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芬
【摘要】幼兒園科學教育在幼兒科學素養(yǎng)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更新科學教育觀念,提升教師科學隨機教育能力至關重要。文章結合實例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一日生活中教師應如何適時適度干預,并提出相應的注意事項,讓孩子成為探究的主體,自由徜徉在探索的海洋。
【關鍵詞】一日生活;科學教育;指導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然而當前科學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頗,影響了幼兒園科學教育的質量。
一、幼兒園科學教育之偏頗
(一)教材單一化
在當前的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主要依靠現成的教學參考書來設計、組織科學活動,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是以“教”為中心,而非以“學”為中心。教師簡單地認為科學就是教會幼兒簡單的知識,不注重科學本身要貼近幼兒一日生活的理念,導致大多數幼兒覺得科學活動過于簡單或困難,不能真正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二)教學集中化
長期以來,幼兒園科學活動局限于教室內,按照固定的內容,集中上課,由教師全面控制。然而科學現象、科學問題隨時隨地在一日生活中出現,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倘若不重視引導每個幼兒在生活中去探究,去體驗,去學習,將對孩子科學態(tài)度、習慣、個性的培養(yǎng)有很大影響。
(三)實驗形式化
科學活動內容廣泛,而在幼兒園實際教育中,教師只會選取一些科學小實驗或小制作讓幼兒進行探究,認為這樣的探究才是科學活動,忽視了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同樣可以引起幼兒興趣,引導幼兒進行探究,只是探究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
二、一日生活隨機科學教育之教師角色
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只要注意觀察,做個有心人,生活處處有科學。對于幼兒來說,科學就是他們每天做的事。只要是幼兒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科學內容,教師都可以隨機、隨時拿來作為科學教育的內容和素材。當生活邂逅科學時,教師如何干預才能讓幼兒走進科學,發(fā)現科學的樂趣,感受生活邂逅科學的那份美麗和感動?如何讓孩子成為探究的主體,自由徜徉在探索的海洋里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步驟入手。
(一)抓住瞬時觸發(fā),教師勤觀察
對孩子來說,科學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幼兒對生活的好奇好問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但這種好奇只是幼兒對事物的直接興趣,往往是無意識的,因此教師的引導顯得格外重要。
如晨間活動時,教師帶著中班幼兒在操場上活動,幼兒對自己晃動的身影感興趣,相互追逐。于是教師緊抓興趣點追問:“誰有辦法把自己的影子藏起來?”這下幼兒從單純無意識的興趣提升到有意識的思考和探索中。有的單獨行動,努力嘗試,有的三五成群積極討論嘗試,教師也將自己裝扮成孩子的角色順著孩子的思維一起探索。討論中,幼兒想到借助各種材料,如布條、沙子、水……遮住影子,均以失敗告終,最后總結出站在陰暗的地方才能藏起影子。此時孩子為經過自己的探索后得出的結論興奮不已。
當生活邂逅科學的那一瞬間,教師要做一個有著強烈探索欲的“科學家”,用自己的熱情引領幼兒去發(fā)現科學,走進科學,使他們對科學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抓住隨機生成,教師真放手
一日生活中的生成多是無意之中產生的,這看似的無意卻有著教師的那份有意。當幼兒生成的興趣點有一定的探究價值時,教師應尊重幼兒,放手探索,對每次有意義的生成做到心中有數。
(三)引發(fā)后續(xù)探索 ,教師真期待
生活中的科學是無處不在的,生活時刻都在邂逅科學。邂逅之時,教師雖沒有預先的計劃,但只要把握契機,適時、適度干預,就一定能引領幼兒真正去發(fā)現科學,觸摸科學,感受科學,并期待科學。
(四)誘發(fā)適宜探究,教師精診斷
幼兒在自由觀察、探索中用生動的語言積極表達自己的發(fā)現。抓住這種幼兒生活中出現的即時興趣,引導幼兒探究比教師組織一個同目標的集體活動更有價值。
三、一日生活隨機科學教育之我見
第斯多惠認為:“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真理。”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一)一日生活中即時探究,重在“跟”著幼兒
一日生活中的探究活動可以不是教師刻意設計的,可以是一日生活中自然發(fā)生的。從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想要知道答案的問題開始,讓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類似于頭腦風暴的討論,讓幼兒親自動手,親眼觀察,圍繞問題開展活動。此時,教師必須蹲下來傾聽幼兒的聲音,觀察幼兒的行動。教師了解了幼兒的想法,才能想辦法根據他們的需要準備材料及知識儲備,跟著幼兒,將他們的活動不斷推向深入。
(二)一日生活中即時探究,重在“放”開幼兒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兒童的世界是多么偉大,有偉大的自然急得他去發(fā)現,有廣博的社會急得他去探索。凡是兒童能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去想?!彼援斏钪械奶剿髌鯔C來臨時,教師要將著眼點放在促進幼兒大膽探索、樂于探索上。每次探索后,教師要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說出各自在探索中的發(fā)現和感受,不怕爭論,讓幼兒在討論中糾正錯誤的認識,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師巧妙裝“傻”,適當地放手讓位,將認知沖突的解決或簡單科學經驗的梳理等任務留給幼兒,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獲。
(三)一日生活中即時探究,重在“護”著幼兒
在科學探索中,幼兒的情感指向和情緒體驗是形成科學態(tài)度的前提。我們既要重視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也要呵護幼兒對自然生命科學的好奇心。科學探究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有挫折,有困難。一個人面對挫折、困難時,難免會產生負面情緒,這些都是無法回避的。為了幼兒終身的學習和發(fā)展,幼兒科學教育應注重幼兒樂學、會學的教育目標和價值,強調培養(yǎng)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梁玉華.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園教師指導方式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09(07):25-28.
[3]史浮.幼兒園探究性學習活動及其指導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4]劉占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李槐青.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6]歐用生.幼兒多元能力探索課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
[7]陳向明.新課程與教師角色的轉變[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