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敏
【摘要】信息技術對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有著很大的輔助效果,文言文對于多數(shù)學生來說都是拗口、難以理解的,一個解決的辦法便是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之前必須對該篇作者以及文章寫作背景都有一定了解。這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圖文形式做補充,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本文講述內容。本文將從幾個方面講述信息技術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實踐。
【關鍵詞】中學語文 文言文教學 信息技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53-02
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究其原因,是文言文作為歷史的載體與現(xiàn)代漢語有著較大的差距,而多數(shù)學生在小學階段只接觸過詩詞,中學階段第一次面對長篇大論的文言文,很多人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再加上大量的作者資料以及背景資料,復雜的語法結構,這會使部分學生產(chǎn)生一種畏懼或厭煩的心理。因而中學文言文的學習必須從感性著手,而不是從抽象的所謂語法規(guī)律著手,記住一條條語法要領,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所以應該在閱讀中提高對語言的感受。信息技術在幫助學生感性地理解文言文有著很直觀的輔助作用,本文將通過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提升,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內容的輔助以及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課外延伸三個方面講述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實踐。
一、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提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言文作為中國幾千年文化積累下來的文字財富,其知識蘊含量以及智慧啟迪是無與倫比的,而且很多文言文實際上是可以做到朗朗上口的,不僅僅文字美,而且誦讀起來也是頗為悅耳。但是對于中學生來說,因為不精通不了解因而不懂其中奧妙,接觸之初因晦澀難懂的文字而望而卻步、談文色變,究其原因,是長久以來不恰當?shù)慕虒W方法以及文言文本身大量生僻字以及復雜語法導致的。沒有興趣,導致初中生不愿意學習文言文。大多數(shù)初中生對于文言文主觀上存在排斥的心理,然而時代在發(fā)展,在新課標改革的推動下,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可以嘗試從感性理解方面著手,從學生的興趣愛好方面著手,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根據(jù)中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利用信息技術的音頻、視頻等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示文言文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營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例如,在學習《馬說》這篇文言文時,老師可以在備課的時候多花一些心思,利用信息技術在講解前先播放《伯樂相馬》動畫片,用生動的畫面以及清楚的故事,讓學生對《馬說》這篇文章先有一個了解,知道這個文章講的是什么,利用這個動畫片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興趣,利用文中提到的伯樂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陳涉世家》一課,這是一個農(nóng)名起義的故事,老師可以在教學的同時利用多媒體設備,還原當時的情景,每句話都對應著一副圖,可以先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和圖畫,猜一猜這句文言文的意思,猜出大致意思后,老師在逐字逐句的幫著推敲。這樣,激發(fā)了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趕走了原來枯燥的文言文課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就會想要主動的跟著老師學習。
二、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內容的輔助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便是作者介紹與背景介紹,想要深刻了解一篇文言文必須要充分了解這篇文章寫作的社會環(huán)境,寫作目的等,否則會有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例如在《出師表》一文,如果僅僅憑借一小段文字背景介紹比如“《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這樣學生是感受不到“出師一表真名世”的體驗,但是如果憑借信息技術,比如制作一個簡短的PPT,通過圖片形式展示三國末期各國版圖、兵力等因素,在展示蜀漢從建國之日起到諸葛亮《出師表》之間蜀漢版圖的縮小以及外交形式的變化,向學生形象的展示“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的形式,會幫助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的感受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此外,鼓勵學生利用回家休息時間觀看“三國演義”,特別是諸葛亮出場之后的部分,幫助學生了解諸葛亮其人,進而了解《出師表》作者的經(jīng)歷,以及他為國付出的精神。
近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教學是學習環(huán)境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即重現(xiàn)與教學內容相近的環(huán)境或氛圍,仿佛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情感體驗,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敘事型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便可以幫助重現(xiàn)文中講訴的場景。例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在課前便開始播放動畫《曹劌論戰(zhàn)》,上課后,一邊講解文章內容,一邊引導學生回想動畫短片中相對應的畫面,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在腦中形成當時的戰(zhàn)爭場面。這種夢幻般的教學氛圍為學生的想象力提高馳騁的空間,把文言文課堂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
信息技術除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外,信息技術還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文言文的學習跟其他知識不一樣,這是一個靠長期積累的過程,文言文的學習沒有特別多需要用到邏輯思維的地方,大多都是固定的反應、固定的詞組搭配。中學生做文言文方面的題的時候,大多遇到不會就放在那里了,老師什么時候講,什么時候這個問題才算解決,老師如果不講,這個問題就永遠也不會。對文言文的學習,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如:實詞、虛詞的不同解釋;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互譯;一詞多義與一義多詞的解釋;季節(jié)詞語整合描述;斷句,朗讀變聽讀,只有正確的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正確的含義;直觀、想象的情景變得真實,圖片利用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把學生無法想象到的某種情景直觀的展示在眼前;文言文當中古今含義的解釋。這些都是老師不在的時候,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的問題。
在利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也要注意不能讓中學生對信息技術產(chǎn)生過強的依賴感,不會的問題通過信息技術解決后,就要學會記到腦子里去,不要一味的查了忘,忘了查。還要注意的是,中學生的自控力比較差,要避免有的學生利用查閱資料的機會玩游戲等。
三、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課外延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一篇短短的文言文往往會涉及到很多知識,然而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解,而信息技術特別是電腦網(wǎng)絡以及動畫片確實是學生所喜愛的,那么我們不妨將學生的喜好引導到學習中來。在課外的時候,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的進行自主學習,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例如《觀潮》一文,描寫了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景象,激烈澎湃,但是文字雖美卻沒有影像資料更加直擊心靈,鼓勵學生回家后收集一些關于潮漲退潮的視頻,并且學習漲潮的原因,這樣不僅僅科普《觀潮》這篇文言文的背景知識,了解漲潮是月球引力的關系,更豐富了學生的學識,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岳陽樓記》的學習,老師可以提前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做好預習工作,讓學生自己查詢范仲淹的生平經(jīng)歷、《岳陽樓記》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利用信息技術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
學習文言文,掌握初步的文言文知識,對于中學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學會評價和鑒賞古文,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學習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弘揚人文精神,提升人格魅力。古代的教育講求“蒙以養(yǎng)正”,正是這個道理。我國著名文化史學家余秋雨曾寫道:“在歐洲,作為古代經(jīng)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而中國經(jīng)歷了太多的戰(zhàn)亂,只有一種經(jīng)典保存尚為完整那便是古詩文,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一代接一代的傳承誦讀,便是這延綿不絕的長廊。”如果說文言文是經(jīng)典雕塑建筑,那么信息技術就好比建設建筑的現(xiàn)代工具,古時候雖然可以用勤勞的雙手修建,但畢竟效率低下;如今在信息技術這種現(xiàn)代工具的輔助下,修筑文言文這中國人心中的經(jīng)典建筑,將變得有趣而高效。
參考文獻:
[1]尤麗.利用課程資源優(yōu)化文言文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劉壇祥,林國清.文言文教學及方法改進[J].文學教育(下),2007(05)
[3]毛忠平.讓文言文教學也充滿情趣[J].文學教育(下),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