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周小春 黃志勇 周清清 張榮政
摘要:本文采取整群抽樣方法抽取福泉市馬場坪街道城南千福小區(qū)和陸坪鎮(zhèn)移民新區(qū)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入住搬遷戶進行調查,在了解易地扶貧搬遷后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和工作狀態(tài)的基礎上,向政府提供搬遷戶的真實狀態(tài)信息,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生存能力;技能培訓
4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xù)扶持工作現場會”上批示:易地扶貧搬遷是精準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舉措。為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xù)扶持工作,課題組對福泉市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qū)的搬遷戶進行職業(yè)能力和生存能力調查,了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后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和工作狀態(tài),及時向政府提供搬遷戶群眾的真實信息,給政府為農民能“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融入,可致富”提供決策信息參考。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對福泉市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qū)(即城南千福小區(qū)、陸坪鎮(zhèn)移民新區(qū))入住搬遷戶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進行入戶調查。本次共調查206戶868人,家庭平均共同生活人數4.2±0.85人,多者8人,少者2人。城南千福小區(qū)106戶425人、陸坪移民新區(qū)100戶443人,兩地搬遷入住時間分別為2018年6月和2017年4月,搬遷戶均屬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城南千福小區(qū)離市中心4公里,陸坪鎮(zhèn)移民新區(qū)離市中心17公里;搬遷對象為建檔立卡戶196戶821人,占95.1%,非貧困戶10戶47人,占4.9%。
(二)調查方法
采用自己擬定的“黔南州易地扶貧搬遷農民職業(yè)技能與生存能力調查表”,調查前,對所有調查員進行集中統一的合格培訓,入戶調查中要求使用統一調查用語,以戶為調查單元,采用“一對一”或“二對一”方式進行調查。調查納入標準是指家庭共同生活并能正常交流、語言表述清楚的成員作為調查對象,采集應答者們的共同意向。調查內容為家庭基本情況、搬遷時的狀況、搬遷入住后的家庭生活及工作情況等。
(三)統計學處理
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l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二、結果
(一)基本情況
以群眾“搬得出、穩(wěn)得住、快融入、能就業(yè)、可致富”的指導思想為工作出發(fā)點,讓群眾不需要再購置室內物資,拎包入住就能正常生活,此行動穩(wěn)定了群眾能住得下來的心態(tài)與思想,兩搬遷安置點免費提供的室內物資,見表1。
(二)搬遷入住后,家庭的人員就業(yè)行為、收入來源形式、現從事工作、期盼崗位和培訓崗位情況
206戶868人搬遷入住以來,家庭依靠政府向企業(yè)推薦的就業(yè)崗位和利用自身資源尋找工作占的比例為最大,占73.8%,其次為個人獨立尋找工作,占23.8%,自己沒有外出打工主要是在家務農,占2.4%。家庭收入主要以“務工加務農+務工+務農+種植經濟農作物”,兩者占85.9%?,F從事工作以“種田土+打零工和種田土+打零工+工廠上班”,兩者占71.4%。希望從事“工廠技術工人+泥水工、電工、鋼筋工等”為最高,占19.4%,其次為“保安+環(huán)衛(wèi)工人”,占11.2%。希望接受2種以上工種技能培訓為92.7%,說明搬遷入住的居民希望通過更多的技能培訓后獲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見表2。
(三)搬遷入住后,家庭的生活狀態(tài)
搬遷戶搬遷入住時,直接拎包入住占94.2%,僅有5.8%的搬遷戶購置了一些家電,費用在2000元左右;領導經常到安置點慰問關心,獲得100%的認同;能安下心來入住戶占65.5%,還有34.5%的入住戶存在有不安心狀態(tài);有17%的入住戶生活不習慣;有8.7%的入住戶感覺生活不方便;但在與鄰里關系、管理人員關系、幫扶人關系等方面融洽度達100%;在小孩上學、就醫(yī)、乘車等方面100%的認為方便;家里水電網絡正常、小區(qū)環(huán)境安全認可度達100%。
三、存在的問題
(一)搬遷入住群眾存在住得不穩(wěn)的問題
從調查資料顯示:從原居住地搬遷到安置點仍有34.5%的群眾不安心,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群眾擔心搬遷進城后沒有生活來源,難以保障平時開支如水費、電費等。對于貧困家庭來說,本身搬遷就已經花費了一大筆費用,相比于原來的居住地,搬遷后所產生的費用種類和數量都有所增加。二是擔心原來居住的舊房屋被拆除后,一旦到城鎮(zhèn)無法生活下去后,回到老家有可耕種的土地但沒有住處,害怕處于流浪狀態(tài);三是搬遷入住的房屋暫無房屋產權證,只有協議承諾,存在顧慮,擔心能居住的時間是否長久,害怕被要求搬離。
(二)搬遷入住群眾存在就業(yè)難的問題
資料顯示:群眾選擇技術性要求不高的工作如保安、保潔等工種占15.0%,但期盼能從事技術工作的群眾有38.9%;希望接受2種及以上工種技能培訓占92.7%,說明搬遷入住的居民希望通過更多的技能培訓后可獲得更好的就業(yè)機會。群眾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搬遷群眾主要為50、60、70后人員,他們長期生活在貧困山區(qū),文化程度不高,對外界所需要的技能知曉甚少,導致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技能較弱;二是長期勞作耕種思想嚴重,從務農向務工方向的思想轉變仍然還需要較長的時間適應與培育,當前仍然處于被動狀態(tài);三是有部分群眾認知到技能是自己就業(yè)的最大短板,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機會來改變自己的生存能力。
(三)搬遷入住群眾存在就業(yè)不穩(wěn)的問題
在入戶交流中得知,政府有時提供的就近就業(yè)崗位,群眾難以適應工廠、公益崗位等的紀律約束,思想上與行動上常表現為我行我素,如家中有事,說走就走,不服從管理,這種行為主要是長期自由渙散的固化思想養(yǎng)成,上班隨意性大,最終有的群眾選擇放棄工廠上班或被工廠勸退;另外有個別群眾本事不大,要求高工資,甚至要求每天結清當日工資,這種現象將對企業(yè)管理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性。
四、建議
抓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xù)扶貧工作是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還要繼續(xù)深入群眾,了解期盼,仔細研判,精準做實搬遷戶群眾的后續(xù)扶持力度,建議:一是政府要創(chuàng)造優(yōu)質的投資環(huán)境,鼓勵各類企業(yè)到安置區(qū)域投資興業(yè),提供更多的就業(yè)崗位,不斷提升搬遷戶群眾的就業(yè)率;二是不斷提升搬遷安置社區(qū)的管理水平,管理者要牢固樹立群眾至上的服務理念,主動宣傳黨的扶貧方針政策,引導群眾主動融入社區(qū),通過獲得感和安全感,樹立主人翁意識和感恩意識;三是加大對搬遷戶群眾的職業(yè)技能培訓,針對群眾的實際能力和區(qū)域內企業(yè)的用工技能要求,合理組織不同人群開展不同崗位群的工種技能培訓,以此提升搬遷戶群眾的就業(yè)能力;四是發(fā)揮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的辦學資源優(yōu)勢,促進他們主動參與到農民職業(yè)技能培訓幫扶中來,提升搬遷戶群眾靠技能致富奔小康貢獻力量;五是政府管理要堅守群眾“搬得出、穩(wěn)得住、快融入、能就業(yè)、可致富”的發(fā)展理念,常懷群眾之心,讓易地扶貧搬遷偉大工程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