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
摘 要:關注統(tǒng)編教材課后習題,領會編者的意圖,以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將其在課堂上巧妙實施,不忽視,不滯后,有效落實,令其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 ; 語文 ; 活化課堂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12B-0057-02
統(tǒng)編教材單元板塊清晰,目標要求明確,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落腳點,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而這一宗旨很好地體現在課后習題的編排上。如何活用“置后”的課后習題,將其工具性有效提升,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 關注單元整體,內容的選擇要瞻前顧后
溫儒敏教授說:“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單元)板塊設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綜合性也有所加強。老師們使用教材時,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我們在運用課后習題進行教學時,要在單元整體目標的基礎之上,以課時目標為基點,合理劃分習題的實施操作時間,結合單元目標,關注單元整體架構,落實語文要素,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效果最大化。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第八單元的總體目標提出:學習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意思。教師在執(zhí)教《灰雀》時,結合課后的第二題“默讀課文,想一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將單元的整體目標有效落實在課堂上。
師:這只深紅胸脯的灰雀究竟去哪兒了呢?你能從他們的對話中找到蛛絲馬跡嗎?(出示學習提示)
生讀:1.默讀對話,想一想灰雀去哪兒了? 2.你是從什么地方猜出來的?圈畫出相關的詞句或標點,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想法。
師:還記得默讀的方法嗎?生1:默讀就是不發(fā)出聲音。
生2:默讀還要邊讀邊想。師出示默讀要求:默讀就是不發(fā)出聲音,不用手指著讀。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邊做記號。生連連點頭。
師:那就讓我們用剛才交流的方法讀讀、圈圈、畫畫。
《灰雀》不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所以執(zhí)教者帶領學生回憶默讀的基本方法和注意點,由學生自我總結,并帶領全體同學鞏固默讀方法。默讀這一要求的實施放入第一課時,將識記、鞏固、運用有效連接,既關注到單元的共性,又體現了課時的個性?!罢扒邦櫤蟆钡剡x擇課后習題,在課堂上將學習語文的方法落實到位,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二、 明確教學目標,目標的實施要有的放矢
加里·D·鮑里奇說:“在行為目標中,必須以直接、具體、可觀察的方式來表達學習結果。” 教學目標的制定指向要明確,實施的效果可觀察,可考量,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對目標不能泛泛而談,也不能點到為止。
在三年級上冊第23課《帶刺的朋友》一課的課后練習中,要求學生關注文中的“我”對刺猬的稱呼有什么不同,從中體會“我”的情感變化。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師:老師這里有一個長句子,你能讀好它嗎?(出示文中的句子,指名讀。)生繪聲繪色地朗讀。師(摸著學生的頭):小家伙,讀得真不錯。(隨即轉向其他人)老師稱他小家伙,你從中聽出了什么?
生1:老師你是在表揚他讀得不錯,小家伙是對他的喜愛。
生2:這樣稱呼他,顯得你們非常親密,我估計他的心里正樂著呢。(眾笑)師:看來怎么稱呼很很有學問啊,你能找到文中作者是怎么稱呼稱呼小刺猬的嗎?
生讀:1.那個東西一定沒有發(fā)現我在監(jiān)視它。 2.我還沒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樹上那個家伙就噗的一聲掉了下來。3.我暗暗欽佩:聰明的小東西,偷棗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師:這里的稱呼是有變化的,你從中發(fā)現了什么?
生1:我發(fā)現作者之前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觀察刺猬的,后來逐漸變得喜歡了起來,所以他的稱呼也有了變化。
生2:作者稱“那個家伙”時,已經表現出了刺猬的可愛了。
生3:我們一般對于頑皮的弟弟妹妹也會稱呼“小東西”,覺得他們淘氣卻又沒辦法的時候會這樣說,感覺作者就像看一個頑皮的孩子一樣。
師:細微的變化卻能最真實地反應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那就再來讀讀這幾句話吧。
生讀。
教師在制訂本課的教學目標時,就關注到課后習題中的這個要求,將目標之一制訂為“通過遷移、比較的方法感受‘我對刺猬稱呼的變化,體會作者對刺猬的喜愛之情”。
三、 活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拾階而上
三年級上冊第24課《司馬光》是一篇小古文,文章短小精悍,凝練生動。文后的習題提出“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學交流?!?指導學生讀通、讀懂、甚至讀出文言文的特點與魅力,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費上一番心思?!昂⒆有枰獙W習,準確地說是學習力。學習力貫穿孩子的一生,能夠幫他們吸收新鮮事物,獲取對未來有益的知識和能力,掃除路障,一往直前?!敝苯咏沂荆瑫Я藢W生探索的樂趣,使得教學索然無味;避重就輕,又會使得學生難以深入文本,無法感知小古文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丟失想象的空間和能力,扭偏學生語文能力的養(yǎng)成途徑,淡化了課堂的工具性。
一位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設計了這樣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1.回顧白話文,初識文言故事。
她先請學生回顧并復述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引出所學的內容: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九百多年前,記載于《宋史·司馬光傳》,古人是如何講述這個故事的呢?就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吧!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他們饒有興致地讀了起來,卻發(fā)現文章雖然短,卻很難讀。教師緊接著問:“讀著這篇課文,再對比剛才的那篇課文,你有什么感覺?”學生紛紛發(fā)表觀點:“這篇課文字數比一年級的少多了。”“課文內有很多字我不認識,也不懂?!薄坝械木渥幼x不通?!苯處熾S后揭示:“這是古人用他們說話的方式寫成的文章,叫文言文。像這些篇幅比較短小的文言文,我們又叫它小古文。”小古文的定義、特點就在學生的比較、發(fā)現、歸納中清楚地展現出來了。
2.初讀小古文,了解文言故事。
在了解了小古文的特點后,學生內心的征服欲被老師激發(fā)出來了。教師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停頓:“在剛才讀的過程中,有沒有感覺比較別扭或者讀不通的句子?!睂W生提出:“光持石擊甕破之。”幾位學生站起來讀出了不同的停頓,教師不置可否,把課文插圖展示出來,請學生觀察。通過描述與回憶,學生發(fā)現,這句話原來是“司馬光拿起一塊大石頭砸缸,水缸破了?!钡囊馑?,便自然地將停頓劃分為“光╱持石╱擊甕╱破之。”從句子到故事,再回到句子,一來一回之間,為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架構起一座堅實的橋梁。
3.研讀小古文,走近主要人物。
教師在指導學生研讀第一句“群兒戲于庭。”時,學生很輕松地理解為一群孩子在庭院內玩耍。教師隨即問道:“那孩子們在花園內玩耍該怎樣說呢?”——“群兒戲于園?!本o接著,教師又加深難度,出示了魚兒與鳥兒圖,要求學生用“( ?)戲于()?!钡木涫秸f一說。因為有了前面的基礎,這兩個句子的表達就不那么困難了。而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中體會到了文言文表達順序的不同,感受到了用寥寥數字概括出幾句話的趣味,也正是這樣環(huán)環(huán)緊扣,拾級而上的設計,搭建了豐富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平臺。匠心巧構,拾級而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逐層實施,“步步為營”,能有效地將習題的目標指向落實得潤物無聲。
總之,關注課后習題,領會編者的意圖,一切以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將其在課堂上巧妙實施,不忽視,不滯后,有效落實,定能令其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鄒馥陽.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探究——以“部編本”教材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7,(3).
[2]李小環(huán).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12).
[3] 審思小學低年級階段的“三替”現象[J]. 張伯成. ?教學與管理. 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