(xiàn)有研究,不難看出,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實現(xiàn)途徑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其實現(xiàn)途徑研究的發(fā)展。但是筆者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不僅是理念問題,更是實踐問題,單純的理論分析導致學界缺乏從實際操作層面來分析如何真正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研究,學界需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討其實現(xiàn)途徑。在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基本規(guī)律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工程中諸因素、諸成分之間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以此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fā)展。同時,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建構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組織職能和崗位責權等方面,尚未涉及機制的監(jiān)管,法律、法規(guī)及實施辦法等,這不僅反映了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問題的研究不足,而且證明了學界對社會化缺乏實踐研究。
縱觀新世紀以來學術研究現(xiàn)狀中的不足,筆者認為除了要從多元化視角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之外,今后的研究重點與走向預期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深化理論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中,其基礎在于對內涵、特征、功能、影響因素及實現(xiàn)途徑等基本理論的探討,這些研究多處在經驗總結層面,具有深刻理性的著述較少,筆者認為還可以進一步明確和規(guī)范部分內容。如學界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內涵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缺乏統(tǒng)一性與規(guī)范性的表述,其原因多在于沒能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實質,甚至出現(xiàn)與人的社會化和生產社會化等含義相混淆的狀況。再如,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特征的總結,學界目前的研究多從社會化的維度進行探討,對其從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層面分析其特征的關注稍顯不足,有待后續(xù)研究進一步深入。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功能研究也需要進一步探討。只有進一步豐富和深入研究基本理論,人們才能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才能進一步彰顯其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及價值。
2.拓寬研究視角
目前整體主義和宏大敘事是學術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采用的方法,但是并沒有明確且詳盡地研究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體系的理論基礎,例如對家庭、學校、社區(qū)、環(huán)境、政府等微觀運作機制的研究。由于缺失實證研究、缺少社會學方法以及缺乏我國政治取向方面的調查資料,使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研究缺乏事實依據(jù)和數(shù)據(jù)基礎,其科學性尚待提高。同時我國學者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研究,基本是從社會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缺少從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其次,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青少年或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是涉及全體社會成員的整個生命周期的過程。再次,可結合運用歷史研究與現(xiàn)實研究,充分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底蘊,并梳理各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思想,找到與其歷史時代相適應的方法和模式。最后,可在交叉學科視野下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30],為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增添新鮮成果。
3.增加對比研究
目前,我國學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的視域多聚焦于國內。筆者認為,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時,可與其他國家的公民教育進行比較研究,汲取他們形式上的做法,既立足我國國情,積極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探索適合我國發(fā)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道路。另外,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還應當與其他社會化進行比較,例如個人的社會化,生產的社會化等,在此基礎上探討社會化有利于取長補短,通過與其他社會化尤其是個人、生產社會化對比,在這一過程中,找到社會化研究中的共性與差異,汲取相關教訓并借鑒有益做法,將有利于發(fā)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教育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之處,以便切實改進相關工作。
綜上,德育工作者今后應當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深化研究理論的同時,繼續(x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實現(xiàn)條件和運行機制,努力構建一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整體模式。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還會出現(xiàn)很多新問題新變化,學界應及時關注這些新問題新變化,拓寬研究視角與方法,并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規(guī)律、啟示探討,為其研究增添更多新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