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冰,呂 霞,趙 沖,刁本恕
(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科,四川 成都 610021;2.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放療科,四川 成都 610021)
中醫(yī)學根據放射線治療后口腔炎患者的臨床特征,將其歸屬于“火毒”范疇,與既往中醫(yī)文獻中“口瘡、口糜”相似,臨床多表現為口干舌燥、口瘡、吞咽困難、舌體刺痛難忍等,中醫(yī)對放射性口腔炎的治療方法大體分為內治與外治,臨床報道甚多,內服藥物以經驗單方、對方、復方為主,外治法包括針灸、含漱、霧化等為主。中醫(yī)外治法治療放射性口腔炎不但藥物組成靈活且療效突出、經濟方便,近年來得到了臨床醫(yī)師的廣泛應用,現綜述如下。
從西醫(yī)病理學角度分析,放射線所產生的電離輻射引起細胞DNA斷裂,進而導致細胞分裂周期中斷及細胞凋亡,損傷的細胞間接釋放出炎癥因子導致微循環(huán)血管病變,內皮細胞和結締組織被破壞,黏膜表面細菌、微生物侵入進一步加劇炎癥因子釋放,最終導致口腔炎的發(fā)生[1~3]。因此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在行放射性治療時常常誘發(fā)口腔黏膜損傷伴有惡心、嘔吐感等不適[4]。放射性口腔炎作為頭頸部惡性腫瘤放療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約70 %[5],臨床表現以黏膜紅腫、刺痛、燒灼感、潰瘍等為主,根據患者臨床癥狀,以癥推證,應屬于中醫(yī)學“口瘡”范疇?!饵S帝內經》中記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歲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瘡,甚則心痛”,因此后世歷代醫(yī)家對口瘡的認識皆從火毒論治。如《證治準繩》曰:心脈布于舌上,若心火上炎,熏蒸于口,則口舌生瘡,認為其多與心火上炎有關,《圣濟總錄》曰:“口瘡者,心脾有熱,氣沖上焦,蒸發(fā)口舌,故做瘡也”,認為其與心脾積熱熏蒸上焦有關。因此現代很多中醫(yī)學者認為,“火毒傷陰”為其基本病機[6~8]。其病位雖在口,其發(fā)生發(fā)展與患者全身津液耗損,氣血失調有關。根據病機不同,臨床常常分為陰陽兩虛、氣陰兩虛、脾胃不和、脾腎兩虛、正虛血瘀等[9]。有學者提出放射性治療對機體產生損傷而導致的病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相關癥狀分為三期,初期熱邪損傷脈絡,耗散津液,中期熱毒熾盛,氣陰虧虛,末期正虛邪戀,氣滯血瘀,故而應根據不同階段實施治療方案[10]。賴春華等[11]認為,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是該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火熱傷陰,陰傷則損及血分,血傷則瘀,熱與瘀結則纏綿難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更加重陰液耗損,進而進入惡性循環(huán),最終傷及元氣[12]。因而虛、火、瘀是最主要的病因病機,三者互為因果,貫穿疾病的始終。也有學者認為足陽明胃經絡,挾口環(huán)唇,口腔為胃之門戶,本病病機主要為熱毒傷陰,因此當以清泄胃熱,養(yǎng)陰生津和胃為主[13]。亦有學者經過統(tǒng)計放射性口腔炎用藥規(guī)律發(fā)現使用最多的五位藥分別是:生地黃、麥冬、玄參、金銀花、茯苓,因此認為滋陰清熱為治療放射性口腔炎的首要治法[14]。
中醫(yī)外治通過藥物外敷、物理刺激、精神引導作用于體表、腔隙、穴位、肌肉、筋骨等發(fā)揮防治疾病的作用。外治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甚至早于內服藥物,《山海經》已有記載“熏草佩之”作為祛疫的方法,《黃帝內經》中提出了導引、熨燙、針灸等治療方法,《五十二病方》已有敷貼、藥浴、熏蒸等不同外治法,《肘后備急方》《千金方》中更是大量記載了外治法,其藥物數目、劑型、炮制具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后世隨著理論基礎的逐步完善,至明清時期《理瀹駢文》的問世,中醫(yī)外治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書中提出的“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更被近代醫(yī)家所推崇,已故蜀中名醫(yī)王靜安先生治療小兒疾患提出來吹鼻法、貼臍法、涂擦法等多種外治方法,避免了內服藥物煎煮、氣味怪異、不易攜帶的缺點,更易于被患兒及家屬接受,四川省名中醫(yī)刁本恕主任中醫(yī)師應用金龜蓮、玄參、生地、蜂房等煎濃劑外擦治療各種口腔黏膜病變,不僅收效快捷,而且易于操作[16~17]。近年來,中醫(yī)外治法被大量應用于放射性口腔炎的治療中,張文陸等[18]研究發(fā)現外用涼血解毒中藥漱口能夠使口腔pH值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維持口腔微環(huán)境,進而減輕口腔炎的程度。阮方超等[19]研究發(fā)現外用中藥漱口配合康復新液可明顯降低放射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損傷。一些學者發(fā)現康復新液配合中藥外敷降低患者放射性口腔炎發(fā)生率及疼痛程度,促進損傷黏膜的修復[20~21]。龔蕓等[22]在臨床中發(fā)現中成藥口炎清顆粒(天門冬、麥冬、金銀花等)進行口中含漱后能夠明顯延長放射性口腔炎的發(fā)生時間及口腔炎的嚴重程度,藥理學研究也證實了該顆粒對常見葡萄球菌、鏈球菌具有明顯抑制作用,這也從側面證實了口腔黏膜損傷后微生物滋生能夠誘發(fā)加重放射性口腔炎。王海明等[23]運用《溫病條辨》中增液湯對比西藥漱口,發(fā)現增液湯能明顯改善患者口干、吞咽困難等癥狀,療效優(yōu)于西藥漱口對照組。楊水秀等[24]單用一味馬鞭草水煎劑作為觀察組,于放療前開始含漱對照生理鹽水組,發(fā)現隨著放射劑量的增加、時間的延長,觀察組不僅口腔黏膜發(fā)生時間低于對照組,而且損傷程度、愈合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蔡銳等亦單用一味腫節(jié)風配合金因肽治療放射性口腔炎,其口腔黏膜炎愈合時間及疼痛評分低于單用金因肽組(P<0.05),在聯合用藥過程中,中藥可能發(fā)揮協(xié)同增效作用,同時降低副作用發(fā)生率。林蘭珍等[25]運用自制中藥含漱液(黃芩、黃柏、蒲公英、薄荷等)對照臨床常用消炎漱口液(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5 %碳酸氫鈉溶液),發(fā)現觀察組口腔黏膜的損傷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無不良反應。除中藥含漱外,針灸也能夠改善放射性口腔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汪飛等[26]臨床運用針刺足三里、下關、頰車等穴位,發(fā)現治療組口腔黏膜損傷程度及口干、張口受限、干嘔等癥狀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一些學者運用中醫(yī)油劑外涂,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7]。筆者臨床中對放射性口腔炎患者分為三期,初期邪盛正衰,予以人參、白及、延胡索細粉外涂,中期熱毒熾盛,運用冰片、黃連、黃柏、青黛、牛黃等細粉外涂,末期氣陰虧虛,外涂玄參、生地、白及、三七細粉,收效良好,且操作方便,使用簡單。
放療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最常用的方法,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對正常的細胞有殺傷作用,具有明顯的毒副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中醫(yī)外治在防治放射性口腔炎方面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具有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法多樣,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特點,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其內在作用機制還需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今后應盡量擴大樣本的數量,更加科學合理地設計實驗,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使中醫(yī)藥在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治療中能夠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