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斌
摘 要:新課標倡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對相應的史料進行分析,進而得到真實的歷史。近年的高考也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一要求。在此背景下,適當?shù)匮a充相關史料運用于高三的復習教學中,應當說是適應課標要求的一種有益嘗試。本文試結合平時教學實踐談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三歷史復習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必要性。
關鍵詞:史料實證;歷史復習;必要性
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實施了好幾年,與老課標相比,它更加強調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幫助學生在枯燥的高考復習中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不至于感覺是對先前學習內容的簡單重復,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適應新課標,新高考的要求,我想這是每一位高三歷史科任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在幫助學生整合落實知識結構的同時,充分利用史料進行復習教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所謂史料,是指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的痕跡。如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在高三復習中,充分利用史料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1 重視史料符合新課標對歷史科學習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中,教材都增加了一些和主體課文相關的“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學思之窗”欄目,這些欄目的內容就是史料。
在高三的復習教學中,有選擇地利用課內和課外的文字、圖片乃至音像材料,讓學生在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結合材料,自己歸納知識點,讓他們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理解、認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思想、觀點等學習對象,而不再是教師簡單地重復知識點,從而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的精神,避免教師滿堂灌。
2 史料實證教學可以增強歷史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在進入高三的歷史復習中,如果老師只是簡單重復以前學過的內容,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無味,缺乏學習的興趣。內容豐富、生動直觀的史料,往往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復習世界近現(xiàn)代的文學、音樂、美術這一專題時,可以利用各種史料和素材,如放映《等待戈多》視頻片段,讓學生體會歸納荒誕派戲劇的反傳統(tǒng),非理性的特點;播放《土耳其進行曲》、《小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讓學生比較體會古典音樂所注重的理想與和諧,浪漫主義音樂所強調的主觀性、個性化和浪漫氣質,印象派音樂所重視的音響、音色及人對外部世界的瞬間印象; 展示莫奈的組圖《稻草堆》、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等名畫,讓學生歸納印象派繪畫“注重對象的瞬間表現(xiàn),追求強烈的個人感受”、現(xiàn)代派繪畫“強調自我,否定視覺真實性,夸張、變形與抽象的表現(xiàn)方法”等特點。進而再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歷史背景思考歷史表象背后的原因。
這些直觀的視覺、聽覺的沖擊不僅真實地展示了歷史、增強了歷史感,也很好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形成師生互動,打破直白說教的枯燥。
3 史料實證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
豐富的史料能生動地反映歷史的全貌,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全面準確地領悟歷史,提高歷史辯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如在復習選修一《王安石變法》一課時,最后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上,我們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財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驕于內,制度不可為萬世法而日益從雜,一切茍且,不異五代之時。
——歐陽修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張法令,馴至靖康之難,人皆咎安石為禍首,而不知實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趙翼《廿二史札記》
當時的一位王安石變法的追隨者,在其詩說道:“惠遍農無乏,輸均役不騷。保兵知警守,吏祿絕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f里耕桑富,中原氣象豪。河淤開億頃,海貢集千艘。
宋太傅荊國王文公安石,適應于時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
—―梁啟超《王安石評傳》
上述四則材料雖然都只是從某一個方面來評價這場變法,但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總結,就會得一個比較全面的評價:一方面,王安石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通過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使宋朝得到了穩(wěn)定和鞏固,對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歷史前進起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這也注定了其變法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最終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以失敗告終。通過豐富的史料使得學生意識到:課本內容僅僅是眾多史料的一部分,課本的觀點也僅僅是“一家之言”。有了這種認識,學生自然會對課本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學習,甚至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質疑,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進而為學生進入大學后進行歷史學習研究奠定基礎。
史料實證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要合理使用,要讓它真正發(fā)揮積極作用,過多的增加史料只會適得其反,增加學習的負擔。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應當科學地精選史料,應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選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和啟發(fā)性的史料,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和主動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訓練。
參考文獻
[1]葛紀平.基于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7.
[2]馮健.從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看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05).
[3]李海軍.如何高效地搞好高三歷史復習[J].中學政史地,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