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貽彤
摘 要:胡人武士俑是三國兩晉南北朝墓葬中出現(xiàn)的一類特殊隨葬品,以胡兵形象為原型并經(jīng)過藝術創(chuàng)作而成??脊虐l(fā)現(xiàn)的六朝胡人武士俑或執(zhí)刀、執(zhí)盾,或持戟、握劍,有的身披鎧甲,根據(jù)帽式的差異可細分為六類。六朝胡人武士俑與以往胡漢戰(zhàn)爭圖中的胡人形象明顯不同,是作為正面形象參與拱衛(wèi)六朝政權(quán)的,其形象演變主要可分為吳晉和南朝兩個階段。胡兵在六朝軍事、政權(quán)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既是民族大融合背景下的特殊產(chǎn)物,也是南北對峙局面下南朝軍事發(fā)展的必然需求。
關鍵詞:胡人武士俑;六朝;正面形象;民族融合
龍蟠虎踞金陵郡,古來六代豪華盛。
縹鳳不來游,臺空江自流。
下臨全楚地,包舉中原勢。
可惜草連天,晴郊狐兔眠。
這是南宋康與之的一首懷古傷今詞。正如詞人詠嘆的那樣,金陵(南京)有著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六朝政權(quán)雖然面臨南北對峙的嚴峻形勢,又缺乏北方深厚的軍事基礎,但仍有與北方抗衡的氣魄膽識,借以諷刺南宋小朝廷妥協(xié)偏安的怯懦不堪。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的歷史階段,同時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一個非?;钴S的時期,胡人武士俑是這一時期墓葬中出現(xiàn)的一類特殊隨葬品,以胡兵形象為原型并經(jīng)過藝術創(chuàng)作而成。與同時代的北方相比,六朝時期的胡人武士俑發(fā)現(xiàn)數(shù)量并不多,僅見于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廣西等地,材質(zhì)有陶、瓷兩類。從考古出土情況可以看出,胡兵在六朝政權(quán)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背后折射出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風貌引人深思。
1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六朝胡人武士俑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六朝胡人武士俑或執(zhí)刀、執(zhí)盾,或持戟、握劍,有的身披鎧甲,根據(jù)帽式的差異可細分為如下幾類:
①尖頂帽,略呈圓錐體狀。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所出青瓷胡俑(M1:69),著深衣長褲,腳穿尖頭履。右腿前邁,左腿稍后,左手自然下垂貼至衣服下擺,右手上舉,推測原應握有武器,殘高16.2厘米(圖1)[1]。南京江寧鱷兒崗晉墓M1所出胡人執(zhí)盾俑,“深目尖鼻。上衣右衽,下著長褲,兩腿略叉立,兩臂前伸,高41.2厘米。”報告認為其“明顯源自西晉時期北方墓葬中的胡人武士俑”,年代為西晉晚期(圖2)[2]。湖南長沙晉墓所出陶胡人執(zhí)刀俑,手握環(huán)首刀,直立,雙腿叉開,高19~26厘米(圖3)[3]。廣西蒼梧倒水公社南朝墓出土陶武士俑,“排成二列,頭戴尖頂盔,身穿蹬甲,挺胸立在長方形座上。一列右手執(zhí)盾,左手拿刀荷肩上;另一列則左手執(zhí)盾,右手拿刀荷肩上。一般高為8厘米”[4]。
②帽子頂部收平后加一尖狀凸起。湖北江夏流芳東吳墓所出4件青瓷持劍刀武士俑,直立,雙腿叉開,雙手握有短刀或長劍,通高22厘米(圖4)[5]。廣西永??h壽城南朝墓所出5件武士俑(失一件),“右手執(zhí)戟,左手拿環(huán)首刀,并夾于左腋下,俑均戴尖頂帽,穿袴著鞋,俑高12.5厘米”[6]。
③尖頂帽,后沿上卷,兩側(cè)下方各疊出一角,帽頂飾一珠形鈕。武漢黃陂灄口孫吳墓所出瓷持盾武士俑,面帶胡須,身著甲衣,“右腿前屈,左腿跪,左手持盾于胸前。通體施黃釉。高33厘米”(圖5)。瓷持刀武士俑,眉間有白毫相,雙腿叉開站立,雙手持刀于胸前,黃釉。高約25厘米(圖6)[7]。
④尖頂卷沿翻蓋帽,帽正中起一豎向凸脊,后系飄帶。蕭山城南聯(lián)華村西山南麓墓所出西晉青瓷武士俑,“高28.9厘米。深目,隆鼻,嘴為兩小圓洞,唇有翹須,胡人面相。著交領右衽袍,右手握劍,左手執(zhí)盾。跪坐”(圖7)[8]。
⑤瓜皮帽式樣。湖南長沙晉墓所出陶執(zhí)盾俑,均左手屈起置于胸前,右手執(zhí)盾,帽身或刻劃豎向貫通的直線紋,或滿飾豎向戳印紋,一些帽頂有圓鈕,絕大部分陶俑的眉間都凸起有白毫相,高19厘米(圖8)[9]。
⑥圓頂兜鍪。南京市江寧區(qū)胡村南朝墓(06JNHM1)所出陶武士俑M1:10,大眼、寬鼻、厚唇,頭戴“平頂遮耳盔,下著分襠護腿甲裙,右臂曲舉,手握拳,有孔眼向上,原應持物,左臂下垂貼體,手部作按物狀。高46厘米”,袖口廣大(圖9)[10]。陜南安康市張家坎南朝墓所出陶胡俑,深目高鼻,頭帶圓頂盔,有護耳,高12厘米(圖10)[11]。
此外,1986年發(fā)現(xiàn)的南京雨花臺區(qū)紅花鄉(xiāng)東晉墓所出陶武士俑,身著對襟開衫及長褲,褲腿束起,“左手貼褲,右手屈起置于胸前”,高29.6厘米,雖面容模糊,但從尖頂帽式樣看,基本可斷定其胡人的身份(圖11)[12]。
2 六朝胡人武士的形象特征
六朝胡人武士與以往胡漢戰(zhàn)爭圖中的胡人形象明顯不同,是作為正面形象參與拱衛(wèi)六朝政權(quán)的,而這與漢代起確立的“以夷制夷”的策略一脈相承。漢文帝時代晁錯就主張把降服的匈奴人編入國家軍隊以充實騎兵?!稘h書·晁錯傳》載:“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shù)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盵13]胡人所用的武器也是漢族常見配置,顯示其漢人雇傭兵的屬性。另一方面,墓葬中出土的六朝胡人武士俑往往制作粗糙,甚至有裸體者,又顯示出當時胡兵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他們與漢人士兵是有差別的。而武漢黃陂灄口孫吳墓所出瓷持盾武士俑、湖南長沙晉墓所出陶執(zhí)盾俑等眉間凸起有白毫相,則表現(xiàn)了他們的佛教信仰。
六朝胡人武士俑的形象演變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吳晉時期,區(qū)別于漢俑的最典型特征就是頭戴尖頂帽,服飾以上襦下褲為主,且多為交領右衽,上襦或長至膝蓋,且似有束腰,或為短衣,是一種程式化的產(chǎn)品。正如王國維《胡服考》中論述的那樣:“胡服入中國始于趙武靈王……其制:冠則惠文……其帶具帶……其履鞾,其服上褶下袴?!盵14]個別胡俑身著長袍,可能身份地位較高,還有著甲衣者,著對襟開衫者僅一例??傮w看,絡腮胡須及高鼻深目的胡狀特征并不明顯。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經(jīng)過漫長的民族融合,南方胡人的胡狀特征逐漸退化而淪為雜胡[15]。第二階段為南朝時期,胡人武士俑僅發(fā)現(xiàn)四例,三例著鎧甲,其中兩例頭戴圓頂兜鍪,體型高大,形象威嚴,明顯不是寫實作品,流露出北朝鎮(zhèn)墓武士俑的色彩,可見南北朝的文化交流程度之深。南朝胡人武士俑數(shù)量的銳減,可能與族群變化有關,亦或是統(tǒng)治者的民族政策使然,個中緣由令人深思。
胡人披甲漢代就有,據(jù)《漢書·陳湯傳》載,公元前36年秋,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率領漢軍遠赴康居與北匈奴郅支單于對峙時,漢軍“望見單于城上立五彩幡幟,數(shù)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騎往來馳城下,步兵百余人夾門魚鱗陣”。東晉時期也有頭戴兜鍪、身披鎧甲的武士形象,如云南昭通后海子東晉壁畫墓南壁下層所繪武士,頭戴兜鍪,胄頂有纓飾,身穿筩袖鎧,甲片做長條形,右手執(zhí)環(huán)首長刀[16]。進入南朝以后,普遍使用筩袖鎧,人鎧及馬鎧基本均為魚鱗甲,這些在江蘇丹陽胡橋、建山等地南朝墓出土的《武士》《騎馬武士》壁畫中可見其貌[17]。河南鄧縣南朝畫象磚墓的“戰(zhàn)馬畫像磚”,描繪的是一匹黑馬,身披白色甲,圖像中由長方形甲片編綴而成,依據(jù)紋飾和質(zhì)感推測應為鐵質(zhì),面簾、雞頸、當胸、身甲、搭后及寄生俱全。寄生寬大似扇面,為粉綠色。馬首還有纓飾,代表了當時馬鎧較為成熟的形態(tài)。此墓中還出土一幅“出行畫像磚”,前面騎馬的武士高冠長衣,外套的是裲襠鎧,馬未披甲[18]。另外,在廣東南越國宮署遺址東晉水井J270中出土過一件鐵甲,南朝水井J302中出土一組皮甲(推測為馬甲上的胸甲)[19]。所以,胡人善騎射的優(yōu)勢正好迎合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地區(qū)發(fā)展騎兵的需求。
3 六朝胡人武士出現(xiàn)的社會背景
漢代張騫開通西域使得大量胡人涌入中原,并逐漸散布到社會基層。“胡人”的概念早期是漢人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匈奴人的稱謂,后來轉(zhuǎn)向西域,也用來指稱以粟特人為首的“高鼻深目”的中亞人。如《漢書·西域傳》記載:“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盵20]西晉《博物志》亦云:“西方少陰,日月所人,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卑l(fā)展到后代,胡人概念就逐漸成為對漢族以外一般外族人的泛稱了。
胡人自古善騎射,漢代起便常以騎吏的形象出現(xiàn)在畫像磚或畫像石上。如1978年四川新都縣發(fā)現(xiàn)的一批畫像磚中,雙騎吏頭戴尖頂帽,身著胡服,絡腮胡須,腰系箭箙,策馬前驅(qū)[21]。而山東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沿用的是東漢時期的墓室,在前室西壁橫額的畫像上,三輛招車前有三騎吏,左上角還刻劃一胡騎,“深目高鼻,頭戴尖頂盔,張弓欲射”,并有題記“騎佐胡使弩”[22],說明東漢時期已有胡騎擔任小官吏。此外,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石刻中也有類似的胡人騎兵形象。出行時有胡人儀仗在前導行是當時貴族階層中的極少數(shù)人才能享有的殊榮。同時,以戰(zhàn)敗被俘的胡人為家奴的現(xiàn)象在當時也普遍存在,如《史記·汲鄭列傳》云:“臣愚以為陛下得胡人,皆以為奴婢以賜從軍死事者家;所鹵獲,因予之,以謝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盵23]
三國時期群雄紛爭,戰(zhàn)爭頻仍,胡人的身影已出現(xiàn)在軍隊之中。北方地區(qū)兼并胡兵本就占有先機,如《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牽招傳》載:“懷來鮮卑素利、彌加等十余萬落,皆令款塞。”[24]《三國志》卷三十《魏書·烏丸傳》載:“(閻)柔所統(tǒng)烏丸萬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國?!薄皶B兼河北,乃撫有三郡烏丸,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盵25]南方地區(qū)蜀漢、孫吳政權(quán)也擁胡兵,據(jù)《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載:“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于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shù)千人。”[26]《三國志》本傳《注》引《江表傳》:吳赤烏六年(243)“諸葛恪征六安,破魏將謝順營,亦收其民人”,在新興、雁門、西河、太原、上黨、上郡等地“壘壁三百余,胡、晉十余萬戶”[27],故而當時擄掠的北方人口中應該就有胡人,其中不少就淪為了豪強地主的家奴。吳晉時期江浙地區(qū)出土的魂瓶上常見大量胡人形象,主要表現(xiàn)為胡僧、樂舞雜耍等,社會地位不高。胡漢雜居帶來了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融合滲透,佛教在江南地區(qū)逐漸興盛起來?!昂硕圜罪笞悖既宿直茄鍪?。胡夫越婦,生子似父”的記載則證實了當時胡漢通婚的情況,而“魏晉迄于隋唐,受胡風影響的尖頂氈帽即所謂‘渾脫帽,流行于中原地區(qū)”[28],正是這種民族交融的大趨勢為胡人進入軍隊提供了社會基礎。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以后,北方陸續(xù)建立起數(shù)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胡漢交流和互相融合的趨勢得到進一步加深。同時戰(zhàn)爭又使得大量胡人南遷或被擄掠至南方,所以同時代的東晉南朝長江流域亦不乏胡人活動的印跡。唐長孺先生論及魏晉時期胡漢關系時就曾指出:第一,魏晉各政權(quán)通過戰(zhàn)爭和其他手段,將獲得的胡人軍隊和部族大量內(nèi)遷,雖然“保留了部落形式,但是卻受地方官的統(tǒng)治,像州郡編戶一樣‘服事供職。其目的是要使其當兵、服役則與魏蜀之徙北境各族相同”。第二,由于“勞動力異常缺乏,除了依賴各族補充兵源之外,同時還以之補充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勞動力”。第三,“北境諸族的遭遇還遠不止于此,他們更隨時可以墮落為奴婢”[29]。
東晉時期,世家大族常以擁有胡奴和胡人部曲為榮?!稌x書·王恂傳》云:“太原諸部亦以匈奴胡人為田客,多者數(shù)千?!倍鼗臀臅幸嘤嘘P于胡奴買賣的記載。云南昭通后海子東晉壁畫墓中,墓主人的“霍家部曲”就是由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聯(lián)合組成。在墓室左壁(東壁)的下方,繪有一列騎馬披鎧甲的武士,均頭戴墨色尖頂小圓帽,著豎條紋長袍及墨色靴,手持長矛,矛上有鈴鐺或蓮蕊狀的裝飾物,馬背上有寄生,是明顯的胡人形象[30]。東晉晚期,胡人形象還被工匠即興用來裝飾墓磚,如南京市鐵心橋王家山墓所出花紋磚,“人像大眼圓睜,眼珠高突,鼻長而尖,下頜前伸,耳肥大,細頸、頭戴尖頂帽,帽尖前彎,衣領寬大”[31],夸張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從側(cè)面反映出當時社會民眾對胡人的普遍認知。
南朝時期除了西域各國向建康(今南京)政權(quán)進貢外,南方各地“亦與西域大秦、安息、身毒諸國交通往來,或三方四方,浮浪乘風,百日便至”。為了更好地利用胡兵這支力量,南朝中央專設管理胡騎的官吏,并積極任用胡騎作戰(zhàn)。如《宋書》卷四十《百官下》云:“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五校并漢武帝置。屯騎、步兵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掌越人來降,因以為騎也;一說取其材力超越也。長水掌長水宣曲胡騎。長水,胡部落名也。胡騎屯宣曲觀下。韋曜曰:‘長水校尉,典胡騎,廄近長水,故以為名。長水,蓋關中小水名也?!盵32]此外,發(fā)展騎兵離不開戰(zhàn)馬,南朝劉宋政權(quán)的有識之士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戰(zhàn)馬的重要性,時任江夏王義恭的太尉參軍周朗曾獻策云:“漢之中年能事胡者,以馬多也,胡之后服漢者,亦以馬少也。既兵不可去,車騎應蓄。今宜募天下使養(yǎng)馬一匹者,蠲一人役,三匹者,除一人為吏,自此以進,階賞有差,邊亭徼驛,一無發(fā)動?!盵33]毫無疑問,胡人對馬匹的熟悉和擅長程度是遠超漢人的。漢代已有不少有關胡人飼馬、牽馬的圖像,《漢書·金日磾傳》也記載金日磾年僅十四歲時就“與母閼氏、弟倫俱沒入官,輸黃門養(yǎng)馬”[34]。
同時,南北朝時期對兵器進行了革新,鐵戟走向衰落,環(huán)首長刀流行,而矟的制造和使用都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如《梁書》云:“大同三年,車駕幸樂游苑,侃預宴。時少府奏新造兩刃矟成,長二丈四尺,圍一尺三寸,高祖因賜侃馬,令試之。侃執(zhí)矟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高祖善之?!盵35]而少數(shù)民族本就善用矟,《晉書》卷一百二十二《載記》第二十二云:“胡便弓馬,善矛矟,鎧如連鎖,射不可入,以革索為羂,策馬擲人,多有中者?!盵36]《宋書》卷一《武帝紀》亦云:“群賊數(shù)千,皆長刀矛鋋,精甲曜日,奮躍爭進。齡石所領多鮮卑,善步矟,并結(jié)陣以待之。賊短兵弗能抗,死傷者數(shù)百人,乃退走?!盵37]所以胡兵很自然地就被吸納到軍隊中了。
總之,胡兵在六朝軍事、政權(quán)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既是民族大融合背景下的特殊產(chǎn)物,也是南北對峙局面下南朝軍事發(fā)展的必然需求。獨特的時代背景造就了獨特的氣度和胸懷,使得這一時期的軍事發(fā)展涌動著嶄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志高,馬濤,龔巨平,等.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8(12):4-29.
[2]華國榮,王海平,岳涌,等.南京江寧鱷兒崗晉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3(11):28-35.
[3]高至喜.長沙兩晉南朝隋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9(3):75-105.
[4]李乃賢.廣西蒼梧倒水南朝墓[J].文物,1981(12):30-34.
[5]武漢市博物館.江夏流芳東吳墓清理發(fā)掘報告[J].江漢考古,1998(3):55-66.
[6]黃啟善.廣西永??h壽城南朝墓[J].考古,1983(7):612-613+678+680.
[7]雷新軍,蔡華初.武漢黃陂灄口古墓清理簡報[J].文物,1991(6):48-54+96+102.
[8][28]施加農(nóng).西晉青瓷胡人俑的初步研究[J].東方博物,2006(1):73-81.
[9]高至喜.長沙兩晉南朝隋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9(3):75-105.
[10]李翔.南京市江寧區(qū)胡村南朝墓[J].考古,2008(6):51-57.
[11][29]朱滸.六朝胡俑的圖像學研究[J].中國美術研究,2015(1):56-69.
[12]顧蘇寧.南京雨花臺區(qū)三座六朝墓葬[J].東南文化,1991(6):191-197.
[13](東漢)班固.漢書·卷四十九·袁盎晁錯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4]王國維.胡服考[M]//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84.
[15]韋正.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6][30]云南省文物工作隊.云南省昭通后海子東晉壁畫墓清理簡報[J].文物,1963(12):1-6+49-52.
[17]尤振克.江蘇丹陽縣胡橋、建山兩座南朝墓葬[J].文物,1980(2):1-17+98-101.
[18]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鄧縣彩色畫像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19]莫慧旋,白榮金,韓維龍,等.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東晉南朝的鐵甲和皮甲[J].考古,2008(8):41—48.
[20](東漢)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1]王有鵬.四川新都縣發(fā)現(xiàn)一批畫像磚[J].文物,1980(2):56-57+103.
[22]張其海.山東蒼山元嘉元年畫象石墓[J].考古,1975(2):124-134+146.
[23](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汲鄭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4](西晉)陳壽.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牽招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5](西晉)陳壽.三國志卷三十·魏書·烏丸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6](西晉)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7](西晉)陳壽.三國志本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1]賀云翱,邵磊.南京市鐵心橋王家山東晉晚期墓的發(fā)掘[M].考古,2005(11):51-57.
[32](南朝)沈約.宋書卷四十·百官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3](南朝)沈約.宋書卷八十二·周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4](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6.
[35](唐)姚思廉.梁書卷十·羊侃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6](唐)房玄齡.晉書卷一百二十二·載記第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7](南朝)沈約.宋書卷一·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