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華
低效的教研活動長期困擾著校本教研的持續(xù)開展,特別是缺乏研討意識和批判精神的教研活動,嚴重阻礙了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因此,校本教研模式的轉型勢在必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黎里小學將“科教融合”的理念嫁接到校本教研活動中,推動校本教研的轉型,從科教內容、科教管理、科教融合三個方面入手,以整合性的眼光思考學校各項工作,努力探索科教融合的校本教研模式,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教研意識。
一、前期策劃,實現(xiàn)科教內容的融合
1.融合于形
形式總能以最直觀的感受特征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所以吳江區(qū)黎里小學堅持先讓教師直觀地看到教研與科研的整合。整合教務處和教科室的力量,堅持服務一線的原則,教務處和教科室形成合力,學期初與教研組長共同策劃學期主題研討方案,共同參與教研活動。要讓教師從形式上真實感受到教研離不開科研的指導與引領,科研也必須借助課堂教學才能生長。
2.整體策劃
教研與科研的單打獨斗會加重教師的負擔,削弱教師的研究熱情,致使研究質量低下,所以教研與科研的融合勢在必行。吳江區(qū)黎里小學強調以學校主課題為方向,根據(jù)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提煉出校本教研主題,使校本教研成為課題研究的實踐陣地,使課題研究能夠提升校本教研質量。每學期初,教科室、教務處組織學校主課題組成員和全體教研組長認真學習課題研究方案,梳理研究方案要點,分解到每一個學期,如一學期研究一個要點,逐個落實,并圍繞研究要點提煉好研究主題。
3.統(tǒng)籌安排
明確教研主題后,需把控教研活動的節(jié)奏,以提高教研活動的參與率。學期初,教務處和教科室應聯(lián)合召開教研組長會議,明確學期教研主題,以研討活動的形式進行統(tǒng)籌安排,并組織教研組長學習掌握課例研究、課堂觀察、視頻診斷等研究形式,指導教研組長根據(jù)學科及組內教師的特點選擇相應的研究形式,制定本教研組一學期的研究計劃。要實現(xiàn)“四定”,即定研討時間、定研討人員、定研討內容、定執(zhí)教者及主講人。每個教研組的計劃由教務處匯總,并印發(fā)整學期的校本教研活動計劃表。
二、深度研討,實現(xiàn)科教管理的融合
教研與科研有諸多不同,但兩者共同作用于教育的整個過程,其中教研是基礎,科研是指導。因此,科教管理的有機融合,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科研,應成為校本教研的基本管理策略。
1.理論先行,形成共識
學校教科室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參謀部、信息部,教科室先以“指導、培訓”的角度介入校本教研管理。在校級學期研究主題確定后,學校教科室要在第一時間將收集到的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資料,匯編整理后下發(fā)到每位教師手中,使教師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主題,通過學習他人的研究資料來加強自己對研究主題的思考,進而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提高交流研討的效果。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科室主要負責理論資料的收集和培訓,教務處主要負責自學監(jiān)測和組織培訓活動。
2.聚力課堂,喚醒研究
課堂是教學研究的主陣地,科研和教研都要聚力于課堂研究,在科研力量的引領下開展課堂觀察、同題異構、同題再構、視頻診斷等教研活動。
一是課堂觀察的憂與樂?!罢n堂觀察”是基于學習效果對課題進行診斷,以尋求可改進的地方,可使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優(yōu)勢同時放大,從而使教學更加有效。在“課時目標的細化與有效落實”的主題研究中,中語教研組進行課堂觀察,在教科室的指導下,執(zhí)教者結合課文特點、新課程標準、學生實際語文水平細化課時目標,設計一份課堂觀察量表,從板塊目標、細化的教學目標、目標達成情況三個維度進行觀察。在課堂觀察過程中用課堂觀察量表進行記錄時,教師們發(fā)現(xiàn)課時目標過于空洞、缺乏整體性,課堂教學很散、實效性差。針對失敗的課堂教學,教師們開誠布公地暢所欲言,條分縷析,重新制定課時目標,重新施教。這使教師意識到教學目標“唯有細,方能實”,只有細化課時目標,使其具體化、可操作化、梯度化,才能有效落實。這一案例取得的效果是:執(zhí)教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圍繞主題進行思考,觀察者是帶著主題觀察分析,指明了正確的研究方向;課后研討看到問題,同時也提出了改進建議,所有的問題和建議都是圍繞主題發(fā)生,實現(xiàn)了深度觀察;所有參與觀察的教師都提交觀察記錄及反思,并結合自己的課堂進行改進,實現(xiàn)了有效研究。
二是同題異構的破與立。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易被單調重復的教學所束縛,致使同一篇課文呈現(xiàn)的樣式和結果同質化。為此,開展了“同題異構”教研活動。如高語教研組兩位青年教師圍繞主題分別對《詹天佑》一文第二課時進行教學設計。在第一位教師執(zhí)教后,組內全體成員一起交流觀課收獲,對照“課時目標的細化與有效落實”進行分析并反思,發(fā)現(xiàn)第一位執(zhí)教教師的課情味十足但缺少語文味。接著,教師們再次解讀教材和課程標準,從教材語言文字表達的特點出發(fā),確定教學目標,尋求更優(yōu)的教學策略。第二位教師整理了教師們提出的改進意見后,重構教學設計,再次執(zhí)教。第二位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這兩個案例分析這種基于主題的教研活動,讓每個教師在各階段有事可做,為每個教師提供了安全、平等、自由的交流平臺,使每個教師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教學見解。如此,教師成為校本教研活動的主人,增強了科研意識和教研意識,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
三、理性思考,提升科教融合的效度
如何讓教師們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將實踐經驗嵌入到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中?吳江區(qū)黎里小學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競賽推動。學校開展與主題相關的演講比賽、校本研修成果評比和案例分析評比等活動,促進研修深入;同時,促使教師回顧活動過程,理清思路,形成自己的觀點。
二是成果提煉。學校教科室組織學科骨干或聘請專家,適時開展校本教研的沙龍研討,在思維碰撞中使教師的觀點、理念更加清晰,從而形成自己的研修成果。實踐出成果,成果反饋于實踐,成果繼續(xù)在實踐中得到驗證、提升。
三是問題歸納。一個主題的校本教研告一段落后,教師會發(fā)現(xiàn)一些由主題衍生出的新問題,歸納整理這些問題,可以明確下一次的教研主題。這種提煉主題的方式有助于教研內容的層層深入,每個主題都不是孤立存在,橫向上共同指向學校主課題的研究方向,縱向上又一脈相承、步步深入。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