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龍
(吉林省四平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骨科,吉林四平 136000)
踝關節(jié)骨折屬于臨床骨科常見骨折類型之一,以劇烈疼痛、踝部畸形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繼而會有腫脹、皮下淤血等表現(xiàn)出現(xiàn),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明顯的足部循環(huán)障礙不能正常行走。踝關節(jié)作為一個重要的負重關節(jié),主要骨折類型為關節(jié)內骨折,若對位效果不佳會導致創(chuàng)傷性踝關節(jié)炎、傷踝疼痛僵硬等。絕大多數(shù)踝關節(jié)骨折往往伴隨踝骨折,所以在選擇治療方案上存在較大的爭議[1]。該文收集該院2017年3月—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52例伴后踝骨折的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作為實驗樣本,現(xiàn)作如下報道。
收集該院收治的52例伴后踝骨折的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作為實驗樣本,參照雙盲法分為對照組(26例)和治療組(26例)。對照組中女9例,男17例,患者年齡31~58歲,平均年齡(46.2±4.5)歲;其中高空墜落2例,交通事故17例,摔傷7例;左側12例,右側14例;治療組中女10例,男16例,患者年齡33~59歲,平均年齡(47.5±4.6)歲;其中高空墜落3例,交通事故18例,摔傷5例;左側11例,右側15例。對兩組間以上自然資料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對比意義。
對照組選擇空心釘固定后踝骨折塊的方式進行治療:選擇腰硬麻醉和仰臥體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和驅血,同時安上止血帶。于跟腱外側、腓骨后緣中點做縱向切口,分離腓骨長短肌前方,充分暴露出腓骨骨折端,進行復位,固定則以外踝解剖鋼板或1/3管型為主。分離腓骨長短肌后暴露出踝骨折端,對關節(jié)面、Diepunch骨塊進行復位,依據(jù)骨折塊大小擰入1~2枚空心釘。放置好創(chuàng)腔引流管。對于合并內踝骨折者需做內踝切口并對內踝骨折塊進行暴露,予以復位,以2枚空心釘固定骨折端。術后按照1次/d的方式靜脈滴注抗生素。48 h拔除創(chuàng)腔引流管,再進行踝關節(jié)功能康復練習。
治療組選擇選擇T形支撐鋼板內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選擇腰硬聯(lián)合麻醉,墊高患側臀部,選擇漂浮體位,將氣囊止血帶安在大腿根部。選擇腓骨后緣和跟腱間作直行切口,長約7~10 cm,將腓腸神經、小隱靜脈逐層切開顯露出來,采取保護措施,再將腓骨長、短肌進一步顯露出來,于該肌外側將外踝骨折顯露出來,復位后運用解剖鎖定鋼板進行固定。進入方向為腓骨長短肌、拇長屈肌腱間隙,向前方將腓骨長短肌牽開,將深層拇長屈肌腱顯露出來,順著該肌的前外側緣進行分離操作,踝骨折塊以向內牽開顯露出來,于直視下對骨折塊進行復位,以直徑為1.5 mm克氏針2枚進行臨時固定,于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對骨折復位結果進行判斷,待關節(jié)面達到平整的效果后,最終固定選擇T形支撐鋼板,將克氏針取出,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如果患者伴隨內踝骨折的情況,可做內側切口將內踝顯露出來,復位后以張力帶進行固定或以中空螺釘進行固定。術后進行鎮(zhèn)痛,次日開展足部功能鍛煉,拆線后開展踝關節(jié)功能鍛煉,術后6~8周開展負重訓練,術后12周以骨折愈合情況為依據(jù)開展完全負重訓練。
術后6個月以AOFAS踝與后足功能評分系統(tǒng)對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滿分值為100分,得分越高證明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效果越好;于踝關節(jié)負重狀態(tài)下以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價患者的疼痛情況,分值在0~10分范圍內,得分越高證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強[2]。
全部得到的相關數(shù)據(jù)均以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加以處理,(±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療前的AOFAS評分、VAS評分與治療組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行比較,對照組AOFAS評分比治療組低,VAS評分比治療組高,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OFAS評分、VAS評分做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OFAS評分、VAS評分做比較[(±s),分]
組別AOF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26)治療組(n=26)t值P值72.7±4.1 73.6±4.4 0.763 0 0.449 0 79.9±3.6 84.7±4.1 4.485 7 0.000 0 6.3±0.4 6.1±0.3 2.039 6 0.046 7 3.4±0.2 1.8±0.2 28.844 4 0.000 0
踝關節(jié)骨折主要是由內翻或外翻、外旋等各種間接暴力導致的,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受傷過程中足的位置與骨折程度、類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因為此類骨折常伴隨后踝骨折的情況,因此在選擇治療方案是要格外慎重。而如何復位及固定后踝骨折,臨床方面尚未得到統(tǒng)一定論。內、外側常規(guī)入路的方式對后踝骨折移位、復位不能進行直視,難以取得理想的骨折復位效果。單純拉力螺釘固定無法對骨折端承受的軸向剪切力進行有效對抗,骨折塊穩(wěn)定性難以得到維持。在后外或后內側入路直視基礎上解剖對位骨折塊移位,與支撐鋼板進行有效結合可取得堅強固定的效果。T形支撐鋼板可保障力學強度滿足患者需求,縮短踝關節(jié)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時間,使關節(jié)僵硬發(fā)生風險最大限度地降低,進而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3]。
此次研究中,治療組在治療后的AOFAS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奣形支撐鋼板內固定可有效改善踝關節(jié)骨折伴后踝骨折的組功能,緩解疼痛,值得在臨床中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