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潘慶春 張靜
分泌性中耳炎(sec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鼻咽喉頭頸科常見耳科疾病,以中耳積液及聽力減退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由于解剖、生理等特點,該疾病在兒童中的發(fā)病率較高,且因兒童的癥狀隱匿不典型,易被漏診、誤診,是兒童常見的聽力減退原因之一。
盡管SOM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一致認為咽鼓管功能是其發(fā)生發(fā)展轉歸的決定性因素[1]。因此,咽鼓管功能檢測對于指導臨床治療及其評估預后有重要意義[1,2]。筆者使用聲導抗咽鼓管功能測試對SOM患者進行檢測,試圖找到一種臨床簡便、靈敏、客觀的咽鼓管功能檢測方法。
收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門診確診為SOM患者60例(93耳),年齡4~65歲,其中兒童患者35例/58耳(單耳12例,雙耳23例),成人患者25例/35耳(單耳15例,雙耳10例)。SOM診斷標準:①電耳鏡檢查顯示鼓膜色澤異常、膨隆或內陷,或見鼓室積液征;鼻咽鏡檢查排除鼻咽腫瘤;②純音聽閾測試顯示傳導性/混合性聽力損失,聽力損失程度以0.5、1、2 kHz平均氣-骨導閾值差>15 dB HL;③226 HZ探測者聲導抗鼓室圖呈“B”或“C”型,聲反射未引出[3,4]。病例納入標準:①能遵醫(yī)囑治療及隨訪;②神智清楚,交流無異常;③既往無中耳疾病史、無聽力改變、無唇腭裂、頭面部畸形史,無耳部鼻咽手術史;④所有納入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治療方案。
1.2.1 分組方法 受試對象按病程(<1月、1~3月、>3月)分為3組。
1.2.2 測試方法 純音聽閾測試:隔音室內使用爾聽美ASTERA聽力計對受試者進行雙耳氣、骨導聽閾測定。取0.5、1、2、4 kHz均值,<14歲受試者均值≤15 dB HL,成人均值≤25 dB HL認為聽力正常。
聲導抗測試:使用GSI Tympstar V2中耳分析儀測試226 Hz探測音鼓室圖及聲發(fā)射,采用Jerger分型[5]。將B型、C型及無法分型的異型(和/或鼓膜穿孔)鼓室圖記為“異?!?。
咽鼓管功能測試:使用GSITympstar V2中耳分析儀依次測試受試者靜息狀態(tài)、緊閉口唇用力捏鼻吞咽(Toynbee法)、緊閉口唇用力捏鼻鼓氣(Valsalva法)的鼓室導抗曲線。每次鼓室導抗圖的峰壓點分別以P0、P1、P2記錄。以(P1-P0)且(P1-P2)≥±30 daPa視為功能正常,兩兩間差值僅一次≥±30 daPa視為欠佳,兩兩間差值均≤±30 daPa視為功能不良。
1.2.3 治療方法 確診后患者按照統(tǒng)一方案進行治療(藥物治療1周:包括鼻腔減充血劑、粘液促排劑、抗組胺藥;物理治療1月:咽鼓管波氏球吹張術或耳屏前按摩法)[6]。
1.2.4 評價方法 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1月時分別進行上述聽力測試,對結果進行記錄。有效:氣骨導聽閾提高15 dB HL或聽閾≤25 dB HL (兒童≤15 dB HL),鼓室圖A型或由B型轉變?yōu)镃型,咽鼓管功能正?;蛴刹涣嫁D變?yōu)榍芳?。無效:聽閾無改善甚至下降,鼓室導抗圖無改變,咽鼓管功能無改變。
運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同組治療前后使用配對t檢驗,不同組間采用X2檢驗進行分析。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受試者均進行純音聽閾測試及聲導抗檢查,采集咽鼓管功能、鼓室壓圖及聽力數(shù)據(jù),結果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前耳功能 (耳數(shù))
<1月組鼓室壓圖異常耳改善率為75.00%,1~3月組改善率72.23%,>3月組為56.66%,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聲導抗鼓室壓圖型異常耳檢出率比較(%)
<1月組咽鼓管功能異常耳改善率為55.55%,1~3月組改善率50.26%,>3月組23.34%,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咽鼓管開放異常耳檢出率比較(%)
<1月組聽力改善率55.56%,1~3月組聽力改善率為50.05%,>3月組為27.00%,見表4。
咽鼓管功能被認為與中耳疾?。ò⊿OM、化膿性中耳炎等)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轉歸有著密切關系。因此,眾多學者將咽鼓管功能、結構作為中耳疾病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關于咽鼓管功能及其檢測方法的研究較多,但目前尚無一種方法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咽鼓管的功能狀況[7,8]。
表4 聽力損失程度治療前后對比(%)
研究顯示,咽鼓管通過開閉作用完成維持中耳內外壓力平衡的功能,咽鼓管的開放功能包括主動開放和被動開放兩個成分[9]。聲導抗測試是能夠反映中耳功能的客觀聽力檢查方法,通過鼓室導納圖反映中耳壓力及其順應性,還能通過捏鼻吞咽法(Toynbee法)反映咽鼓管主動開放功能,捏鼻鼓氣法(Valsalva法)則反映被動開放功能,兩者結果與靜息狀態(tài)下的鼓室導納圖結合分析,是檢查咽鼓管通氣功能的重要方法[10]。
SOM以中耳鼓室非化膿性積液和聽力下降為特點,其解剖學基礎、病理學特點等可引起聲導抗測試一系列特征性改變,反映該疾病的發(fā)展、轉歸[10]。本研究對聲導抗鼓室導抗圖的觀察發(fā)現(xiàn),SOM患者中耳鼓室壓多為異常。病程>3月組異常率為86.67%,為3組中最高。其中C型導抗圖在<1月組中所占比例較高(38.89%),與B型圖相近;而病程>1月以上受試對象中,C型比例低于B型圖。這一結果與疾病早期或恢復階段咽鼓管功能異常,鼓室氣體被吸收成負壓,導致鼓室峰壓點向負壓側移位,以C型為主的情況一致;而疾病進展期或加重期,鼓室氣體持續(xù)減少,甚至出現(xiàn)鼓室積液,導致鼓膜內陷不能移動,導抗圖以B型多見[10,11]。治療后的結果顯示,三組受試對象中<1月組鼓室壓圖異常耳改善率為75.00%,1~3月組改善率72.23%,>3月組為56.66%。組間比較P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
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測試咽鼓管功能時部分受試者,如小齡兒童或年長者,捏鼻鼓氣或吞咽時不能理解或力度欠佳,不能使鼻咽腔的氣體壓力足夠開放咽鼓管,因此測試時建議受試者捏鼻吞咽和鼓氣過程中緊閉口唇,盡量用力保證鼻咽腔內壓力促使咽鼓管開放,減少假陽性結果產生。測試結果中,SOM患者咽鼓管開閉功能異常率較高,病程>3月組異常耳為76.67%,1~3月組為79.63%,而<1月組咽鼓管功能異常耳達97.22%。這一結果可能與中耳腔、咽鼓管開口周圍粘膜急性期充血腫脹有一定關系。治療后復診結果,顯示通過鼻腔黏膜減充血劑、粘液促排劑、耳屏前按摩、波氏球咽鼓管吹張等方式,SOM患者耳咽鼓管開閉功能逐步得到改善。治療1周與1月結果比較,三組受試者咽鼓管功能多在治療后1月時改善明顯;且三組間比較,病程<1月組、1~3月組結果變化較>3月組顯著。
咽鼓管開閉功能的變化與鼓室導抗圖的情況一致,治療前后均有明顯差異;改善咽鼓管功能,有利于中耳鼓室壓恢復。
通過對SOM患者聽力損失的觀察發(fā)現(xiàn),在治療過程,隨著咽鼓管功能改善、鼓室腔壓力變化,聽力狀況也隨之發(fā)生改善,其中病程較短者(<3月)治療康復效果明顯優(yōu)于病程較長者(>3月),與咽鼓管功能及中耳鼓室壓變化一致。
在首次測試中,有20耳鼓室壓圖顯示為A型圖,其中有11耳咽鼓管功能異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分析該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疾病處于早期,中耳結構及功能未受到影響所致。那么,通過咽鼓管功能測試及純音聽閾測試相結合,臨床上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病變,有效干預該疾病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盡管存在干擾因素,但是結合耳鏡、聽閾測試、鼻咽鏡等檢查手段,聲導抗測試可通過鼓室導抗圖、咽鼓管功能測試等客觀指標的分析,快速、簡易、敏感、無創(chuàng)的進行中耳功能檢查,在臨床應用中對SOM的發(fā)現(xiàn)、發(fā)生、發(fā)展階段進行準確判斷[12]。
咽鼓管功能異常是發(fā)生SOM的重要因素,咽鼓管功能的改善是中耳鼓室腔病理變化的基礎,也預示了SOM的發(fā)展、轉歸方向。臨床通過鼻部粘膜減充血劑、粘液促排劑、抗組胺等藥物以及咽鼓管吹張、耳前按摩等一系列物理治療方式改善SOM患者咽鼓管功能,是能夠有效治療SOM的手段[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程時間也是SOM的治療、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關于咽鼓管結構、功能及在中耳疾病中的作用,是近年來熱門的研究領域。盡管聲導抗咽鼓管功能測試不能全面反映咽鼓管功能,亦不能定量測試咽鼓管功能狀況,但是作為臨床最為常用的聽力檢測工具之一,方法簡單易操作,無侵襲,靈敏,結合組合聽力檢測手段,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早期診斷分泌性中耳炎,及時監(jiān)測疾病轉歸提供參考信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