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煒
〔關(guān)鍵詞〕水滸;解讀;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4-0079-02
很多水滸迷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在整部書中戲份不多的神機軍師朱武,比號稱《智多星》的軍師吳用更有智慧。盡管他沒有進入三十六天罡序列。至少,在與人溝通、做思想工作這一點上,朱武比起吳用,毫不遜色。
作為《水滸傳》中第一個出場的山大王,朱武一露面,就顯示出了不同尋常的溝通才華。讓人嘆服。也從一開始奠定了水滸故事的一個基調(diào):溝通有技巧,勝過槍棒拳頭,抵得雄兵百萬。原著中說朱武:能使兩口雙刀,雖無十分本事,卻精通陣法,廣有謀略。
“雖無十分本事”讓人不免失望,“廣有謀略”卻又讓人心懷期待。
出場時,朱武和白花蛇楊春和跳澗虎陳達共同占據(jù)少華山為王。有一天,陳達提議要到華陰縣“借糧”。但朱武和楊春說,途中要路過史家莊,那里有個九紋龍史進,不是善茬兒,最好別去招惹。陳達不聽,以身犯險,果然被史進生擒,要被拿去送官。朱武和楊春想要營救陳達,卻奈何武功不濟。沒辦法,朱武只好“智取”,最終,用一番精心設(shè)計“征服”了史大郎,不僅達到了救人的目的,而且和九紋龍拉近了關(guān)系,為日后的結(jié)盟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chǔ)。
這個情節(jié)中,朱武的“表演”可謂是影帝級的。透過字里行間,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不僅是一個高效溝通的經(jīng)典案例,而且對于我們拉近與逆反期孩子的距離,同樣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
話說朱武和楊春為救陳達,定了計謀,下山來到史家莊。此時,抓了陳達的史進正“忿怒未消”,聽說朱、楊二人前來,怒道:“這廝合休!我教他兩個一發(fā)解官!快牽過馬來!”
看,此時的史大郎,不正是個莽撞少年?
誰知,剛出莊門,怒氣沖沖的史進卻看到這樣一幅景象:只見朱武、楊春,步行已到莊前,兩個雙雙跪下,擎著四行眼淚。
朱、楊二人的這一連串動作很有意思:步行——跪下——擎著淚。尤其是這個“擎”字,簡直絕了!且不說這是真義氣,還是秀演技,朱武這條“苦肉計”,一上來就是滿分。正準備廝殺的史進被這場面弄懵了。心一下子軟了下來。這就為后邊的進一步溝通創(chuàng)造了條件。
讀者都明白,朱武這是在“主動示弱”。
話說,這“主動示弱”在溝通中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在親子溝通中也是如此。
在很多家庭里,強大的父母,弱小的孩子,成為親子互動模式的常格。然而這樣的模式很容易增加孩子消極的自我體驗,從而成為自卑、負性情緒的來源。
成長欲望,存在于每一個生命當中。弗洛依德稱之為“生本能”,蒙臺梭利則叫它“精神胚胎”。這種欲望,可以讓孩子主動成長。如果父母處處表現(xiàn)得無所不能,孩子成長的動力就是被壓抑和弱化。親子關(guān)系也會變得緊張,甚至對立。
《傾聽孩子》一書的作者惠芙樂·夏洛蒂曾建議爸爸媽媽們:“父母應(yīng)該每天給孩子半個小時的親子時間,在這半個小時里,父母要放下成人的架子,與孩子打鬧成一團,任憑孩子扮演強大的角色‘駕馭自己,借以幫助孩子釋放白天在成人世界中積累的弱小感,讓親子關(guān)系變得更密切?!?/p>
所以說,“主動示弱”,是給予孩子主體意識,至少是拉近親子關(guān)系的最有效手段。
二
看到這一幕,史進的敵對情緒馬上削弱了。書上說:史進下馬來喝道:“你兩個跪下如何說?”
看史進放下殺氣,朱武這才把“擎”著的眼淚落下來,哭著說:“小人等三個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當初發(fā)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雖不及關(guān) 、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边@又是一招——類比舉例,移花接木。
“雖不及關(guān) 、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敝煳溥@看似普通的一句話,實際上是通過舉例的形式,用劉、關(guān)、張?zhí)覉@結(jié)義這一佳話為自己背書。
就是說,俺們少華山兄弟三人是最講義氣的,與劉、關(guān)、張三兄弟是一個性質(zhì)。你要是傷害了我們,那就是在褻瀆前輩英雄啊。
果然,年少氣盛的史進心動了:“他們直恁義氣!我若拿他去解官請賞時,反教天下好漢們恥笑我不英雄。”這就是朱武的溝通技巧,通過案例,于無聲息中,增加了談話內(nèi)容的內(nèi)涵和深度,讓人無法拒絕。
親子溝通中,亦是如此。父母要學會在談話中舉例子,用孩子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人物或事件來幫助他完成對談話內(nèi)容的認同。
比如,一位媽媽在引導孩子自己動手穿衣服時,苦口婆心說了一大堆道理,可孩子無動于衷,依然“衣來伸手”。偶然的一次機會,母子倆聊起動畫片中的巧虎,孩子興致很高。媽媽見狀,便抓住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動畫片中,巧虎自己穿衣、吃飯的內(nèi)容。果然,第二天,媽媽什么都沒有說,孩子就主動要求自己穿衣服了。
這是榜樣的力量,是正面引領(lǐng)的作用。在與孩子溝通時,適當加入一些影視劇、名著中的正面案例,從事件主體上首先贏得孩子的心理認同,再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
莽撞的史進,此時不僅已經(jīng)放棄了進攻,而且對義氣為重的朱、楊、陳三人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意。這時,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朱武繼續(xù)進行心理攻勢。他說:“今日小弟陳達不聽好言,誤犯虎威,已被英雄擒捉在貴莊,無計懇求,今來一逕就死。望英雄將我三人解官請賞,誓不皺眉。我等就英雄手內(nèi)請死,并無怨心!”
一連三個“英雄”,讓史進終于放下了心底最后一道防線,爽快地說:“你們既然如此義氣深重,我若送了你們,不是好漢。我放陳達還你,如何?”而朱武呢,反而沒有順水推舟,而是以退為進,說道:“休得連累了英雄,不當穩(wěn)便,寧可把我們解官請賞。”
又是一個“英雄”!這番退讓和恭維,不僅讓史進堅定了釋放陳達的決心,而且更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史進隨即放了陳達,邀請朱武、楊春進莊,大設(shè)宴席,共同把盞。
在這一小節(jié)中,朱武的策略是:用贊賞替代要求。他一口一個“英雄”地叫著,很容易地點燃了史進心中的豪俠之氣,進而促使他去做有利于雙方的事情。
鼓勵孩子也是這樣。用適度的表揚、贊賞代替對孩子的具體要求,他也許會做得更好。馬克·吐溫曾說過,“一句贊美的話,可以讓我充實地活上兩個月?!泵總€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被認同的需求。無論對于孩子還是成人,贊美的語言都猶如有魔法的精靈。
換位思考,誰愿意成天面對一個刻薄、挑剔的人?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很大程度上是從表揚中被激發(fā)出來的。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無需再舉。
當然,最好的表揚,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這一點也必須引起重視。
四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至此,朱武憑自己影帝級的“演技”,不僅救了兄弟,而且化敵為友,把史進從自己的對立面,拉到了身邊。同時,這段故事讓我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舌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溝通的技巧到底有多重要。
施耐庵把這一段放到開篇,也許正是想說:只要溝通得力,學會示弱,懂得舉例,善用贊賞,干戈總能化為玉帛。放到教育這件事上,面對叛逆期的孩子,神機軍師的這一番“表演”,你我都不妨效仿一試。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山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院,濰坊,261000)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