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平 董守華 祁雪梅
摘 要:“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正在使傳統(tǒng)的教育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筆者對“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地球物理測井”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設計了從“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整合和梳理、課前自學和導學、多種形式的課堂授課、課后鞏固和答疑到教學反思的課程改革思路,并對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了闡述,為“地球物理測井”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地球物理測井;互聯(lián)網(wǎng)+;課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使得傳統(tǒng)的教育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的特點,對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地球物理測井”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切實提高該課程的教育教學水平。
二、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課程改革建設思路
1. “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的整合和梳理。收集和整理國內外已有“地球物理測井”課程的相關資料,如: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微課程資源、課程學習網(wǎng)站、相關教材等,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課程改革提供資源。結合“地球物理測井”課程教學大綱,仔細梳理該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認真做好各知識點的授課計劃。
2. 課前自學和導學。以“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為載體,結合每次課程即將講授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源,如:微課程、精品教學視頻和學術論文等,以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充分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引導學生以互助小組形式進行學習,并在小組內進行探究、交流。同時,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建立暢通的師生溝通渠道,以便及時解決學生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3. 多種形式的課堂授課。根據(jù)學生課前預習情況,采用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對課程的基本原理和理論進行講解。引入案例教學方法,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做到理論和實際應用相結合。進行互動式教學,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設計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研討式教學方法,針對部分難以理解的問題,綜合運用講授、自學、討論和研究等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預留一定的時間,針對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存在問題較多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
4. 課后鞏固和答疑。在課后鞏固練習方面,采用“隨機抽題”和“電子提交”的方式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和提交作業(yè)。在答疑方面,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突破答疑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效地提高答疑的靈活性。
5. 教學反思。開展教學反思工作,不斷調整和完善“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模式,有效地增強“地球物理測井”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
第一,將“地球物理測井”課程的國家精品課程、微課程、課程學習網(wǎng)站、相關教材等資源進行整合與梳理,以便學生提前預習,熟悉課程相關內容。
第二,在預習過程中,通過微信、QQ、微博等建立任課教師的網(wǎng)上答疑平臺,學生可以隨時將自己的問題通過答疑平臺提交給教師。
第三,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在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地球物理測井理論的基礎上,了解理論在實際生產(chǎn)中的應用情況,堅定學有所用的信心。
第四,從題庫“隨機抽題”,將題目分配給學生。另外,做完習題的學生通過“電子提交”方式第一時間提交作業(yè)。這種課后鞏固練習的方式有利于教師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第五,通過調查問卷、課后談話等多種形式,收集和整理學生學習本課程的收獲、體會和建議等。不斷調整和完善“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模式,切實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華,龔育齡,鄧紅珍.“地球物理測井”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4):384-387.
[2]譚茂金.基于交叉學科的地球物理測井研究生教學探索[J].中國地質教育,2010(2):9-13.
[3]申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測井課程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41):136-137.
(通信作者:董守華)