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益
(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對人的自由的追求一直是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馬克思也沿襲著這一哲學傳統(tǒng),將自由作為其理論的價值旨歸,這集中體現(xiàn)在《資本論》中。但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在理論哲學的維度內,將《資本論》定性為關于社會歷史發(fā)展必然規(guī)律和趨勢的著作,由此也就將其中的自由問題遮蔽了起來。對《資本論》的這種解讀無疑是片面的。馬克思確實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闡明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其意旨在于揭示人的自由的歷史發(fā)展趨勢,進而在揭露并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以商品交換為載體的形式自由和真實存在的資本自由的基礎上,指出真正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必須是超越資本主義社會而面向且只能實現(xiàn)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個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改變了人的自由問題的研究范式,實現(xiàn)了“自由觀”的徹底革命。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首先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商品交換活動的分析,捕捉到了蘊含在其中的形式自由。馬克思指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形式”,商品之所以為商品,并作為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在市場中進行交換。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有自由地交換商品的權利,但馬克思認為,這種自由只是形式上的自由,是特定的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過程所具有的一種社會價值。這種在交換過程所體現(xiàn)的自由,其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法的關系的體現(xiàn),是由經濟關系所決定著的資產階級的法權觀念。
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分工的不同以及人們日益發(fā)展的豐富的需要使得人們在市場上交換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這樣便形成了商品交換這種經濟活動,通過這一活動,作為單獨的經濟個體的人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彼此間平等、自由又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作為物不可能自己跑到市場上進行交換,也不可能反抗人,因此,作為物的商品之間彼此發(fā)生關系,其實質上是作為商品所有者的個人之間的關系。交換雙方通過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成功地讓渡自己的商品,從而占有對方的商品,交換得以實現(xiàn),體現(xiàn)著商品交換雙方的自由意志。對此,馬克思就直接指明“盡管個人A需要個人B的商品,但他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這個商品,反過來也一樣,相反地他們互相承認對方是所有者,是把自己的意志滲透到商品中去的人。因此,在這里第一次出現(xiàn)了人的法律因素以及其中包含著的自由的因素。誰都不用暴力占有他人的財產。每個人都是自愿地讓出財產?!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196頁。商品交換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自由的現(xiàn)實基礎。在整個交換過程中,商品占有者的雙方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為每個人只有把自己當作另一個人的手段,才能達成自身的目的,而每個人只有是自為的存在才能是為他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是必然的事實,也是交換得以形成的前提。每個人現(xiàn)實行為的動因是自身的利益,但個人及同自身對立的另一個人的利益的實現(xiàn)正好體現(xiàn)著自身特殊利益的實現(xiàn),從而每個個別的、對立的個人特殊利益的滿足就表現(xiàn)為一般社會利益的實現(xiàn)。因此,從單純的交換行為本身出發(fā),每個人既是排他的又是占支配地位的交換主體,在交換過程中,每個個人是完全自由的,這種個人的自由是在經濟活動中必然產生的。
顯而易見,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中的商品交換,是資產階級平等和自由觀念得以產生的現(xiàn)實基礎,而這種自由和平等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產物。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可見,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xiàn)實的基礎?!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頁。正是基于商品交換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勞動力買賣”才得以實現(xiàn)。從表面形式上看來,“勞動力買賣”也是自由和平等的,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遵循著市場上的“交換價值”原則。勞動力的占有者和貨幣的占有者,在市場上彼此都是作為商品的所有者而發(fā)生關系,他們作為法律上平等的人,一個是作為貨幣占有者的買者,一個是擁有自己勞動能力和人身自由所有者的賣者。資本家用貨幣購買了勞動者的勞動力和人身自由,勞動者獲得了貨幣,從而將本屬于自己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讓渡給資本家。資本家和勞動者的這種交換,是買賣雙方自由意志的抉擇,資本家和勞動者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交換制度下是自由的。
馬克思認為這種基于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商品交換活動的平等和自由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形成。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形式成為勞動產品的一般形式,從而人們彼此作為商品占有者的關系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頁。。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霍布斯和洛克認為,資產階級的自由是一種天賦人權的自然權利,除了自然法之外自由不受任何其他的約束。受霍布斯和洛克的影響,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尤其是斯密和李嘉圖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提出了勞動價值論。他們認為,市民社會中進行商品交換活動的人都是理性的個人,這種以勞動所有權為前提的自由和權利的交換原則能夠在契約精神下建構起來并能自動維系下去。這一原則成為了市場經濟背后看不見的手,推動著資本主義社會和諧有序地展開。由此,他們將商品交換過程中所實現(xiàn)的自由視為最高級的自由,并沒有想到去追尋這種自由的深層根源。
對此,馬克思卻更為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市場中的商品交換活動體現(xiàn)的自由只是一種觀念上的自由,是歷史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所特有的自由,商品交換的經濟活動所生發(fā)的自由和平等“作為純粹概念”,“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交換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xiàn);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fā)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的這種基礎而已”[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頁。。這種自由和平等的直接存在形式即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法權。馬克思以勞動為例,強調在資本主義之前的古代世界和中世紀階段,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完全的依賴關系,古代世界的勞動是一種直接的強制勞動;在中世紀,勞動處于一種分散的狀態(tài)聽命于同業(yè)公會。這樣,勞動者沒有自由分配自由勞動能力的權利,而處于一種被奴役的狀態(tài),根本沒有政治的自由。只有到了資本主義階段,勞動者才享有支配自由勞動的權利,“勞動力買賣”“只有在一種十分特殊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才會發(fā)生”[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頁。。作為貨幣占有者的資本家和作為自身勞動力占有者的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自然史上的關系,“自然界不是一方面造成貨幣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而另一方面造成只是自己勞動力的占有者”[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頁。。同時,這種關系也不是一切歷史時期的共有關系,它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是經濟變革的必然事實。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使得人作為個體有人權和公民權,人不再在國家共同體和神那里尋找自身存在的意義,而是人自己為自己立法。人的生存權、財產權和勞動權都受“自然法”的保護,人們享有的這些權利即是人的自由的體現(xiàn)。由此看來,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上,相較于過去的封建專制社會,資產階級的自由是一種歷史進步,這種進步是政治解放的結果。
同時,以改變世界為目的的馬克思在深入考察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表層現(xiàn)象的基礎上,挖掘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由背后所隱藏的更為實質性的內容。他指出:“在現(xiàn)存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總體上,商品表現(xiàn)為價格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的背后,在深處,進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個人之間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頁。交換價值作為資本主義生產制度客觀基礎的前提,并不是直接自然的前提,它不是由個人的意志產生,也不是個人直接自然地產生,而是在客觀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是一個歷史的前提。這一前提的產生意味著對個人的強制,因為個人生產的產品用于交換也就意味著“個人的直接產品不是為個人的產品”[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頁。,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交換過程中,它才能成為為我存在的產品,并且個人也只能是作為交換價值的生產者而存在。這也就意味著對個人自然存在的完全否定?!皞€人完全是由社會而決定的”,同時交換價值是以社會分工為前提,分工也就意味著個人所處的社會關系,不是純粹的交換者關系了。因此,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思想家和一些愚蠢的社會主義者都沒有發(fā)現(xiàn)以交換價值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過程本身隱含著內在的強制。對此,馬克思不禁反問,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還是自由嗎?
另外,馬克思指出資本家和勞動者間自由的“勞動力買賣”背后隱藏著最為深刻的對立。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只是在純粹的抽象的層面上為商品交換中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做辯護,從形式上看,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是平等的且擁有同樣的自由,但事實上,這只是流通過程中的表面現(xiàn)象。實際上,資本家總是不付等價物而占有他人已經對象化的部分勞動,并且還不斷地換取更大量的他人的活勞動。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實際上是對立的,而且一旦進入到了生產領域,這種情況甚至會更加嚴重?!皠趧恿Φ馁I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的伊甸園?!盵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頁。然而,一旦離開簡單的流通領域,實際的真正面貌就立刻顯現(xiàn)出來,“原來的貨幣占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來糅”[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學者麥卡錫便直接指出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平等和自由只是一種假象,這種自由和平等實質上“掩蓋了階級社會和階級沖突的真實本質”[注][美]麥卡錫:《馬克思與古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29頁。。
由此看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由僅僅只是資產階級的形式自由,并非現(xiàn)實社會中人的真正的自由,實際上,“這種平等和自由證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頁。。馬克思認為一旦超越商品的流通和交換領域,進入更為深層的本質界面——生產領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真實面貌便會更為徹底地暴露出來。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主導性關系是在經濟活動的流通領域內占支配地位的交換關系,整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生活的建立,都是以交換關系為基礎的。但人們感性直觀所能直接把握到的整個流通和交換領域,還只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的表面現(xiàn)象,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本質。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表層界面即流通領域中,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在取消了一切商品的質的差別的同時,也取消了貨幣擁有者的質的差別。對本質世界的把握必然不能只停留于感性的直觀,而必須要通過理性的思維才能通達本質界域。如是,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把握,如若只是停留于對“貨幣作為貨幣的簡單規(guī)定”的交換關系的把握,那么真正的本質性的社會關系將會一直被遮蔽。由此,馬克思提出,必須超越這種表面界域進入作為資本的貨幣的生產過程,以一種批判性的理論視野揭露出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社會生活關系的本質。
毋庸置疑,貨幣是商品流通過程的最后產物,只有商品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才出現(xiàn)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但貨幣并不能體現(xiàn)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特征,即使是不很發(fā)達的商品流通也足以促使貨幣的所有這些形式的形成。但資本的產生則不一樣,馬克思認為,光是資本產生的條件就是一部世界歷史。資本的產生標志著社會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實地體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特征。
在歷史上,近代資本最初是以貨幣的形式——貨幣財產出現(xiàn)的。市場上有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區(qū)別二者的關鍵在于流通形式的不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過程是G-W-G,這一過程是為賣而買,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交換價值,而最終獲得的是沒有質的差別的貨幣。因此,量的區(qū)別便成為了資本運動的內容,其完整的形式是G-W-G’,其中G’=G+⊿G,作為貨幣的資本的運動是為了獲得價值增殖。其中,貨幣轉化為資本,貨幣占有者成為了資本家,價值增殖既是資本流通的客觀內容,也是資本家的主觀目的。就此,馬克思重點考察了價值增殖是如何實現(xiàn)的。馬克思指出,首先,在進入流通以前,商品的價值以商品的價格表現(xiàn)出來,是商品流通的前提,流通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其次,商品交換遵循的是等價交換的原則,在整個交換過程中也不可能產生作為剩余價值的⊿G;再次,在流通的過程中,或許商品占有者的雙方并非是遵循的等價交換原則,但是從社會的總價值量來看,社會的總財富并沒有增加,只是各個商品占有者的分配發(fā)生變化而已,“一個國家的整個資本家階級不能靠欺騙自己來發(fā)財致富”[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頁。,因此,流通不可能產生價值,在純粹的流通領域,資本不可能實現(xiàn)價值增殖。這樣看來,流通本身并不是直接純粹存在的,“流通是在流通背后進行的一種過程的表面現(xiàn)象”[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9頁。,在交換背后有著更為深層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不愿意揭露的本質性的東西。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馬克思指出價值量的變化必定只能發(fā)生在資本流通的第一個行為——G-W這一行為所購買的商品上。貨幣占有者在流通領域,購買到了一種特殊商品——勞動力,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它的消費本身就意味著勞動的對象化。商品價值體現(xiàn)的是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的消耗,這種特殊的商品便只能是勞動力。馬克思認為,“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占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頁。。政治解放使得市場上有大量的勞動力(活勞動),勞動者有了自己的勞動力和人身自由,從而能夠支配自己的勞動力,便可將其出賣給貨幣占有者一段時間;但同時作為勞動的客觀條件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以貨幣形式上的財富集中在少數(shù)人(資本家)手中,而與工人的自由勞動相分離。工人勞動能力的生產和再生產都需要一定量的生存材料,工人們除了勞動力,自由得一無所有,他們深知,“勞動能力......不賣出去,就等于零”[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頁。,由此,他們便只能出賣自身的活的勞動力來換取生存資料,工人們是迫于生計才去出賣勞動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的平等是假象,勞動者的自由是一種被迫的“自由”。對此,有些人可能會反駁甚至高呼,資本家是用貨幣購買的工人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工人勞動是收獲了工資的。事實上,工資背后隱藏著更為深層的秘密。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提出,在“勞動力買賣”的過程中,資本家拿出資本換回利潤,工人出賣勞動力從而獲得了工資,在這樣一個現(xiàn)象界的金錢王國中,從形式上看,在交換開始的起點和終點,資本家和工人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但是仔細看看經濟學家們對工資的定義,便會看出其中的破綻。李嘉圖認為,工人獲得的工資即是勞動者的勞動力的價格,他指出:“勞動者維持一身維系一家,以保持族類的力量如何,非決定于他們在工資名義下獲得多少貨幣,乃取決于此額貨幣能夠購買多少食品必需品和習慣享樂品。因之,勞動自然價格,乃取決于勞動者維持一身維系一家所必要的食品和習慣享樂品的價格?!盵注][英]李嘉圖:《經濟學及賦稅之原理》,郭大力、王亞南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第45頁。這也就表明,決定著勞動力價格的勞動價值,即是維持勞動力占有者及其家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只有這樣,市場上才能不斷地有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供應?,F(xiàn)實的情況是,勞動階級的勞動只能是維持自身的生存,且要不斷地出賣自身勞動力,這無異于將勞動階級鎖在了千斤的鐵鎖上,使得他們永遠不能翻身。這樣的境況下,勞動者何以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到幸福與快樂?
在資本主義社會,唯一使得人們之間發(fā)生關聯(lián)并形成關系的力量是利己心或個人的特殊利益。對于資本家而言,他決定購買工人勞動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生產價值,它可以生產大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在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中,“勞動力買賣”使得工人不得不將自己的勞動力、勞動產品以及自由意志都讓渡給資本家,而資本家的利己心便會驅使他強迫工人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價值的增殖過程,無非就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的形成過程,價值增殖的實現(xiàn),也就意味著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實現(xiàn)。因此,“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他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頁。。一方面,它必須以流通為中介,即貨幣必須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另一方面,流通本身只能是價值增殖過程的前提,因為整個過程的進行都是在生產領域。一旦進入生產領域,不難發(fā)現(xiàn),資本家與勞動者在締結契約的時候,表面看白紙黑字表明了勞動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但是一旦成交勞動者便不再可能是自由的了,資本家為了追尋最大的資本增殖,在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給資本家的一定時間內,只要他“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頁。,資本家便不會放過。而且,雙方的實際付出與交換后的實際所得,在實質上是截然不同的。至此,交換領域的自由、平等的假象背后,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便被揭露出來,正是如此,對于勞動者而言,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和平等也就意味著不自由與不平等。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工人勞動過程、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商品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直接產物,其價格不僅包括生產商品時所消費的已經預付出去的資本的價值,同時也包含著生產過程中消費的剩余勞動所對象化的剩余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商品也是資本的承擔者。對于資本家而言,他們關注的重點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作為價值載體所包含的剩余價值。貨幣之所以可以自在地轉化為資本,關鍵在于資本在其被支出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量增大,即獲得更多的資本。而資本家作為貨幣占有者,他的行為是資本自行增殖的目的轉化為人的主觀意圖的體現(xiàn),所以“剩余價值的生產(包含原預付價值的保存),表現(xiàn)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決定目的、驅動利益和最終結果,表現(xiàn)為使原有價值轉化為資本的那種東西”[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5頁。。可以說,資本主義生產本身是為了資本。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來執(zhí)行資本的職能,通過吸收勞動者的勞動力,從而實現(xiàn)資本的“自行”增殖,而工人體現(xiàn)為個人化的勞動,參與到生產并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由此, 整個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和勞動者都受資本的統(tǒng)治,真正自由的只是資本。
對此,馬克思肯定了重農學派將競爭稱為自由放任的做法,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由競爭體現(xiàn)為:資本打破曾經與其自身相對,從而限制自身運動、發(fā)展和實現(xiàn)的界限,進而進入到自身界限內的過程。在這個新的界限內,資本除了受到自身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限制外,不受任何其他的限制,因而是感到自由的。因此,“自由競爭是資本同作為另外一個資本的它自身的關系,即資本作為資本的現(xiàn)實行為”[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頁。。這樣看來,自由競爭就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自由發(fā)展的實現(xiàn),它是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相適應的方式,自由競爭其實就是資本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們卻將自由競爭本身作為前提來論證資本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們將資本主義生產沖破過去的種種限制指認為自由競爭,從而將這種自由競爭教條地宣揚為自由,個人在資本的純粹條件范圍內的行為是個人自由,并認為這種自由是最高的、最徹底的自由,是人類自由的終極形式。但事實上,在自由競爭中,真正自由的是資本而非個人。資本成為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資本的自由競爭所體現(xiàn)的個人自由的實現(xiàn)意味著個人自由的徹底取消。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個人自由的條件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人的“個性完全屈從于這樣的社會條件,這些條件采取物的權力的形式,而且是極其強大的物,離開彼此發(fā)生關系的個人本身而獨立的物”[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頁。。
如前所述,政治解放使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獲得了政治自由,即自主的權利,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再是政治上的奴役關系,但是與此同時,資本家與勞動者又同時形成了經濟的奴役關系,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由”不但不能在事實上消除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而且資本家和工人甚至都被資本所奴役。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的經濟權力具體體現(xiàn)為財產權,這種財產權是對封建社會的以私人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揚棄,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由實質上是以財產權的“形式的合法性”掩蓋下的資本的自由。這樣看來,真正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必須是從資本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是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更高階段的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的自由。
人的自由是整個馬克思理論的最終價值旨歸。馬克思強調真正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必須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自由,即人主觀的自由意志需要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作用于客觀的人的現(xiàn)實世界而具體體現(xiàn)出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自由的闡明沿襲了近代以來的自由主義的路徑,即從經濟事實出發(fā),將人的自由意志同客觀的經濟事實相結合來闡明自由價值,從而闡明了商品交換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形式自由。不可否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將政治哲學與經濟聯(lián)系起來,把資產階級的自由認定為基于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價值原則,這相較于柏拉圖式的那種遙不可及的、脫離現(xiàn)實的純粹理念世界的自由是一種進步。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認定的價值原則的規(guī)范性引導下,現(xiàn)實的政府和政治能夠高效地運轉,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并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但馬克思認為,這種從事實出發(fā)推導出來的自由權利價值原則與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同構,它只是一種對現(xiàn)實世界運動的價值原則的抽象概括,只能停留于解釋世界的層面,對現(xiàn)實的世界并不具有批判性。
事實上,這種與資本主義社會同構的自由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自由,其背后隱藏著人們受抽象的資本統(tǒng)治的徹底的不自由。對此,資產階級經濟學們,一方面出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需要,不愿意進入更能體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的生產領域去進一步分析;另一方面,以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家固然進入了生產領域,但由于他們將資本僅僅理解為物,認為“正如交換價值(即作為交換價值的商品的一切關系)在貨幣上以物的形式出現(xiàn)一樣,創(chuàng)造交換價值的活動即勞動的一切規(guī)定在資本上也是以物的形式出現(xiàn)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頁注①。。資本在李嘉圖等人眼里只是感性直觀的物,是生產的工具而已。這樣一來,表現(xiàn)在物上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就只是物的自然屬性,資本由此便成為一種非歷史的存在而存在于一切的歷史形式中。而社會關系作為物的自然屬性使物神秘化,最終導致了拜物教,從而更好地遮蔽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假象。對此,以賽亞·伯林就指出:“這樣一種‘自然的’自由將導致深處其中的人連最低需要也無法獲得滿足的社會混亂;要么,弱者的自由將被強制?!盵注][英]以賽亞·伯林:《自由論》,胡傳勝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頁。
深受康德和黑格爾影響的馬克思,強調對資本的把握應該透過感性上升到更高的理性階段將其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他指出:“資本關系的形成從一開始就表示,資本關系只有在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即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上才能出現(xiàn)。它一開始就表現(xiàn)為歷史上一定的經濟關系,表現(xiàn)為屬于經濟發(fā)展即社會生產的一定的歷史時期的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頁。黑格爾強調對現(xiàn)實的認識并不能基于純粹的知性的認識,而要在一個更高的理性結構中去認識和把握。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這種思想,強調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關系,資本體現(xiàn)了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和交換關系背后的壓迫的、奴役的關系?;诖?,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了一個關于超越宗教神的自然法和“經濟神”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被徹底扭曲,個體潛能被徹底碾碎,整個歷史和生產都委身于資本這一特殊的“物”。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在大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人本身的片面發(fā)展,從而導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人的非自由的存在。就此,有美國學者指出:“馬克思譴責資本主義制度并不是因為資本主義沒有‘解放生產力’,而是因為資本主義沒有解放生產者,因為資本主義確實用新的更加不人道的制度奴役生產者?!盵注][美]莫里斯·邁斯納:《重新思考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俞可平主編),中央編譯局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頁。馬克思對資產階級自由的批判是一種歷史性批判,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是基于近代以來的社會歷史——市民社會基礎上的社會運行原則,這種自由的權利原則是政治解放所實現(xiàn)的。政治解放實現(xiàn)了自由國家,通過國家法的制定使得人們在法律層面具有了形式自由,即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政治上的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但與此同時人們又陷入了經濟奴役關系之中,即在現(xiàn)實世界中,工人和資本家都完全被“資本”所奴役和統(tǒng)治并完全迷失了自我,從而毫無主體性和自由個性可言?;诖耍凇顿Y本論》及其相關手稿中,馬克思強調必須在政治解放的基礎上追尋人類解放的實現(xiàn)。他通過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具體分析找到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路徑,以期實現(xiàn)一種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異質的個性得以自由發(fā)展的自由,即通過建構新的自由共同體而實現(xiàn)個性全面發(fā)展的積極自由。由此,馬克思批判資本的目的得以顯現(xiàn),于他而言,批判并不以批判自身為目的,而是為了建構更好的人類生存共同體和價值體系——自由人聯(lián)合體和自由個性。
作為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真正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只能在真正的共同體——自由人聯(lián)合體才能實現(xiàn),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lián)合體中并通過這種聯(lián)合獲得自己的自由”[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頁。。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由基于交換價值的生產,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每個人都把另外一個人當作是自己的手段而互相利用,由此,資本社會是一個由各個原子式個人形成的虛幻的共同體,在其中,人們擁有的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人們現(xiàn)實的生存狀況則是被資本所奴役而毫無自由可言。自由人聯(lián)合體則是以人類的能力的發(fā)展為自身目的的自由王國的,在這個真實的共同體中,人的才能得以全面地展開,人的勞動是真正自由而全面的活動。個人的自由必須而且只能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才能實現(xiàn)。
真正共同體下的人的自由個性的實現(xiàn),不能依靠人們頭腦里拋開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假象的一般觀念來實現(xiàn),而必須使個人意識到自身的主體性地位,從而重新駕馭統(tǒng)治著人的異己的抽象力量——資本,將資本的獨立性和支配力返還于人,即“社會化的人,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jié)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tǒng)治自己”[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頁。。由此可見,馬克思主張的真正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是通過積極地揚棄資產階級的私有制,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奴役關系,建構使“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而實現(xiàn)的“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力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這樣看來,自由王國的實現(xiàn)一方面需要“重建個人所有制”,另一方面需要加強“聯(lián)合著的個人”的主體性建構,保證整個社會生活即物質生產過程都是在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進行的。如此,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剝削關系才能被取消,作為被共同占有的生產資料的“資本屬性”也不再存在,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是人的個性和能力的展開和釋放,而不再是謀生的手段,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當然,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自由王國的建立必須是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發(fā)揮資本在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在客觀的生產力高度發(fā)達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超越資本主義社會而達到共產主義社會。自由王國所達到的,就是人的個性得以實現(xiàn)的自由狀態(tài)。就現(xiàn)實的歷史發(fā)展境況來看,人的個性得以實現(xiàn)的自由還不是一個既成的歷史結果,從而具有理想性和先驗性;但它又并非是絕對先驗的,它是馬克思立足于對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的歷史性批判而得出的面向未來的理想社會的價值規(guī)范,這一價值規(guī)范反過來又引領著現(xiàn)實的社會朝著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發(fā)展,這就是馬克思是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新世界的深刻意蘊。
綜上所述,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為切入點而展開了對“資本”的歷史性批判,由此揭露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交換的形式自由背后隱藏著的人被資本所奴役而毫無自由可言的真實的生存境況,并提出真正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是自由個性。實質上,《資本論》對自由問題的這一揭示,既具有強烈的歷史感,也展現(xiàn)出一種宏大的批判性思維視野。在此意義上,當我們將《資本論》認定為一部以“自由”為核心主旨的政治哲學著作時,我們必須要看到這部政治哲學著作所特有的歷史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